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后持续渗血2例报道
- 格式:pdf
- 大小:81.53 KB
- 文档页数:1
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劲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原因与护理发表时间:2011-07-18T14:58:38.6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廖桂玉[导读] 护理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廖桂玉(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血透室 421001)【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9-0075-02【摘要】总结分析了296例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临时性劲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关键词】血液透析净化治疗临时性劲内静脉置管出血护理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296例,多数临床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对患者发生置管处出血与渗血并发症的原因与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临床资料本组296例,男161例,女135例,年龄13-85岁,平均年龄(43±5)岁。
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19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8例,药物或毒物中毒40例,其中以置管部位渗血30例,血肿3例,透析方案初次透析者隔日1次或每天1次,诱导透析3-5次,首次透析时间2-2.5h,而后每次4-4.5h,规律透析者每周2-3次,导管留置时间1-180d,平均25d。
1.2置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后,取锁骨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顶点为穿刺点,或取胸锁乳突内缘与喉的水平交点作穿刺点,穿刺针连接注射器,扪及动脉后向外缘0.5处进针,针尖指向外下方35°-45°,抽得静脉回血后,让患者屏气,除去注射器,沿穿刺针放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沿导丝放入扩张器,抽出扩张器,直沿导丝放入留置导管,连接注射器,抽吸回血,注入肝素盐水封管待用。
导管与皮肤用丝线缝合固定,穿刺部位用无菌敷贴覆盖。
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1月-2019年6月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老年患者52例,随机选取其中26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化的穿刺置管、止血、维护等护理方式。
将其余2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穿刺后第一时间压迫止血的护理方式。
对比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渗血控制有效。
结果:对比研究结果,其中实验组穿刺点渗血Ⅲ级有0例(0.00%),对照组穿刺点渗血Ⅲ级有3例(11.54%),(p<0.05)。
结论:综上所述,采用穿刺后第一时间止血的方法,能够减少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
【关键词】老年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长时间静脉输注手段,是一种以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1],PICC置管可以在体内滞留一年左右,并且可以反复使用,其应用广泛,用后诸多优点[2],但在临床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科收治老年患者较多,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是我科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本文主要研究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8年11月-2019年6月PICC置管老年患者52例,随机选取其中26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化的穿刺置管、止血等护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65-87岁,平均年龄为(72.3±1.2)岁。
将其余2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除常规置管、止血外,穿刺成功后对其进行第一时间压迫止血的护理干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65-82岁,平均年龄为(74.5±3.2)岁。
所有患者分组均随机,基础资料无差异性(p>0.05)。
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探讨分析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原因,并总结护理经验。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出血控制效果、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成功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3.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成功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
结论: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出现并发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误穿动脉、导管脱落、局部渗血等,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血液净化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出血护理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可靠而稳定的血管通路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正常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是血液净化治疗中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方法[1]。
其危险性较低,且操作简便,临床中使用较广。
但在行颈内静脉置管过程中常并发出血或血肿现象,增加患者痛苦[2]。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并发出血的原因,并对患者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明显减少出血症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4.2±1.4)岁,体重46-71kg,平均体重(52.1±0.8)kg;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5±1.6)岁,体重45-70岁,平均体重(51.8±0.9)kg。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不断渗血1例的护理体会张秀敏;娄金凤;齐玲;孙惠杰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4(018)0z1
【摘要】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处理总结出,在穿刺后正确的压迫方法可以减少出血。
一般患者采用纱布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压迫穿刺点且用3M透明敷贴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就能达到止血目的。
