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构件(柱梁板墙)基本构造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459.00 KB
- 文档页数:28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篇一: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
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
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
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
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
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
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
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
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
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
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梁板柱墙模板施工方案
在建筑施工中,梁板柱墙模板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承担着支撑混
凝土浇筑、保证结构准确度和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等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梁板柱墙模板施工方案的相关内容。
1. 施工前准备
在开始梁板柱墙模板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对施工场地进
行规划、清理、平整,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定模板的类型和规格等。
2. 模板安装
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确定梁板柱墙模板的安装位置和尺寸。
在安装
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尺寸精度,保证结构准确度。
同时,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支撑和固定,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混凝土浇筑
在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在浇筑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浇筑
速度、浇筑高度和混凝土坍落度,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4. 拆除模板
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可以对模板进行拆除。
在拆除过程中要注意操作技巧,避免损坏混凝土结构。
同时,要及时清理模板,做好模板的维护和存放工作,以备下次使用。
5. 安全施工
梁板柱墙模板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确保施
工人员的安全。
同时,要定期检查模板的使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梁板柱墙模板施工方案对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人员在施
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实现施工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模板工程技术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结构形式,因此,在建筑施工领域里钢筋混凝土工程无论在人力、物资消耗和对工期的影响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由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三部分组成。
在施工中三者应密切配合,进行流水施工.其施工土艺如图4.1所示。
模板工程模板工程是混凝土结构构件成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浇混凝土结构用模板工程的造价约占钢筋混凝土工程总造价的30%,总用工量的50%。
采用先进的模板技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和实现文明施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模板分类及发展方向:1、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模板、钢木模板、钢模板、木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玻璃钢模板、铝合金模板等。
木模板制作方便、拼装随意,尤其适于外形复杂或异形的混凝土构件,此外,由于导热系数小,对混凝土冬期施工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但周转次数少。
钢模板:一般做成定型模板,用连接件拼装成各种形状和尺寸,适用于多种结构形式,应用广泛。
钢模板周转次数多,但一次投资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管和维护。
木胶合板模板。
通常由5、7、9、11等奇数层单板(薄木板)经热压固化而胶合成型,相邻纹理方向相互垂直,表面常覆有树脂面膜。
具有幅面大、接缝少、自重轻、锯截方便,不翘曲、不开裂等优点,在施工中用量较大。
竹胶合板模板,简称竹胶板,由若干层竹编与两表层木单板经热压而成,比木胶合板模板强度更高,表层经树脂涂层处理后可作为清水混凝土模板,但现场拼钉较困难。
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
是以角钢为边框,内镶可更换的木(竹)胶合板,胶合板的边缘和孔洞经密封材料的处理,可防吸水受潮变形,提高胶合板的使用次数。
塑料模板、玻璃钢模板、铝合金模板。
具有重量轻、刚度大、拼装方便、周转率高的特点,但由于造价较高、尚未普遍使用。
2、按结构类型分为:基础、柱、楼板、墙体、壳模板、和烟囱等模板。
主体工程梁柱方案设计要求1.设计依据和要求主体工程梁柱方案设计的依据主要包括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建筑设计方案要求、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要求,合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等级和抗震设防要求,根据相关规范确定梁柱结构的受力计算标准和设计参数,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2.结构布局和构件选型在进行梁柱方案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荷载传递路径,合理确定梁柱结构的布置和空间位置。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荷载要求,选择合适的梁柱截面尺寸和材料,确保梁柱结构能够承担建筑物的荷载并满足相应的抗震要求。
3.受力计算和分析在进行主体工程梁柱方案设计时,需要进行梁柱结构的受力计算和分析。
通过对梁柱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梁柱结构的内力大小和分布情况,评估梁柱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安全性,确保梁柱结构能够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安全性能。
4.节点设计和连接方式在梁柱方案设计中,需要合理设计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和细部构造。
通过对梁柱节点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节点连接方式和构造形式,确保梁柱结构的节点能够满足受力和变形要求,并保证梁柱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5.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在主体工程梁柱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梁柱结构的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
合理确定梁柱结构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确保梁柱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减少施工难度和提高施工效率。
总结:主体工程梁柱方案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合理的梁柱结构方案能够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能。
在梁柱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荷载要求,合理确定梁柱结构的布局和构件选型,进行受力计算和分析,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方式和细部构造,考虑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确保梁柱结构能够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施工需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梁柱方案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和施工质量,促进建筑结构的科学发展。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一、框架结构填充墙:1、抗震规范第: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1、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低于,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设2A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沿墙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钢筋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设置与柱相连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框架填充墙:考虑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按《抗震》非结构构件的规定计算。
在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条件下,填充墙的使用年限和主体结构相同,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填充墙的构造设计规定:1、轻质块体材料其强度等级:自承重的空心砖、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空心砖:MU10、、MU5、;轻集料混凝土砌块:MU10、、MU5、;2、填充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M5(Mb5、Ms5);3、填充墙的墙体厚度90mm;4、用于填充墙的夹心复合砌块,两肢块体之间应有拉结;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开脱或不开脱方法。
有抗震设计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开脱的方法。
