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的症状
- 格式:docx
- 大小:17.13 KB
- 文档页数:4
太阳病里的重点名词解释太阳病是一种古代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中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指人体被过度暴晒阳光或长期处于烈日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太阳病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并治疗这种病症。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口渴、眩晕、出汗等。
这些症状往往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不适和困扰。
因此,了解太阳病中的一些重点名词的含义和解释,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太阳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阳光”。
阳光是指太阳散发的辐射能量,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各种光线。
阳光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提高免疫力,改善心情,但是过度暴晒阳光则可能导致太阳病的发生。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暴晒”。
暴晒是指人体长时间处于阳光直射的环境下,造成体温升高、暴晒面部或其他部位发红、晒伤等现象。
夏季很多人都喜欢户外运动,但是如果暴晒时间过长,就容易引发太阳病的发生。
重点名词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烈日”。
烈日指的是太阳正午时分的阳光照射,此时太阳离地面最近,光线最直射,温度最高。
在烈日下逗留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中暑和其他太阳病的症状出现。
太阳病重点名词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中暑”。
中暑是太阳病中最常见的后果之一。
中暑指的是由于阳光暴晒引起的体温过高,造成人体热量无法调节,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抽搐等。
中暑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此外,太阳病中的另一个关键名词是“发热”。
发热指的是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是太阳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当人身体暴晒阳光过久,体温调节系统受损时,身体会出现发热反应,这是机体保护自身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口渴”。
由于太阳病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在体内温度升高的同时,人体也会出现口渴的感觉。
这是因为身体为了调节体温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提醒人们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水平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
这些症状常常被称为中风,是因为太阳病与中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属于外感病之一,即由外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对太阳病的原因、症状以及中医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太阳病的发生与外邪入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邪是指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病理因素,如寒邪、热邪、湿邪等。
当这些外邪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太阳病。
其中,寒邪和湿邪是太阳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太阳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
发热是因为体内阳气受到外邪的入侵而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
而汗出则是人体为排除外邪而进行的代谢活动,通过汗液的排泄,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病理物质。
恶风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身体发冷,并伴有寒战的感觉。
而脉缓则是太阳病特有的脉象,表现为脉搏弱而缓慢。
针对太阳病的治疗,中医学提出了综合施治的方法。
首先是药物治疗,中医药物中有许多适用于太阳病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这些方剂能够发散寒邪、祛除湿邪,从而平衡人体的阴阳。
其次是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太阳病的效果。
此外,按摩、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除了药物和物理疗法外,调整饮食也是治疗太阳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应与病情相适应,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及时补充水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太阳病会引起大量的出汗,导致水分不足。
因此,饮食调理在太阳病的康复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太阳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
太阳病的发生与外邪的入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医对太阳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综合施治的方法。
在治疗太阳病时,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伤寒论》--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证简介
《伤寒论》太阳证简介
2013-07-05 05:46:28 新天原创
太阳证是六经辨证之一,源自《伤寒论》,具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六经辨证由此而来。
太阳证,脉浮、口渴、烦躁,不得眠、小便不利、水入即吐者,膀胱蓄水证也,宜五苓散。
若脉沉、面赤、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膀胱蓄血证也。
临床上,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发热、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伤寒论》认为,太阳病为表,说明病邪刚刚侵袭人体,此时发生的病变归入太阳病,其特征是怕冷,头项强痛。
因此,在卵巢诊治时,可以依据此加以区别。
治疗太阳病的典型方剂Title: Effective Herbal Formulas for Treating Sunstroke治疗太阳病的典型方剂太阳病,又称中暑,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直接受到强烈阳光照射而引起的疾病。
太阳病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
对于太阳病的治疗,中医传统药方被广泛应用,具有疗效显著的典型方剂有以下几种。
1. 小柴胡汤(Xiao Chai Hu Tang)小柴胡汤是一种经典的复方药方,主要由黄芩、黄连、柴胡等草药组成。
这个方剂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太阳病初起时,病人表现为发热、恶心、头晕等症状。
小柴胡汤可以调整机体气血运行,缓解头晕、恶心等不适感。
2. 石膏汤(Shi Gao Tang)石膏汤是由石膏、芦荟、黄芩等草药配制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发热、口干渴、心烦不宁等太阳病严重症状。
石膏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等症状,同时通过清热解毒作用,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烦躁情绪。
3. 人参汤(Ren Shen Tang)人参汤是由人参、甘草等草药组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太阳病引起的虚热症状。
病人可能表现为头晕、倦怠、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昏厥。
人参具有益气养阴、提升体力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虚弱状态,增加体力,同时兼具清热作用,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热量平衡。
以上所述的典型方剂仅为太阳病的治疗中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方剂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中医草药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对于太阳病的预防,定期补充水分,避免过度暴露在阳光下,以及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通风都是非常重要的。
