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声声慢》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25.37 KB
- 文档页数:5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2)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异同;(3)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美文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 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2. 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3. 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发现两首诗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重点解析两首诗的难点问题。
5.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挖掘两首诗的内在联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及心得体会的质量;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程度;4.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比较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诗词赏析的文章;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背景、注释、译文的网站;4. 音频资料: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
教学这两首词本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探究能力呢?我决定从词作入手,在反复的阅读咀嚼揣摩之后,发现两首词中有若干个相同的意象,而这些相同的意象又有着不同的内涵,我觉得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多种阅读方法之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
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两首词作的相同意象有酒、黄花、黄昏、风等,下面我仅对“酒”与“黄花”这两个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酒———缘何“把酒”与“淡酒”浇愁《醉花阴》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为何“把酒”呢?因为前面有交待,“佳节又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插茱萸,饮菊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显然,李清照此时“把酒”是因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她借饮酒寄托相思之情。
同时,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此时虽有相思之愁却也感酒之甘淳。
《声声慢》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自古以来借酒浇愁的例子太多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来“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可是,李清照为何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其实,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一样黄花别样情——《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比较阅读,初步了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并学会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思想感情不同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1、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愁”。
2、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酒、黄花、黄昏、风。
(1)酒《醉花阴》中,酒是倾诉相思的载体,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表达一位年轻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
然风太急,喝酒也难敌冷意;心愁太重, 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2)黄花《醉花阴》“暗香盈袖”的黄花, 象征自己的青春年华;以菊花纤瘦写词人的消瘦, 表达词人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如同词人的憔悴瘦损,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相吻合。
(3)黄昏《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饮酒赏菊。
词人虽略感寂寞,却尚存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声声慢》中,词人时光难捱,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却不知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充满了冰冷和绝望。
(4)风《醉花阴》中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中的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难以将息,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
3、小结《醉花阴》之“愁”: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刻骨相思的离愁《声声慢》之“愁”:孀居之悲年迈之叹飘零之苦亡国之痛《醉花阴》是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生活写照,虽惆怅幽怨却洋溢着相思的幸福。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愁”字,别样愁情——《醉花阴》《声声慢》对比阅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知人论世1.预习:试着查阅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2.总结,即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二、对比析情三、随堂练习《虞美人》与《一剪梅》比较阅读: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2] 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④应犹:一作“依然”。
