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0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的讲课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通过备课、讲课、讲课后的思考以及评委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心中感慨颇多!一、备课1.根据自己对于李清照的理解和汤老师对我的一些提示,确定了讲解这两首词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思路。
2.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关于李清照的所有讲座视频,颇有心得。
3.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完成了本课的教案和课件。
4.请教汤老师,他对我的教案和课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思路清晰,思维跟着课件走;课件美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看清楚明白等。
二、上课(一)优点1.以李清照两首词为中心,并通过同时期作品的分类拓展赏析其他作品,把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穿插其中,线索清楚,框架结构完整。
2.通过复习学生较熟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导入,可以吸引、感染学生。
3.诗歌教学注意到了读和讲的结合,以读促讲。
寓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等各种方式的读于讲解中,效果较好。
(二)缺点1.完全把备课内容搬到课堂上,怎么备的就怎么讲,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差,和学生交流互动少,课堂技巧缺乏。
2.课堂提问问题设置不清晰,令学生迷惑,难以回答,以后应多钻研课堂提问技巧,让问题的设置更为明晰化、科学化。
3.赏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提问人数太少,如果能多找几位同学回答可能会有更出彩的回答。
4.有些低估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对词作的赏析较浅,如能把作者前后期作品和同时期作品纵横结合讲解会更好。
三、课后此次汇报课,让我学会了很多,不仅仅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包括和学生交流、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如何让上课的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等实际问题。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
高中语文必修6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高中语文必修6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一、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
此后即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
诗词文都写得很好,可惜诗文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
她的作品留存至今较多的是词。
她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她的词,从内容看,绝大多数是言情写愁,都写得很精到,很富于特色。
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语言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从艺术风格看,绝大多数作品是婉约的,她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二、课文简析鹧鸪天•桂花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
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咏物词。
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主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
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前反思】因为初中和高一学生是接触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对李清照这个词人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熟悉并不代表了解,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特别差,学习热情不高,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进行诗词鉴赏,他们可以直接不思考,不动笔,更别提赏析了。
所以,鉴赏诗词之前,我布置他们自己先搜索有关的资料,对李清照个人和创作风格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交代学生搜索李清照生平和诗歌风格资料,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查阅《永遇乐》和《鹏鸿天•桂花》创作背景,词中生字词,朗读课文。
二、导入1.由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
2.复习初中学过的《如梦令》和高一学过的《声声慢》,回顾不同时段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风格。
3.大意:这首词引入课文《永遇乐》。
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1、写作背景介绍。
2、概括词中大意。
3、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把握作者情感:①词的上阕,共有三个问句,这些问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①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谢绝朋友的邀请?②既然作者不愿外出,为何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④词人是怎么样来抒发她的情感的呢?(采用什么艺术手法)三、讨论得出1、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
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
2、作者的情感: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3、艺术手法:这首词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今与昔对比,他人与“我”的对比,乐与悲对比。
)四、小结鉴赏方法:1、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内容。
3、找关键字词。
4、艺术手法。
5、把握作者情感。
五、作业:运用总结的五个赏析的方法,尝试赏析《鹘鸿天•桂花》。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建中靖国(IIO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