【总页数】1页(P87-87)
【作者】张秀敏;娄金凤;齐玲;孙惠杰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九疗区护理组,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九疗区护理组,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九疗区护理组,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九疗区护理组,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J], 梁丽芬;方燕玲
2.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不断渗血1例的护理体会 [J], 张秀敏;娄金凤;齐玲;孙惠杰;
3.选用新穿刺点穿刺减少血透中针眼渗血的护理体会 [J], 郭秀卿;张智英;王欣
4.MHD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J], 林雪
5.一例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J], 王丽;吴建梅;兰英;谯鹏;张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内静脉穿刺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评价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抢救产后大出血患者效果。
方法对5例产后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结果一次穿刺成功4例, 二次穿刺成功1例, 无1 例发生脱管和护理并发症。
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产后大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42-02产后大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多因宫缩乏力、胎盘滞留、产妇软产道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展为失血性休克。
产后出血80%以上发生在产后24h之内,常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随时都可危及产妇的生命。
目前由产后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居首,位[1]。
因此进行颈内静脉穿刺,以便快速输血输液,是有效抢救产妇生命的重要前提之一[2]。
我院妇产科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以来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抢救产后大出血5例,成功率达10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5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中,年龄26~36岁。
初产妇2例,经产妇3例,剖宫产4例,顺产1例,出血原因均为产后子宫收缩乏力。
其中1例行全宫切除术,4例保守治疗,5例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好转,均已痊愈出院,取得良好效果,无并发症发生。
1.2方法采用益心达中心静脉导管一套,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穿刺点的对侧,肩下垫一小软枕。
选择穿刺部位,取胸锁乳突肌小三角顶点下1cm处,常规消毒术野皮肤,戴手套,铺孔巾。
做局部浸润麻醉与矢状面成30°~40°进针,穿刺方向指向同侧乳头并试探血管,抽回血通畅并为暗红色,即证实已刺入颈内静脉,认准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3]。
血液净化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原因护理体会
申华育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学术版)》
【年(卷),期】2013(011)01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时并发出血的原因,总结其护理体会.方法:抽取90例接受血液净化时治疗,在实施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过程中并发出血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采用常规血液净化治疗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出血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成功止血时间、血液净化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颈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总页数】2页(P240-241)
【作者】申华育
【作者单位】祁阳县中医医院,湖南,祁阳,4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3
【相关文献】
1.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致1例患者——急性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J], 陈燕;陈平
2.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原因及护理 [J], 彭菲
3.颈内静脉置管血液净化的护理体会 [J], 刘昆
4.颈内静脉置管血液净化的护理体会 [J], 刘昆
5.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体会 [J], 陆莲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不同穿刺方法对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管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
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左右,操作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
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重症静脉炎,以至组织坏死。
因此临床医生已逐步认识到PICC在完善病人整体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经过临床的实际经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穿刺方法与局部的渗血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对160例患者进行可比性的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9年1月至10月我科共有160例患者行PICC置管术,其中直接刺入血管内为A组,进入皮下行走0.5cm后再刺入血管内为B组1.2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项瓣膜式PICC,单腔,型号4Fr,长度60cm。
1.3选择血管严格掌握导管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严格评估每条血管的位置、走行、弹性及充盈度,血管的选择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
1.3.1穿刺方法正确测量置管长度,局部消毒、铺巾,行静脉穿刺,A、B两组穿刺角度均为15~30°,但A组套管针进皮后直接穿刺血管。
B组套管针进皮后潜行0.5cm在穿刺血管,两组见回血后,松止血带,将穿刺套管针继续送入0.5~1cm,撤出针芯后,慢慢地送入导管15cm左右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下颌尽量贴近肩部,防止导管进入颈静脉,至所需长度,撤出支撑导丝和插管鞘,用带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回血,然后脉冲式冲洗管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连接封闭锁,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并固定,术后拍摄X光片确定导管位置。
