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最早提出“中国睡狮已醒”的晚清名臣
- 格式:docx
- 大小:22.77 KB
- 文档页数:7
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生平简介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
汉族。
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长子。
初袭父一等毅勇侯爵。
光绪年间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官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纪泽生平简介曾纪泽道光十九年生,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
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
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同治九年(1870)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三年(1877)父忧服除,以承袭爵位入京。
光绪四年(1878)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
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又将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使得使馆的规模既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
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国人所敬重。
光绪五年(1879),巴西通过其驻英公使与曾纪泽联系,谋求与中国建交、通商,并招募华工垦荒。
曾纪泽建议清廷予以同意;唯对招募华工一事,因美洲各国虐待“苦力”,请予以拒绝。
1878年(光绪4年)6月,清政府曾派崇厚赴俄谈判索回失地,崇厚在沙俄的威胁下,在清廷不知情的情况下,于1879年(光绪5年)12月2日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
伊犁名义上归还中国,实际上却是“已成弹丸孤注,控守弥难”的残破空城了。
清廷得知后极为震怒,于1880年(光绪6年)派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
曾纪泽抵达俄国后,“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前后谈判历时10阅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
至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
曾国藩读书的故事第一篇: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曾国藩读书的故事亲爱的同学们,翻开历史书,或者,问问老师,你们会发现,有一个名字自己可能没有听说过,但却大名鼎鼎啊,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号称晚清“第一明臣”,学问着实了得,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最有争议的人物呢?好啦,现在,我就要给大家讲他的一个小故事喽。
话说曾国藩小时候,也像现在的同学们一样,要读书,要考试,当然,也要背课文啦。
一天夜里,他又在做这样的功课。
手捧一篇文章,摇头晃脑地念呀念。
时间悄悄流逝,眼看夜色越来越深,天上的月亮都被云儿遮住了,小油灯一闪一闪地昏昏欲睡,曾国藩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
这可气坏了一个人!那人躲在屋檐下,蘸湿手指头,捅破窗户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瞄着屋里的曾国藩,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曾国藩背会文章翻身上床呼呼大睡,自己便可入室偷盗。
哦,原来是一个贼呀!接下来的情节真是富有戏剧色彩。
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将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哈哈,我想,这个故事或许有演绎的成分。
贼的郁闷有点过火,贼的聪明有点夸张。
但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吧,它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永远无敌。
看到一篇篇精彩的作文,总有同学满怀期待地问我,自己怎么做也能写得那样好?我的锦囊妙计嘛,一定有这样一条:坚持练笔。
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何愁作文不提高?曾国藩,年少时天分并不突出,但后来多厉害;大家看出来了吧,是勤奋创造了奇迹。
呵呵,曾国藩把贼都惹火了,那个夜晚,到底翻来覆去,将书读了多少遍?第二篇:曾国藩读书心得读《曾国藩》有感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
近日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
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其人其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此后本人有幸买到了原著。
曾纪泽:折冲樽俎,不辱家国之名作者:高荣伟来源:《师道》2017年第11期在中国大多数人都知道曾国藩,而熟悉曾纪泽的人就少得多了。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生于1839年,卒于1890年。