⑤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⑥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知识链接:(一)词的基本知识“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从《醉花阴》《声声慢》等词看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作者:张小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2期《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在李清照中期词当中有很多怀人念远的作品,多是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部分作品所写的生活体验,是出自她与丈夫的实际离别的生活感受,词中的女主人公也就是她自己,是“以吾手写吾心”。
这些作品有许多是非常优秀和著名的。
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到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在重阳节令,凄凉的氛围里,写出了一个人在远离亲人时的寂寞心境。
独自“东篱把酒”的行动,更衬托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人的孤独和凄凉。
其中最后一句“莫到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直作为名句被传诵。
人与黄花之比,不仅写出了一个愁损离肠的人瘦弱不堪的外形,而且也应菊花的象征意义,使我们联想到了一个女子心灵的高洁。
还有那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隐喻两情原本浓密炽热,却因离别而暂告“香残”,“藕”即使是断了,却还是藕断丝连。
最亲近的枕边人走后,留给她的就只有深闺的孤独和寂静。
这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无处不在。
随着时间的消逝,自己的容颜也日益憔悴,而这种相思的愁苦却怎么也无法消除,稍稍有所缓解,而内心却更加忧郁。
鉴赏两首词的异同。
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 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 有高难登, 诗兴难发, 此一愁也;丈夫远离, 独饮闷酒, 此二愁也;秋风飒飒, 菊残人老, 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 借酒浇愁, 不胜酒力, 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词人宕开了这个“愁”字的浅表意义,赋予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2、“愁”之风神不同,人之形象迥异。
《醉花阴》中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
词中先摹愁态,把一位思妇惆怅彷徨、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了出来:白昼寂寞难耐, 夜间彻夜难眠,黄昏东篱把酒。
再绘愁容:“人比黄花瘦”,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中的愁是孤标而凄清的。
词中先设愁境,用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索的环境,烘托了一位寡居妇人凄惶苦闷、恍惚悲凉,以及痛定思痛时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再布愁景: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景景含愁,声声入心,抒发了一个茕独的寡妇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黄花”及“酒”相似,情调心境迥异。
《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盈袖”, 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虽“人比黄花瘦”,却仍不失孤芳自赏的情调和诗酒自适的潇洒。
《声声慢》中则是“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花开花落象征了人事的悲欢离合,既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又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醉花阴》中的酒是相思的载体,是才情的伴侣。
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挥洒旷世之才,释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酒,是凉薄的慰藉,是生存的一丝寄托,词人欲借酒暖身,也暖一暖冰冷的心,可惜这一丝酒温难敌“晚来风急”,酒融化不了词人心头的冰霜。
4、同写秋风黄昏,写情寄意殊异。
声声慢和醉花阴读后感声声慢《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词中表现了强烈的爱情情感,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深深的触动。
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的深切体验。
词开始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直接向读者展示了春花凋谢的景象,这种景象与诗人的离别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
接着,词中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将诗人与离别的痛苦相对照,加深了读者对离别的感受。
整首词在情感上透出浓郁的哀伤情调,使人陷入对离别的思考与感慨之中。
词中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诗人以“不管鸟的叫声多么美妙,我只想念着你的声音”一句,表达了对爱人的情感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这种对声音的渴望和思念,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和情感的深度。
总的来说,《声声慢》通过细腻动人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展示了李清照作为古代文学家的才华和情感。
醉花阴《醉花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游赏花园时的心情和感受。
通过描写花园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情感变化,词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寂寞情感,给读者带来深深的触动。
词的开头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句,展示了诗人在夜晚独自品味花园景色和饮酒的情景。
词中通过描写花园中的美景,如“月照花前胜鉴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词描绘了喜悦、寂寞、忧愁等复杂情感的变化,给人以深刻的体验。
词中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寂寞的感悟。
