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个体心理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55
心理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经验等。
遗传因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和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个体心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特征:独特性 — 心理面貌上的差异整体性 — 是ㄧ个统ㄧ的整体稳定性 倾向性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 — 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 外向代 — 情绪稳定 — 内向表 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人 卡特尔 特质有规律性物 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阿尔波特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个性的理论 (代表人物:米勒 达乐 罗特 班图拉)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在成长过程中 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心理分析论 荣格: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象型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个性类型论 婴幼儿期—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个性的形成过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特征:是与生俱有的最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1. 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人类的行为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不能简单的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扬长避短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体现: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所以不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③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后天)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个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的技能其共同基础是神经类型·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形成的由人脑同ㄧ活动实现的区别:·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气质更多的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性格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因为性格决定和影响着人行动的方向和内容性格的特征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二、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性格类型: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阿尔波特)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性格是个性的核心)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克里斯·阿吉里斯)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和胜任工作的相关心理特征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关系:相互制约彼此统一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某种性格特点的形成性格的特点能补偿能力的某些弱点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皮尔曼:能力二因素代表人物赛斯登:群因素吉尔福特:“智慧结构”学说能力的个别差异:质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完成同一种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量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ㄧ般能力→才能→天才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其才。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第三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特征:独特性—心理面貌上的差异整体性—是ㄧ个统ㄧ的整体稳定性倾向性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艾森克—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外向代—情绪稳定—内向表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人卡特尔特质有规律性物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阿尔波特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个性的理论(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分析论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个性类型论(荣格麦迪)婴幼儿期—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个性的形成过程 · 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文化传统因素 ·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先天)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特征:是与生俱有的最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 驾驶员麦迪 高忧虑低忧虑 外向 紧张 激动 情绪不稳 爱社交 依赖 镇静 有信心 信任 适应 热情 爱社会 依赖 内向 紧张 激动 情绪不稳 害羞 镇静 有信心 信任 适应 温和 冷淡 害羞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1. 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人类的行为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不能简单的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扬长避短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体现: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所以不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③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后天)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个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的技能其共同基础是神经类型·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形成的由人脑同ㄧ活动实现的区别:·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气质更多的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性格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因为性格决定和影响着人行动的方向和内容性格的特征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二、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性格类型: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阿尔波特)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性格是个性的核心)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克里斯·阿吉里斯)?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和胜任工作的相关心理特征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关系:相互制约彼此统一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某种性格特点的形成性格的特点能补偿能力的某些弱点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皮尔曼:能力二因素代表人物赛斯登:群因素吉尔福特:“智慧结构”学说能力的个别差异:质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完成同一种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量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ㄧ般能力→才能→天才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其才。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各章的知识要点。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
其中著名理论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过程进行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则主张人的工作记忆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超过限制则容易出现错误。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其重要的观点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等。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
4.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
其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遭受权威压力下会服从不道德的指令,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大影响。
5.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和个性发展。
著名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是由潜意识和冲动所决定的,而大五人格理论则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6.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一种用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卷等。
其中,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可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7.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交谈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解决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一、遗传及其作用(一)遗传密码遗传是指从亲生父母身上继承的并影响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因素。
遗传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二)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关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1.孟德尔法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一般来说,该方法能查明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作用,主要涉及一些遗传因素引起的精神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疾病、基因-遗传异常疾病。
(1)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的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
患唐氏综合征会导致儿童发育中出现严重的身体异常和智力缺陷。
他们的肢体短粗,动作笨拙,生活不能自理,智力测验分数严重低下,智商为50-60。
②特纳氏综合征:这种病症常发生在女性中。
患有特纳氏综合征的女孩身体生长矮小,手指脚趾短粗,生殖系统发育不良,长大后不能生育。
她们在简单生活中能够自理,但社会适应能力有缺陷;她们智力低下别是数学和空间能力显得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很难完成小学学业。
③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这种病一般只出现在男性中。
患这种病的男孩长得很高大,易激动和暴躁。
他们大多数智力正常,但经常不能安静地学习,学习成绩常低于平均水平,行为举止简单粗鲁,难学习礼貌待人,言语交际能力也低于正常儿童。
(2)基因-遗传疾病常见的基因-遗传疾病有以下几种:①苯丙酮尿症:它是由来自父母的一对隐性基因引起的。
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个体缺少可以代谢苯丙氨酸的酶,从而引起苯丙氨酸的积累,并转化为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物质,导致严重的智力落后,其智商在20-80分之间。
②亨廷顿氏舞蹈症:异常基因是在第4对染色体上,一般发病较晚,成年以后才显现出来。
发病后神经系统不断退化,伴随有许多精神症状出现,如语言急促不清,行走如喝醉酒状,认知能力低下,甚至产生早发性痴呆症。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基础与发展心理学第一章: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中,我们试图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本质,并探索这些过程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认知、社会、发展、临床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
第二章: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的分支。
它关注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在基础心理学中,我们研究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学习等基本心理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揭示这些过程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心理发展和变化的分支。
从胎儿期到老年期,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都会经历不同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的目标是探索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我们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青少年的身份形成、成年人的情感变化等。
通过了解人类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第四章: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思维过程的分支。
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探索人类的知觉、注意、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
通过实验和模型建立,我们可以揭示人类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的认知机制。
认知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决策的模式、注意力的分配和思维的方式。
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支。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
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如何与他人互动、形成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六章: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分支。
在临床心理学中,我们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通过评估、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障碍。
临床心理学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第二篇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怎样教人接受教育?过去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育。
在此种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管理措施和考评系统等都由教师控制。
传统的教育多采取这种方式,典型者如至今在中国农村还存在的工匠带徒弟,多半仍是采取这种方式。
另一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教育。
在此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管理措施和考评系统等都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并且主要是听从学生的主张。
这主要是受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后现代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习者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地位,为学习者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不过,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没有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是将教师置于主体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控制的地位,或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而将教师视作学生的仆人,都未能摆脱或将教师或将学生视为手段和工具的怪圈,其结果常常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它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教育的功利化。
本书主张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其要点有二:一是,教师是一个生命主体,学生也是一个生命主体,二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平等相处,和谐相处;二是,妥善借鉴《坛经·行由品》提出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①的思想,当学生刚学习某一门功课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某一门课程的学习上已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妥善坚持双主体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融会贯通上述两种教育理念的长处,而克服它们的不足之处。
在双主体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身心发展是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师,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因而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
为此,特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个性倾向性第一节需要一、对需要的理解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这种需求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
就是说,需要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的状态,而这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对客观条件(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需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产生需要与刺激是分不开的。
刺激是多种多样的刺激,一般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自身机体的刺激,也是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内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饥渴、性欲、情感等,它是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的反映;二是外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外部感受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感到的,它是客观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
三、有关需要的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这是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要求劳动防护、社会保险、退休金等。
(3)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为归属与相爱的需要。
当前二项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交需要就成为强烈的动机。
人们希望和同事们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社交欲)。
人们渴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这就是人的归属感。
(4)尊重的需要。
社会中的人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奥德弗的“ERG 论”奥德弗(C.P.Aldeffer)的“ERG 论”是在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的需要(R)和成长发展的需要(G)这三种。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的和某些安全的需要。
它包括多种形式的生理的和物质的欲望,如饥、渴和住处等。
(2)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社交和尊重的需要。
它包括所有在工作场所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个人的这种需要要依靠与别人分享和在交流感情的过程中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