其人生短短的51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其近代外交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曾纪泽的父亲曾国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出身名门的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得其父的真传。
他牢记父亲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生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奋进。
曾纪泽应该感谢其父曾国藩,这绝不是从承荫爵位方面而言,而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说的。
正是曾国藩的一整套令人称奇的育子之方,才使得后来曾家数代英才辈出,同时没有一个贪官污吏。
曾纪泽大约在一岁时被带到北京——他父亲做官的地方,直到1853年才离开首都回到祖籍。
此后他的父亲成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人物。
曾纪泽偶尔会去拜访他父亲的几个总部,有时候也陪同他视察,但并不参与军事行动。
虽然他在官方考试的认可方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得到了广泛而自由的教育。
有关曾国藩如何教子,在其身后可谓有口皆碑。
1864年7月,小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以曾国藩当时一等侯爵、节制东南半壁江山的地位,递个条子,打个招呼,应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
但是,曾国藩在考前明确对曾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
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而且,在考完发榜之前也即是判卷子期间,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去信告诫他:“ 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
”其结果,16岁的曾纪鸿不仅这次没有考上,而且随后几次都没能考上,后来只落得个副贡生。
曾国藩教子,不仅仅挂在嘴边,写在信纸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
实际上,这也是曾国藩的重要的教育思想:“言传不如身教。
拿破仑说中国是沉睡的狮子,那第一个说这只狮子醒了的人是谁?全文共2156字 | 阅读需5分钟曾纪泽(1839.12.07-1890.04.12),字劼刚,号梦瞻。
清代著名外交家,中国近代史上继郭嵩焘之后第二位驻外公使。
早年跟随父亲曾国藩在南京多年,并参加金陵官书局事务,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其之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卓越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三年(1877),初袭父一等毅勇侯爵。
次年出任驻英、法大臣,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少卿。
后兼任出使俄国大臣,官至户部左侍郎。
光绪十六年(1890)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惠敏”。
撰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
01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利益光绪四年(1878),曾纪泽受命驻英国、法国大臣。
在任内,他认真考察西欧工、商业及社会情况,了解各国历史及国情,研究国际公法。
重视操守,勤俭朴素,廉洁律已,为外国人所敬重。
当法军侵占河内时,曾纪泽多次提出抗议,并会晤英国外相,谋求调停中法越南冲突。
后又参与向英国订造“致远”“靖远”舰,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尔斯伯利侯爵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每年为清政府增加烟税白银数百万两。
光绪六年(1880),曾纪泽临危受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
曾纪泽到达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受到冷遇,于是,曾纪泽采用曲线战略,不断与俄国上层人士接触,迫使俄罗斯外交部门与之见面。
在谈判过程中,面对沙俄战争讹诈,曾纪泽表示“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而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鄂(俄)一战。
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十数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
在十几轮交锋过后,1881年2月24日,中俄终于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至此,伊犁几乎绝大部分地区都被收回。
《伊犁条约》公布后,世界舆论哗然。
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
作者: 石川祯浩[1]
作者机构: [1]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6页
主题词: 睡狮;弗兰肯斯坦之怪物;梁启超;曾纪泽
摘要:在20世纪初,“睡狮”、“醒狮”成为中国士人普遍接受的一个象征性说法。
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睡狮/醒狮”形象作为洗雪近百年屈辱的民族主义情绪符号,再次引起人们热议。
不过,清末“睡狮”说的起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笔者在涉猎了众多资料后,发现“睡狮”形象最早是在戊戌时期由梁启超创造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梁提出的“睡狮”实际上是指弗兰肯斯坦之怪物。
梁之所以作这样的解释,是因为他受天津《国闻报》的一篇文章(和严复按语)的启发而把弗兰肯斯坦误解为状如狮子的人造机巧怪物。
