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24
《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教案第一章:民族的定义与特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定义和特征,理解民族的概念。
2.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内容:1. 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的人群。
2.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历史文化传统。
3. 民族的历史性: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 民族的时代性:民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5. 我国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教学活动:1. 讲解民族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的概念。
2. 分析民族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3. 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作业布置:1. 总结民族的定义和特征,思考民族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2. 学习和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思考如何践行民族团结。
第二章:民族的分布与分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分类,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3. 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分布与分类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2. 民族的分类:按照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分类。
3. 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4. 民族分布与分类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影响: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保护民族特色文化。
教学活动:1. 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介绍民族的分类,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又称氏族公社。
它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氏族联合为部落。
氏族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
母权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产物。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只知道孩子的母亲;妇女经营农业,管理家务,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她们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计算,财物归母系血缘亲族继承。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群婚制向对偶婚制的过渡,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可以确切知道孩子的父亲,世系改按父系计算,财物改由父系血缘亲族继承,男子成为维系氏族的中心,母权制遂被父权制所代替。
一、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进化和形成咱们讲中国的人种形成变化,以汉族为主线来讲,因为华夏族的文明历史和记录都是最早的,溯源比较清楚。
汉族讲清楚了,其他少数民族也就大概清楚了!咱们分三部分,先讲黄种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再讲的汉族形成,最后讲汉族发展。
(一)黄种人基因中的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四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
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
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大致有两个,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分出2条路线),一个是珠江流域。
先说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的那一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
“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
”后人所称的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
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
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
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这样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
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
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
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正式分开。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
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
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
第一单元民族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的生存空间,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并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西部是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部和北部是难以穿越的沙漠和草原,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山高谷深的滇西岭谷地带,覆盖着难以通行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广,地势差异明显,气候多样,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而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和居住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梳理我国民族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求客观认识我国今天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客观认识我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真实面貌。
一、先秦时期中国的民族分布情形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原始人类的遗迹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在今陕西、北京、湖北、安徽、山西、辽宁、广东等地发现了很多古人类化石和遗址。
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处于黄河流域中部地带的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是华夏民族集团及其文化最初形成的阶段,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则分别属于蛮、夷、戎、狄等民族集团的原始文化。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按地区及文化遗物来推测,新石器时代的人,就是后来构成中华民族各族的祖先。
”[1] 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也是我们探寻中国早期民族分布格局的源头。
我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及华夏与蛮夷戎狄民族集团情况的记载,据此可以推知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史记•五帝本纪》言及帝尧统治时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都处在重要的发展期。
民族的产生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民族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
部落联盟的成员生活在一起,渐渐有了共同的习俗、语言、祭祀等,形成了最初的民族。
民族产生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原生形态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产生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规律)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本质上是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积淀和凝铸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发展包括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
发展规律: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壮族。
民族的异态发展,一是民族发展极度缓慢,长期滞留在某个社会形态中,迟迟未能向下一个社会形态过渡。
二是民族发展出现族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失衡。
契丹族。
民族的跳跃性和跨越式发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总进程制约下,具体民族由于其内在矛盾的非均衡性和外部条件的压力所驱动而引起的跨越历史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进入某一高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
独龙族(原始公有制残余形态的民族),凉山彝族(完整的奴隶制形态的民族),西藏藏族(封建农奴制或封建领主制形态的民族)等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一越跨千年。
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形成有什么规律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
民族形成的时候是有规律的。
小编在此整理了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
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
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
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
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的相关介绍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百度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国族是以政治、文化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1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23学时:245教学目的与任务:6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了解和掌握民族7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使学生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发展的过程和8具体阶段,从而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进程的9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提高客观对待和分析民族发展差距所带来的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民族1011观。
12教学重点与难点:13★教学重点:141. 民族产生的过程和时间、民族发展的动因;152.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 民族同化。
1617●教学难点:181. 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2.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关系。
1920第一节民族的产生212223民族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24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了解民族的形成,就要先了解人类的产生。
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2526了。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27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28分离。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29分离。
30两次大分工分别导致了一定的结果:野蛮时代中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313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开始出现了男子独裁33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了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3435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差别;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36的组成部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37了进一步的分工。
38(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39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4041(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42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其起源与演变与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华夏文明的形成、民族融合、国家建立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
一、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在这个时期,中国境内的许多古老文化开始形成,如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部族和部落逐渐融合而成的。
二、华夏文明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孕育在史前时期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华夏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黄河流域,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伟大文明开始发展。
华夏族自称为中原之地的主人,他们发展了农业、建筑、文字等方面的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
华夏文明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和前进的动力。
三、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时光流转,中华民族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逐渐加深。
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等。
这些王朝通过加强统一政权的控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同时,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各民族交流和交融的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四、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国家建立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建立密不可分。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的分裂和统一,每一次的分裂和统一都意味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变化。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标志着北方与南方两个地域的民族交流受阻,文化上的区别也日益加深。
而隋唐时期的统一,则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和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予了中华民族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五个朝代之一等等。
《论中国民族的形成》报告一、主要内容:在1953年,苏联历史学家格.叶菲莫夫在苏联《历史问题》上发表了《论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文,引起了中国史学界的高度关注,该文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和特征的理论,认为:“中国民族曾具有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民族所固有的许多特点”认为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以前,汉族是部族而不是民族,“是一个带有或多或少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族才形成民族。
二、提纲(一)民族的形成1、民族的概念2、民族形成的条件3、民族的特点4、中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二)中国民族形成历程1、资本主义产生条件2、我国十七世纪出现商品生产但资本主义却没有发展的原因3、封建社会成长的危机4、中世纪我国农民不断起义的历史作用5、满清对于中国发展的迫害6、十九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形成7、中国民族特殊性与复杂性三大特点8、十九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快速发展9、资本主义的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的新中心形成10、太平天国起义的作用1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知识分子两大派别与不同主张与共同点12、十九世纪中国人民意识的觉醒,资产阶级政党成为领导力量13、辛亥革命--人民解放斗争的顶点14、旧民主主义的缺陷15、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分界线--1919 五四爱国运动16、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人大17、1937--1945抗日战争的意义1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中国民族的意义19、社会主义民族的道路--新民主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三、参考文献1、《20世纪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曹守亮2、《中国民族的形成》李济3、《三十年来民族形成问题讨论述略》丁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