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工业化生产科学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探讨.第一篇: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探讨.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探讨摘要:本文以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涵义作为切入点,主要探讨了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传统食品企业通过寻找技术创新和企业战略平衡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创新引言: 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这些以前只能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的、再传统不过的东西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标准,摆上了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
真空粽子成就了五芳斋;速冻水饺成就了三全、思念;亲亲、银鹭把八宝粥作为核心产品;就连以往只能在大街上举着吃的冰糖葫芦,经过改良加工后支起了北京御食园上亿元的销售额。
传统食品,归根结底,就在于由长久的历史积淀所造就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到的地方特色。
一种食品能够让人们千百年来不断食用,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传统食品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传统食品中大都蕴含着一段美妙的故事,对客居在外的家乡人士乃至对旅居海外的中华儿女都具有特别的怀乡情感。
可见, 传统食品一旦与现代市场完成对接, 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然而,时至今日,成功走向市场的传统食品仍属少数,这又说明了,传统食品并非完美无缺。
由于传统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原始、繁杂,生产效率偏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劣势,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对产品的要求,再加上受地区原辅材料限制和保鲜技术制约,诸多因素确实成为了传统食品进军现代市场的绊脚石。
因此,传统食品的发展首先要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要引进现代食品加工的理念、赋予现代食品加工的技术,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传统食品的发展才能规模化、产业化。
所以,改进落后的传统工艺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传统食品企业要做的就是创新工艺,生产出既保持地方特色,又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勇于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改良传统的包装方式,使小食品更卫生、更有营养、食用更方便、货架期更长,加上传统食品原有的深厚的市场基础和忠实的消费群体,传统食品必定能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交叉与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传承,而现代科学技术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我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例如,传统舞蹈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的舞台灯光和声音效果,使表演更加生动和精彩。
此外,传统饮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的烹饪方法和食品加工技术,增加菜肴的创新和独特性。
通过交叉与融合,传统文化得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更好地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
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古老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存档,使其更加便于保存和传播。
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和理解,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不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合理融合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性。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存在保守和担忧的态度,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才能推动交叉与融合的进程。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文化的形式或是夸大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应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和科技水平。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既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
然而,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需要我们加强交流与合作,合理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共同发展。
预制菜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基于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视角谢 晶,黄玉坤,张广峰,赖 朋,陈 晟*(西华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预制菜产业面临的机遇及在消费者接受度方面遇到的挑战。
从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两个方面,分析了预制菜的优势和劣势。
从食品工程伦理的角度,阐述了预制菜产业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的义务。
针对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加快国家标准建设、加强风险沟通、改进加工技术以及加强监管和引导的措施。