八种太阳病的分类
1.热病:由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引起的发热、头痛、头晕、口干、
口渴等症状。
2.风病:由风沙、风寒、风湿等气候条件导致的皮肤干燥、皲裂、搔痒、皮肤炎症等症状。
3.湿病:由湿度较大的环境引起的皮肤潮湿、粘腻、瘙痒等症状。
4.暑病:由暑返凌晨、饮食不节、长时间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头晕、头痛、口干、口渴、出汗等症状。
5.暴晒病:由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引起的皮肤灼烧、晒伤、红疹、水泡等症状。
6.中暑病:由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引起的头晕、头痛、脱水、虚弱、体温过高等症状。
7.夏季眩晕症:由高温、潮湿、空气污浊等环境因素导致的头晕、眩晕、偏头痛、恶心、疲乏等症状。
8.夏季呼吸道疾病:由高温、湿度、沙尘等环境因素导致的喉咙痒、
鼻塞、打喷嚏、哮喘等呼吸道炎症症状。
【《伤寒论》398条译文】《伤寒论》398条译文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1,头项强痛2而恶寒3。
【注释】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1、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2。
【注释】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
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1者,名为伤寒2。
【注释】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六经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疾病分类方法,将外感疾病按照病邪侵入的深浅程度和病变的部位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以下是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1. 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体表,即外感邪气尚未深入。
2. 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阳明经络,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肌肉。
3. 少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交替、胸胁苦满、口不渴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少阳经络,即外感邪气介于表里之间。
4.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满、泄泻、不思饮食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脾胃,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脏腑。
5. 少阴病:主要表现为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肾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肾脏。
6. 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交替、心悸气短、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心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心脏。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等因素,不能仅凭一两个症状就做出判断。
同时,六经病的治疗方法也因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第 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节课我们谈了太阳病的提纲,谈了太阳病分类提纲的太阳中风证。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我们把它作为整个太阳病的提纲,因为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它提示了太阳病主要是表证。
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以后只要见到“太阳病”这三个字,它都应该包括: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临床症状。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对于太阳病来说,就可能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我们分析了它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我们今天接着讲太阳病的分类的第二个证候:太阳伤寒。
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候。
寒是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
所以,寒伤阳气伤得最重。
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
所以原文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
那么什么叫“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
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
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
它不像中风,中风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
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一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时候,常常赶紧冲啊,冲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了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
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表现为发热。
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
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其本证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
2.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
3.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小便不利、水肿、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等。
治疗方面,应以利水渗湿、解表散寒为主,常用五苓散、麻黄汤等方剂。
4.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其人如狂为其审证依据。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身痛等。
治疗方面,应以活血化瘀、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桃核承气汤、桂枝汤
等方剂。
总之,太阳病本证的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各自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1]痛而恶寒[2]。
(1)【注释】(1)头项强痛:强,jiàng,强直不柔和。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
(2)恶寒:恶wù,畏恶的意思。
恶寒即怕冷。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也是表病的总纲。
【讲解】“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
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阳膀胱腑是相连的。
太阳之腑居于下焦,但是它的气是通过太阳之经外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保护体表。
因为有这样的生理功能,就把它叫做卫气。
不要把卫气和太阳之气分开。
卫气在人体的运行有一个规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在人体运行五十周。
这五十周里,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周,然后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眼睛就张开了,所以说“开目为阳,闭目为阴”。
阳气一活动,卫气就上头循项而下于太阳,就是说卫气这时候就要交于太阳经了。
这时候由阴转阳,卫气行于阳道,就先从足太阳开始。
这些内容在《内经》和《难经》上都有。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
太阳之气总六经而统营卫,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实际上就是和卫阳之气分不开。