(不开脱是指框架与砌体之间有砌体加钢筋相连接,梁和墙顶也紧密连接,反之为开脱)采用开脱的方法:1、填充墙两端与框架柱、填充墙顶面和框架梁之间流出20mm的间隙;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20倍墙厚,且4m,柱宽100;柱竖向钢筋A10,箍筋宜为A R5,竖向间距400;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30d,焊接时(单面焊)10d;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15的缝隙,用硅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当填充墙有宽度2100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50的单筋混凝土柱;3、填充墙宜卡入设在梁板底及柱侧的卡口铁件内,墙侧卡口板的竖向间距500,墙顶卡口板的水平间距1500;4、墙体高度超过4m时,应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通的水平系梁。
梁有哪些构造要求梁是建筑结构中的横向构件,用于支撑上部荷载并传递至垂直支撑结构,其构造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材料选择、截面形状、长度与跨度比、连续性、稳定性和预应力等。
首先,材料选择是梁的关键构造要求之一、常见的梁材料包括钢、混凝土和木材等。
钢材梁结构强度高、刚性好,适用于大跨度和大荷载的建筑;混凝土梁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适用于承受压力荷载的场所;木材梁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适用于小型建筑。
其次,截面形状是梁的另一个构造要求。
常见的梁的截面形状包括矩形、T型、L型、I型等。
矩形梁具有较高的弯曲和抗剪承载能力,适用于多种荷载情况;T型梁可以形成楼板边缘,适用于多层建筑;L型梁适用于墙角支撑;I型梁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
长度与跨度比也是梁的构造要求之一、梁的长度与跨度比应根据承载荷载和梁材料强度来确定,以保证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梁的长度与跨度比不宜超过20。
梁的连续性是梁构造的另一个重要要求。
梁的连续性指的是梁在一定范围内的延伸和连接性。
梁的连续性可以提高梁的承载能力,减小变形和振动,使结构更加稳定。
稳定性也是梁的构造要求之一、梁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应保持稳定,不发生侧移、倾倒和破坏。
对于较大跨度的梁结构,应采取一些稳定措施,如加设纵向撑杆等。
最后,预应力是一种重要的梁构造要求。
预应力梁是通过在施工过程中施加轴向拉力来提前预应力梁结构,使梁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压应力,使梁材料能够更好地抵抗弯曲和变形。
预应力梁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适用于大跨度和高层建筑。
综上所述,梁的构造要求包括材料选择、截面形状、长度与跨度比、连续性、稳定性和预应力等,每一项都对梁的质量和承载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要求,确保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梁板柱墙最小截面尺寸要求一、梁A、根据《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4. 4. 4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截面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B、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5 框架梁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 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3. 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
二、板A、根据《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4. 4. 4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4.现浇钢筋混凝土实心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80mm,现浇空心楼板的顶板、底板厚度均不应小于50mm;5.预制钢筋混凝土实心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及后浇混凝土厚度均不应小于50mm。
B、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三、柱A、根据《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4. 4. 4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2.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边长不应小于300mm,圆形截面柱的直径不应小于350mm;B、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3.5 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 剪跨比宜大于2。
3.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四、剪力墙A、根据《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4. 4. 4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3.高层建筑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多层建筑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40mm;B、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4.1 竖向构件截面长边、短边(厚度)比值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
9.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
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
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当连续板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
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
孔间肋宽与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Ⅱ)构造配筋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 钢筋应在梁、墙或柱可靠锚固。
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
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围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Ⅲ)板柱结构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围,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9.1.11a);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11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围。
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9.1.12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
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
9.1 9.1 板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
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
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
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当连续板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
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
孔间肋宽与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Ⅱ)构造配筋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 钢筋应在梁、墙或柱可靠锚固。
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
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
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围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Ⅲ)板柱结构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围,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9.1.11a);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11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围。
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9.1.12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
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
9.2 9.2 梁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与4h的和(图9.1.12)。
9.2 梁(Ⅰ)纵向配筋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入梁支座围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9.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V不大于0.7f t bh0时,不小于5d;当V大于0.7f t bh0时,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圆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2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围的锚固长度不符合本条第1款要求时,可采取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并应满足本规第8.3.3条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3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围应配置不少于2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d/4,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宜大于10d,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