关键词:预制菜;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风险沟通;消费者知情权Analysis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eparedVegetable Industry——Based on Food Safety and Food Nutrition PerspectivesXIE Jing, HUANG Yukun, ZHANG Guangfeng, LAI Peng, CHEN Sheng*(School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prefabricated dishes industry and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consumer acceptanc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efabricated vegetables wer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food safety and food nutr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engineering ethics, the obligation of the prefabricated dishes industry to respect consumers’ right to know and choose is expounde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strengthen risk communication, improv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Keywords: prefabricated dishes; food nutrition; food safety; risk communication; consumers’ right to know预制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当前食品行业的研究热点,得到了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菜肴配色有学问
佚名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青海)》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菜肴的配色一般有顺色和异色两种。
异色是指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颜色不同。
通过合理配置,使盘中色彩调和.美观大方。
例如炒一盘豆芽,需放点葱丝或红椒丝;一盘红白色酸辣卷心菜(或泡菜),应拌入一点绿色的葱段或豆苗。
【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2.12
【相关文献】
1.探讨我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J], 马成业;陈俊霞;武素玲
2.家宴菜肴怎样配色 [J], ;
3.探讨我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J], 马成业;陈俊霞;武素玲;
4.菜肴配色的方法 [J], 里辉
5.POP学问大——评《手绘POP配色详解》 [J], 都韵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向黄金价的香料说“不”“我是在北京工商大学完成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在清华大学获得的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没有两校的培育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我衷心感谢母校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我的四位导师钟香驹、梁梦兰、袁乃驹和丁富新。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在对《科学时报》记者谈起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事时,仍难忘母校的培养和导师们辛勤的教导。
孙宝国说:“作为食品领域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深深得益于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壮大,借此机会对食品界各位同仁和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感谢!”向黄金价的香料说“不”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食品产业是关系到国民营养与健康的民生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我国食品工业已经连续15年保持了超过20%的增长速度,2008年产值4.2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制造业。
食品的香味是食品的灵魂,中国是最早使用香料为食品增香提味的国家之一,花椒、大料、桂皮、葱、姜等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香料。
而香料正是孙宝国的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中原有的香味以及在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香味,满足不了人类对香味日益增长的要求,必须添加食品香料。
”孙宝国强调说。
孙宝国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发现并人工合成食物中的关键香味成分,促进了香料工业的发展。
通过控制关键香料的品种、技术来保持其领先地位并获得垄断利润,是世界香料大公司的普遍做法。
20世纪80年代,制约我国方便食品、肉制品、仿肉制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等咸味食品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缺少重要肉味食品香料2-甲基-3-巯基呋喃和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它们都是从畜禽肉中发现的关键肉香味物质,美国国际香料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以合成技术率先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卖价奇高。
“我国进口价曾分别高达9万元/公斤和14万元/公斤,跟当时黄金的价格差不多,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
”孙宝国回忆说,“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王静孙宝国传统食品是指生产历史悠久,用传统加工工艺,反映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食品,它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的自然选择。
我国的传统食品是民间经验和智慧的积累、继承、发扬,有良好的风味性、营养性、健康性和安全性。
虽然中国传统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但是近年来中国的传统食品受到了严峻挑战。
西方快餐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人的食品结构越来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传统食品和菜肴工业化生产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食品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总体上缺乏重视和投入,基础研究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主要传统主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近30多年来,我国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制主食,如面条、馒头以及米制主食,如保鲜米饭、方便米粉、八宝粥等有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此外,适应社会需求的速冻主食工业化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的传统主食工业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整个食品产业的发展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中国传统主食的研究开发缺乏重视,缺少投入和支持;中国传统主食生产技术落后,部分传统主食的工业化程度低。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包括发酵谷类食品、发酵豆类食品、腌渍蔬菜食品以及发酵肉品、乳品和酒、茶类制品等。
