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工艺:工艺的内涵
- 格式:ppt
- 大小:5.10 MB
- 文档页数:8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说明-人教版(2011-10-14 00:23:16)一、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二、编写指导思想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各门类的特点及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都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
重要在于理解和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启发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作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中国美术鉴赏框架结构和教学要点中国美术鉴赏共18课,包括美术门类中的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与民间美术。
由于课时所限,还有些重要门类未包括,如书法、篆刻、摄影等。
课程内容尽量兼顾美术发展的纵向演变与横向参照。
选择各个门类、古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与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地了解和认识该门类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参照《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等教材的内容与图像,以丰富相关知识。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1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教学中可从进行美术作品的著录做起。
著录过程是认真观察、理解、研究作品与作者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熟悉该美术门类艺术特点的过程。
本教科书每课都有一些对具体作品的介绍和品评,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不同门类美术作品的参照。
《校园博物馆古陶瓷鉴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讲授的是人美版15课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内容,有3个课时,结合全国首家校园古陶瓷博物馆落户佛山二中,故选取陶瓷鉴赏作为本节课的内容,(也就是选了这节课的第二学时),在人美版15课《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古陶瓷鉴赏》的基础上参考参考湖美版教材14课《走进博物馆》内容以及充分利用校本校园博物馆的古陶瓷藏品的,定为《校园博物馆中国古陶瓷鉴赏》。
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上充分使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引入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的素材与视频,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
学习目标1、理解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博物馆在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与遗产方面所具的有的独特价值。
特别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独特意义。
2、学会利用博物馆来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史和获取与美术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审美规律与特点,拓展延申到其它美术形式的表现。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几个重要里程碑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艺术风格。
难点:通过鉴赏工艺品陶瓷的造型、纹饰,收藏价值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陶瓷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具统计,学生观博物馆只是看热闹,怎样参观?参观时应该怎样从博物馆获取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含糊。
对古代陶瓷工艺品的认识只停留在价值认知上,对于古代陶艺的历史发展有了解但不深刻,在鉴赏古代陶瓷工艺品呈现的审美特点、审美规律只停留在很表面的形式。
教学策略:打破传统美术鉴赏课没有或少量实物鉴赏的局限,走进博物馆引上美术课,通过和校园博物馆古陶瓷藏品近距离和零距离的接触,激发学生对鉴赏古陶瓷的兴趣,综合历史、文学、美学、科技等学科知识,从多方面的知识重新认识陶瓷工艺品。
在佛山二中“导-学-展-评-延”新五步教学范式探究精神的指导下,学生课前分组学习课本的内容与校园博物馆的解说词。
在校园博物馆内学生变成了生动、大方、阳光、自信的博物馆讲解员与专心聆听、细心欣赏的观众,整节课在知识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工艺的名词解释工艺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以人工和机器设备为基础,运用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造、处理和装饰等过程,最终完成产品或物体的创作、设计和制造的过程。
工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对具体技术的研究和掌握,还涉及到设计、审美、文化等多个方面。
1. 陶艺工艺陶艺工艺是指通过对陶土进行成形、干燥、烧制等工艺过程,创作出陶瓷制品。
陶艺工艺包括捏塑、轮盘、注模、修整等多种方法。
捏塑是指使用手工将陶土进行搓揉、榨压、牵拉等方式形成作品,轮盘则是使用陶轮将陶土旋转成形,注模则是将陶土注入到模具中制作。
完成成型后,陶瓷制品还需要经过烘干、烧制等环节,最终呈现出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作品。
2. 木工工艺木工工艺是指使用木材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过程。
木工工艺包括切削、雕刻、镂空、拼接等多种方法。
切削是指使用刨子、锯子、刨床等工具将木材切割成所需形状,雕刻是指在木材表面进行浮雕、阴雕等艺术性雕刻,镂空则是通过切割、挖空等手法在木材中形成空洞,拼接则是将多块木材进行拼接,形成复杂的构造和图案。
木工工艺可以创作出家具、雕塑、建筑等各种作品。
3. 纺织工艺纺织工艺是指利用纺织材料(如纱线、布料等)进行加工和制造的过程。
纺织工艺包括纺纱、染色、织造、印花等多种方法。
纺纱是将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纺织加工,形成纱线,染色则是对纺织品进行上色处理,织造是将纱线经过机器或手工进行交织和编织,形成布料,印花是将图案印刷到织物上。
通过不同的纺织工艺,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服装、家纺和装饰品。
