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新学校的生活

  • 格式:docx
  • 大小:14.19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适应新学校的生活

一、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中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难以适应生活新环境的焦虑心理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中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中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中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

在进入中学前,许多学生想像的中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3.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的抑郁心理中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4.自我评价失调导致的自卑心理中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中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尖子,老师称赞,家长鼓励,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5.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危机心理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后,这对一般工薪家庭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额,而对于来自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的学生来讲,可谓是天文数字。许多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时感囊中羞涩。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并随高校扩招而越显激烈,使不少学生在经济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普遍存有一种危机心理。

6.失去奋斗目标的迷茫心理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中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们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明显表现出来,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

总结:中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中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认知错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二、加强对中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

第一,抓住契机,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新生入学之初,是对其进行心理适应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紧紧围绕成才中心,从社会实际和中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两课”教学,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教育他们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第二,加强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中学新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第三,努力探索,建立多元的资助政策体系。面对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如何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应注意到贫困生的心态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教育贫困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第四,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研究表明,随着独生子女在中学新生中比例的上升。

第五,完善机制,构建心理适应教育网络,及时解答新生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