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95.09 KB
- 文档页数:1
上消化道出血论文: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摘要】目的:将联合使用奥曲肽的止血治疗组和使用单纯止血组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指导该病的治疗。
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6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止血组和单独止血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单纯止血组只是使用止血、补充血容量和保肝等基本治疗,而联合用药止血组则是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0.1mg静脉注射治疗。
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止血有效率相比较,联合组的有效止血率80.00%明显高于单纯组有效止血率43.33%,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使用奥曲肽配合基础止血法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1 绪论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主要以肝脏弥漫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及再生结节形成为特点,晚期又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肝硬化的合并症有许多,其中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急危重症,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处病变引起的出血,同时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病变出血,临床表现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者排便色黑,常会引发失血性休克,诱发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现肝坏死等,甚至出现死亡。
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但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比较繁多, 陈焕高指出肝硬化合并上消出血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占有很高比例,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1]。
胡波提出肝硬化合并上消出血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表现,出血的诱因主要有使用了非甾体类药物、饮酒、劳累过度及紧张情绪等;出血原因主要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消化性溃疡以及糜烂出血性胃炎等[2]。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如何治疗?肝硬化是一种因为肝炎、酒精中毒、代谢因素等病因引起的一种慢性的肝病,临床症状常见有身体疲劳、水肿、皮肤巩膜黄染等症。
肝硬化是一种一直会变化的慢性疾病,且会容易引发众多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即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这种并发症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风险。
在治疗方法上,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随医学的发展还出现了介入治疗的方式,这些治疗手段有效减轻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1]。
1、引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研究发现关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的主要原因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这是因为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从而导致食管和胃底的血管血液流通有问题致使静脉曲张,当发生静脉曲张的血管发生破裂就引发了上消化道出血。
所以定期胃镜检查食管底静脉曲张情况,必要时采取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或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治疗可以预防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
除了静脉曲张出血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伤、贲门黏膜撕裂等均会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2、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肝硬化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就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突然且出血量大,会造成患者休克等现象。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常有两种典型症状即呕血和黑便。
患者呕血前常有恶心、腹部不适感加重等感觉,患者呕出血的颜色常常是鲜红色或暗红色,如果患者呕血颜色是鲜红色则表明是急性呕血。
而呕出的血是暗红色时,表明在出血后血液滞流在胃部一段时间。
患者在呕血后可能会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血量超过一千五百毫升时则发生休克,此时患者会四肢冰凉、脉搏微弱、血压快速下降等。
另外,出血量小的患者会有大便呈现黑色的情况,粪便还会又稀又粘,可能会有血腥的味道[3]。
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由上文我们可知肝硬化出血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日常生活中不会出现出现明显症状,一旦发病会很突然,所以掌握急救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48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分析作者:潘灵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8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1例胃癌导致出血,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5例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2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治疗有效止血患者44例,占比91.7%;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感染;1例患者死亡。
结论消化道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目前导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对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患者的临床诊治首先应该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及具体位置,然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临床诊治;病因【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73-02再生结节形成、假小叶以及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基本特点,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主要并发症就是患者上消化道突发性大量出血,患者出现黑便或者大量呕血等病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止血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肝功能衰竭以及失血性休克,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1]。
导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治疗方法也随之不同[2],快速确定病因,才能够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为了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临床疗效,文章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48例患者均经过CT、肝功能、胃镜、B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项目检查,根据肝硬化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诊断为肝硬化,并且13例酒精性肝硬化,32例肝炎后肝硬化,3例不明病因。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1. 引言1.1 介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受损,造成肝脏组织纤维化和硬化。
肝硬化患者常常伴随着门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肝硬化患者中10%-30%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静脉丛曲张,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严重,不仅会危及患者生命,而且易复发。
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止血治疗、预防再出血、改善肝功能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在临床治疗中,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接下来将介绍奥曲肽和埃索美拉唑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1.2 奥曲肽和埃索美拉唑的作用机制奥曲肽和埃索美拉唑是目前常用于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药物。
奥曲肽是一种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肽类药物,通过刺激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肠道蠕动,降低门脉压力,从而减少出血风险。
而埃索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预防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垂体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结合,刺激垂体释放生长激素,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加蠕动,提高胃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道通透性,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减少胃肠道蠕动,降低肝静脉压力。
埃索美拉唑的作用机制则是通过抑制胃壁的质子泵,减少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埃索美拉唑能够有效地降低胃酸对胃壁的损害,保护胃粘膜,减少出血的发生。
在患者应用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时,两者的作用机制互补,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出血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正文2.1 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的疗效在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方面,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能有效控制出血病情,减少出血次数和出血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分析【摘要】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常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本文通过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危害、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止血、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等,诊治策略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史,以达到最佳疗效。
预后评估方面应重视病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诊治方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策略、预后、展望1. 引言1.1 概述肝硬化和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肝硬化是肝脏慢性进行性疾病的最终阶段,其特征是肝脏组织广泛纤维化和结构破坏,进而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患者通常伴有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的出血病变,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等。
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往往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对于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危害、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地诊治参考,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2 研究背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肝硬化是指肝脏长期慢性损害导致肝脏组织结构严重改变,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结节病变,最终导致肝功能受损的疾病。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的进行性恶化,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现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部位的出血。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和疗效。
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纤维胃镜检查,患者出血的原因有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胃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重症胃粘膜疾病、消化道溃疡以及消化道肿瘤等,患者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29人(4833%)、18人(3000%)、6人(1000%)、4人(667%)、3人(500%)。
所有患者均行止血治疗,其中55人治疗有效,止血有效率为9167%,其余5人中,2例死亡,剩余3例行再次止血成功。
结论导致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有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胃出血、食管静脉破裂、重症胃粘膜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等,临床诊治应以纤维胃镜为主要手段,及时判定出血程度以及出血的部位和原因等,行针对性止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
【关键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诊治作者单位: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肝硬化具有发病率高且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在我国常见有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膜炎、肝肾综合征以及肝功能衰竭等,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多见且程度较为严重。
可发生由于短期内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引发急性肝性脑病而导致患者死亡。
现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0例。
其中男4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29~46岁,平均年龄为(313±78)岁;患者均以大量呕血或大便颜色暗红作为首发症状就诊。
依据每日出血量的多少,分为轻度出血(每日出血量低于600 ml)、中度出血(每日出血量在600~1000 ml之间)和重度出血(每日出血量>1000 ml),分别有26例、32例和2例。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0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特利加压素止血,治疗组患者采用注射奥曲肽进行止血。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和临床特征表现。
结果:对两组患者在72小时内的出血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8%(98/100),无效率为2%(2/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70/100),无效率为30%(30/100),对于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治疗组患者的出血量为(80.32±20.15)ml,出血时间为(70.61±25.25) min,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98.87±27.18 )ml,(176.61±33.39)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讨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分别使用的特利加压素和奥曲肽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都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奥曲肽的疗效更好而且毒性更低,产生的副作用少,对于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奥曲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诊治分析肝硬化,各种肝病的晚期阶段,它的临床特征是弥漫性肝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
它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它的临床特征是大量呕血和黑便,还会引起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和肝功能衰竭,更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且病死率逐年增加[1]。
但是导致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对于不同的病因,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所以临床上,需要尽早判断病因,然后及时抢救从而降低病死率。
本文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用于指导临床用药,以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2]。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特利加压素止血,治疗组患者采用注射奥曲肽进行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