如“想人成别离,悔戚戚”、“独酌此间无舍,心底相思无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使人不禁对诗人的境遇和情感产生同情。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去一瓶又一瓶,我心里有点急㊂天色渐渐暗下来了㊂我遇到了朱朝阳和夏妙菡,只听见她们在吆喝: 卖水啦,卖水啦,红领巾义卖,捐钱给环卫工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可以微信支付! 喊完后她们自己也禁不住在笑㊂我又加入了她们的队伍㊂因为我每次走在后面,所以我手里一直还有一瓶水㊂突然,我听到妈妈在叫我,原来妈妈的同学来了,她是特意来支持我的,她一下就给我买了五瓶水㊂她说: 贝贝加油哦! 我心里甜滋滋的㊂广场上跳舞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她们手里怎么都有水呢㊂我在人群中不停地穿梭,总觉得找不到目标㊂朱朝阳和夏妙菡卖完一件水后回家了㊂我觉得好累,好失望,也想回去,妈妈说: 加油,朝十瓶水奋斗!差不多晚上十点了,广场上歌声也停了,跳舞的人也陆续回家了㊂我还是没有卖出去十瓶水㊂李其洛已经收入八十几元了!我心里更是着急㊂我想跟着他再试一次㊂李其洛看见一个叔叔和一个阿姨,赶紧跑过去问: 叔叔,买瓶水吧! 叔叔买了一瓶㊂李其洛又说: 我们是来义卖的,再买一瓶吧! 我赶紧上前,叔叔说: 好,再买一瓶! 这样,我终于又卖出去一瓶水㊂我突然觉得李其洛人真好㊂活动结束,我们在路灯下合影留念,纪念这个难忘的夜晚㊂我想,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大胆尝试,不能害怕失败㊂一种相思 别样愁情比较鉴赏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杨 梅(安徽省淮北市第七中学 安徽 淮北 235000)ʌ摘要ɔ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中将‘醉花阴“和‘声声慢“放在一起是具有深刻用意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㊂ʌ关键词ɔ 知人论世;典型意象;风格不同ʌ中图分类号ɔG 625.1 ʌ文献标志码ɔB 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20)02-0245-01对于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声声慢“,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以背景为切入点,以典型意象为载体,深入理解词人前期和后期作品的不同愁情,进而就能了解李清照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人生㊂一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诗歌的内容㊂‘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不久,丈夫便 负笈远游 ,崇宁二年即公元1103年,恰逢重阳节,李清照便思念起在外的丈夫㊂于是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㊂‘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品㊂在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入侵,北宋很快灭亡,李清照夫妇逃亡南方,逃亡的过程中,赵明诚染上疾病,撒手人寰㊂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又遭遇兵变,所带的金石书画或丢失或遭到抢掠㊂国破家亡对李清照造成了双重打击㊂多舛的命运使李清照陷入深深的绝望,李清照从女性独特而细腻的心理出发,抓住典型的意象,写下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㊂李清照的作品以南渡为分界线,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有着很大不同㊂根据她的经历可以看出前期婚姻幸福,生活美满,作品中表现出的就是淡淡的闺阁女子的愁情,代表作‘醉花阴“就是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怨 闲愁 的表现,;而后期遭遇悲惨,孤苦一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国破家亡的悲戚,代表作‘声声慢“就是国破家亡极度痛苦孤独凄凉的情绪的表现㊂二㊁典型意象,理解情感在诗歌的鉴赏中,抓住意象,理解意象承载的内涵,才能更加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㊂‘醉花阴“的上片 薄雾浓云愁永昼 直接点明愁,时逢重阳佳节,在满心的愁绪中,白天是那样煎熬,到了她半夜感受到了透彻心扉的寒冷,这就含蓄地抒发了思念丈夫的郁闷心境㊂词的下片把时间拉到黄昏时分,为了排遣内心的愁绪,词人到东篱喝酒赏菊㊂本想借酒消愁却愁更愁㊂看到了向晚时分的黄菊在西风中弱不禁风,不就是自己的身影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人抓住了 酒 黄花 等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所有愁情都折射在这些景物中,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虽有愁绪但并不悲㊂‘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史无前例的使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而内传达出内心的愁情渲染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气氛㊂接着词人抓住 淡酒㊁过雁㊁黄花㊁细雨㊁梧桐 ,这些承载着愁绪的意象㊂李清照独自一人饮酒消愁想要驱走寒冷,却抵不过寒冷的秋风㊂ 大雁 多次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一剪梅“中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㊂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感情笃深㊂而此时飞过的 大雁 ,让李清照回忆起往日的幸福生活,再对比现在的情况不免痛苦万分㊂ 梧桐和细雨 ,环境描写渲染的内心的孤寂㊂可以说景景含情,处处含愁㊂李清照通过景物描写和内心诉说表达了身心遭受折磨的痛苦和哀愁㊂三㊁风格不同,分析原因诗人的诗歌风格并不是固定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作者的人生经历是主要方面㊂‘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代表作㊂因为前期夫妻恩爱,志趣相投,作品基本上都是女子之愁,这是闲愁,主要就是丈夫离家后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以划归为闺怨词的风格,但虽有愁怨却不悲伤,可以说是哀而不伤,怨而不苦㊂后期经历了种种劫难,尤其是丈夫的离世,作品风格侧重表现晚年的孤苦凄凉,国破家亡的愁苦,这时的愁是透彻灵魂之愁,是亡国破家之痛㊂后期风格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人生经历的变化㊂这种变化自然而然的映照在作品里,这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㊂通过以上的论述,将‘醉花阴“和‘声声慢“放在一起,从背景㊁内容㊁风格方面比较鉴赏能够提高学生鉴赏李清照作品的能力㊂参考文献[1] 柏红秀.盛唐音乐文化与元德秀的歌辞创作及其贡献[J ].江苏社会科学.[2] 徐静.虚实㊁对仗㊁典故㊁层次:明清诗话中对数目诗的再阐释[J ].中国韵文学刊.542。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欣赏《醉花阴》与《声声慢》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最适宜引导学生比较欣赏。
一、意象的比较从意象来看,有相同的意象“酒”“黄昏”“西风”“黄花”,但有不同的表现与作用。
