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展食品工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促进濮阳食品工业开展,依托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我市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开展,依据国家、省和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熟悉加快开展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食品工业是我市最具开展潜力和优势的工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开展至关重要。
食品工业是以农副产品为要紧原料的加工业,是农业的延伸,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大力开展食品工业,对实施“以工兴市〞战略,解决“三农〞咨询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食品工业是我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定选择。
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开展迅猛,已成为我市重点开展的八大优势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开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占八大支柱产业的比重为16%;实现销售收进亿元,利税亿元,增速居各行业之首。
做大做强食品工业能够有效地为农产品转化翻开通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开展,带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地点财政收进,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开展空间,促进全民创业,扩大城乡就业。
因此,加快开展食品工业,尽快把我市农畜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产业根底较好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经济社会开展的当务之急和迫切之需。
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开展食品工业作为调整我市产业、产品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予以高度重视,本着“择优扶持、积极开展〞的原那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我市食品工业开展步伐。
二、我市开展食品工业的指导思想、开展目标和全然原那么〔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开展瞧为统领,坚持“以工兴市〞战略,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升级为重点,优化开展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科学,合理布局,提高食品工业产业集中度与凝聚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壮大优势企业,鼓舞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展精深加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促进全市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开展。
对食品行业的认识一、食品行业的概述食品行业是指生产、加工、销售和配送各种食品的企业和组织,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牧业、水产养殖、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环节。
食品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二、食品行业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食品行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其质量安全。
2.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食品行业是国家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开放,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提高我国食品产业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历程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食品工业主要以国营企业为主,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高。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食品工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食品行业的发展。
3. 2000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需求,食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现代化食品工业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四、中国现代化食品工业的现状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现代化食品工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达到14.8万亿元。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近年来在食品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现代化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如伊利、蒙牛、娃哈哈等,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也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4.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食品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学习心得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我国食品工业的组成我国食品工业由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所组成。
其中,食品加工业包括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盐加工业和其它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包括糕点糖果制造业、乳品制造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发酵制品业、调味品制造业和其他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包括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制茶业等,我国也将中药材中成药制造业划在此行业。
(2)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均居工业部门前列,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世界食品工业总产值约达30000亿美元,其中美国6000亿美元、欧洲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
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食品工业产值均居制造业之首。
2.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加工和保藏的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的食品加工经验,开发了许多国际知名产品及其生产技术。
例如,白酒固体发酵、固态蒸馏技术;豆豉、酱油等生产技术;饴糖生产技术、球糖生产技术;蔬菜的腌(泡)制加工技术;肉类的烟熏保藏技术等。
许多名特产品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香、味俱佳,深受欢迎,食品加工技艺已有相当水平。
但一直是手工作坊,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建立食品加工厂。
榨油工业开始于1895年,是英商太1942年建立浙江瑞安宁康炼乳厂,生产炼乳和奶油。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加大投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古洋行在辽宁营口设厂;1906年成立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开创了我国的罐头工业;199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现值),居国民经济第一位;2002年我国食品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等四大类、62个小类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市场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农副食品加工业不仅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市场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需求增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品质、种类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经过加工的、方便食用且营养丰富的农副食品,如速冻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这推动了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供应更加稳定和规模化,为农副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同时,农业产业化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增长。
3、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产业引导等,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行业结构不断优化1、产品结构多元化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粮食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等,向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功能性食品加工等领域拓展。
例如,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保健食品等新兴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企业结构规模化行业内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大型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整合和升级。