对于发酵食品生产而言,虽然逐渐有大型企业加入,但在整体规模上仍属于传统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在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保证方面仍需大幅提高。
目前,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滞后,总体工业化程度不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有待提高。
食品加工辩论辩题正方辩手:食品加工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满足人们对于多样化食品的需求。
首先,食品加工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减少食品的浪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食品加工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通过加工处理,可以杀死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保障食品的安全。
再者,食品加工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味道,使食品更加美味可口,满足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
因此,食品加工对于现代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反方辩手:尽管食品加工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但是食品加工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食品加工会导致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流失,破坏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化学物质和添加剂,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风险。
再者,食品加工可能会使食品的原始特性发生改变,导致食品的质量下降。
因此,食品加工对于现代社会并非完全有利。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药物是次好的食物。
”——希波克拉底。
这句话表明了食品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食品加工是否有利于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值得深思。
经典案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受到关注,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因为使用不合格的原料或添加剂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这些案例都表明了食品加工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对于现代社会既有利又有弊,需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食品加工的优势,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食品生产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
食品生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
健康。
我们认为食品生产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食物的
需求,并且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食品生产能够保障人们的
基本生活需求,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同时,食品生产也
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食品生产还能够推动农
业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确保食品供应的稳定性。
正如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食品,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我们认为食品生产是必要的,它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
反方辩手:
尽管食品生产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负
面影响。
首先,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包括土壤
污染、水资源消耗等问题。
其次,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等,这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此外,食品生产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对可持续发展造
成影响。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经说过,“民以食为天”,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食品生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这场辩论中,我们看到了正反方对食品生产的不同观点和论据。
正方强调食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反方则着重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食品生产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以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安全、健康的食品。
从营养角度谈提高中式烹饪科学化的措施作者:李光明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6期摘要: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热播放,中式烹饪中的各式各样美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中餐独特的烹饪过程让每一份菜肴充分诠释自身的味道。
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关注餐饮味道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在食品烹饪过程中营养成分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本文将主要围绕着当前中式烹饪过程中存在的营养科学化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针对如何科学化提高中式烹饪的营养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中式烹饪;营养;科学化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美食享誉全球,中式烹饪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追捧的料理方式。
所谓烹饪就是采取某一种特定的方式对一定的食材进行加工做熟,这个料理过程除了使用天然食材之外,还需要添加一定的调味剂,为美食增添香味,做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自古以来中式烹饪在料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从上述内容中就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餐在烹饪制作上始终讲求美味与营养的科学化,在追求美味的同时,更追求营养,追求对身体健康的益处[1]。
一、中式烹饪中存在的营养科学化问题(一)在烹饪评价标准中缺少对营养科学化的评判。