1.3.2按压穿刺部位、方法和时间 A、B两组采用相同的按压方法和时间,部位:按压穿刺点及穿刺点下1cm和穿刺点上3cm。
方法:将四个手指并拢,无名指按压在穿刺点,小拇指按压穿刺点以下,食指和中指按压在穿刺点以上,注意勿揉,时间:保持20分钟。
经典病例:可怕的颈内静脉置管居然穿出血管!怎么办?可怕的颈内静脉置管居然穿出血管!怎么办?宋明宝新桥医院声明本讨论来源于王海昌介入并发症俱乐部,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专家姓名本俱乐部)。
文内观点针对特定病例,不具备广泛临床指导意义,请勿简单模仿,以免对患者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盲目模仿文中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本俱乐部不负任何责任。
本期责任编辑:高洁宋明宝(新桥医院)颈内静脉置管穿出血管,不知介入技术能不能处理,王海昌(唐都医院)放了多长时间了?还是刚刚放的?宋明宝(新桥医院)3天,是肾透析的病人,纵膈有积血@王海昌唐都医院?王能(随州市中心医院)@新桥医院宋明宝?宋教授,纵隔血肿,此时再试图介入干预实在冒险。
而且以新桥医院心外的实力,外科处理这种情况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王海昌(唐都医院)有逐渐换细导管的可能性吗?患者应用抗凝药物了吗?开刀的话患者能否耐受全麻?宋明宝(新桥医院)@王海昌唐都医院?应该耐受,昨晚患者已经行外科修补了,只是感觉代价太大了王能(随州市中心医院)@王海昌唐都医院?王教授我觉得静脉壁太薄,而且又是尿毒症患者,从纵隔积血来看,血液已经从鞘管边缘渗出,且透析管道多数在9F以上,期待自身止血风险太大。
我也考虑过球囊压迫的可能性,但是撤出鞘管的同时能否顺利将导丝送入上腔静脉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如果一定要介入干预,最好是外科在场,而且最好是股静脉入路,把临时起搏准备好。
股静脉送钢丝到上腔然后到颈静脉,逆行送球囊到位后拔除鞘管,球囊封堵。
如果顺利的话,以静脉的流速,球囊封堵可能能止住血,要备好带膜支架。
王海昌(唐都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王能?覆膜支架担心封堵了血管分支吗?郑晓晖(安阳地区医院)我有个问题是这个管子当时通畅吗?为什么三天后才发现?@新桥医院宋明宝?王海昌(唐都医院)@新桥医院宋明宝?太好了,虽然代价稍大,但效果最可靠!王能(随州市中心医院)@王海昌唐都医院?王教授,担心,而且这种支架放在静脉会是什么效果我都不知道。
56例PICC穿刺置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术。
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等优点[1-2],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但其大部分并发症是在穿刺置管操作过程中引起,是临床操作过程存在的一大难点。
本文对我院化疗科56例PICC患者中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共对56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
2.方法。
患者均使用美国简牌生产的PICC导管,穿刺时由科室具有PICC资格认证的2名护士按PICC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患者穿刺侧肢体与躯干外展呈900,测量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加2-3cm的长度。
置管后常规摄x线胸片,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
3.结果。
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隋况见表1。
56例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20起。
表1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情况项目护理问题(起) 百分率(%)非一次穿刺成功 8 14.28穿刺处渗、血肿 2 3.57送管困难(管失败) 6 10.71穿刺侧手指肿胀 1 1.78机械性静脉炎 3 5.35原因分析1.非一次穿刺成功。
非一次穿刺成功指穿刺没有一针见血,也包括套管针外鞘未按要求置入血管内。
我科室是肿瘤专科的患者,PICC技术为化疗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部分乳腺癌患者只宜健侧穿刺使护士操作选择性减少,操作难度提高。
精神上的压力加上临床穿刺经验不足是非一次穿刺成功的主要原因。
其次对患者的血管评估不足,穿刺针外面的针鞘不能完全进入血管内导致穿刺失败。
另外,患者情绪高度紧张时,身体不能自然放松,患者过胖时,血管细不易穿刺,或者穿刺成功后难以送管;患者过瘦时,皮下脂肪少,血管滑不易固定也是导致穿刺不成功的因素之一。
2.穿刺处渗血、血肿。
本组中局部渗血2例,于置管后24 h出现穿刺点局部渗血、小血肿,可能与护士操作时局部反复穿刺、穿刺点局部压迫时间不够、患者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穿刺点渗血相关因素分析林亚来;林瑞玉;杨华清;林梅榕【摘要】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穿刺点渗血相关因素.方法观察2015年2月—2016年6月我科就诊的95例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年龄、穿刺部位、咳嗽、穿刺频率、留置时间、导管移位等临床症状,分析其与颈内静脉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及渗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影响颈内静脉置管穿刺点渗血的相关因素有年龄>60岁、穿刺部位左颈内静脉、咳嗽、穿刺次数>2次、导管移位、置管时间5~8周.结论护士应根据以上高危因素采取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预防及维护措施,以减少渗血的发生率,减轻渗血的严重程度.【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8(015)007【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颈内静脉置管;穿刺点;渗血【作者】林亚来;林瑞玉;杨华清;林梅榕【作者单位】350014 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50014 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50014 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350014 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心静脉导管(CVC)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药物治疗及静脉营养,CVC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血流充足等特点[1-2]。
临床上,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标准治疗方式为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过程中为减轻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液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多留置CVC进行输液[3-4]。
而CV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渗血会有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风险,致使患者非预期性拔管,影响治疗和预后[5]。
为探讨引起直肠癌患者CVC穿刺点渗血的原因,以便更好的预防穿刺点渗血,本研究对9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穿刺点渗血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相关渗血危险因素,为临床更好地减少渗血发生提供数据基础。
