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听觉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52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第三节听觉的基本实验一、人的听力(一)听力图听力图(audiogram)乃是记录听力测验的图表。
图 7-19是不同比例成人的可感受耳(即正常)所听到的声音范围,最低的一条曲线是最小可听阈,即可闻阈限(或听觉阈限)(auditory threshold),而最上的一条则为听觉上限,即最大可听阈,亦称作痛阈。
这些曲线是通过以下技术来获得的:被试在听功能较好的一只耳上戴上耳机,接受某个纯音刺激。
例如,一个刺激1000赫并且是在可闻阈以下的音,被试不可能听到它。
主试慢慢地提高声音的强度,当被试第一次报告“听到了”,主试记下这个听觉阈限水平值,并作为听力图上可闻阈曲线上1000赫时的一点。
然后,主试继续缓慢地提高声音强度水平,当被试第一次报告耳朵感到搔痒或产生疼痛时,主试记下这时的感觉阈限值,并将其作为痛阈点。
对于其他各个频率,重复进行同样的实验,直至可闻阈曲线与痛阈曲线完全形成为止。
曲线的下界是最小可闻阈,曲线的上界是最大可闻阈。
常人无法听到20赫以下和20,000赫以上的声音,但对3000赫的声音刺激却是最敏感的,这部分也正是人类语言频率密集的区域。
图7-19所示听力图是1969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发表的听觉阈限曲线簇。
这里的曲线系列是从大样本(large sample)美国成年人抽样测得的听力曲线。
其中,“50%”那条曲线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在全城中一半的人具有高于这这阈限曲线的听觉敏锐度,而另一半的人员则相反。
由于不良听觉敏锐度能用来较好地定义失听(或耳聋),所以50%的这一曲线亦常用来作为听觉缺失的参照标准。
(二)听觉模式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将声音分解出确定的频率、强度和周相,但是我们极少将较简单的声音进行同样的分析和处理。
平时,我所听到的是音高和响度不断变化着的一连串声音,其中有些声音掩盖或淹没了具有相类似结构的其他声音,同时,具有不同结构的声音却仍旧存在。
与视觉模式相类似,声音总是被感知为一个个有意义的模式,遵循类似于图形知觉的规律。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听觉产生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神经生理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外部声音的传导和内耳的接收。
声音首先通过外耳传入内耳,经过耳蜗中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区,进而产生听觉感知。
2. 感知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中,听觉产生的机制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
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声音刺激的接收和加工过程,而注意则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声音的关注程度,记忆则影响了个体对声音的辨识和识别能力。
3. 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
大脑的听觉皮层接收到神经冲动后,进行了复杂的加工和分析,包括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的加工,最终形成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4. 心理物理学角度,心理物理学研究了声音强度、音调、音色等物理特性与听觉感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声音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对听觉感知的影响,从而揭示听觉产生的机制。
综上所述,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外部声音的传导、内耳的接收、神经冲动的传递、大脑的加工和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听觉产生的机制。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1.听觉的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第三章感觉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
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感觉属于人的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
在人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物。
每一刺激物都有多种属性,例如一只香蕉,有颜色、味道、气味、软硬、重量等多种属性。
感觉就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刺激物分别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各种感觉信息经神经传人,在人的头脑中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
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气味,感受到冷或热等等。
人的感觉刺激不只来自外部世界的事物及现象,也可来自机体内部,如内脏器官的活动状态与自身的运动、姿势等。
感觉是关于客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
但对于一个有一定知识与经验的人来说,对感觉到的信息都会有所组织,有所划分。
例如,听到某种声音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声音。
人的知识、经验将各种刺激或事物的各种属性联系或整合起来,此时所产生的认识就不是单纯的感觉阶段的认识了。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二、感觉的分类感觉种类可以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来区分。
(1)从刺激的来源来分,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
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属于外受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
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均属于内受感觉。
在这里需加以说明的是,人体外部的事物属于客观存在,人的机体对于人的意识来说也是客观存在,因此人对机体这个客观存在也有感觉。
例如,人的肠胃收缩时,人对这种刺激也会产生相应的饥饿觉或内脏感觉。
耳和心(听觉心理学入门)2013年9月中岛祥好1听觉的作用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变化的环境中成功地生存下来并繁衍了子孙,并且创造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
听觉作为独立的感觉,在进化的历史中是相当新的感觉。
听觉对于精确地,高效地获取,为了顺利地适应环境的情报,起了很大的作用。
听觉器官被断定是从鱼类的平衡器官进化而来的。
虽然对于鱼类来说,平衡器官,震动器官和听觉不一定分得很清楚,但是,在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时候,从水中到空气中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可以认为直接与人的听觉建立关联的感觉也独立起来了。
首先,为了捕捉气压的时间变化,诞生了鼓膜和中耳这样的新器官。
在中耳里,有把鼓膜的震动传到内耳的小的骨头。
在两栖类,爬行类的阶段还只是一个骨头,但是,在哺乳类里,却是由叫做耳小骨的三块骨头构成。
这样的骨头,在鱼类的时代,从下颚的某个部位的骨头转用过来的。
与下颚的运动相关联的骨头,如果残留下来的话,应该对于高效地获取和咀嚼食物很有效用,绝对不是不要品的再利用。
可以这样认为,捕捉传播空气的疏密波的声音的功能,并使之充实的事情,对于陆地上的脊椎动物是急需的。
两栖类,进一步,获得了为了发出声音的声带。
而且,从人类的声带和鸟类的鸣管里发出的声音逐渐应用于丰富多彩的听觉交流中。
为了加强雄性和雌性或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了确保自己的领地的目的,鸟类使用鸣声交流。
对于人类的听觉交流,本质上与鸟类有相似的一面。
决定很多人的协作顺序,相互传达经验,表示相互之间没有敌意的事情,追加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变得与非常复杂的内容相联系。
作为人类的特征,口语是决定性重要的,当然也不能忽视音乐。
在两栖类出现以来的进化历史里,听觉取得飞跃发展的时期有两个。
第一个时期是,大约2亿年前哺乳类出现以后的时期。
那时候的哺乳类,被认为是个头很小,而且不强壮,只有在大型爬行类不活动的夜晚,才出来获取植物和昆虫等食物的夜间性动物。
初期的哺乳类,是迫于需要,才获得了敏锐的嗅觉和听觉的吧。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
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升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
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1)、音调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但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合。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知觉现象学》每章的主要内容《知觉现象学》是一本关于人类感知和知觉的重要著作。
每一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以下是对每一章主要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感知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作者详细解释了感知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感觉为基础、以结构化为特点、具有选择性、受注意力影响、并与意识紧密相关。
第二章: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该章节重点讨论了感知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作者介绍了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感知过程中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脑区激活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感知与情绪、记忆以及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者详细解释了实验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在感觉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感觉测量技术,如心理物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
第四章:视觉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视觉知觉。
作者详细介绍了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讨论了视觉感知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光线投射、视网膜成像、视觉注意力等。
此外,还涉及到视觉错觉和视觉注意力的研究。
第五章:听觉知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听觉知觉。
作者探讨了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详细解释了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讨论了音乐知觉和语言知觉等与听觉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六章:触觉和痛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触觉和痛觉的知觉。
作者介绍了皮肤触觉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了痛觉的类型和感知机制。
此外,还涉及到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第七章:嗅觉和味觉本章主要介绍了嗅觉和味觉的知觉。
作者详细解释了嗅觉和味觉的感知机制,包括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讨论了嗅觉和味觉在进化和行为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八章: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该章节重点讨论了多感官知觉和空间知觉。
作者介绍了多感官知觉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了多感官整合的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