虽然中餐始终坚持烹饪料理的科学化与营养化,但是在传统的中式烹饪评价标准中却始终忽略了对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判,大众在生活中更加关注的是食品的色香味,对味觉、视觉与嗅觉上的追求更多,相应导致很多中式烹饪厨师在进行烹饪料理的过程中将色香味作为最高的要求,相对忽略了食品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除此之外,大多数烹饪师傅在美食制作过程中对食品营养的评价仅仅停留在蛋白质、维生素、水分等要素的简单搭配与评价,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始终沿用传统的烹饪方法,减少考虑在烹饪过程中所采用的烹饪方式是否会对食材所含的营养元素造成破坏,对食品营养化的认知仅仅停留的表面,但在实际烹饪过程中没有将食品营养化、制作科学化与烹饪方式联系在一起。
特别报道挑战驱动创新 推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食品产业是关系到国民营养与健康的民生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国食品工业占GDP比重已超过12%,与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10%~15%的比重相仿。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最大趋势就是传统食品现代化。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华民族几千年存在吃不饱的情况,现在吃饱后就想吃好,吃好后还想不自己做饭,这为食品产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从2000年产值7000亿元,到2013年达到10.1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
但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
我国传统食品产业包括一些知名企业仍停留在传统作坊式生产阶段,而国外大型食品产业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并用西餐现代化的手段改造中国传统食品。
如何让色、香、味、型俱佳的中国传统食品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得到传承和发扬,我们唯有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解决老百姓对中餐营养、健康、方便、美味、实惠的需求。
一、实现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是大势所趋2013年,我们在全国做过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万份,回收有效问卷9000多份。
据统计发现,近十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仍在继续。
比如对西餐的态度,十年来喜欢西餐的人群增长了7.8%,不喜欢、拒绝的减少了14%,年轻人则更喜欢。
西餐已成为中餐的重要补充。
对烹饪方式的态度,67.1%的民众认为做饭比较麻烦,尤其是年轻人,很少愿意享受做饭的乐趣,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花那么长时间做饭。
对加工便利食品的态度,尤其是速冻食品,现在90%以上的民众吃速冻食品,而在这些民众中有5.5%的人每天都在食用;另外,拒绝的占9.9%,大多是有时间、守传统的中老年人。
从期望看,消费者第一要求是不用自己做、方便,第二是口味好,第三是便宜。
速冻食品、速食食品的比例未来还会增加,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不同层次的需求。
食安管理湖南预制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雄伟1,陈然兵1,李 政2,刘 娜1*,赵金尧2,曾宪峰3(1.湖南省产商品评审中心,湖南长沙 410000;2.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0;3.湖南志成食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摘 要:近年来,随着“懒人经济”和“烹饪小白”等理念的兴起,预制食品以方便快捷的优势,获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以湖南省预制菜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湖南地域特点以及湘菜产业规模的角度出发,分析湖南省发展预制菜产业的优势。
同时聚焦于产品安全控制、专业生产设备以及人才培育维度,对湖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预制菜;产业发展;对策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nanHUANG Xiongwei1, CHEN Ranbing1, LI Zheng2, LIU Na1*, ZHAO Jinyao2, ZENG Xianfeng3(1.Hunan Production Commodity Review Center, Changsha 410000, China;2.Hunan Institute of Commodity Quality Inspection, Changsha 410000, China;3.Hunan Zhicheng Food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Changsha 410000,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of concepts such as the “lazy economy” and “cooking novices”, prefabricated food has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consumers due to its convenient and fast advantages, and the market size continues to expand. Taking the pre made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the pre made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cale of Hunan’s vegetabl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focusing on product safety control,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dimensions,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Keywords: prefabricated vegetabl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
对于传统主食工业化问题的思考1.传统主食工业化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1)传统食品的困惑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们都有一种中国饮食甲天下的感觉。
近2000 年前的淮南王发明了豆腐,诸葛亮发明了馒头,而馒头实际上就是中式汉堡包,但比汉堡包早了1000多年。
唐代又开发了面、点心等食品。
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发明,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乃至人类的生活。
然而,当看到这些辉煌历史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中国饮食文化正在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
由于文化滞后、技术落后等原因,许多传统食品面临失传,许多深受老百姓喜好的食品似乎变得陈旧没落。
为了维持生存,一些食品厂家不得不翻来覆去靠着御用、宫廷、祖传、贡品的虎威经营,可乐压倒了酸梅汁,肯德基仿佛鹤立鸡群,西式火腿要取代腊肉,甚至中国人发明的面条似乎也得挂上正宗美国加州面的牌子才好卖,就连饺子、面条、豆腐、火腿,这些正宗中国发明的食品,也要靠出国引进。
