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年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5.79 KB
- 文档页数:6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的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思维升华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1)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原因: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②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铁路交通(1)19世纪__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_____位、世界第四位。
(6)在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交通(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专题五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世纪中期自然经济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1)起步阶段(1861-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
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明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拨云见日想一想]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吗?试答提示:否。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试答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答提示:(1)政治: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3)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4)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
总之,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物资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
4.如何认识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试答提示:(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2、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思考其对推动全球化的作用;3、了解近代报业的发展和影视的普及及影响;4、了解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分析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及原因;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关注对社会史的考查,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4、结合政治、经济、科技进步、思想观念变化等方式考查如何影响社会生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鸦片战争后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体会中国从传统社会文明逐步迈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影响;2、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1、原因:2、表现:(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①社交礼仪:②发型服饰:③在称呼上:④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3)生活与习俗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①服饰变化:②饮食变化:③“住”:④行: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⑤娱乐及习俗:3、影响:(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变化原因:2、变化:①服装从单一款式向多样化,颜色从灰监变为五彩缤纷:②衣食住行:③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近代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1、原因:2、表现:(1)铁路交通及工具:(2)公路及交通工具:3、特点:4、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变革:1、表现:(1)邮政业务:(2)电报业务:(3)电话业务: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1、原因:2、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3.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影响、法令规范等方面,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一、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预习案(做全优设计第39页课前预习)一合作探究一: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二合作探究二:我们现代在衣、食、住、、习俗和以前相比有什么特点?衣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饮食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4、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住宅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北京西站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习俗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1)生活状况: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衣穿衣困难食广大劳动者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住百姓居住条件很差社会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平均寿命短社会原因: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3.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1)男人剪掉辫子,女人禁止缠足。
(2)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发生变化。
(3)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仍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2.表现(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
(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本讲主要讲述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西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期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建国初期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服饰: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巧学助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
“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09高考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相关考点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2.现代中国:新中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关系的发3.近代世界:殖民扩张与两次工业革命4.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观点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窗口,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2.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并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折射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3.“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两会”也一再强调民生问题。
本单元涉及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和当前我国的形势以及时代要求息息相关。
重点梳理1.新航路的开辟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复习要点]物质生活变化:衣着饮食居住社会习俗变化:婚姻社交礼仪社交礼仪节日[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和影响,对之你有何认识?(备考指南126)[突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近代: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主要战役。
3. 鸦片战争的结果和签订的条约。
4.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革。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3.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袖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战役。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和失败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5.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袖和思想。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理解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目的和意义。
3. 掌握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3.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结果和影响。
4.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5.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四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理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3. 掌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和思想。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3.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4.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5. 戊戌变法and 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和思想。
第五章: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教学目标:1. 了解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理解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的特点和问题。
3. 掌握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势力。
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与军阀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第八单元工业革命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四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清单】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两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
本部分内容要掌握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理解和认识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旧中国(1)鸦片战争后,西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在沿海大城市出现,以花园洋房为主。
(3)鸦片战争后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了西餐馆,西式的烟、酒、糖、饮料也传入中国。
2、新中国(1)改革开放后,着装从单调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
(2)人们的观念由吃饱向吃好转变。
(3)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状况改善。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表现(1)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剪辫放足,但农村陋习难改。
(3)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作揖。
(4)在一些大城市中,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也出现了婚姻自由的现象,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三、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交通(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通车,此后中国铁路建设在艰难中发展。
(2)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通讯四、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逐渐增多。
2、影视(1)1905年,中国人自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问世。
(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难点突破】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讲授新课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教案新人教版【知识图表】【复习导航】本单元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分别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交通与通讯、传媒等方面介绍变化的状况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09年高考考查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婚姻制度变革等方面内容,以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方式出现。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同时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学生应该明白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重点掌握如下内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史实及其影响;报刊业、电影、电视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互联网的优势、缺陷、社会影响【考点串讲】1.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重在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史实及其原因。
学生应该从西方列强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同时认识到城市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贫穷状态,传统习俗坚若磐石2.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3.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考察方向】重在考查不同时期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
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把握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深刻理解铁路交通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4.近现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考察方向】学生应该明确近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史实,明确近代史上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影响,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缓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对等思想的不时传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都
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化。
(4)近代工商业开展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开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
础设备逐渐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作变化
思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提高
①政治上,有利干中国反封建妥协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开展。
③思想文明上,有利于突破封建文明的约束。
清除弊端既保管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又
日趋迷信合理。
练习
稳固
环节
活化思想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堂
小结
作业
布置
课时作业23
板书设计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一、自主学习三、协作探求
1、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要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二、知识精讲四、随堂检测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提高
3、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课后反思本节课少量的学习义务主要由先生课前自学完成,课堂上主要停止归结和探求性效果的教学,课堂容量大,义务重。
课后需求配合少量的习题停止稳固。
新课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屮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近代屮国1、背景⑴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通商口岸的西方人把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⑵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随Z发生变化,变化报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2、表现⑴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住⑷风俗(穿西装、剪辫了揭开“断发易服”序幕,屮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在沿海大城市西式住宅不断增加,一些中国人也纷纷建造花园式洋房;民国推行剪辫与放足,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采用西方握手、鞠躬等,称呼逐步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口。
)4、不足:与大城市相比,屮国广大农村仍然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
(二)新屮国新生活1、背景⑴新屮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__ 逐步得到改善。
(人民生活)⑵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____ 的政策,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第八单元工业革命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四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清单】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两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
本部分内容要掌握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理解和认识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旧中国(1)鸦片战争后,西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在沿海大城市岀现,以花园洋房为主。
(3)鸦片战争后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岀现了西餐馆,西式的烟、酒、糖、饮料也传入中国。
2、新中国(1)改革开放后,着装从单调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
(2)人们的观念由吃饱向吃好转变。
(3)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状况改善。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表现(1)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剪辫放足,但农村陋习难改。
(3)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作揖。
(4)在一些大城市中,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也岀现了婚姻自由的现象,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三、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交通(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一一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通车,此后中国铁路建设在艰难中发展。
二(2)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通讯四、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逐渐增多。
2、影视(1)1905年,中国人自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问世。
(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岀。
(3)互联网:20世纪9 0年代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要点透析】1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岀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夕卜部因素。
2 •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1)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真题再现】1. ( 09广东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答案】C【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2、( 09福建文综)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 .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 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 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3、( 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4 m < ■ • • *• •Lt* J■■•nF【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A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为婚礼的习俗,D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4、(09上海历史)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M■核心冢庭口曰联合SUS 口其他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岀现了什么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岀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7分)材料三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岀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帥年代前90年代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答案】(1)答案1 :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2)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
(3)答案1 :回答合理而充分。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回 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
•农民进城打工。
【名师心得】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含三大方面: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
四点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 的社会生活,交通更加便捷。
【考点演练】1、( 09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岀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的岀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岀行状况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2、( 09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 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肖,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 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民谣的岀现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图片反映的史实有关(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方晓红《中国新闻史》4、下列服饰岀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④②③DD •①②④③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岀版的中文报刊有 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 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112种,其中80 %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 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C令取f $材料三回答:(1)据材料一,指岀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3分)(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岀特点。
(3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岀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分)(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2分)参考答案1、A【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2、B【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3、D【解析】民谣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反应。
材料中的民谣内容主要是提倡新服,“断发”,不缠足,实行文明礼仪等,不难选岀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
4、D 二【解析】①是清朝,②民国时期,③文革时期,④改革开放之后。
5、(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2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1分)(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分)⑶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3分)(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