4. 金属工艺金属工艺是指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金属工艺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多种方法。
铸造是将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中进行凝固成型,锻造是利用压力将金属材料进行塑形,冲压是通过模具在金属板上施加力使其变形,焊接是将金属材料通过热能或压力使其连接成整体。
金属工艺可以制作出各种零部件、工具和装饰品。
5. 玻璃工艺玻璃工艺是指对玻璃材料进行加工和制造的过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工艺)(选修)》编写说明杨永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工艺)(选修)》模块的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设计·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并分别把“设计”与“工艺”内容有所侧重地编写为两册。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系列中,关于“工艺”的涵义,既不是专职工艺美术,也不是专指一般的加工技术,而是一门为了“帮助学生广泛的接触材料,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高策划设计、绘图、制作能力和形成创造意识”而专门设置的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工艺)(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主要是选取高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必要的手工艺学习活动展开的,所涉及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工艺观念和技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实践的能力,使大脑和双手协调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本教科书所说的“工艺”,是指创造人工制品的手工技艺活动,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但与之又有所联系,其本质的区别在于不是简单的复制加工,而是有创意的手工艺制作。
本书中所讲的“工艺”和“设计”是分不开的,工艺是实现设计构思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完善设计意图的必要过程。
这是一门非专业性质的手工艺实践课程。
是一项具有较强技巧性和艺术性的创造活动。
本册教科书中的课题,以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利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设备就可以进行作业,选取便于寻找和购买的材料;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动手实践,能够比较好的掌握和熟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要求学生通过创意、选材、制作的过程,把握所要创造物品的功能效用,灵活运用“因材施艺”的原则,学会掌握工具和充分利用工具,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
这是一门重视创意,技术为体现设计构思的“工艺”课程。
《工艺》模块的内容,不同于劳动技术课。
工艺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所设定的课题作业,不断理解所制作物品的功能效用,材料技术和形式美感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创意构思的过程中,强调再动手实践的全过程,讲述方法和程序,按照最有效的方法,合理的程序进行作业,必然会比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
课题《专注与精益——体会徽州工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型欣赏·实践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授课教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2019 版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教科书《工艺》第三单元《保护与发展传统手工艺》,本课是基于教材大单元设计重组建构课程的第二课时,本主题教学从徽文化出发,引领学生发现、认识蕴藏在徽州传统手工艺中的审美、历史、文化价值,理解所承载的精神寄托,从徽州工艺所体现的专注、极致、坚守的工匠精神,以案例引路、作品解读、实践体验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最后达成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唤起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工匠精神。
问题情境:一组传统手工艺加工的工具照片,这些是什么?它们的使用者是谁?这些工具与传统手工艺品有何关联?呈现是什么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基本问题:走进徽州传统手工艺,体会理解其蕴含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包含哪些品质?小问题1、手艺人创作的状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创作技艺精湛的作品需要具备什么品质的工匠精神?3、致力于手艺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心声是什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与了解徽州传统手工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发现与生活文脉、自然及人文环境的联系,理解所承载的精神寄托;了解其文化内涵,理解并感悟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2.过程与方法欣赏感知徽文化,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的方式,探究调研徽州传统手工艺的工艺特色;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文化内涵及蕴含的工匠精神;结合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知工匠精神中的专注、极致、坚守的品质。
(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徽州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体悟徽州造物文化的精神内涵,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在生活和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形成正确、自信、发展的文化观。
(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教学重点 认识徽州传统手工艺与自然生态、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感悟所蕴含的专心致志、 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