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应激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540.50 KB
- 文档页数:6
内分泌系统基础部分知识整理第一章概述名词解释: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体液传递而实现其调节作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允许作用: 是指某些激素本身对某些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效应,但它的存在却可使另一种激素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靶细胞: 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
受体: 指存在于靶细胞中能与某种激素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相应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
远距分泌: 大多数激素分泌后经血液运送到机体远处的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第二信使: 将激素的信息从靶细胞表面传送到细胞内某些酶系, 从而实现激素调节作用的使者称为第二信使。
简答:1、简述两种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答:含氮激素细胞:胞质内的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丰富,有许多的膜包分泌颗粒;类固醇激素细胞:胞质内的滑面内质网丰富,发达的管泡状嵴线粒体,许多的含有胆固醇的脂滴,无分泌颗粒。
2、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答:(1) 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2) 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3) 激素的高效放大作用;(4)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允许作用。
论述题:1、激素对机体的主要调节作用。
答:① 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内环境的稳态;②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分裂,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③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活动,影响学习、记忆及行为等脑的高级功能;④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提高机体对应激刺激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⑤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调控机体的生殖过程。
第二章下丘脑-垂体名词解释:赫令体: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运输下行,途中分泌颗粒局部聚集,呈串珠样膨大,在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氏体。
下丘脑调节肽: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 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健康与幸福》单元第二章“身体健康”中的第四节“心理应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2. 心理应激的类型: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心理应激可分为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和社会性应激。
3. 心理应激的成因:心理应激的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因素。
4.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包括心理调适、寻求支持、改变应对策略和培养抗压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应激。
2. 培养学生分析心理应激成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难点:心理应激的成因分析,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应激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典型的心理应激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心理应激概念: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类型:1. 生物性应激2. 心理性应激3. 社会性应激成因:1. 外部环境因素2. 个体素质因素3. 心理因素应对方法:1. 心理调适2. 寻求支持3. 改变应对策略4. 培养抗压能力七、作业设计答案: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
2. 请列举三个你认为可能导致心理应激的成因。
答案:外部环境因素(如考试压力)、个体素质因素(如性格特点)、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不足)。
病理生理学 9应激病理生理学:应激的九个方面应激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发生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是机体为应对各种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在应激反应中,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体内稳态。
然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应激的九个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应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一、生理性应激生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内、外界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机械压力、化学物质等。
在生理性应激反应中,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等。
这些生理变化有助于机体应对环境变化,保持体内稳态。
二、心理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心理性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情感压力、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
心理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状态,以及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情感压力和文化挑战,保持心理平衡。
三、社会性应激社会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社会性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社会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社会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适应不良和社会隔离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适应社会环境,保持社会。
四、创伤性应激创伤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严重创伤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些创伤包括身体损伤、战争经历、严重自然灾害等。
创伤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严重创伤和痛苦经历,促进康复和适应。
五、病理性应激病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病理性刺激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些刺激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理因素。
病理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和修复机制的异常激活或抑制,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病理性刺激,但也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和疾病。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注:第一部分:小题(名词解释、判断等)第二部分:大题(简答论述)适用于考人教版的考生运动性免疫抑制:指在大负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反射性地呼吸加深,加快,由于深吸气,肺内压骤减,此时被挤压的静脉内压力也下降,但回心血还来不及马上使心脏充盈,因此收缩压运动后即刻下降。
运动效果: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和良好的反应。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达到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负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部分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第一章骨骼肌机能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
三联管结构:每个横小官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全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所处静息电位时,内外膜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分布的电位变化。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心理学(psychology):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人的意识和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详见PPT架构图)3、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4、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以了解和评价个别差异为目的、采用标准化心理测验作为测量工具的测量,可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4种量化水平上进行。
最典型的心理测量是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4、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一种通过辅导达到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咨询员根据受辅者的背景和需要,帮助受辅者了解自己,认识环境,解除困惑,完善人格,体现潜能。
5、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6、艾滨浩斯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评语:“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波林,1982)。
7、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不过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标志一般认为是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这一事件可被看作心理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8、第一个被明确视为属于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诺曼·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进行的社会促进效应实验研究,即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9、运动心理学进入科学行列的标志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10、运动心理学学科诞生标志1923年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格里菲斯(Coleman Roberts Griffith,1893-1966)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实验室,这一事件可被视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第一章绪论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概论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估又称其为诱发病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场生命活动的过程。
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
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疾病的转归:大多数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有康复与死亡两种形式。
康复:1)完全康复: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2)不完全康复: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低容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估又可称低渗性脱水。
高容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估又可称水中毒。
低容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余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
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称为水肿。
脱水热:严重的低容性高钠血症患者,尤其是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
第2章观察生物2.1 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
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生物非生物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2 能生长不能生长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
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