3、区域结构协调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逐渐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产区。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其市场、技术和人才优势,也发展成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聚集地。
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也在快速崛起,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三、技术创新成为发展动力1、加工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例如,超高压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意义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食品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食品工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食品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一大批普通劳动者从事各种生产工作。
因此,食品工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食品工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食品工业可以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进而促进国家的长期发展。
总之,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就业、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食品产品,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 -。
食品制造业的概念
食品制造业,指各类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指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食用盐加工业和其他食品加工业。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食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继续保持位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前列的地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措施提示: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娶加工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仍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正处于成长期。
食品工业作为都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现代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都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北京作为首都,其食品工业肩负着保障首都民生供给、提高首都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北京都市功能的重任。
近年来,北京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度提高、品牌优势显现,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如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传承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食品工业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
本研究基于深入分析北京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阐明了北京食品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为北京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 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1.1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成效近年来北京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并具备一定发展规模。
北京现有食品企业1 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与“烟草制品业”等四大行业板块。
2013年北京食品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10.47亿元,同比增长8.75%,其中,四大行业板块分别完成405.79亿元、429.80亿元、227.94亿元和46.94亿元,分别占北京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6.54%、38.70%、20.53%和4.23%;实现利润48.51亿元,同比增长20.40%(图1)。
工业产业知识点总结一、轻工业轻工业是指利用各种原材料进行生产,以及对其他制造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为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提供机器设备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轻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钢铁、化工等为基础,以食品、纺织、服装、家具、建材、化妆品、家电等为主要产品的工业。
1.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加工是指利用各种原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加工制成具有滋味、营养价值的食品的过程。
食品加工包括农作物、畜禽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和海产品加工。
食品加工工业在食品产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通过加工,还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商品价值。
2.纺织纺织是轻工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纺织工业是利用棉、麻、丝、羊毛、化纤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等一系列物质,通过纺织加工,织造成各种纺织品的生产制造业。
纺织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和金融体系。
3.家具制造家具制造是轻工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家具制造是指利用以木材、板材、合成材料等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工艺加工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家具产品。
家具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家具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建筑材料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建筑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水泥、混凝土、砖瓦、石材、铁材、金属材料、木材、涂料、各种地板材料、隔音材料、保温材料等一系列的建筑装饰材料。
建筑材料是构筑城市和农村物质空间的重要基础。
5. 化妆品化妆品是轻工业的新兴产业之一。
化妆品制造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消费也逐渐增加。
化妆品包括各种化妆护肤品、香水、美甲产品等,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化妆用品。
二、重工业重工业是指以大型设备和机器制造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产品被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是其他工业的重要支撑。
食品工业现状与就业前景分析摘要:本文论述了食品工业的现状,并对就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食品工业;就业前景一、前言“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也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
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此,本文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自2000年以来,全省涉及面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食物安全恶性事件也不少。
因蔬菜残留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因食用含有“瘦肉精”添加剂的肉食品而中毒的事件,掺有工业用油的大米。
中国卫生年鉴汇总的各地疾病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改变,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在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已跃居死亡原因的前三位,这些位居死亡原因的前三位的疾病都与不合理的膳食摄入有关。
国外学者认为,80%的人类疾病和40%的癌症与膳食有关,女性肿瘤的60%、男性肿瘤的30%~40%与膳食有关。
恶性肿瘤的发生,有营养不平衡的问题,也有食品被污染,即不卫生的问题。
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需要。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
一、食品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也是永恒不衰的工业。
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
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最大比重,因而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
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为2.7万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6年,中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小麦粉5193万吨、食用植物油1985.5万吨、鲜冷藏冻肉1112.5万吨、乳制品1459.6万吨、啤酒3515.2万千升、软饮料4219.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2%、17.5%、24.0%、23.5%、14.7%和21.5%。