“睡狮”说的发生过程可能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对其间接得到的有关吴士礼(Wolse—ley)、弗兰肯斯坦之怪物的知识,发挥想象力与其读过的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结合起来,于1898—1899年创造出来的。
与我们现在的常识不同,在那之前外国没有称中国为“睡狮”的例子。
应该说,清末“睡狮”形象急速而广泛的传播是基于梁启超创造、发明的“睡狮”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中国=“睡狮”(Sleeping Lion)这个表述,首先是在清末中国人之间迅速流行,然后才流传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舆论界的。
史海烟云RAND GARDEN OFSCIENCE在中国,拿破仑“睡狮论”可谓妇孺皆知。
可是,许多西方学者曾经彻底翻检过与拿破仑相关的原始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
”“睡狮论”来龙去脉“睡狮论”源起于西方基督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狮”的寓言。
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
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美国学者费约翰建议将唤醒中国论的发明权归于曾国藩的长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
1887年,曾纪泽在欧洲《亚洲季刊》上发表“China,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 ”(中国先睡后醒论),文中提到,“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鸦片战争虽然打破了中国的安乐好梦,然而终未能使之完全苏醒,随后乃有圆明园大火,焦及眉毛,此时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己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心咫尺平静。
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据说此文发表之后,“欧洲诸国,传诵一时,凡我薄海士民,谅亦以先睹为快”。
但是唤醒论并非曾纪泽的发明,也不是针对中国的专利,日本、印度、韩国等东方国家,全都不约而同地被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唤醒”过。
唤醒论是东西方对峙的文化语境中,基督教文化对于整个东方文化的一种居高临下的论调,是“文明社会”对于“前文明社会”优越感的表现。
曾纪泽是个基督徒,他借用了唤醒论作为话题入口,目的在于阐述中国温和而不容欺侮的外交姿态。
据一位美国学者的大略统计,从1890年到1940年间,美国有60余篇论文与30余部著作在标题中使用了“唤醒中国”这样一种表达方式。
可是,这些标题中所提及的唤醒对象往往是“中国龙”或“中国巨人”,从未有过“中国睡狮”的意象。
那么,睡狮意象又是谁的发明呢?宁选睡狮不选飞龙梁启超1899年的《动物谈》讲了一则寓言,第一次将睡狮与中国进行了勾联。
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中国政治名人
曾纪泽简介
曾纪泽
曾纪泽
曾国藩长子。
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家庭教育,成年后又接触西学,并自学通英文。
1877年(光绪三年),以承袭爵位入京,与在华西方教士和外交官艾约瑟、丁韪良、梅辉立、璧利南、德微理亚等交游,进一步了解外国情况。
1878年,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
1880年,兼充出使俄国大臣,往圣彼得堡谈判改订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里瓦机亚条约》,于次年2月24日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争回部分主权。
1883~1884年,在巴黎就法国侵略越南问题与法政府谈判,并建议清廷积极备战,坚决抵抗,反对在天津签订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1884年4月,被免出使法国大臣兼职。
1885年6月,交卸出使英、俄大臣职。
离英回国前,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china,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一文,阐
述对中国内政外交和列强对华政策的观点。
该文后经人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表,题作《中国
先睡后醒论》,有一定的影响。
回国后,先后任兵部右侍郎帮办海军事务,户部右侍郎兼
管钱法堂事务、管库大臣、署刑部右侍郎、派管同文馆事务、署吏部左侍郎,但因朝政腐败,终未施展其才。
卒谥惠敏。
其主要著作,身后被辑为《曾惠敏公全集》。
其《出使英
法俄国日记》,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书汇辑、标点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
1。
晚清三大鼎臣:最后一位力挽狂澜夺回半壁江山,为大清续命40年鼎臣,扛鼎之臣,比重臣作用还要大。
我们说的晚清三大鼎臣,是力挽狂澜,救大清于水火的三位大臣。
一位收复六分之一领土,为大清续命20年,一位夺回半壁江山,为大清续命40年。
曾纪泽(1839—1890),曾国藩次子,袭父一等毅勇侯爵。
同治年间相继出使英、法、俄诸国,曾孤身一人前往俄国谈判,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官至户部左侍郎。
萧一山在所著《清史大纲》一书中评“曾纪泽是我国当时最了解国际形势的外交家”,对使俄换约“不矜不伐,操心虑患的态度,真不愧为曾文正公之子!”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湘军统帅。
1832年中举人,后三次会试不第,遂为塾师。