有老师这样分析道:《醉花阴》中,词人是在日落黄昏时饮酒,她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
酒要对饮才有韵味,而她的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真可谓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而《声声慢》中的“酒”,词人是想借酒暖身,借酒浇愁。
词人晚年生活在“愁”的世界里,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每每借酒消愁。
可是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和心愁相比,心愁太重了,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来到东篱边饮酒赏菊,襟袖间立刻盈满了暗香。
此时的黄昏,虽词人独处,略感寂寞,却尚存一丝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而《声声慢》中,词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说时光难捱,又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但又要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则又是更深的痛苦,更大的煎熬。
可见,《声声慢》中的黄昏,充满了冰冷和绝望。
《醉花阴》中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露出深居闺中的思妇的模样:玉容因闲居而寂寞,腰身因思念而清瘦。
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而《声声慢》中三杯两盏的淡酒,抵挡不住晚来的急风。
这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在这种气候中难以将息。
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故国沦亡敌手,此身漂泊无寄;丈夫英年早逝,只剩自己茕茕孑立;自己才高于世,却遭遇种种的政治压力;如今年将老迈,只能凭借记忆苦熬度日。
这急风,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
《醉花阴》中词人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自己的青春年华。
东篱菊花纤瘦,但珠帘内“人比黄花瘦”。
究其原因,是丈夫游宦在外而夫妻不得相聚引发的深深离愁。
思妇容易睹物思人,在该词中,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一.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会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
《醉花阴》就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
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准备讨好男人。
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
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
“菊花”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来说,它象征着高洁遗世,与艳俗的牡丹等绝然不同。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古亦有之,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
从当时他们夫妻感情融洽、琴瑟和鸣再联想到她后来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读诗之人就像在舞台下看话剧的观众,当知道主角将来的结局注定悲惨,那么看她在台上暂时的欢喜都觉得是种讽刺,这是莫大的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与赵明诚过着神仙眷侣的好日子,但那样的话,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永垂青史的伟大词人。
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二.生活趣味的变化从《醉花阴》里处处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
她的生活是精美的,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玉枕”“纱厨” “瑞脑”“金兽”,让我们看到李清照以及当时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
她所有的用具都是精美细致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很“小资”,她的枕头清凉如玉,在炎热的夏天可是件帮助人消暑的良器;她的睡具罩了细密的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
虽然她自己说是因为“半夜凉初透”让自己恼火,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白日的时候,她会细细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低头嗅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而到了《声声慢》那个阶段,这些生活的小情调全都消失不见了,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也注定了她再没有心思玩那些小情调。
梧桐再美也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优越那样雍容华贵的妇人,再也找寻不到。
李清照要“寻寻觅觅”的,除了那些再也不回来了的美好时光,是否还包括曾经有过那样精致生活的自己呢?三.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具体意象及抽象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传递出来的意境已经不同了。
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
再烈的酒也抵不过刺骨的秋风,少年人喝酒,越喝越甘洌,人到中年再喝酒,品味到的则是酒中的苦涩。
而在李清照词中常出现的意象“黄花”,两首词中传递的意境也不同。
《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宋人已经不再像唐朝那样以丰满为尚,清瘦成为女子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幸福的少妇,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醉花阴》和《声声慢》中愁的比较一、《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李清照前期生活美满、和谐、安宁,因此,词中反映的是一位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的闺房女子对人生理想、温馨、眷恋、离愁的体味。
《醉花阴》一词正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反映。
它以愁发端,一开篇就倾忧泻愁, 达到愁的高峰, 真是各种闲愁布满天穹,各种闲愁笼罩着词人的整个心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作为封建社会一位上层知识女性,抱着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去体味生活,体味爱情,因此,当她与丈夫离别后,面对着单调的生活,虽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苦,却总有作为一个年轻贵族女子的无限闲愁,独守空房,只能焚香消愁,消磨着无尽的寂寞和无穷的哀愁来打发漫长无聊的时光。
