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18.20 KB
- 文档页数:3
肠源性囊肿诊断与治疗
肠源性囊肿是指起源于肠道壁内部的囊肿,常见于小肠和结肠。
肠源性囊肿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
临床表现
肠源性囊肿可能表现为腹痛、排便异常、腹部肿块等症状。
有时囊肿会导致出血或感染,进一步加重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可清晰观察囊肿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征,有助于确定诊断。
病理学检查
如果临床症状提示肿瘤可能性较大,可能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观察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肠源性囊肿,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不需要立即治疗。
外科手术
对于大型、症状明显、有恶变风险的肠源性囊肿,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根据囊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能包括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
内镜治疗
对于一些小型的、位于特殊部位的肠源性囊肿,内镜治疗也可考虑。
内镜治疗通
常包括内镜下囊肿穿刺引流或黏膜下剥离等操作。
保守治疗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囊肿较小、位置特殊、手术风险较大等,可能选择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观察等。
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时需充分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综合信息,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ESCMID儿童和成人脑脓肿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要点脑脓肿仍然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尽管神经外科引流和大剂量抗生素作为治疗的前提下。
这可能因病原体和抗菌素敏感性的地区差异以及长期治疗期间药物毒性的风险而复杂化。
脑脓肿也有很高的死亡风险,30天、90天和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7%、13%和20%。
大约70%的幸存者会出现后遗症,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和癫痫。
由于缺乏随机临床试验和临床指南,总结了脑脓肿患者管理的现有证据,因此在诊断方法和治疗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实践差异。
在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SCMID)的主持下,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ESCMID)脑感染研究小组(ESGIB)发起了目前的指南,以提供此类指导。
诊断关键问题1:疑似脑脓肿患者首选何种脑成像方式?研究对象:疑似脑脓肿患者指标检查:脑CT或MRI +/-造影剂比较检查:没有比较或替代测试参考标准:经吸/切除脓液、脓肿物质培养或最终临床诊断证实的脑脓肿诊断建议:我们强烈推荐疑似脑脓肿的患者进行脑MRI检查,包括DWI/ADC 和T1加权成像,加或不加钆(强烈推荐,证据质量高)。
如果没有MRI,建议使用对比增强CT。
关键问题2:对于疑似脑脓肿的患者,是否应该在抽吸或切除前不使用抗菌剂?人群:疑似脑脓肿患者暴露:在抽吸或切除前不使用抗菌剂对照:在抽吸或切除前使用抗菌剂结果:脓肿的微生物诊断和病死率建议:我们有条件地建议,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最好是在放射诊断后24小时内)可以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则在无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抽吸或切除脑脓肿之前不使用抗菌素(有条件地建议,证据确定性低)。
关键问题3:脑脓肿患者是否应采用分子诊断?参与者:脑脓肿患者目标试验:分子试验比较试验:培养对照标准:无(检查试验之间的一致性)建议:我们有条件地建议在培养阴性病例中使用基于分子的诊断方法(有条件地建议,证据的中等确定性)。
治疗关键问题4:脑脓肿患者是否应采用神经外科抽吸或切除?人群:脑脓肿患者暴露:无抽吸或切除对照:抽吸或切除结局:微生物诊断、脑脓肿破裂、病例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所有患者在可行的情况下尽早行神经外科抽吸或切除脑脓肿(弓形虫病除外)(强烈推荐,证据确定性中等)。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附6例报告)王君宇;刘运生;姜维喜;袁贤瑞;廖达光;刘景平【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10)005【摘要】目的:对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总结1994~1999年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6例的临床经验.结果:6例病人中,5例椎管内囊肿一次性手术全切除;1例后颅窝囊肿第1次手术部分切除,1年后复发,第2次手术全切除.结论:手术切除的肠源性囊肿大多位于椎管内,少数位于后颅窝.术前定性诊断困难.CT、MRI等可发现囊肿,若同时发现合并有其他畸形如:脊柱裂、椎体异常时对定性诊断很有价值.治疗应争取一次全切,以免复发.【总页数】2页(P55-56)【作者】王君宇;刘运生;姜维喜;袁贤瑞;廖达光;刘景平【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相关文献】1.后腹膜肠源性囊肿——附3例报告 [J], 宋彬;边琪;周颖奇;徐斌;胡先贵2.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4例报告) [J], 郭华;栾立明;韩韬;张健;滕良珠3.椎管内肠源性囊肿(附20例报告) [J], 路剑;汪寿生;雷学4.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J], 王治瑜;唐振刚5.椎管内肠源性囊肿诊治体会(附12例报告) [J], 付强;汪永新;郭云泉;周庆九;刘波;更.党木仁.加甫;朱国华;柳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一、什么是脑脓肿?脑脓肿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脑部感染所导致的炎症性肿块。
它通常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脓包,其中包含脓液、坏死组织和白细胞。
脑脓肿可以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并且可以单发或多发。
二、脑脓肿的病理特征脑脓肿的病理标本通常显示如下特征:1. 病变区域的组织炎症反应病理标本中病变区域的组织显示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包括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和水肿。
2. 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脓肿中的病理标本通常显示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
坏死组织通常呈现灰黄色,可见于病变区域的中心部分。
3. 脓液积聚和脓腔形成脑脓肿病理标本显示脑组织中脓液的积聚和脓腔的形成。
脓液可以是黏稠的,其颜色由黄色到绿色不等。
脓腔可以是单个的或多个的,大小也有差异。
4. 免疫反应的存在免疫反应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也是可见的。
通常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间的免疫反应,以及周围组织对病变区的免疫反应。
三、脑脓肿的病因脑脓肿的病因可以是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1.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脑脓肿病因是细菌感染。
革兰氏阳性细菌如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都可以引起脑脓肿。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等真菌可以引起脑部感染。
3.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如囊虫病和包虫病等也可以导致脑脓肿的发生。
这些寄生虫通常通过食物或水源感染人体,再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脑部引发感染。
