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理解诗词意境,熟读并背诵古诗。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掌握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反复诵读,掌握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他最擅长写叙事诗,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观刈麦》。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大诗人。
与元稹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代表作品: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2.朗读诗歌老师范读《观刈麦》。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字音:刈.麦(yì) 荷箪.食(dān)壶浆.(jiāng)饷.田(xiǎng) 曾.不事农桑(zēng) 岁晏.(yàn)节奏: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明确:诗人深入所描写对象的内心,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情况下,独特的矛盾心理。
农民并非不知夏日炎热难当,但是为了抓紧时间在长长的烈日里抢收麦子,心里想的只是幸好夏日长,快割麦子,根本顾不上烦恼天气炎热。
此句一方面写出了农民的疾苦,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作者细致刻画劳动阶级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课前预习: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刈麦》一、新课导入引课: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X“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三、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某某省某某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四、字词检测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
班级:姓名:组号:主备:邹聪玲审核:课题: 30.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观刈麦》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简介作者和作品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和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刈()荷()箪()饷()灼()秉()穗()吏禄()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妇姑()荷( ) 惜()丁壮()秉()相顾言()岁晏()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三)、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四)、熟读课文,说说本诗的大意二、展示:1、预习效果。
2、我们的问题3、合作探究:(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4)、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哪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诗词五首》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李树锐三、学习生字: 刈.麦( ) 陇.( ) 饷.田( ) 秉.( ) 荷箪..食( ) 曾.不事农桑( )俸禄.( ) 岁晏.( )课题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重点实词。
2、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学习赏析诗歌。
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观刈麦》: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诗歌。
2、释题:“观”,看的意思。
“刈麦”,割麦子。
题目交代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4、小组讨论,探究问题:(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观刈麦》。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首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刈.()荷.()箪.()饷.田()吏禄.()岁晏.()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饷田:丁壮:秉:曾:岁晏: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朝代)作家,字号。
我们读过他的诗有《》《》《》等。
【设问导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本诗的内容。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5.探讨本首诗的主题。
【自学检测】1.用诗句填空。
1)《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3)《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4)《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巩固练习】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延伸】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1.若时光车轮把白居易带到现代,当他看到以上信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你又想对他说什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 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折戟.()寥.落()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起一经:2)零丁:3)照汗青: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1、作者介绍《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课前预习: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刈麦》一、新课导入引课: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三、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四、字词检测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
学习目标1.能说出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欣赏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学会鉴赏诗句的方法。
3.概述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动于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法指导大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通过想象和联想,合作探究,欣赏诗句。
自主学习走近作者:1.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X“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2.杜牧,字,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3.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某某,某某(今某某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某某提刑,知某某。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某某募集将士,进兵某某,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因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4.龚自珍,号定庵,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5.X养浩:代诗人,散曲作家。
字,号云柱,某某(今某某省)人。
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
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都有揭露。
写作背景: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某某省某某市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而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30《诗词五首》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白居易笔下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杜牧由沉没在沙中的一只戟,引发他的感慨;文天祥在零丁洋发出爱国的呐喊;龚自珍虽辞官仍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张养浩对人民群众的苦难表现了深切的同情。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3.揣摩诗歌语言。
2课时学习《观刈麦》一、新课导入我们班哪些同学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民最忙是在什么时候?“双抢”时节,农民抢收抢种,最是忙碌劳累,但看着一担担谷子进仓,虽累,心里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验一下中唐时代农民的生活。
二、朗读《观刈麦》三、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四、赏析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
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的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小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学习《赤壁》一、指名朗读《赤壁》二、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点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1(第七单元)一、教案背景此教案适用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诗词五首》教学。
通过学习五首诗词,了解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五首诗词的韵律和词汇,理解其中的意蕴。
3.学习唐代诗词的表现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五首诗词:《登高》、《杂诗》、《春夜喜雨》、《登岳阳楼》、《江雪》。
2. 教学方法1.讲解法。
教师介绍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五首诗词的形式、语言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2.朗读法。
让学生听朗读并自己朗读,加深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3.创作法。
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的风格和表现方法创作自己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布置让学生提前预习五首诗词,了解唐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过程第一步:学习《登高》和《杂诗》1.教师介绍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重点讲解唐代诗词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
2.让学生听朗读《登高》和《杂诗》,并讲解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登高》和《杂诗》中的词汇和韵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二步:学习《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1.教师介绍《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引导学生认真欣赏。
2.让学生自主朗读和感受《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诗词的韵律、表达和意蕴,总结共性和差异之处。
4.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的理解和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第三步:学习《江雪》1.教师讲解《江雪》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2.让学生朗读《江雪》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
3.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江雪》的韵律和词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江雪》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观刈麦(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二)诵读活动1请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配乐范读。
学习策略:诗歌,经历几千年时空变换的淘洗,留存了下来,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是形成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的养料和根基。
因而,要以诵读为切入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
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三)粗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学生学习要求与策略:能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小组内交流、讨论。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作品欣赏在《观刈麦》中,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等诗句,怎能不撼动读者之心,引起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尤其是作者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条件下那种不同寻常的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内容预览: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刈麦1.朗读《观刈麦》。
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
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30诗五首(八年级人教版)-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年月日第周星期班级:姓名:
设计者:清新区太平镇初级中学何国锋
课题30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观刈麦》、《赤壁》
1.注意“刈、晏、戟”等字的写读。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诗歌情感。
《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山坡羊》1.注意“寥落、飘絮、踌蹰、宫阙”等字的写读。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
1. 给下列字注音:刈()、晏()、戟()
2.了解诗人白居易和杜牧的文学常识。
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观刈麦》中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
家的关心和同情?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
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闻者为悲伤”中闻者为什
么悲伤?体现了当时什么社会状况?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4)全诗最精彩的就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注意“刈、晏、戟”等字的写读。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诗歌情感。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观刈麦》中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预设问题二: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闻者为悲伤”中闻者为什么悲伤?体现了当时什么社会状况?
预设问题三:《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预设问题四:全诗最精彩的就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拨
1.在分析预设问题前老师范读全诗,学生听后请一、二或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朗读方法可老师自定)
2.分析预设问题一、二。
3.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4.背诵全诗。
5.分析《赤壁》方法同上。
五、当堂达标(20分)
根据要求默写名句。
1.“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2分)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在他的《观刈麦》一诗中也有表现农民筋疲力尽仍争分夺秒收割庄稼的句子“,”这一“冷”一“热”,异曲同工,传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分)
3.“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能够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连续的两句,。
(2分)
4.发挥想象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以内)(10分)
5.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
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典故的连续两句:
,。
(2分)
6.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1分)
7.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
(1分)
六、布置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寥落()、飘絮()、踌蹰()、宫阙()
2.了解诗人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的文学常识。
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山坡羊》
1.注意“寥落、飘絮、踌蹰、宫阙”等字的写读。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情感。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预设问题二: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问题三: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预设问题四: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问题五: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四、精讲点拨
1.在分析预设问题前老师范读《过零丁洋》全诗,学生听后请一、二或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朗读方法可老师自定)
2.分析预设问题。
3.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4.背诵全诗。
5.分析《己亥杂诗》《山坡羊》方法同上。
五、当堂达标
(一) 根据要求默写名句。
(必做题)(20分)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4分)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4分)
,。
3.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4分)
4.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分)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分)
,;,。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选做题。
(10分)
言默戒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或.旦而不鸣或:( )
(2)皆足取.祸也取:(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原文回答)(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