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2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12、《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案新矿小学曾颖教学说明:《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
文章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难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图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这里通过让学生猜谜语作为这节课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对生词的印象。
[这样的环节设计,是要让学生养成快速默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 2.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抓住三个徒弟画画结果的句子。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 2.学生针对上面两句话,自由提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别怎么画?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画的?[这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4师傅让他们作画的目的5.重点知道画师的话。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想别人没想到的吗?2.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也给你们出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小学语文-有答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同步练习填空题1. 看拼音,写词语。
2. 给形近字组词。
考________ 徒________ 绵________ 恍________ 到________孝________ 陡________ 棉________ 光________ 倒________3. 给多音字组词。
禁:jīn________ jìn________ 数:shù________ shǔ________曲:qǔ________qū________4. 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半________(jié jé)________ ________出(lòu lù)________ ________不住(jīn jìn)________________然(huǎng hǎng)________ ________怪(qí jī)________ 连________(mián miǎn)________5. 补写词语。
________ ________曲曲连________起________ 若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然大________ 连________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麻麻6. 按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________②高低不一的群山连接不断。
________③好像隐没,看不见,又好像显露,看得见。
形容模糊不清。
________7. 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走——________——________ 各——________——________路——________——________ 急——________——________8. 查字典填空。
(1)“徒”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30.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学习本课的生字“召、俩、截、幅、若、恰”,联系上下文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并在老师帮助下通过文中徒弟们的画作,揣摩各自作画的心理活动。
3.读懂画师说的话,明白小徒弟获胜的原因:只有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取胜于他人。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并在老师帮助下通过文中徒弟们的画作,揣摩各自作画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连贯地说清楚三个徒弟的作画思路。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识,导入课文1.师:还记得我们第四单元学习过的这些人吗?【出示填空】爱动脑筋的爱迪生,执着探究的牛顿,才思敏捷的王勃。
2.【出示】师: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为人类带来光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让人类探索宇宙,王勃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师:取得这些成就除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个人才华,还因为?【板书课题】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一起读课题。
师:突出别人没想到的,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围绕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自学生字。
2.师:读完课文,让我们检查一下生字学习的情况。
这些词语,我请三个同学读,注意一个同学读对了,其他同学马上跟着念两遍。
字词反馈【出示】第一组:召集他俩恰好【预设】(1)“召”读错后,师:看清楚,这个字读第四声。
(2)师:“俩”这个字也很容易读错,应该读liǎ,我们一起拼读一下,开始。
这个字的意思是?师:表示两个的意思,我们可以说,我俩,姐妹俩,也是课文中的他俩。
第二组:骆驼半截一幅画【预设】(1)师:我们这学期学过不少相同部首的词语,比如——?澎湃、蚂蚁、船舱、船艄、祈祷、(2)师:截的笔画比较多,老师数过了有14笔,跟着老师一起书空一遍。
(书空完)在自己的课桌上再写一遍。
第三组: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理解这三个词语。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生词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3.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重难点:1理解画师最后说的话。
2能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准备: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说的吗,你是否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呢2,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小徒弟想到了什么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想别人没想到的)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1)自学生字生词,提出不懂的词语(2)想想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2再读课文,讨论(1)画师处了个什么题目?三个徒弟的画谁的最让师傅满意?(2)从表面上看谁的画的骆驼最多,谁画的骆驼最少?(3)为什么师傅最满意小徒弟的画?你最满意谁的呢?小组之间讨论,再参与全班讨论: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对的骆驼,小徒弟的画最让师傅满意。
从表面上看,二徒弟画的骆驼最多,小徒弟画的最少。
因为小徒弟虽然画的最少,却营造了数不清骆驼的情景,最不落俗套,而且最有创意。
3.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学生各抒己见5.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在把画师的话读一读(1)你是怎么理解画师的话的(出示挂图,结合挂图理解(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但却画出了无限的可能,谁也不知道会有多少只骆驼从后面走出来,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课堂小结从小徒弟身上,我们知道了知道了只有善于动脑筋,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那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说出来听听吧!板书设计画出最多的骆驼大徒弟:画的最小二徒弟:画的最多三徒弟:画的最少,却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善于创新,敢于想像。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教材简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画师的称赞的故事。
通过学习,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在学习中加深体会,明白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发挥想象、学会表达,并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七、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板书:想别人没想到的)师: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齐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和我们说生:因为他想,纸只有这么大,要想画的多,不能画完整的骆驼,用骆驼头来代替整只骆驼,就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所以二徒弟这样画。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2)
【基础须知】
1.近义词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称赞—赞叹表明—表现
2.反义词
得意—失意称赞—批评若隐若现—一清二楚
【重点梳理】
词语辨析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三个词都有“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恍然大悟,重在表示原来还处于糊涂状态或根本没想到,而一下子醒悟了。
豁然开朗,含有“思考一点点进展,最后一下子搞通”的意思。
茅塞顿开,表示原有很多困扰或百思不解,忽得点拔,立刻明白了。
【难点再现】
设置悬念
本文浅显易懂,但也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那么,如何设置悬念呢?①运用设问构成悬念。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妈妈劈头就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语气生硬,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这样,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带出了故事。
②运用倒叙构成悬念。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开头这样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当读者读到此处,不禁要问:作者的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
③逐步展示悬而未决的冲突。
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段就运用了这种悬念技巧。
文中故事情节曲折、环环相套,作者不断“卖关子”,激起了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担心。
总之,悬念的运用既要符合生活规律,也要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这样才真实感人。
如果设置悬念不合情理,那就大倒读者胃口了。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看拼音写词语2. 词语接龙,看看自己能接多少。
例:画师﹣师生﹣生活﹣活动召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是拼音小能手4. 写出近义词满意﹣________称赞﹣________召集﹣________。