后来竟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最大功绩是抬棺西征,收复大清六分之一领土——新疆,中法战中亲临前线督战,逆转战局,救大清于垂死边缘,为大清续命至少20年。
曾国藩(1811-1872),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救大清于水火,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夺回太平天国占据的半壁江山。
如果没有曾国藩,太平军北伐成功,清朝就完了,所以曾国藩为清朝续命至少40年。
曾国藩长子与慈禧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暴露的信息量很大路过红墙挖掘历史,点亮生活。
公众号来源:头条号读史得间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他在出使英法前夕,与慈禧有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对话发生于光绪四年八月二十八日(1878年9月24日)。
这天,秋雨绵绵,一天未止。
曾纪泽在养心殿东间,接受了慈禧的召见。
慈禧太后一、雨声中的君臣对话1878年9月24日,在曾纪泽的日记里,是“雨竟日”的一天。
雨一直下,君臣之间发生了长长的对话。
慈禧:“办洋务甚不容易。
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房屋之案,将来必又淘气。
”曾纪泽:“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
中国臣民当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有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
现在中国人多不明此理,所以有云南马嘉理一事,致太后、皇上宵旰勤劳。
”慈禧:“可不是么。
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要慢慢自强起来。
你方才的话说得很明白,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曾纪泽:“是。
”慈禧:“这些人明白这理的少。
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
”曾纪泽:“臣从前读书,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语,以为人臣忠则尽命,是到了极处了。
近观近来时势,见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时须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层,竟须拼得将声明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
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亲先臣曾国(藩),在保定动身,正是卧病之时,即写了遗嘱,分付家里人,安排将性命不要了。
及至到了天津,又见事务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于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
其时京城士大夫骂者颇多,臣父亲引咎自责,寄朋友的信,常写'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字,正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其实当时事势,舍曾国(藩)之所办,更无办法。
”慈禧:“曾国(藩)真是公忠体国之人。
”曾纪泽免冠碰头,没有回答。
…………曾国藩长子曾纪泽。
曾纪泽:“郭嵩焘总是正直之人,只是不甚知人,又性情偏急,是其短处。
此次亦是拼却声名,替国家办事,将来仍求太后、皇上恩典,始终保全。
从拿破仑“睡狮说”真伪谈起许多人都熟悉一句“拿破仑名言”,说拿破仑一世曾形容中国是一头睡狮,“让他睡吧,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
然而尽管拿破仑时代的档案保存较完整,当时已很发达的欧洲媒体也记录下这位风云人物的许多言行,这段“睡狮说”却毫无下落。
最早记载“睡狮说”的,是1887年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这篇文章是曾纪泽在驻英俄两国公使任上,用英文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的论文《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这篇论文发表的目的,是阐述个人对中国内政外交,及列强对华政策的意见。
曾纪泽是曾国藩次子,清末著名洋务派人物和外交家,对欧洲事务较为熟悉。
但曾毕竟是外国人,且他发表此文时,拿破仑已去世66年,且这篇文章本身是一篇普及性政论文章,谈论主题是中国事务,“睡狮说”仅是比拟,且文章虽提到“睡狮说”,却并未提及拿破仑,更不用说把“睡狮说”的“专利”放在拿破仑头上——从这篇由作者本人亲自翻译成文言文汉语的著名论文文意中揣摩,“睡狮说”的首创者,很可能即曾纪泽本人。
“睡狮论”在国内广泛传播,则是1899年梁启超《动物谈》的发表,这篇后来被收入《饮冰室合集》的文章提到“睡狮”,但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睡狮”并非比拟中国,而是所谓“弗兰西斯肯之怪物”,即形状像狮子、但实际为机械玩偶,且发条生锈无法运动的东西。
梁启超将此物比拟为庞大而腐朽的中国,并明确指出此说来源于曾纪泽。
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称中国革命是“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而与邹容齐名的陈天华,其自杀后留下的最后一篇著作、未完篇的现实/玄幻体小说《狮子吼》,同样将中国比喻为睡狮。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创办《醒狮》杂志,自此“睡狮说”大行其道。