2007年1月至6月,食品工业总产值累计1281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
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利税分别为8434.1亿元和1458.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利税的9.8%和15.3%。
食品工业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
2004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超过16000亿元,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344亿元。
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人民币(不含烟草)。
二、食品工业的现状
食品工业化程度低。
我国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只有0.3~0 4∶1,而发达国家是2~3∶1,我国台湾省也达到1.3∶1。
可见,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很大。
另外,我国现有食品资源工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饮食消费中工业化食品只占1/3,而美国高达90%,西欧也达85%。
西方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食品工业的增加值一般可达农产品原料价格的3倍,而我国只有1.6倍。
食品企业的发展不够平衡。
食品工业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全面竞争的时代开始了。
在我国,食品企业两极分化严重,缺少竞争力强和知名度高的产品,食品企业大部分属中小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尤其是通常靠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力,因而产品趋于同一化,造成销售不畅效益低下。
食品工业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食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缺少精加工产品,基本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食品行业总体上仍属于传统工业。
即便某些已形成集团优势的企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高,技术开发的后劲不足。
食品加工业正处
于以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深加工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过程。
但是,传统加工型对经济增长的阻碍越来越大。
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通畅流程尚未形成。
据有关报道,农业技术成果在农业产业化的转化率已达40%~80%,远远高于包括食品在内的其他行业。
然而作为农业后续产业的食品加工业依然以小作坊生产方式为主,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漩涡之中,食品工业的原材料大部分源自于农林产品,使得食品加工“源头”与农业脱节。
目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加工新技术:主要有微波干燥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膜分离技术;包装新技术:主要有可食性包装、气调包装、无菌包装、无氧技术包装;杀菌保鲜技术:主要有超高压杀菌、强光脉冲杀菌、紫外线杀菌、红外线杀菌;生物技术:主要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极大地推动了食品工业的革新。
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领域中, 逐渐形成崭新的食品生物技术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基础研究正不断的深入和发展。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可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改变微生物菌种性能、生产酶制剂、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生产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
酶工程在葡萄糖生产、蛋白质的加工和果汁加工中有良好效果。
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较多。
三、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食品营养化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过分注重食品的“色香味形”,讲究“吃饱喝足”。
从营养学的观点看,这是一种不良的饮食文化,事实上色香味形只是表象、形式和外因,营养价值是实质、内容和内因,是食品的根本所在。
食品功能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人们期望食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而且希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延迟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食品生物技术化是现代食品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按照人的意愿创造新物种和改造现有物种成为现实可能。
西方国家的转基因牛肉和转基因番茄就是例子。
就水产品加工业而言,基因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选育出能快速生长和抗污能力强的鱼种,为水产品加工提供廉价原料;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鱼种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定点诱变),可以得到凝胶能力强、氨基酸比例更趋合理和组织结构更为细嫩的鱼体蛋白,为鱼制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酶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合理利用加工下脚料提供了技术可能性;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为开发新型鱼制品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乳品加工业
乳及乳制品是最接近于完善的食品,提高乳及乳制品的摄人量可以明显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
发展乳品加工业可以带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人。
我国乳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2000年全国奶类总产量仅919.1万吨,液态奶190万吨,乳制品产量82.9万吨,人均奶类消费水平不足7.3千克,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93千克的水平。
尽管中国乳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乳业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06年,世界牛奶产量为6.44亿吨,人均占有量约为100公斤,而中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中国牛奶产量近10年间增长10倍,2006
年达到3000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
目前,我国乳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奶牛饲养规模小、机械挤奶比例低,原料奶质量不稳定等。
“十五”期间,乳品工业通过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体奶产量。
城市型的乳品企业要着重发展杀菌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的生产;基地型乳品企业仍以奶粉生产为主,适当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当发展灭菌奶。
饮料工业
饮料工业是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饮料总产量由28.8万吨增至1496.8万吨,年均增幅达到近2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饮料工业在食品工业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我国饮料产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三省市总产量已超过全国产量的50%以上。
饮料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均消费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适宜饮料加工的农产品原料不足,饮料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
“十五”期间,饮料工业逐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有我国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饮料产品。
鼓励和规范发展符合饮料消费市场规律的主流产品,如运动饮料、瓶装饮用水等;降低碳酸饮料比重,重点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支持果蔬饮料和矿泉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搞好综合利用。
1995年饮料分大类完成情况是:碳酸饮料产量最多,为554.39万吨,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49.19%;果茶汁饮料产量为144.53万吨,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12.81%;瓶装饮用水(包括天然矿泉水)产量为169.71万吨,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15.04%。
2000年我国瓶装饮料产量占554万吨,居第一位;碳酸饮料占420万吨,居第二位;茶饮料185万吨,居第三位。
食品饮料行业是“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将为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软饮料制造业是食品行业中快速增长的子行业之一,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软饮料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到2006年9月,软饮料产量3269万吨,比2004年增长22.31%。
实现总产值(现价)1026.08亿元,销售收1113.6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32%、27.26%。
软饮料行业保持产销两旺,累计产销率水平达到9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