馒头、大饼、豆浆、油条和锅盔等老百姓喜爱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处于地摊位置,常被工商、质检、媒体、公安作为曝光重点。
一句话,传统遇到现代的挑战,经验受到科学的考验。
(2)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在清理批判旧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华文化孕育创新、进步的辉煌一面。
且不说馒头、面条、火腿、豆腐,这些世界性的伟大发明,釜、甑、鼎、镬、箸、杯、壶、盏等精美的食器也确实推动了人类的饮食文明。
我们的饮食礼仪在国外弘扬光大,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喝葡萄酒用高脚酒杯,喝咖啡、红茶用带碟的有柄杯,而茶则保持中华传统用的无柄瓷杯。
但是,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葡萄酒在我国本来是传统食品,唐代诗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使葡萄酒成为餐桌上的甘露。
直到20 多年前,葡萄酒一直是我国餐桌上不喜欢喝烈性白酒的人,特别是妇女、老人的小酌饮料。
1988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一度达30多万t,可是后来的1994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下降到8万t。
有关做饭的科学现象及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做饭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烹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科学现象和原因。
本篇长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科学现象及其原因,以期为读者揭示背后的科学道理。
研究做饭的科学现象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食物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烹饪技巧和改善食物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烹饪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食材加热,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
通过了解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变化过程,例如为什么食物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色泽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和气味的产生等等。
其次,我们将探讨热传导在烹饪中的作用。
热传导是烹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食物内部的温度传递和均匀加热。
了解热传导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烹饪的时间和温度控制,从而更好地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通过对这些科学现象和原因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做饭的奥秘,提高自己的烹饪技巧,并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改善食物的质量。
同时,对做饭科学的意义和应用的展望也将成为本文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增加对做饭科学的兴趣,进一步探索更多有关烹饪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获得更美味和健康的饮食体验。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做饭的科学现象及原因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2.1 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在烹饪过程中,食材经历了多种化学反应,如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的糊化和糖的焦化等。
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对食材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1.2.2 热传导在烹饪中的作用烹饪过程中,热传导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深入讨论热传导的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烹饪方式中的应用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热传导的相关参数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烹饪的技巧和调控火候。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做饭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中国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饮食文化的独特贡献,它享誉世界。
而要使中国传统食品进一步向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及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有机会品尝到这一人间美味,就必须要走工业化的道路。
从“营养、安全、方便、美味、实惠"等角度去探索一条“标准化”的发展之路。
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快餐业的飞速发展,几千年来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食品对工业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就是指按照一定规范和标准,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要求实现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食品生产工艺,引进现代营销理念,创造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一个全新的食品产业。
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面、米主食,如馒头、面条、包子、饺子、油条、八宝饭、肉夹馍、煎饼、发糕、油饼、米粥、豆粥等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式菜肴,如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均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由此促进了中式餐饮连锁化的发展浪潮。
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面临四大挑战尽管,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富有丰富的内涵,但近年来“洋快餐”的大肆入侵,使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受到了冲击。
但在其给我们带来困扰的同时,也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面临四方面的挑战。
一是缺乏基地化供应。
对于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来说,如要达到稳定的高品质,必须要有高品质的原料,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就要求要拥有相当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而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所以今后食品质量应该从种子抓起,对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保鲜贮藏性能、运输性能等应该做全方位的研究,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研究。
