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第6课篆刻的阴文与阳文》PPT(共22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49.76 MB
- 文档页数:24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阳文与阴文两种篆刻形式,感受邓石如篆刻艺术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实物触摸、小组讨论等形式,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阴文与阳文的特点,了解邓石如篆刻艺术特点。
【难点】学习并临摹制作一枚小小印章。
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教师展示几幅中国画,提问学生:画面中除了书法和景物之外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中国画历来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历代皇帝也会在自己心爱的画作上留下印章,那它都哪些奥秘?板书课题《篆刻的阴文与阳文》。
(二)新课讲授1.学习阴文与阳文(1)教师给每个小组同学发放两方印章,提出问题:印章上文字的刻法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枚印章的文字分别呈凹形和凸形。
(2)教师要求学生将两方印章蘸上印泥在纸上印一下,并提问:两枚印章印出的文字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阳文,又称朱文,刻印时把文字笔画及边栏以外的地方刻掉,凸显文字和边栏,隋唐时期使用较多。
阴文,又成白文,刻印时将笔画刻掉,盖在纸上文字部分是白色,秦汉魏晋南北朝使用较多。
2.学习邓石如篆刻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关于邓石如生平简介向大家分享。
随后展示作品《燕翼堂》,提问学生:邓石如的篆刻线条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笔法线条圆转遒劲、刚劲坚实,创“圆派”。
(2)展示《一日之际》和《邓氏完白》篆刻作品,提问学生:作品的章法布局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一”“日”二字分开,“之”“迹”二字相连,张弛有度、呼应挪让。
“邓氏完白”是白文隶书,饱满浑厚。
3.教师示范教师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课视频,学生观察篆刻的细节并总结篆刻的方法步骤。
最后教师小结:先磨平印石,其次撰写印稿,最后将写好的印稿印在印石上进行刻制。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学设计---吴林峰………………………………装……………………订………………………线………………………………商丘师范学院《篆刻的阴文与阳文》主讲:吴林峰所选教材图片………………………………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跃,有一定自学能力,老师引导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平时接触课本和数码产品比较多,对篆刻认识有限,通过这节课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有作品完成,使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
⑶设计思路(1分)通过大量图片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阴文、阳文的概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
最后播放教师阴文、阳文印示范录像,让学生了解刻制阴文、阳文印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4.课的类型(1分)欣赏与实践课5.教学目标(6分)………………………………装……………………订………………………线………………………………⑴知识与技能目标(2分)认识并尝试制作印章,体会阴文、阳文两种篆刻艺术形式。
⑵方法与过程目标(2分)通过ppt展示大量历代图片,提高学生眼界并加深理解。
播放篆刻示范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分)通过认识篆刻中阴文、阳文的艺术形式,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
6.重点难点(2分)⑴教学重点(1分):通过对阴文、阳文印章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特色,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二是通过课文………………………………装……………………订………………………线………………………………图版提供的隋唐印章实例,了解朱文印章的主要特点。
⑵教学难点(1分)阴文印、阳文印综合起来内容涉及广泛,要向学生阐述相对困难。
而且本课所涉及图例历史跨度大,学生要明白其内在联系也比较困难。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六课《阳刚阴柔济以古雅--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所选教材图片教学设计一、设计部分1.课题名称《篆刻的阴文与阳文》2.教材出处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篆刻》教材3.教学分析⑴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欣赏古代阴文、阳文典型的作品实例,了解各个时期阴文、阳文的主要形式和艺术特征。
⑵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引导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平时接触课本和数码产品比较多,对篆刻认识有限,通过这节课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有作品完成,使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
⑶设计思路通过大量图片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阴文、阳文的概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
最后展示教师篆刻范例字阴文、阳文印章的示范步骤,让学生了解篆刻阴文、阳文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4.课的类型欣赏与实践课5.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尝试制作印章,体会阴文、阳文两种篆刻艺术形式。
⑵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ppt展示大量历代图片,提高学生眼界并加深理解。
