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 外国雕塑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借以反映雕塑》生,术特点。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五、教学难点通过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六、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合作、讲授、归纳、实践操作法。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秦始皇兵马俑雕塑摆件若干,文字资料卡片、多媒体课件;Ipad若干学生准备:多途径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八、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师:学习目标 2.作品是交流料,展示形式要多样化、要创新。
质疑——交流结束后,他组可以提一个问题要求解答。
老师也可参与质疑。
三、我的成果你分享!1.《维伦多夫的维纳斯》(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教师质疑一:米开朗基罗语: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早已存在于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尝试结合《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来理解这句话。
2.《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教师质疑二:怎么辩证理解“完美”和“残缺”?3.《掷铁饼者》(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教师质疑三:米隆是怎样解决《掷铁饼者》的重心稳定问题的?4.《拉奥孔》(1)小组多形式开展成果展示。
(25.(1(2。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人“谈人体而色变”。
本课中出现了不少人体雕塑作品,半裸或全裸,学生尽管是九年级了,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但从以往上课的经验来看,学生还是不大适应,表现出不好意思看或者排斥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进行赏析,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1、复习上节课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过知识的衔接导入新课《外国雕塑艺术》,引发学生的浓浓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2、课件制作实用,运用作品的对照,加强直观性,方便学生比较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师生互动中,教师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赞许,鼓励学生更进一步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本课作品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将作品划分为四个阶段,做到了优中选优,详略得当。
5、本课作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老师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苏少版教材每册均分为九个课题,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所有内容分为了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领域、欣赏评述领域、应用设计领域和综合探索领域,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册教材第一课是《中国雕塑艺术》,最后一课是《外国雕塑艺术》,两课同属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故适宜放在一起进行,能够相互对比,加深学生对雕塑艺术的了解。
一、检测反馈让学生自选一件雕塑作品,写出100字左右的赏析小文,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宣读。
二、课后拓展为学校设计一件雕塑作品,写出设计思路,包括材料的选择,放置的地点,表现方法等。
本课作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切的教与学都是围绕欣赏和评述来展开,教与学是有机结合的,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本课采用的教法与学法主要有:对照比对发、讨论法、辩论法、评述法。
所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少见才多怪。
本课充分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大量的雕塑作品,作品的出现尽量以对比的方式出现,比如用同一时期的中国雕塑作品与外国雕塑作品进行比较或者用不同时期的同一题目作品进行比较等,加强直观性,方便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第一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西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体现雕塑的演变与发展。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
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
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
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
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
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
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
《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
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
《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
《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
《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
《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
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
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
”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
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
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
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
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
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
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
五、课后拓展
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