二是自动化设备落后。
中国传统食品生产技术落后,部分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程度低,加工方法落后,加工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致使传统食品产业始终在低端徘徊;另一方面,传统食品生产的关键装备整体水平落后,部分传统食品的制作仍停留于小作坊式阶段,达不到工业化生产的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
道口烧鸡的制作科学原理道口烧鸡是一道口味独特的传统烧烤菜肴,主要以鸡肉为主要食材,搭配特制的烧烤酱料进行烧烤制作。
它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多个科学原理。
下面将从鸡肉的蛋白质变性、热传导、食材形态变化、调味品和烹调时间等几个方面来解析道口烧鸡的制作科学原理。
首先,道口烧鸡的蛋白质变性是制作的关键之一。
在烧烤过程中,鸡肉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从而使其保持水分并增加口感。
当鸡肉经过高温烤制时,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和固化,形成烤鸡的特有口感和质地。
其次,热传导是道口烧鸡制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科学原理。
烧烤时,通过直接接触烤架和间接传导热量,使鸡肉表面受热,从而达到烤制的效果。
由于金属材质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烤架能够迅速将热量传导到鸡肉表面,使其受热均匀。
而对于内部,热量的传导相对较慢,需要确保烧烤时间和鸡肉的大小匹配,以完成的痛烧烤效果。
第三,食材形态变化也是道口烧鸡制作中的科学原理之一。
鸡肉在烧烤过程中会发生形态变化,主要是水分的流失和脂肪的融化。
烧烤过程中,高温能够迅速将鸡肉表面的水分蒸发,同时也使得鸡肉内部的脂肪逐渐融化,进一步增加了鸡肉的香味和口感。
此外,合理的调味品使用也是道口烧鸡制作的重要科学原理之一。
调味品的使用能够增添烧烤菜肴的风味,使它更加美味可口。
常用的烧烤酱料中含有酱油、番茄酱、蜂蜜、料酒等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增加菜肴的味道,提升食欲。
此外,辅助调料如盐、黑胡椒、大蒜、姜等也常用作调味品,它们能够增添烧烤菜肴的层次感和特色。
最后,烹调时间也是道口烧鸡制作的关键之一。
烹调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菜肴的口感和质地。
烤制时间过长会导致鸡肉过干,口感变差;而烹调时间过短则无法使鸡肉完全熟透。
因此,根据鸡肉的大小和火力的不同,需要合理掌握烧烤时间,确保烤鸡既保持了鲜嫩多汁的口感,又避免了蛋白质变性不足的问题。
总之,道口烧鸡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多个科学原理,包括蛋白质变性、热传导、食材形态变化、调味品和烹调时间等。
通过合理掌握这些科学原理,我们能够制作出口感独特、美味可口的道口烧鸡。
食品科技江苏淮安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刘 杰1,盛后财1,翟玮玮1*,王颖旎2(1.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2.淮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江苏淮安 223003)摘 要:淮安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具有发展预制菜产业特殊的条件。
本文从农业、工业和饮食文化3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淮安市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基于这些现状,提出了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淮安市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淮扬菜;淮扬预制菜;淮安市The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Future Countermeasures of Prefabricated Dishes in Huai’an, JiangsuProvinceLIU Jie1, SHENG Houcai1, ZHAI Weiwei1*, WANG Yingni2(1.Jiangsu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223003, China;2.Huai’an Bureau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Abstract: Huai’an is a nationally renowned base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sales of green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with speci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current prominent problems of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ai’an city from three aspects: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ulinary culture. Based on these current situations, it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efabricat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Huai’an city.Keywords: industry status; problems;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Huaiyang cuisine; Huaiyang prefabricated dishes; Huai’an city近年来,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消费结构和偏好出现了一定的转变,我国食品产品链也受居民消费偏好的影响而出现变化,预制菜也在此前提下应运而生[1]。
114 I FOOD INDUSTRY I中式菜品科学营养化烹饪方法解析文 吴勤文南京工程学院人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突出菜品的营养价值,严格把控烹饪材料的质量,在确保菜品色香味俱全的同时,保留菜品的营养价值。
要想提高菜品的营养质量,最为关键的是确保食材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优质体验。
为此,相关人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保障食材质量。
富有营养价值的食材,往往要具备新鲜和纯天然的特点,从眼看、手摸、鼻闻等方面入手。
针对果蔬类的食物,需要依据果蔬色彩的鲜亮程度、鼻闻的香甜性来挑选。
果蔬蕴含着大量的水分和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因此挑选高品质的果蔬可以确保菜品的营养价值。
在食材挑选结束后,相关人员应该对食材进行清洗、美化,随后再进行烹饪。
例如,在处理青菜时,烹饪者要去除老病枝叶及根须,并用清水多次清洗叶片,直到叶片保持清洁状态。
接下来再将蔬菜切成需要的形状,以便后续顺利烹饪。
第二,围绕食材确定烹饪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营养价值提出了严格要求,烹饪者一方面要保证菜品烹饪具备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菜品的营养价值。
常见的烹饪方法包含蒸、煮、炖、炒、烤等。
烹饪者应在温度达到100℃左右时开展相应的菜肴制作,保留菜品原有的味道。
蒸煮出来的食物,可以保留食材原有的营养,锁住食品的营养成分。