5. 写出反义词6. 形近字组词7. 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________。
8. 词语解释9. 比一比,组成词语。
10. 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1)虽然……但……________(2)奇怪________。
11. 补充词语12. 选择正确的字。
13.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________(2)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________(3)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
________(4)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________。
14. 比一比,组词语。
15. 按照《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内容填空故事的起因:________要考查________,看谁能在________,画出的________;经过:大徒弟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小徒弟________。
结果________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16. 扩句(1)老师批改作业。
________(2)战士保卫边疆。
________。
17. 缩句(1)隋朝的石匠李春亲自设计了赵舟桥。
________(2)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行。
________(3)赵宇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________。
18. 给加了横线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1)它们在________的群山里走着。
________(2)这不恰好表明有________的骆驼吗?________。
19. 按《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内容填空。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教材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学生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
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
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二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盏西双龙小学何婷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设计意念:教材选编本课书的意图,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在讨论中,感受并学习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结合拓展内容,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3、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话,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作业目标】1。
能准确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2。
对文章重点段落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表达和理解的能力;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一、给加点字注音,并给多音字组词召.()集骆.( )驼.()恰.()好连绵.( )起伏.()若.()隐若现数shǔ()禁jīn ( )shù()jìn ()二、写出近义词:称赞()恰好()【设计意图】通过盘点文中较难生字的读音及意思,加深学生对生字和词语的记忆和理解。
三、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只有……才……不但……而且……不管……都……虽然……但是…………所以……只要……就……1。
李源是个优秀的少先队员,他()学习勤奋,()很爱体育。
()有多忙,他()坚持晨跑,()他的身体一直很棒.他经常说:“()只有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2.张老师()没有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却关心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
他( )有空儿,( )到我们班问这问那.四、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被字句)【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填空和改写,是对学生运用语文的一项基础训练。
五、根据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讲述了一位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大徒弟( ),二徒弟( ),而小徒弟只( )的情景,因此得到( ).1。
课文最后一段“两个徒弟恍然大悟”.说一说他们“悟”到了什么?2。
对比句子:(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2)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反复读两个句子,体会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3。
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再次展现课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综合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授课人:XXX授课日期:20XX年X月XX日地点:三年级教室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片略读课文。
它讲的是一个画师收了三个徒弟,并给三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得多。
聪明的小徒弟勤动脑、多思考、勇于创新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最后画得最多。
学习本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品味,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只有勇于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曹冲称象》吗?最终用谁想到了什么办法称出了象的重量?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曹冲勤动脑,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办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提示要求我们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会得到画师的称赞?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0分钟1、学生轮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他们读得正确吗?谁来评价一下。
(反复读你喜欢读的或读得不太好的)2、指导学习下列生词: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不断连绵起伏(fú)若(ruò)影若现他俩(liǎ)恍(huang然大悟禁(jīn)不住三、品读课文(20分)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思考:说说画师给三位徒弟出了一道什么样的考题?3、把三位徒弟怎么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
1、多音字:
禁(jīn)不住
禁(jìn)止
称(chèn)职
称(chēng)号
2、形近字:
骆驼——洛阳
棉花——连绵
截止——栽树
恰好——给予
3、近义词: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茅塞顿开(比喻思想突然开窍)
4、反义词:
得意——失意
5、课后积累词:
密密麻麻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6、课文归纳:
本文写一位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纸上画骆驼,看谁画得最多,大徒弟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可画师都不满意,小徒弟只画了两只,一只从山中走来,另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肚子,却得到了画师称赞,说明创造性思维很重要,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二、内容理解
1、事情的起因是画师考徒弟:同样的纸画最多的骆驼
2、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
驼;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3、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因为小徒弟虽然画上只有两只骆驼,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
他的画构思巧妙,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4、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做事情需要有创造性,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有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百度:/wenda/thread?sort=wsmopts&tid=0bde36280b2650c7)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选取人才。
考题是一句诗“踏花归来马蹄香”。
有的考生画的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画的是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
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考官为什么会表扬这位考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齐读课题,看到星号标志,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快来自己读读课前提示,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围绕哪些问题去学?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自学提示:(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3、检查读词,纠正字音:课文读通顺了吗?考考你们?我出示你来读。
4、把字词带回课文,指名读文,其他人边听边继续思考问题。
交流反馈:(一)整体感知:你能根据提示总结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
大徒弟,二徒弟,而小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回答)(二)根据问题研读课文过渡: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请你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订正答案,学生修改。
(1)这是大徒弟作画的情景,大徒弟画了什么?他画得多吗?(2)与大徒弟相比,二徒弟画了什么?画得多吗?(3)这是小徒弟的画,小徒弟画了什么? 从数量上比,他画得多吗?(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的骆驼),用一个词来说明这种情况——若隐若现(生做笔记)。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记得
师:故事中的曹冲没有杀死大象,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都是因为他想了没人没想到的(板书提前写好)
师:昨天让你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哦我们来检测一下字词熟悉情况师:第一个,谁来?