周身体表的阳气都受太阳之气所管辖。
关于太阳主表,《灵枢·营卫生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外就是表。
《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
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
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因此肾阳之气通过三焦和膀胱而外应于腠理毫毛。
“腠理毫毛其应”,是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
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
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
伤寒论27条原文解释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第27条原文如下:
“太阳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此为阳明病也。
”
这条原文主要描述了太阳病的一种表现,即发热、恶寒、身体沉重和疼痛等症状。
同时,由于没有出汗,患者会感到烦躁不安。
这些症状表明患者已经进入了阳明病的阶段。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是指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疾病。
而阳明病则是太阳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病症。
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热盛于内,因此患者会出现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此外,由于热盛于内,患者的气血运行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身体沉重和疼痛等症状的出现。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对于疾病的观察非常细致入微。
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患者的症状,还能够通过这些症状来判断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因病机。
这种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是中医治疗的基础之一。
原文中的“不汗出而烦躁者”也值得我们深思。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使没有明显的出汗现象,患者也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
这是因为热盛于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症状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还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因病机。
太阳病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太阳病症状,尤其是太阳病的早期症状,太阳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太阳病会怎样?以及太阳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太阳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太阳病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太阳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太阳病并发症,太阳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太阳病常见并发症:
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外伤后头痛、发作性睡病、小儿偏头痛、Morton跖头痛、副鼻窦炎、脑囊虫病、矮小症、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新生儿泪囊炎、紧张性头痛、妊娠合并偏头痛、腹型偏头痛综合征、颅内低压性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咽管瘤
*一、并发病症
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
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太阳病症状,太阳病并发症方面
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太阳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太阳病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太阳病的症状*二、太阳病的并发症*三、太阳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太阳病吃什么好2. 太阳病不能吃什么
太阳病的症状《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
1、太阳伤寒证。
为寒邪袭表,正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宜辛温发汗,方用麻黄汤。
2、太阳中风证。
为外感风邪后,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3、太阳蓄水证。
为太阳经邪气影响膀胱腑气,气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发汗,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
治宜通阳行水,方用五苓散。
4、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随经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
治宜泻热破结,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太阳病的并发症1、继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窦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
2、继发细菌性肺炎流感患者可能发生如下三种肺炎,即除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外,还可能出现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以及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
3、Reye综合征(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
4、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肌炎,儿童比成人多见,表现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疼痛和压痛,可发生下肢搐搦,严重者不能行走。
乙型流感病毒较甲型更易发生这一并发症。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含量短暂升高,患者3~4天后完全康复。
太阳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1、太阳病吃什么好饮食适宜原则: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饮食适宜:
1.1、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
1.2、宜吃富含高蛋白营养物质。
1.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宜吃食物:
1.1、柠檬:柠檬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对感冒的患者有驱寒,促进身体恢复的作用。
每天泡水喝350-500毫升为宜。
1.2、牛奶:牛奶属于高蛋白营养物质,富含钙磷等微量元素,具有促进肠道营养物质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
作用。
每天加温喝,350-500毫升为宜。
热饮为佳。
2、太阳病不能吃什么饮食禁忌原则:忌烟酒忌辛辣。
忌油腻忌烟酒。
忌吃生冷食物。
饮食禁忌:
2.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2.2、忌吃油炸的食物。
2.3、不要抽烟、喝烈酒、浓茶。
忌吃食物:
2.1、辣椒:辣椒刺激性比较大,容易刺激喉咙,导致喉咙充血肿大,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加重,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宜吃清淡的食物。
2.2、煎饼:煎饼是属于容易上火的时候,容易使喉咙产生痰液,滋养细菌,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宜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2.3、油条:香烟含有尼古丁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加重风寒感冒的症状,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宜吃对人体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