由于曾纪泽和梁启超都是当时革命派所避讳的名字,一些有心人就刻意将“睡狮说”比附在外国人身上,江苏留日学生1903年在东京创办的《江苏》杂志,首先将这一“专利”给了当时知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称他“数十年前已有毋醒东方睡狮”之言,而当时遍布全球的华人留学生、革命党报刊,则将这句名言警句分赠给“英国下院议员”、“某西人”、“西人”、“德皇威廉”等,而最早明确将之归在拿破仑名下的,则是胡适,1915年3月他为前一年底所作《睡美人歌》写的说明,称“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这段话几乎和如今流行的“睡狮说”如出一辙。
“睡狮”与“醒狮”作者:陈白露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12期一提起“睡狮”,我们就会想起拿破仑说的“中国(睡狮)醒来时,整个世界都会震撼”,但是后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史学界有关象征性符号的研究取得进展,这几年围绕“睡狮”这一表述起源的研究日趋活跃。
代表学者是费约翰(John Fitzgerald)氏和单正平氏。
费约翰极力否定人们熟知的那句话出自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之口,说那纯属谣传。
众所周知,1900年以后,“睡狮”(以及“醒狮”)一词为清末知识分子所喜好并经常使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诗界革命”先驱黄遵宪在其《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1903年)中有“散作枪炮声,能无惊睡狮?睡狮果惊起,牙爪将何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革命軍》(1903年)中则有“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甚至有名曰《醒狮》的杂志于1905年在东京创刊,等等。
这些都是基于梁启超创造、发明的“睡狮”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应该说,中国=“睡狮(Sleeping Lion)”这个表述,首先是在清末中国人之间迅速流行,然后才流传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舆论界的。
在民族主义勃兴、救亡意识高涨的时代,某个号召性语句或形象有时会成为凝缩时代精神的核心。
在对外危机意识深重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屡屡有巧妙地表达中国屈辱的国家地位、激发爱国热情的语句及形象被发明出来,“东亚病夫”如此,租界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亦如此。
而出自梁启超想象的“睡狮”也属于此类发明之一,这个词语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形象,对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毋庸赘言。
梁启超在评论自己的言论对清末社会的影响时曾说,与新文体一样,“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从“睡狮”一词的发明及其后来的广泛流行来讲,他的语言魅力已达到了创造号召性语句并足以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地步。
“睡狮”、“醒狮”之说出现数年后,就有人创刊了《醒狮》杂志。
曾纪泽相传拿破仑曾把中国譬作“睡狮”,说最好别去惊扰它。
可是英国还是带头攻击这个老大帝国,而且得手了,于是法国、沙俄等西方列强,都竞相扑过来。
结果呢?接连不断的边疆危机,似乎表明这头巨狮患了嗜睡病,只好任人宰割。
但有位帝国大臣,却说不然,中国其实已被惊醒了,只是需要时间恢复体力,你看李鸿章不是为了“自强”,正在组建海军吗?他甚至已在安慰西方,说是中国图强,只为自守,决无浸伐他国的意愿。
这个人就是曾纪泽。
他曾长期出使英法,并以赴俄通过谈判收回伊犁而声誉鹊起,因而他于一八八七年用英文发表的这篇论文,引起广泛注意,被认为是代表帝国官方的外交政策声明。
当然,作为洋务运动的少壮派人物,他的凋门未免太乐观了。
经过清法、清日两场战争,证明单靠吸纳西方技术,是振兴不了积弱的帝国的。
于是本文就免不了遭受《新政真诠》作者何启、胡礼垣的批判。
曾纪泽(一八三九——一八九O),字劫刚,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的长子,袭封侯爵。
光绪五年(一八七八)为清廷派充出使英法大臣,一八八O年以钦差大臣赴俄,谈判改订伊犁条约。
在英期间曾助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
光绪十二年回京,历官海军衙门帮办。
康有为起初鼓吹变法,就希望他出面提倡。
著作汇编为《曾惠敏公全集》。
◆◆◆◆◆◆◆◆◆◆◆◆列国经营缔造,永骛战功,以期国柞之常存,此同然之势也。
乃有时大展规为,不惜帑藏,致觇国势者,疑其元气虚耗,无可设施,惟有坐而待亡,古来富强之国,或一朝而灭,或寝衰而绍至倾颓,皆以此耳。
说者观此,遂谓国与人无异:人有幼年壮年老年,一息待尽之年,国亦有之。
欧洲人遽谓中国即一陵夷衰微终至败亡之国。
盖彼见中国古所疏凿之洪流巨川四通八达者,今多涅塞;昔所传金石土木之工坚致钜丽,今日只存遗迹,剥落损坏,无复完美,且作法多有失传者。
中国古昔之盛,与近今之衰,判若霄壤,遂疑中国精力业已消铄殆尽,将近末造,难支他国争胜之势。
道光十九年,有英国著名之使臣,深知中国之时事及古今之典籍,一时未能或之先者,其言以为:“中国虽疆宇广阔,外无异国蚕食,内无土寇鸱张,然其中实有溃败决裂之象,不过略迟而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纪泽:最早提出“中国睡狮已醒”的晚清名臣
导语:晚清七十年,给人的记忆几乎都是灰色沉闷的,这七十多年的历史鲜有亮点乏善可陈,太多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带给国人的伤痛难以回首。
但也正
晚清七十年,给人的记忆几乎都是灰色沉闷的,这七十多年的历史鲜有亮点乏善可陈,太多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带给国人的伤痛难以回首。
但也正是在这种如铅色沉重之中,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带给晚晴一抹亮色,赢得了一些尊严。
也就是这位外交家呐喊出:中国睡狮已醒。
这位外交家就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
