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40
2014年天津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一.争取民族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英国的鸦片走私:①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③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中国的禁烟运动:①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
②林则徐禁烟的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③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经过:①爆发:1840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
②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
③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
④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南京下关,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①1856年爆发;②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占领北京,年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②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高三历史习题集: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之一。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系统总结与习题的练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下面将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附上一些相关的习题供高三学生复习巩固。
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领导者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思潮背景及影响。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时间与地点;-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阶段与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4. 抗日战争与日本侵华:- 抗日战争的起因与过程;- 中国军民对抗日战争的表现与精神;- 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5.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 解放战争的时间、地点、参战方及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与基本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宪法制定。
附习题:1. 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2.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3.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其领导人是谁?4. 抗日战争的起因具体有哪些?请简要描述。
5. 解放战争的结果是什么?请总结。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习题的练习,高三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同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学科的考试。
希望同学们能够针对以上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中历史的近代史知识总结近代史是高中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近代史的重要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篇1. 政治体制的转变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体制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绝对君主制逐渐被限制性君主制和共和制所取代。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被废除,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
此外,各国在争取独立和民主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等。
2. 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史中,欧洲列强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成立了许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导致了许多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在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相继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
3. 世界两次大战近代史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更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体系。
二、经济篇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史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在19世纪扩散到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
这场革命使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手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变。
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主导经济体制,私人企业和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2. 市场经济与全球化近代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
市场经济的原则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经济运行和政策制定。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紧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3. 经济危机与经济体制变革近代史也经历了许多经济危机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高考近代史知识点归纳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以及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以下是高考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鸦片战争(1840-1842)- 原因:英国为了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背景:清朝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 过程: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太平天国”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结果:最终被清政府联合西方列强镇压。
三、洋务运动(1861-1895)- 目的: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为目的。
- 内容:兴办洋务企业,建立新式海军,改革教育等。
- 结果:虽有一定成效,但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四、甲午战争(1894-1895)- 原因: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
-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五、戊戌变法(1898)-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出变法维新。
- 过程:光绪皇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运动。
- 结果: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运动仅维持了103天即告失败。
六、辛亥革命(1911)- 背景:清朝统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意识觉醒。
- 过程: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结果:虽然建立了民国,但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和现代化。
七、五四运动(1919)-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绪。
- 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八、抗日战争(1937-1945)- 背景:日本侵华,企图吞并中国。
- 过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 结果:中国取得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历史常见知识点总结一、近代史1.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的失败,并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赔款。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2. 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方向的政治思想。
3.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北京学生和市民举行的一次反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的民主运动开始顶替以往的帝国主义反抗运动。
4. 四·二八事件:1927年4月12日至28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上海进行的一场大屠杀,意在清除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
这场事件使国共两党的合作转为对立。
5. 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时,在南京实施的大规模屠杀和性暴力事件,至今日对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6.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假借辽宁柳条湖铁路爆炸事件为借口,对中国东北进行了侵略。
这场事变标志着中日战争的开始。
7.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上海附近的桐乡地区炮击中国军队,意图挑起中日战争。
这场事变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了全面战争阶段。
8. 马关条约:1895年,中国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赔款6000万两白银的条约。
二、现代史1.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和市民为了抗议巴黎和约和赔款,进行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民族危机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开始与传统的封建观念相冲突。
2.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8年,以国民党为主导的中华民国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巩固了国民党在南方的统治地位。
3.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上海,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起步。
4.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全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全面抗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高考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了国家的崩溃与复兴、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在高考中,近代史的考察往往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总结高考近代史的知识点。
一、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革频繁的一个时期。
首先是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主要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
洋务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制度,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但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接下来是戊戌变法,这是光绪皇帝的改革举措,旨在改革官僚制度、兴办学堂、设立议会等。
然而,由于清朝内外的阻力和动荡不安的局势,改革最终宣告失败。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主要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的失败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也为后来的变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又一次的改革尝试,旨在建立一个民主、进步的新中国。
然而,由于清朝内外的阻力,百日维新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百日维新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对外关系的转折点,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还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对外侵略。
这些事件体现了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无力与脆弱,也为中国爱国主义的兴起和反帝爱国运动提供了动力。
四、近代中国的民主与共产主义思潮近代中国的思潮变革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主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崛起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要点总结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概括。
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中国受到英国的鸦片侵害,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败北,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新时代。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太平天国起义规模空前,实行了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和政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某些基础。
戊戌变法(1898)戊戌变法是梁启超等改革派人士向清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有进步意义改革建议,但是由于列强干涉和各种原因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开始和封建的结束。
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起义和反抗教育制度的革命运动,同时是一次爱国运动。
中国成立(1921)中国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物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林则徐是一位中国清朝官员,他积极斗争反鸦片,并发布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奏折》,认为必须立法禁止鸦片。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创立者,他发动了广泛的太平农民起义,反对清政府。
戊戌变法时期—奕劻奕劻是清朝末年的皇帝,他允许光绪帝进行改革,但是最终变法失败,被迫退位。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他呼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
五四运动时期—胡适胡适是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倡鼓励民主和科技发展。
中国成立—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革命中卓有成就,他的思想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太阳”。
总的来说,这些事件和人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复习总结提纲一、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3.农民起义的兴起与失败4.思想启蒙与维新运动的兴起5.甲午战争及戊戌变法的重要性二、洋务运动与变法1.洋务派与自强运动的背景2.光绪的目标与成果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与影响4.变法失败后的政治动荡与军阀混战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推翻清朝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与宪政运动3.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4.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的局限5.资产阶级对革命的掌控与民主发展的矛盾四、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的权力控制与帝制复辟2.护国战争与国际影响3.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与国共合作4.冯玉祥、张作霖等军阀的崛起与争斗五、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1.“五四运动”的起因与影响2.背景下的思想解放与文化3.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早期发展4.王明路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5.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支持六、南京国民政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北伐战争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诞生与发展3.长征与红军的战略转移与生存困境4.抗日战争爆发与国共军队的统一抗战七、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中的各个阶段与重要战役2.八路军、新四军与我军的战略部署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4.解放战争的发展与国共内战的形势1.新中国的建立与初期国内经济形势2.社会主义改造与土地3.三大改造与五年计划的实施4.“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5.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与影响九、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开放的背景与目标2.经济体制与外资引进的推进3.国际援助与开放政策的成功4.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冲突问题的处理十、和谐社会与国际地位提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科学发展观2.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治理3.推进经济发展与深化4.参与国际事务与提升国际地位5.未来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以上提纲仅为复习中国近代史提供一个参考,具体内容与细节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补充和拓展。
晚清时期时代特征1、政治上(1)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
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沦丧。
(2)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经济上(1)列强通过武力获得特权,并依此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冲击着中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甲午战争后,更是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这些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及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产生新的经济成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3、思想文化上(1)从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的传播,从学“器物”发展到学“制度变革”,这是晚清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2)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现代化的进程。
4、社会生活: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影响中国,在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领域出现了中西并存、中西融合的趋势。
知识梳理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掌握好每次战争的背景、结果和影响)二、政治上:民主化的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减轻现代化阻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统治的崩溃,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客观上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
2.戊戌变法(1895年~1895年)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
影响: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1911年)背景: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坚持专制独裁,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思想上,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