展示教师阴文、阳文印章示范步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篆刻中阴文、阳文的艺术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篆刻风格,进一步欣赏篆刻艺术、体验篆刻艺术以至于喜爱篆刻艺术,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
6.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通过对阴文、阳文印章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特色,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⑵教学难点阴文印、阳文印综合起来内容涉及广泛,要向学生阐述相对困难。
而且本课所涉及图例历史跨度大,学生要明白其内在联系也比较困难。
7.教具学具⑴教具:刻刀、橡皮章料、纸、多媒体资料⑵学具:课本、橡皮章料、刻刀、白纸、印台、铅笔二、动态设计部分8.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篆刻的章法和刀法,这节课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形式上运用前两节课的技法。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从
逐渐到实践,乃至到创作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在动手实践的的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得到审美熏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审美能力、创新精神。
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学内容分析篆刻模块在高中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继承意义。
本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古代阴文、阳文典型的作品实例,了解各个时期阴文、阳文的主要形式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结合印章历史介绍古代玺印的审美特征,并向学生阐释什么叫做阴文。
第二部分介绍汉代阴文的审美特征,并介绍当时的封泥制度。
第三部分简要论述阳文印章的出现时代以及与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
第四部分介绍隋唐以来阳文印章的审美特征。
教学目标1、认识篆刻中阴文、阳文的艺术形式,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
2、理解篆刻艺术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尝试制作并体会阴文和阳文两种篆刻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阴文、阳文印章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特色,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隋唐印章的实例了解朱文印章的主要特点难点:阴文印和阳文印的发展和使用都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加上艺术审美的追求,这几点综合起来内容涉及相当广泛,要向学生阐述相对困难。
而且本课所涉及的图版实例历史跨度很大,要让学生明白其内在联系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在教学中克服这一困难。
教具:刻刀、印章、纸质汉印稿、多媒体资料学具:课本、橡皮、刻刀、拷贝纸、墨汁、彩纸、教学过程一、欣赏比较1、投影展示部分阳文和阴文的篆刻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
2、请学生观察比较出两组篆刻作品从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3、点到字的颜色不同时,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篆刻篆刻的阴文与阳文二、自学课文,探究发现1、布置学习课文,了解什么事阴文和阳文?对于阴文与阳文的认识,通过书本内容,学生完全能够理解,不需要大做文章。
A.阴文又称白文,简单的说就是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刻掉,钤印在纸上的文字部分是白色的。
如:B.阳文又称为朱文,就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部分和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钤印在纸上凸显文字和边栏。
如:C.教师讲解阴文和阳文的发展,早期的玺多为阴文,秦汉南北朝多为阴文,随之社会发展,纸张绢帛的出现,慢慢出现了大量朱文的使用。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六课阳刚阴柔济以古雅--篆刻的阴
文与阳文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传统篆刻作品中阴文阳文两种表现形式的艺术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篆刻艺术。
2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篆刻风格,对应自己喜欢风格进行临摹和创作。
3重点难点
阴文印和阳文印的发展和使用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问题:
下面的印章哪个是朱文,哪个是白文?
2【讲授】概念
1.阴文又称白文, 简单地说就是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的笔画刻掉,钤盖在纸上的文字部分是白的。
早期的玺印大多数都是阴文,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玺印作为权力身份凭证的作用,首先是通过佩带昭示的方式来体现,其次是作为封检标记。
2.阳文又称朱文, 就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及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钤盖在纸上凸现文字和边栏。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南北朝后纸张、绢帛逐渐取代了木简,泥制度也就相应废止了,开始用印色直接钤盖在纸帛上。
印章便直接钤盖在纸张和丝织品上。
在纸帛上钤印,朱文的清晰醒目优于白文。
又由于纸张面积都较大,以往的小印很难与之协调,印面自然也较汉魏时放大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