曾国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出身名门的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可谓深得其父的真传。
他牢记父亲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生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奋进。
曾纪泽(1839 一1890 ) ,字劫刚,曾国藩长子,中国清末外交官。
通经史,工诗文,精算术,又受洋务思潮影响,30岁起刻苦学习英文,潜心研究外交和国际政治,以“学贯中西”见称于时。
1878 年8月,出任驻英法公使,在中西对峙的国难当头之际,曾纪泽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收复伊犁的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他也从国外的角度反观中国,最早发出了“中国睡狮已醒”惊世骇俗的言论。
慈禧十分重视曾纪泽
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时,慈禧太后非常重视,在曾纪泽出使之前,于光绪三、四年(1877、1878年),两次召见了他,亲自询问了他的行程以及外国的外交体制等等一些具体的问题。
在史海中留下了慈禧太
生活常识分享。
2022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5. 本卷采用网上阅卷,请注意书写的端正和规范。
一、民族迁徙的印记(23分)1.一定程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自身迁徙的历史。
迁徙中的人们,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碰撞与交融中,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了关于“公元3-6世纪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探究学习,从四个主题中寻求他们的印记。
主题一时空的印记(1)按时间先后,将上述四幅地图排序,正确的是(单选)()A.②②②②B.②②②②C.②②②②D.②②②②(2)观察图片,将②②两幅地图的标题补充完整。
图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势图。
图②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_______________示意图。
主题二:活动的印记(3)图文所呈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4)嘎仙洞遗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意义是(双选)()A.证明了嘎仙洞是鲜卑人的发源地B.可以明晰拓跋鲜卑部的迁徙路线C.有助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文化D.为破解鲜卑人的文字提供了帮助主题三:文化的印记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
母曰李夫人。
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
……三年夏六月辛未,立为皇太子。
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大赦,改元延兴元年。
……史臣曰:……(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5)根据主题三的材料,制作一张介绍主人公的人物卡片。
主题四:碰撞的印记(6)公元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使得一些国家灭亡,也让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作者: 刘泱泱
作者机构: 湖南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56-58页
主题词: 曾纪泽;先睡后醒;驻外使节;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积贫积弱;西方殖民者;俄国;修改不平等条约;伊犁
摘要: <正> 曾纪泽(1839—1890)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外交活动家。
他自1878年(清光绪四年)8月奉旨派充出使英国法国钦差大臣,1880年2月又兼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至1886年(光绪十二年)10月始离任返国,连续担任驻外使节长达八年有余。
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穿梭般来往于英、法、俄三国,主持使馆的日常工作外,主要是做了三件大事:其一。
浅谈《曾纪泽的外交》作者:索琼李昕阳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曾纪泽的外交》运用大量的国内外史料,对曾纪泽进行了专题化的具体研究与系统化的论述,这部书填补了对曾纪泽系统化研究的空白,可谓系统化专题化研究曾纪泽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李恩涵;曾纪泽;曾国藩;李鸿章;清;外交1 主题概况近代以来,史学界对于曾纪泽评价颇高,认为曾纪泽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开放思想的卓越的外交家,其外交成就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清代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
曾纪泽在晚清外交舞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878-1885年间,曾纪泽曾出使英法俄等国的公使,主要经历了中俄谈判、中法谈判、中英洋药征厘,朝缅交涉等事宜,这些外交活动均能证明其卓越的外交才干。
但近年来史学界对于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定位与评价却出现了争议。