同时,在蔬菜烹饪中,烹饪者要重视蒸菜和煮菜的时间管理,以免烹饪时间过长。
这是由于蔬菜中有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长期加热之后,势必会对蔬菜的营养成分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蔬菜营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饮食,注重菜品烹饪的营养性。
以往的中式菜品烹饪,没有充分体现出食材的营养价值,甚至一些烹饪环节会造成菜品营养的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式菜品烹饪的长久发展。
因此,相关人员重点研究和分析如何兼顾中式菜品烹饪的美味和营养价值,以色香味俱全为基础凸显菜品的营养价值。
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王静孙宝国传统食品是指生产历史悠久,用传统加工工艺,反映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食品,它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的自然选择。
我国的传统食品是民间经验和智慧的积累、继承、发扬,有良好的风味性、营养性、健康性和安全性。
虽然中国传统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但是近年来中国的传统食品受到了严峻挑战。
西方快餐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人的食品结构越来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传统食品和菜肴工业化生产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食品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总体上缺乏重视和投入,基础研究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主要传统主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近30多年来,我国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制主食,如面条、馒头以及米制主食,如保鲜米饭、方便米粉、八宝粥等有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此外,适应社会需求的速冻主食工业化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的传统主食工业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整个食品产业的发展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中国传统主食的研究开发缺乏重视,缺少投入和支持;中国传统主食生产技术落后,部分传统主食的工业化程度低。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包括发酵谷类食品、发酵豆类食品、腌渍蔬菜食品以及发酵肉品、乳品和酒、茶类制品等。
对于发酵食品生产而言,虽然逐渐有大型企业加入,但在整体规模上仍属于传统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在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保证方面仍需大幅提高。
目前,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滞后,总体工业化程度不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有待提高。
中国传统菜肴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国传统菜肴讲究“色、香、味、形、质、营、器”七大特点,其烹饪技术更是种类繁多,如蒸、炸、烩、烧、烤、煎、爆、熏、滚、煲、炖等,各有其特点。
中式传统菜肴最大的特点是复杂多变,每一道菜都是由主料、配料搭配而成,再加上厨师精湛的烹饪技术和调味技术,因此增加了中国传统菜肴工业化生产的困难程度。
目前,我国传统菜肴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国传统菜肴的工业化程度低,大多为手工作坊形式,中国传统菜肴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品稳定性较差。
中国传统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是振兴民族食品工业,抢占世界食品市场高地的一项战略举措。
中国传统食品产业虽然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仍然不具备雄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应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升级,这是促进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及关注度传统食品行业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对传统食品的发展,要从财政支持、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鼓励传统食品的创新和扩大再生产。
加大对传统食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大科研和资金投入。
中国传统食品是中国传统优秀饮食文化的积淀产物,营养丰富,品种繁多,要将现代食品、生物、营养学等现代科技知识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适应市场形势的、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尤其是营养、安全、保健型产品。
加大对传统食品的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科学对待和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食品的营养价值。
应用现代食品高新技术,推动中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近年来,食品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将现代生物技术、膜分离、超滤、反渗透、纳米过滤、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包埋、挤压膨化、快速冻结、微波加工、真空技术、冷冻干燥、超高压加工、超高温瞬时杀菌、辐射杀菌、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中,不仅能够改变中国传统食品工业的面貌,而且能够促进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推动中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建立传统食品的质量标准,加强传统食品加工的标准化建设只有建立了传统食品原辅料、工艺、配方、分割、包装、销售等环节的生产安全卫生标准、质量标准、产品标准,才能确保传统食品优质、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也只有通过建立传统食品的国际化标准,才能使传统食品走出国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与快餐食品结合,开发方便化、功能化的传统食品传统食品要充分借鉴面包、方便面、蛋黄派等工业化、方便化成功的经验,努力促进传统食品的方便化,把传统食品变成大众真正的方便食品。
在包装和销售上考虑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与目前家庭化的微波加热相匹配,提高传统食品的即食性。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食品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营养科学平衡原则开发更多、更好的传统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传统食品企业必须推行科学管理方法,重视对企业科技及资金的投入,重视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传统食品的科技含量。
