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26章黄疸
- 格式:ppt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5
contents •黄疸中医内科学概述•黄疸的中医诊断•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黄疸的预防与护理•黄疸的中医研究进展•黄疸的病例分析目录黄疸的定义黄疸的分类黄疸的定义与分类黄疸的病因黄疸的病机黄疸的病因与病机黄疸的治疗原则030201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辨病识别黄疸的病因、病程、病理变化等。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属证型。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胆腑郁热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右胁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厚腻或糙腻,脉弦数或弦滑。
综合分析,确定证型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精神疲倦,肢体困重,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或秘结,小便黄赤,苔黄厚腻,脉濡数或弦数。
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精神萎靡,肢体困重,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淡黄,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肝脾不和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秘结,苔白厚腻,脉弦滑。
随症加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体质差异,适当调整中药配方,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辩证施治根据黄疸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包括茵陈、栀子、大黄、赤芍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口服中药患者需按时口服中药汤剂或丸剂,以达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目的。
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体质差异,适当调整针灸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症加减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接触有毒物质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护理方法饮食护理休息与活动心理护理病情监测中药新药研究总结词详细描述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近年来在黄疸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详细描述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对改善黄疸症状、降低胆红素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中医内科学——黄疸一、概念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4.化源不充,血不荣色三、诊断要点l.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
2.有肝炎接触史、服用对肝有损伤药物史,或酗酒史等。
3.相关血液生化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四、鉴别诊断1. 萎黄相同点:症状: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
病机: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不同点:萎黄:症状:皮肤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
病机:重在血虚。
黄疸:症状:目睛发黄。
病机:重在血败。
2.黄胖病相同点:症状:皮肤色黄之症。
病机:气血耗伤之相类病机。
不同点:黄胖:病因: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
病机:以致血虚不华于色。
表现: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
黄疸:病因:湿邪、疫毒。
病机:胆汁泛溢、气血之败,血不华色。
表现:身、目、小便黄。
五、辨证要点1.阳黄、阴黄、急黄、虚黄2.湿热轻重阳黄——湿热所致,有偏重于热、偏重于湿之分,辨湿、热之重轻。
3.阴黄之寒湿与淤血阴黄——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
六、治疗原则阳黄——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
阳黄证无论湿热之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阴黄——依据寒湿或血瘀的病机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之法。
虚黄——健脾生血柔肝。
黄疸的中末期治疗应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以防黄疸转生积聚、鼓胀,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七、分证论治阳黄1.热重于湿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可兼见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胁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苦寒以清利三焦之热;大黄——通导阳明之积,使湿热从大小便而去。
黄疸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睛发黄最为突出。
要点一概述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与瘅通,故其义相同。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
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夹毒、内陷心营之候。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其炮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诸病源候论》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阴黄证》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之……无治阴黄法。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程钟龄《医学心悟》炮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景岳全书•黄疸》篇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本节讨论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黄疸常与胁痛、积聚、鼓胀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
本病证与现代医学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黄疸【定义】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以及蚕豆病、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黄疸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内外病因又互有关联。
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病机关键是湿。
【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鼓胀等病史。
4.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萎黄萎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均不黄,常伴头昏倦怠,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辨证论治】(一)急黄疫毒炽盛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犀角散。
(二)阳黄1.热重于湿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阳黄初起见邪郁肌表,寒热头痛之表证者,宜疏表清热,宣散外邪,利湿退黄,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如热留未退,乃湿热未得透泄,宜增强泄热利湿之功,可加栀子柏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