1261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周建华时翠勤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摘要:目的对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71例中9例感染,7例渗血,7例栓塞,2例院外导管脱出。
通过医护人员不断规范操作规程,提高置管穿刺技术,肝素加抗生素封管,尿激酶溶栓,严格抗凝剂使用,加强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病人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并发症;临床护理学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日益提高,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
颈内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并发症小、血流充足等特点[1]。
特别适用于急救和危重患者,也为慢性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前提供了临时通路,还可用于年老体弱、血管条件差、不宜行内瘘手术患者,减轻了因反复动、静脉穿刺的痛苦,又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但是在使用时存在感染、导管阻塞、渗血等并发症。
通过加强导管护理,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发挥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
我科于2008年1月~2008年6月对71例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行血液透析,现将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1例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17~85岁,平均年龄53.4岁。
其中慢性肾衰5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剖宫产术后引起急性肾衰2例,外伤或手术引起急性肾衰4例,药物及鱼胆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6例。
1.2方法1.2.1材料佛山市南海百合公司生产的双腔导管。
1.2.2插管方法患者去枕仰卧位,将两肩胛外垫高头后倾150-300转向左侧,常规消毒铺巾,取胸锁乳突肌内缘和喉结水平交叉点作为穿刺点,穿刺点局部麻醉,利用Sel di nger技术,通过引导钢丝将导管插入,置管成功即可透析或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右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导管错误置入胸腔2例病例报告魏启明;郑翔;张红【摘要】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管理的常用方法[1]。
右侧颈内静脉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部位[2],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导致的血气胸发生率低,文献报道并不多见[3-4]。
现报告2例因右侧颈内静脉长期透析管置管术造成的血气胸病例。
1临床资料【期刊名称】《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3页(P183-185)【关键词】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慢性肾衰竭;血气胸;医学影像【作者】魏启明;郑翔;张红【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5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是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管理的常用方法[1]。
右侧颈内静脉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部位[2],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导致的血气胸发生率低,文献报道并不多见[3-4]。
现报告2例因右侧颈内静脉长期透析管置管术造成的血气胸病例。
1 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71岁,慢性肾脏病5期,右侧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功能不良1周。
入院1周前于当地医院更换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带隧道的血液透管后透析血流量明显下降。
查体: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胸廓无畸形,呼吸运动对称,右肺语音震颤减弱,右下肺叩诊浊音,右下肺未闻及呼吸音。
于介入放射科手术室行“经导管造影术+长期血液透管调管术”,经透析管造影示导管尖端明显造影剂外溢,右肺压缩。
立即中止手术,急查胸部CT明确导管穿透上腔静脉并沿心包边缘下行,尖端位右侧胸腔,右侧大量胸腔积液。
行右侧胸腔引流术,引出暗红色液体,6 d后病情稳定,拔除右侧颈内静脉血液透析管。
拔管10 d后复查胸片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右肺膨胀不全。
白血病患者 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的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7例,均行PICC置管治疗,后观察患者渗血情况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结果:77例患者中发生穿刺点渗血患者有34例,占比44.16%,发展为穿刺点持续渗血患者有16例,占比20.78%,护理干预后持续渗血患者均在1周内止血,无血肿、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出现。
结论:PICC置管治疗能够避免白血病患者因为输液反复穿刺而痛苦,减少外周血管损伤与护理工作量,但置管后发生持续渗血的风险性较高,需要给予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以预防持续渗血情况的发生并有效缩短渗血时间与渗血量,建议采取多种护理措施以增强护理效果。
【关键词】白血病;PICC置管;持续渗血;优质护理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是机体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导致,化疗是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式[1]。
PICC置管具有操作方便、减少反复穿刺、保护患者血管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白血病患者本身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置管后发生持续渗血的风险性较高,而持续渗血又会引起局部感染、血肿及静脉炎等并发症[2],缩短导管使用寿命,增加拔管重置次数,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本院选取行PICC置管治疗的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置管后持续渗血的护理,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行PICC置管治疗。
纳入标准:①符合《血液病学》中白血病诊断标准,并经过临床相关检查进一步确诊;②具有PICC置管适应症;③临床资料建立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②有穿刺部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静脉炎、导管材质过敏等禁忌症;③精神疾病或认知异常等无法配合研究。
共纳入患者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9.45±8.12)岁,本次研究已经得到医学伦理会的认可与支持,在患者及家属的知情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