要紧跟国际食品工业技术发展趋势,将各种新技术应用于传统食品工业,提升企业的科技能力。
同时必须注重品牌宣传与培育。
应利用先进的市场营销方案,加大对传统食品文化和知识的宣传,深刻挖掘传统食品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其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
中国主要传统食品和菜肴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传统食品和菜肴工业化是未来我国食品产业的重要增长点,需要解决风味的统一和稳定,风味料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制备问题,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安全、健康、方便、快捷的要求。
现就传统主食、传统发酵食品、传统菜肴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述。
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由于淀粉回生、产品保鲜等技术没有解决,因此无法实施规模化生产以及使工业化主食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传统主食品在加工后的保藏过程中存在老化、霉变、复蒸性、复水性、安全性等几个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传统主食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因此,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抗老化、风味和营养增强、品质和安全控制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传统主食淀粉回生和抗老化机理米面主食的抗老化技术是保证其品质,延长货架期的首要因素,也是关系到传统米面主食能否实现商业化与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米面主食抗老化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一般多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
与西方的面包相比,我国传统主食抗老化保鲜技术的研究水平比较低,起步也较晚,距离产业化、商品化的要求甚远。
●传统主食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安全控制由于食品组分和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原辅料组分与组分之间、组分与添加剂之间、组分与加工条件之间、组分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加工过程发生动态的化学和生物学变化,导致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物的产生和演变,发生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应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影响食品安全性和健康性的分子基础,以解决对导致危害物生成的加工模式和原料组成进行有效的定向调控的问题。
●传统主食的品质保障问题目前,市场上机械化的传统主食,如馒头、饺子等,在外观、口感、风味等方面仍无法与手工制作相比较,其根本原因是设备性能和生产技术落后。
因此,为满足市场需求,国内许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在传统主食上,“手工馒头”、“手工水饺”仍然被视为竞争的招牌和优势。
若要保障传统米面主食的口感、风味、品质等,就要从深层次上研究原料配方、工序选择、工艺指标等多方面对主食中基本成分的结构、相互作用等的影响,研究影响主食品质的机理,为改良配方,改善工艺及提高主食品质奠定基础,以实现对手工食品的超越,使主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既保持传统发酵食品的风味特色又可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是对实现我国传统发酵食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考验。
近年来,现代食品发酵工程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食品发酵和酿造工艺的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了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成为食品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食品发酵过程中关键生物危害物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机制通过构建食品级代谢工程操作体系,研究危害物形成的分子基础,为在不影响食品风味的前提下实现发酵食品全程安全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消除和降低国内大宗传统发酵食品(如酱油、黄酒、发酵蔬菜等)中的典型生物危害物(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等),通过系统生物学技术、食品级代谢工程操作体系、微生物群落置换方法等,结合前体物质特征抽提、在线监测与过程控制,应用原料代谢物阻遏消除动力学和食品组分变化状态模型评价发酵产物的综合品质,实现无/低生物危害物的传统发酵食品制造过程,形成传统发酵食品制造新工艺。
●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风味的形成机制风味物质的形成十分复杂,其来源主要是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脂类等大分子物质经微生物酶水解后生产的各种次级产物和小分子最终产物,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这些物质之间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化学反应的产物。
对于传统发酵食品中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在工业化生产中控制产品的风味。
●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生产对发酵食品品质的影响机制将生物技术、膜分离、超滤、反渗透、纳米过滤、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包埋、挤压膨化、快速冻结、微波加工、真空技术、冷冻干燥、超高压加工、超高温瞬时杀菌、辐射杀菌、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中,深入研究工业化生产中高新技术对发酵食品品质的影响机制,促进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推动中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传统菜肴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热媒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和控制中国烹饪技术讲究烹饪手法的运用,其中炸、烩、烧、炒、煎、爆是以油为热媒来烹制食物,具有色泽诱人的特点。
食物由生转熟,并且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是由一定的热媒和加热方式决定的。
工业化烹饪菜肴必须首先考虑加热媒体的形态、卫生、安全、加工及温度变化的控制。
●菜肴风味和品质的保持传统中式菜肴烹饪用的材料广泛,在大多数菜肴中动、植物材料兼用。
在食品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各种不同原料的理化特性和营养组成,选择相应的加工制作单元和工艺参数,以保证菜肴的传统特色。
如不同的烹饪材料具有不同的热力学性质,这些性质直接关系到烹煮方式的选择和工艺参数的确定。
工业化烹煮菜肴必须考虑固形蔬菜(如丝、丁、条、块等)的连续烹制问题,使其清脆可口,汁多质嫩。
传统菜肴工业化还必须考虑如何将各种调味方式融合到各个特定的工艺流程中去,并再现传统菜肴特色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