胡绳根据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认为曾纪泽是帝国主义的买办外交家,他是按照帝国主义入侵者的需要来认识世界的“外交家”。
这受到了学界大部分学者的反驳,《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一书认为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驳斥西人关于中国已经衰老,正趋于亡的谬论”,曾纪泽在文中第一次向列强表示中国要修改条约,收回有条约为据没有条约为据的各种特权,开中国要求收回利权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先河。
从这意义上说,其认为曾纪泽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人。
实际上,李恩涵在《曾纪泽的外交》一书中,关于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曾作非常翔实和严谨的分析,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引用大量的时人评价,客观的对曾纪泽的先睡后醒论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曾纪泽先睡后醒论的历史价值,但也指出了曾纪泽在“后醒”观点上存在不足。
总的来说,李恩涵中肯的评价了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曾纪泽的外交》运用大量的国内外史料,对曾纪泽进行专题化的具体研究,对曾纪泽进行系统化的论述,这部书填补了对曾纪泽系统化研究的空白,可谓系统化专题化研究曾纪泽的开山之作。
李恩涵,1930年生于山东诸城,197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
[键入文字]曾纪泽是谁曾纪泽的“睡醒论”为何成了笑柄?1887 年1 月号伦敦《亚洲季刊》上,一篇名为《中国先睡后醒论》的文章引起轰动,作者大肆吹捧清朝“洋务”成果,将从西方购入的新式军舰、武器一一罗列后,宣布:“中国不过似人含睡,固非垂毙也”“再有战事,中国终不至有庚申(1860 年)之祸”。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此时他刚结束11 年使欧生涯,回到中国。
曾纪泽38 岁才承父爵出仕,此前两次乡试落第,学历不及洪秀全,后弃八股学英文,出国前,虽不能说,写亦古怪,但在官场中已属珍稀动物。
1879 年,崇厚越权与俄签订《利伐第亚条约》,令朝野大惊,毁约则中俄必战,接受则丧权辱国,当慈禧太后决定派官场新手曾纪泽使俄时,重臣皆称反对。
中俄谈判迁延日久,俄方一度中断会谈,增兵派舰,以武力要挟,可在重签的条约中,中方期望几乎全部满足,还有颇多意外收获。
曾纪泽从此名声鹊起,被西方人赞为“真正的外交家”,曾工诗文,还会写英文诗,待人接物有儒家风范,得到列强信任。
《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前,人们忽略了他“愤青”的一面。
西方人搞不懂这个温和的人为何突然剑拔弩张,无人敢正面回应。
毕竟清朝正在“洋务运动”巅峰期,经济迅猛发展,此前两场战争,清军表现尚可,一是左宗棠平定新疆,一是中法之战,法国连战争赔款都没得到。
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确有“睡醒”迹象。
近代以来,“睡”与“醒”常被用来形容中国,似乎她真的能量惊人,只需精神振作,就能打倒一切对手。
对此,中国精英阶层常有焦虑感,觉得主观上已很努力,为何老大帝国还是醒不过来呢?所以他们要么去“唤醒”民众,要么向西方人展示肌肉。
对曾纪泽这一套,列强啧有烦言,讽为“一贯自大的最新型式”“在该文中所表现的浮夸精神,势将使法国感到不快,也极少事实上的依据”,对即将成军的北洋水师,亦挖1。
[键入文字]
曾纪泽:最早提出“中国睡狮已醒”的晚清名臣
晚清七十年,给人的记忆几乎都是灰色沉闷的,这七十多年的历史鲜有亮点乏善
可陈,太多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带给国人的伤痛难以回首。
但也正是在这种如铅色
沉重之中,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带给晚晴一抹亮色,赢
得了一些尊严。
也就是这位外交家呐喊出:中国睡狮已醒。
这位外交家就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
曾国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出身名门的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可谓深得其父的真传。
他牢记父亲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生的最高目标“治
国平天下”奋进。
曾纪泽(1839 一1890 ) ,字劫刚,曾国藩长子,中国清末外交官。
通经史,工诗文,精算术,又受洋务思潮影响,30 岁起刻苦学习英文,潜心研究外交和国际政治,以“学贯中西”见称于时。
1878 年8 月,出任驻英法公使,在中西对峙的国难当头之际,曾纪泽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收复伊犁的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他也
从国外的角度反观中国,最早发出了“中国睡狮已醒”惊世骇俗的言论。
慈禧十分重视曾纪泽
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时,慈禧太后非常重视,在曾纪泽出使之前,于光绪三、四
年(1877、1878 年),两次召见了他,亲自询问了他的行程以及外国的外交体制等等一些具体的问题。
在史海中留下了慈禧太后与曾纪泽的对答:
“办洋务甚不容易。
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房屋之案,将来必又淘气。
”
“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
中国臣民当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有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
现在中国人多
不明此理,所以有云南马嘉理一事,致太后、皇上宵旰勤劳。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