比较阅读 醉花阴 声声慢
- 格式:ppt
- 大小:282.50 KB
- 文档页数:15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一.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会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
《醉花阴》就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
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准备讨好男人。
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
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
“菊花”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来说,它象征着高洁遗世,与艳俗的牡丹等绝然不同。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古亦有之,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
从当时他们夫妻感情融洽、琴瑟和鸣再联想到她后来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读诗之人就像在舞台下看话剧的观众,当知道主角将来的结局注定悲惨,那么看她在台上暂时的欢喜都觉得是种挖苦,这是莫大的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设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与赵明诚过着神仙眷侣的好日子,但那样的话,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永垂青史的伟大词人。
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二.生活趣味的变化从《醉花阴》里处处表达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作者背景比较1.1 介绍李清照与李煜的作者背景及生平经历1.2 分析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3 探讨两位作者的个人遭遇对诗词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主题思想比较2.1 分析《醉花阴》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2.2 分析《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2.3 比较两首诗词主题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原因第三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诗词结构比较3.1 分析《醉花阴》的诗词结构及其特点3.2 分析《声声慢》的诗词结构及其特点3.3 比较两首诗词结构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四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词句艺术比较4.1 分析《醉花阴》的词句艺术及其特点4.2 分析《声声慢》的词句艺术及其特点4.3 比较两首诗词词句艺术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五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意象运用比较5.1 分析《醉花阴》的意象运用及其特点5.2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运用及其特点5.3 比较两首诗词意象运用的异同,探讨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第六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情感表达比较6.1 分析《醉花阴》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6.2 分析《声声慢》中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6.3 比较两首诗词情感表达的异同,探讨其对主题的作用第七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审美风格比较7.1 分析《醉花阴》的审美风格及其特点7.2 分析《声声慢》的审美风格及其特点7.3 比较两首诗词审美风格的异同,探讨其对读者的影响第八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文化内涵比较8.1 分析《醉花阴》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8.2 分析《声声慢》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8.3 比较两首诗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探讨其对传承文化的作用第九章:《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文学价值比较9.1 分析《醉花阴》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9.2 分析《声声慢》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9.3 比较两首诗词文学价值的异同,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第十章:《醉花阴》《声声慢》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10.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思10.3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者背景比较解析:在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作者背景时,需要重点关注李清照与李煜的作者背景及生平经历。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这两首词都写出了作者的愁情。
但愁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醉花阴》开篇即是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以“薄雾浓云”的天气衬托了自己愁苦的心情。
词人无事可做,只有守着香炉独自出神。
又到了重阳佳节,应是与亲友团聚的日子,可“半夜凉初透”的孤独谁又能了解?无奈,只有赏菊饮酒来消磨时光。
可哪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在凄凉的秋风中思念爱人“人比黄花瘦”给人无限的遐想。
全词通过使人描写重阳饮酒赏局时的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与自己愁苦寂寞之情。
而《声声慢》则是在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后写下的。
她表达了作者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情。
作者寻寻觅觅,仿佛在找寻什么丢失的东西。
然而却是“冷冷清清”什么也没有,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几乎失去了所有。
靠山山倒,倚墙墙塌。
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
“淡酒”其实并不淡,只是愁太重了,满心都是愁,怎能用酒力压住啊!大雁飞过,触景伤情,回想着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幸福,更体现了现在的悲哀。
菊花盛开却无心摘,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悲哀。
雨打梧桐点点滴滴,使词人的心碎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此人撕心裂肺的呐喊。
全词戛然儿子,是结尾,亦是高潮。
词人满腔悲怨,怎是愁字能说清的呢?比起《醉花阴》,《声声慢》愁得更浓、更悲哀。
这两首词让我想起了李煜的《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后主被俘后所写。
包含了李后主内心的惆怅与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之痛,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
这些感受交织于胸,近乎麻木。
无法分辨此刻因何而愁。
“梧桐深院锁清秋”既写出此时的环境又写出内心的高度压抑。
最终“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压抑太久、郁结太多的愁思集中迸发。
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的坎坷人生,造就了她词坛上的辉煌。
从无所不有到一无所有,从家庭幸福美满到独自一人孤苦流浪。
这天上地下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是煎熬,更是磨练。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
教学这两首词本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探究能力呢?我决定从词作入手,在反复的阅读咀嚼揣摩之后,发现两首词中有若干个相同的意象,而这些相同的意象又有着不同的内涵,我觉得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多种阅读方法之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
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两首词作的相同意象有酒、黄花、黄昏、风等,下面我仅对“酒”与“黄花”这两个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酒———缘何“把酒”与“淡酒”浇愁《醉花阴》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为何“把酒”呢?因为前面有交待,“佳节又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插茱萸,饮菊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显然,李清照此时“把酒”是因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她借饮酒寄托相思之情。
同时,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此时虽有相思之愁却也感酒之甘淳。
《声声慢》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自古以来借酒浇愁的例子太多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来“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可是,李清照为何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其实,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和醉花阴读后感声声慢《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词中表现了强烈的爱情情感,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深深的触动。
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的深切体验。
词开始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直接向读者展示了春花凋谢的景象,这种景象与诗人的离别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
接着,词中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将诗人与离别的痛苦相对照,加深了读者对离别的感受。
整首词在情感上透出浓郁的哀伤情调,使人陷入对离别的思考与感慨之中。
词中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诗人以“不管鸟的叫声多么美妙,我只想念着你的声音”一句,表达了对爱人的情感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这种对声音的渴望和思念,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和情感的深度。
总的来说,《声声慢》通过细腻动人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展示了李清照作为古代文学家的才华和情感。
醉花阴《醉花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游赏花园时的心情和感受。
通过描写花园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情感变化,词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寂寞情感,给读者带来深深的触动。
词的开头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句,展示了诗人在夜晚独自品味花园景色和饮酒的情景。
词中通过描写花园中的美景,如“月照花前胜鉴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词描绘了喜悦、寂寞、忧愁等复杂情感的变化,给人以深刻的体验。
词中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寂寞的感悟。
如“想人成别离,悔戚戚”、“独酌此间无舍,心底相思无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使人不禁对诗人的境遇和情感产生同情。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