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八大山人
- 格式:ppt
- 大小:13.65 MB
- 文档页数:5
1、八大山人瓶花八大山人这幅水墨写意画,运笔用墨,构图留白都十分精妙。
画瓶用了各类分歧的线条,有粗细、深浅多样的方式。
墨光浮动,漫笔点在瓶上的墨点,恰好施展出陶瓶的质感。
让我们看到了陶瓷支离破碎,色泽对比。
透露出作者意难平,悲愤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一腔热忱投注于绘画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孤零零的花枝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却又端端正正的立于瓶中,与端正摆放画面中央的花瓶相映成趣。
画面构图、用墨简单自如,有如神来之笔。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豁达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果敢立异的肉体。
结合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身世经历,可想而知这幅《瓶花》看似简单却蕴藏玄机,作者脑海中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倾泻到纸面上的却是一副收敛后的理智与看破。
2、林风眠静物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具有现代特色,其中,这幅作品色彩偏暗,给人一种悲凉、孤寂、空旷的感觉。
构图简单规矩,蓝色窗帘背景与暗黄色花朵相得益彰,凸显作者并不轻快的心情。
我从前很少了解到中国由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家,林风眠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他具有创新开拓、中西合璧的精神。
但他又不同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创作方式,油墨仿佛是兑了水的,渲染渐变,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绘画作品,林先生想必是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
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笔墨放纵、韵味醇厚。
3、梵高夹竹桃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总是具有一股火辣辣的明快性。
画面奇诡艳丽,浓墨重彩,夹竹桃的叶子整齐中却又带着一股邪气错落,让人心里发毛。
桌面的色彩丰富,几笔蓝色浑然天成,更增加画面的奇诡艳丽。
可以看出梵高着重抒发自我感受,同时表达主观感情和情绪跌宕。
对于夹竹桃的质量感和体积感,蛋糕致力于用色彩进行相关塑造,并不着重于追求光影的游戏。
他的《向日葵》《星空》都是传世杰作,对后来人具有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到,梵高对油画创作中,背景并不追求平滑的颜料分布,而是错落有致的深浅叠加,更有趣味。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
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社会历史背景∙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
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
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
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
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八大山人,名耷,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亡后出家,法名传絮,他的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有雪个、个山、驴、屋驴、驴汉、拾得等等。
八大山人擅长画山水与花鸟竹木,用笔以简胜繁、属于大写意一派。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泥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是一种奇特的、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
欣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必须了解他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感情的变化。
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
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荫袭的贵族家庭生活中度过的。
八大山人天资聪慧,八岁便会吟诗作画。
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善书画,八大山人幼年即受熏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644年明朝灭亡,1648年清军南下攻陷九江,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一夜沦为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为避祸逃生,被迫削发为僧。
八大山人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裂”之变,从皇室贵胄沦为逃隐草野的移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极强的反清意识。
他经历坎坷,为避祸避难,时僧时道,在他的眼里山河都是旧山河,残山剩水,满目凄凉;花都是残风败柳、无根枯枝;鸟兽都是傲兀孤立,桀骜不驯的怪鸟。
他历经苦难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借助绘画形式宣泄情感,寄托理想,抒发亡国之痛,以至于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独特的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响,他对董其昌的艺术造诣是相当的推崇的。
他临摹的董其昌的画册,至今流传于世。
但由于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并没有去追随董其昌的那种温静修饰的风趣,他所作的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在其《山水册页》中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作为一个先朝的移民,亡国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体会,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中的山水。
八大山人是明代末年至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真名是张瑞图。
他主要以画山水、人物、花鸟作品闻名于世,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和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作品风格,以造型简练、用笔粗犷、色彩鲜明、匠心独运、笔势豪放为特点。
他熟悉中国古典绘画的传统技法和题材,同时又大胆地创新,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主要在南宗和文人画之间,不拘一格,跳脱了传统山水的叙事表达,突出表现自然景色的永恒之美。
他的山水作品大多数采用寥寥数笔的写意手法,通过少量的线条和墨色,传达深刻的哲理和感受,使观者深陷其中。
另外,八大山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笔势奇峭、流畅而自然。