四、脑脓肿的临床表现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可以因病因、病变部位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1. 头痛和发热头痛是脑脓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伴随着发热。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天或数周。
2. 神经系统症状脑脓肿病变部位不同,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也有所差异。
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瘫痪和感觉异常等。
3. 其他症状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颅内高压和局部压痛等。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05【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7例肠源性囊肿,桥前池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6例,3例病变位于颈段,2例位于上段胸段,1例位于腰段.6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5例囊肿位于脊髓腹侧,均可见“脊髓嵌入征”.多数囊肿T1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 WI等或稍低于脑脊液信号.6例行MR增强扫描,5例囊壁及囊液均未见强化,1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对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总页数】3页(P715-717)【作者】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445.2【相关文献】1.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与诊断 [J], 李淼;王民;刘威;韩利章2.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J], 许化致;孙波;陈伟建;李建策3.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J], 黄增超;张雪林4.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赵鹏来;章文斌;罗正祥;陈永严;刘翔;刘英亮5.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J], 席一斌;王柳仙;李陈;郭钒;田萍;刘婷婷;印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理标本能够提供宝贵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脑脓肿的形成通常是由于脑组织受到细菌感染而产生的化脓性炎症,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并形成脓肿。
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
这些炎性细胞是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它们聚集在感染部位,试图清除感染源。
此外,脑脓肿标本中还可见到坏死组织和脓液积聚,形成了包膜囊肿,囊肿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在病理标本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脑脓肿内部的结构。
通常可以看到中心坏死区域,周围是炎性细胞浸润区和纤维组织增生区。
在脑脓肿的周边组织中,还可见到血管增生和出血现象。
这些病理改变是脑脓肿的典型特征,有助于确诊和鉴别诊断。
除了炎症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外,脑脓肿的病理标本还可以显示引起感染的具体病原体。
通过特殊染色技术,可以观察到细菌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脑脓肿病理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对于医生诊断和治
疗脑脓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病理标本中的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包膜囊肿等特征,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获取和分析脑脓肿病理标本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许益民;杨应明;袁军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2001(7)6
【摘要】目的:提高对颅内囊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能力和对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疗水平,减少复发率.方法:通过本院2例颅内肠源性囊肿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及近20年系统文献复习(共报道17例),对颅内肠源性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归纳、总结果.结果:文献统计资料中有详细资料的共有11例,加上我院2例典型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其中全切除共7例,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效果好.结论:颅内肠源性囊肿除具有压迫邻近结构的神经定位体征外,常具有以下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②常合并脊柱和/或躯体其他部位畸形;③囊肿多位于中线结构.手术全切除囊肿是治愈本病的最佳方法.
【总页数】4页(P492-495)
【作者】许益民;杨应明;袁军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许小林;龙东兵;熊文
2.颅内肠源性囊肿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王嘉拾;苏少波;张川;雪亮;岳树源
3.颅内巨大肠源性囊肿1例 [J], 夏伟;邢亚坤;孙永青;崔雨丹
4.颅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 [J], 刘霞;金中高;周林江
5.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郑修启;李永胜;宋业纯;姬广福;朱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0例临床分析
李兆全;史锡文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3(016)019
【摘要】2002-06-2012-06我科收治10例经病理证实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11~57岁,平均26.9岁;病程1个月~6 a,平均17.8个月.首发症状为疼痛,根据肿瘤部位表现为颈肩痛或腰背痛,逐渐出现肢体无力,短期内病情进展较快.神经系统检查均发现与病灶所在部位相对应的病理体征.所有病例均有病变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其中肌张力增高5例,大小便障碍4例,上下肢病理发射阳性3例,10例病人均未发现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在病程中都有短期内症状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李兆全;史锡文
【作者单位】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新郑,451191;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9
【相关文献】
1.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6例临床分析 [J], 金国阳;冯桥显;金松臣;蔡立志
2.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表现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表现 [J], 薛久华;李涛;
张秋丽;Netra Rana;牛晨;张明
3.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1例临床分析 [J], 丁锡平;王君宇;杨治权;袁贤瑞;彭泽峰;侯永宏;刘运生
4.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分析及磁共振表现 [J], 陈朔;杨灿洪;刘轩;李凯;康海燕;陶瑞瑞;袁凯;段峰;王志军;许乙凯
5.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J], 王治瑜;唐振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