师:声音很响亮
师:下一个,请
师:读的很清楚
师:下一个
师:下面,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请第一大组
师:刚才的火车速度还行,但是不够流畅,还有哪一组还来试试?师:请第3大组来试试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字词再一次的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为什么小徒弟可以得到师傅的表扬?
生(默读文章,老师去下面指导)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读完的孩子请举手,让老师看到你
师: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是说,一个画师有三个徒弟,他要求他的三个徒弟
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比一比看谁能画出最多的骆驼。
师:概括的很简洁啊,就像他一样,抓住文章的关键人物都作了什么来进行归纳,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生:
师:(假设说的很拖沓)
师:他读的很认真啊,说的很具体,谁能简略一点的说一说
生:
师:他读书很用心啊,别着急,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故事说的就是一位师傅,要做什么?
生:考他的徒弟
师:怎么考啊?
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师:对了,结果呢?
生:三徒弟得到表扬了
师:嗯,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看,抓住关键人物来概括文章大意,一下就理清思路了那谁来试试把我们刚才说的串起来说一遍?生:
师:你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真不错。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答案,完成这张表格
师:大徒弟画了什么?
生:
师:请看,这是大徒弟画的画,师傅对这幅画
生:不满意
师:那二徒弟有画了什么?
生:
师:请看,这是二徒弟画的画,师傅还是觉得
生:不满意
师:接下来,来到三徒弟了,他画了
生:
师:师傅的评价是
生:赞不绝口
师: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画,是三徒弟画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
师:三徒弟画的骆驼多吗?
生:不多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因为他只画了一只半骆驼
师:你的观察能力可真强啊!其他同学,你们还能从哪里读出来呢?生:文章中说的,只画了一只另一只只露出,我从这里看出来三徒弟画的很少
师:你很会读课文啊!抓住了字词的表达,确实!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幅画,虽然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很小
很小的骆驼,但是数量是有限的,没有表现出最多的骆驼
师:那接下来二徒弟呢?请你也尝试用虽然、、、但是来说一说原因(切换PPT至表格)
生:虽然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但是他画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没有表现出最多的骆驼
师:你真是一个很会归纳总结的孩子!那三徒弟呢?谁来说一说
生:虽然三徒弟只画了一只半骆驼和弯弯曲曲的线,但是他却表现出了最多的骆驼,符合师傅的要求!
师:嗯,你说的真棒!那到底是不是如他所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傅的解释
生:(出示师傅的话)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了师傅的话,再看三徒弟的画,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原来这简单的画还是不简单啊!
师:你能说说怎么不简单了?
生:三徒弟的画很巧妙的就展示了有数不尽的骆驼,他不是像大徒弟和二徒弟那样,把骆驼实实在在的画出来,而是让人去想象!
师:你说的太好了!三徒弟的画画出了数不尽的骆驼,恰好满足师傅的要求:画出最多的骆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揭秘三徒弟画中的奥妙!
生:
师:经过师傅的指点,我们都知道三徒弟画中的巧妙之处,那大徒弟和二徒弟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恍然大悟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恍然大悟的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
师:听了师傅的解释之后,领悟的何止他们,还有我们,谁来说一说你悟到了什么?
生:以后我也要向他一样,多创新
师:说的可真好,你也来说说
生:想问题不能太表面,而是要想别人没想到的,敢于想象
师:看来你们都各有收获啊!能够想别人没想到的,比如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的机智和大胆,都是生活中的创新之举。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敢于想象(板书)
师:同学们都各有收获!很不错,今天啊,老师可是给你们讲了两个故事啊,接下来轮到你们来给我讲故事了,谁来分享一下,你身边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故事呢?
生:
师:说的可真好,绘声绘色的描述可真吸引人啊!那你从这个故事又有什么收获吗?
生:
师:从你的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创新思维让人去想别人没想到的,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希望同学们在经后的生活中也能够想别人没想到的,多开动脑筋,遇事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