他的书法风格也体现了大易道统思想,寄托了他的哲学情怀和艺术追求。
目前,八大山人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笔巨宝。
相关专家和学者也对他的绘画和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和发现更多的艺术精髓与人文内涵。
八大山人的作品以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为主,以下是几幅他重要的代表作品:1.《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是八大山人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反映了他艺术的个性和创新性。
画面充满了构图上的变化和想象,宏大的笔墨和广阔的视野让观众沉醉其中。
2.《墨竹图轴》:这是八大山人绘画舞台上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表现了竹子的生命力和神韵。
画面展现了他写意、流畅的线条和豪放、奔放的笔势。
3.《九老题诗图》:这一幅八大山人的人物画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九位岁寒老人共赏秋菊,体现了八大山人的人生观和艺术情怀。
4.《青花鸟群》: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力量娇小而流畅,细节精致。
他通过对鸟儿和花草的动态和姿态的刻画,传递了无声的生命和逐风而行的态度。
5.《赵子昂行书》:这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书法作品之一,具有雄浑大气、挺拔而厚重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他有力的性格和独特的书法风格。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他的给观众的感受透出他的艺术思想、哲学情怀和文化内涵。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赏析八大山人的绘画是贵族意识之下的艺术,作品中的虚静中和之美、清高孤傲之美、奇古怪诞之美是他贵族意识的集中体现。
——题记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原名朱耷,他出生在明代王孙世家,家学渊博,祖辈和父辈都擅长诗文书画。
家境的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八大山人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看到过历代绘画精品,也认真地临摹和细细地揣摩过,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
当时明代绘画模古一度成风。
八大山人少年时期的作品也是遵从模古一路,临摹董其昌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他后来的山水画作品在用笔用墨上也带有董其昌的痕迹。
明朝的灭亡是八大山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由一个王孙贵族变成了一个僧人、道士,政治的变乱使他失去了一切,国破家亡之痛影响了他的终生。
他如果不是有这段惨痛的经历,也不会遁入空门;他如果不是遁入空门,也就不会潜心学道;他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也不会隐姓埋名;他如果不是受封建礼教思想中的“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也就不会由佛转道,取妻生子;他如果不是在思想、感情极度压抑,悲愤、抑郁到极致,他的作品也不会如此的怪诞、冷清。
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不亡,他的绘画艺术也许会是清初“正统画派”四王一路,作为一个王孙贵族,他也许会忙于迎来送往,应酬宾客。
或者是忙于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图举子之业,历史上就会多一个姓朱的朝廷命官,他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状况。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时势将一个聪明敏慧之人逼进寺院,使他只可能将时间用在学禅习艺上,从而造就了一个画坛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独特的、怪诞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早年的贵族生活使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王孙的位置,虽然地位变了,生活变了,但是贵族意识却一直影响着他,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到以前,从他的名号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用的“个山”名号,源于“⊙”,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圆中一点。
将符号“⊙”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成“个”字,下半部成“山”字,符号“⊙”即一个“日”字,“日”即太阳,象征光明,亦即明朝。
八大山人的艺术及其特色八大山人临黄庭坚在名家辈出、灿若星辰的明末清初画坛上,八大山人(1626-1705)是一颗最闪亮的星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现出其光彩。
山人本姓朱,小名耷,谱名统,为明宗室宁王后裔,明亡后曾出家为僧。
从59岁起,始用“八大山人”这一别号,即以此号名满天下,由神州大地而遍及全世界。
八大山人临董其昌就目前所知,现存山人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他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所作的《写生册》(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署款为“释传”,钤印“刃庵”等。
山人的作品,除法名、法号之外,其他别号有“个山”、“雪个”、“驴”、“驴屋驴”等。
其“雪个”一号,只见钤印,经启功先生辨识,是“雪爪”两字,即“雪泥鸿爪”之意,是闲章,被后人误作别号而流传甚广,如白石老人诗云:“青藤(徐渭)雪个远凡胎”即是。
根据山人在作品上的签名,可以将他的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曰僧号期,曰“八大”前期和后期,其变化十分明显,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特例。
从山人34岁至59岁的25年中,署款为释传、个山、驴、驴屋驴等,均是他释名和别号。
时间虽然很长,但所留下的作品并不多。
但是自从它们一面世,就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色,非同凡响。
虽然如此,仍有踪迹可寻。
从其用笔造型来看,在绘画上,主要继承了陈淳、徐渭的写意画传统,而书法则受黄庭坚、董其昌的影响较深,可见他奇异独特的艺术,是具有深厚的传统渊源的。
自山人59岁时始用“八大山人”起,再不署其他名号,直到逝世。
他的第一幅(就目前所发现而言)署“八大山人”四字的作品,用的是篆书,然后变为楷书、行书和草书,故其“八”字,前十年(59岁至69岁)写作“〉〈”,后十年(70岁至80岁)写成“八”。
据此可分成前、后两期。
山人这一名号,曾引起学界多种猜测,余曾有文论及,认为是山人决心还俗后所精心策划的,暗指自己原本是宁王的第八代子孙。
“大”或可是“代”的谐音,或可是“耷”的同音。
同时他有“八还”一印,也即第八代孙回归宗族系列之意。
八大山人概述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 八大山人别名: 朱耷 民族: 汉 出生地: 南昌 出生日期: 1626逝世日期: 1705代表作品: 《眠鸭图》《鹭石图》《莲花鱼乐图》目录[隐藏] 人物概述 生平事迹 款识字号 风格特点[2]成就影响 存世作品 八大山人传(部分)[编辑本段]人物概述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