看着袅袅瑞脑香的雾烟,离别之怨、相思之苦,深宅思夫的少妇愁绪顿时如烟喷涌,缭绕不绝。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着冷冷清清的玉枕孤眠,纱橱独寝,似烟如雾的愁思有增无减,夜半时分,凉意袭人,倍感孤苦,该如何度过那孤衾难眠的漫漫长夜呢?黄昏依旧,重阳依旧,把酒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迥异,此情此景,思夫情弦又再次拨动,跳出莫名的无休无止的愁苦情符……剪不断,理还乱,唯有这离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要说不会丧魂消魄啊,西风卷帘,整个闺房越显空荡,怎经得起这孤寂愁苦的折磨,一夜之间,玉容憔悴,对丈夫刻骨的相思和深情的眷恋,使词人哀怨难诉,愁肠百结。
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故而因离别而魂不守舍,因相思而憔悴。
此时思妇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天地灵气相通了,把愁的结果推向了极至——“人比黄花瘦时代的巨变,使李清照的生活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终日过着颠沛流离、孤身飘零的生活,因此后期的词大多反映的是一位形单影只、欲说还休的孀妇丧失亲人的悲哀、理想破灭的失望、孤苦无依的愁苦。
《声声慢》就是后期词的代表作。
《声声慢》一词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 这种“愁”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这种“愁”深广而厚重。
开头连用七对叠字,,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打击后,词人内心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寻西找,是寻找失坠的记忆,还是追念往事来寄托空虚寂寞?于是,先感于外,“冷冷清清”,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暗淡无情,冷漠无比,后感于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陷入愁境,不得解脱,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
词人从刻画清冷之景创造出一种凄凉、悲戚的愁境,使全词笼罩在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全词结句一语道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即这一个接一个的遭遇,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全词水到渠成,将“愁”推向高潮。
愁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核心,是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
在残酷的命运面前, 生活给予词人深重的精神压力,词中“乍暖还寒”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旧时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等情景,所有这一切都浸满了词人的哀愁,眼前的一切都是生愁、添愁、牵愁的“愁”境, 作者在这个愁的世界里,有着身世之苦、家国之痛、孤独之悲,仅用“愁”字又怎能包容得了,概括得尽呢。
总之,《醉花阴》中开头以愁发端,其愁就像长江之水滚滚而来,一下子就将愁推向高峰,然后演绎诠释“愁”的内涵。
《声声慢》中开头以叠字奠定全文的愁境,在词末作者还生活在愁境里, 仅用“愁”字又怎能概括得完她所饱尝的人间甘苦,既用“愁”照应了全篇, 也将“愁”推向极至。
二、“愁”之内涵不同, 词之形象迥异《醉花阴》一词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词中先摹愁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寥寥数语,把一位彷徨室内,心中布满愁云情雾的思妇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了出来。
白昼寂寞难耐,夜间仍放不下满腹愁思,彻夜难眠。
因为“愁”,只好独自把酒赏菊,在酒杯中,词人看见了自己清瘦的面容、逝去的青春,哪天才能和丈夫欢聚?怎样才能排遣对夫君的思念之愁情呢?再绘愁容。
“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简直把离愁别绪写透。
人与花争瘦,一边有瘦削的形体,一边有细瘦的花茎。
一边是高洁的情怀,一边是清雅的菊花,我物相融的意境美,把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容描绘得淋漓尽致。
文中通过愁态愁容的描绘,表现了一位因思夫而销魂,因思夫而瘦比黄花的思妇闲适恬静的生活情感。
可见,词作反映的是思妇销魂的闲愁,塑造的是一个销魂思妇的形象。
《声声慢》一词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先设愁境。
通过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索的环境,烘托词人凄惨悲切的心境,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
七对叠词从动作、环境、心理感受方面,多层次地表现了一位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回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孤独之境。
再布愁景。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这一系列的愁景,景景含愁,一声声、一阵阵,敲打着词人凄苦的心灵,震颤着词人的心扉。
特殊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抬头看见旧日传情信使,大有物是人非之感,形影相吊的她如同杜鹃啼血,心酸、心痛、心碎! 大雁引发的是绝望和伤心,孤雁的悲鸣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表达了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独守窗前,触景生情,词人丧夫后独自一人面对千山万水,孤零零地度过了无数的黄昏、黑夜,, 对“黑”有着独特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一个“黑”字包含了词人多少的寂寞、凄凉、哀愁。
国愁家恨,涌上心头,个中滋味只能自己慢慢咀嚼。
文中通过愁境愁景的设置,诉说着一位因失夫而茕独、因物是人非而憔悴的寡妇哀婉凄凉的愁苦身世,词中塑造的是一位茕独寡妇之形象。
三、“黄花”“酒”相似,“愁”之内涵迥异《醉花阴》中的“黄花”,作者以“有幽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思妇轻易睹物思人,在《醉花阴》中,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丈夫不在,没人摘花送给自己,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醉花阴》中的“酒”,词人是在落日的黄昏之后,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举杯浇愁愁更愁”,酒要对酌对饮才有韵味,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