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色阿勒泰》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我的金色阿勒泰》《赛乃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
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了解维吾尔族的传统大曲木卡姆,愿意探索与其有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1、了解新疆的民间歌舞曲,培养学生对新疆音乐文化的兴趣。
2、感受冬不拉乐器的魅力,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艺术。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间歌舞的兴趣。
2、学会聆听、欣赏、分析音乐,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音乐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今天请随着老师的导领,我们作一次民族音乐风情游。
二、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1、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了解阿泰勒: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贯穿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至今仍释放着远古文明的信息;“草原丝绸之路”给这里留下一部文明交汇、碰撞的传奇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驻足于此,踏上西征的行程。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
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
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日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2、教师播放歌曲,思考:(1)乐曲的情绪、乐曲的特点?生:歌曲旋律节奏较为简洁,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赞颂了阿勒泰群山下美丽的牧场和家园。
(2)运用的乐器是什么?生:冬不拉,是一种二弦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3、再次欣赏乐曲:(1)让学生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2)提问并讨论:观看冬不拉乐器,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了解弹拨乐器——冬不拉。
课题:《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内容: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聆听《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主要特点,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结合《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了解“三段体”结构特点。
3、了解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
4、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感受民族音乐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歌曲啊?老师演唱《玛依拉》片段,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哪个民族的?(引出同学们对哈萨克族音乐的兴趣)。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展示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阿勒泰地区自然风光)。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回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域不同、风俗不同,那他们的音乐也充满了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先欣赏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
(演唱《玛依拉》之前可讲述哈萨克族民歌类型,学生说出《玛依拉》属于哪一类)二、教学过程1、欣赏歌曲(1)初听歌曲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结合刚刚看到的画面,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结合歌词欣赏,学生说出歌曲类型,及介绍本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冬不拉弹唱)(2)简要介绍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千米。
全区总面积117078平方千米。
总人口66万人(2012年)。
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一半,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风光秀美,山峦起伏,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哈萨克人至今还保留着季节性的游牧方式。
(3)再听歌曲师:下面就让我们骑着马儿和哈萨克老乡共同领略一下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吧。
《我的金色阿勒泰》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我的金色阿勒泰》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是感受、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表现歌曲的多形式创作练习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㈠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㈡通过欣赏,了解阿勒泰及哈萨克民族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㈢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美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我的金色阿勒泰》课时教学目标:一、聆听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歌曲,对比欣赏这三首民歌,感受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认识冬不拉、库木孜等新疆特色乐器。
二、结合聆听《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了解“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
三、欣赏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感受这一传统大曲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价值。
体验“赛乃姆”音乐特点,学习“赛乃姆”节奏型,并能运用这一节奏型为《赛乃姆》旋律进行伴奏。
教学重点:感受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特色乐器及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体验“赛乃姆”音乐特点,并能运用赛乃姆节奏型为旋律伴奏。
教学过程:一、丰富多彩的新疆少数民族歌曲欣赏复习提问:边唱边想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由谁收集整理创编的?(一)《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王洛宾整理的一首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边听边思考:①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民歌?②歌唱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③节奏有什么特点?1、播放歌曲,听后讨论。
2、教师归纳总结(略)3、齐读典型节奏型“x x ▏x. x x x ▏x - ”,并听琴跟唱第一段歌唱。
4、了解复三段体结构。
(二)《我的金色阿勒泰》1、认识乐器:冬不拉课件出示图片,简介冬不拉。
2、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歌曲简介。
视唱第一乐句曲谱前4小结。
(1-4小节)边听边思考:歌曲使用了哪些音?主音是哪个?歌曲的节奏是稀疏的还是紧凑的?速度怎样?歌曲的旋律线又有何特点?听后讨论交流:歌曲使用了“1 2 3 4 5 6 ♭7ⅰ”,主音“1”;节奏稀疏,中速;歌曲旋律有上行、下行、波浪形;抒发了哈萨克人对自己家乡的赞美。
(三)《歌唱吧,我的库木孜》1、认识乐器:库木孜2、播放歌曲《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思考:与《我的金色阿勒泰》在节奏、速度、情绪等方面何变化?3、模唱第四乐句,体验柯尔克孜族的民歌风格。
二、走近维吾尔族之魂《十二木卡姆》(一)、初识《十二木卡姆》1、看视频,说说这是哪种表演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名称叫什么?2、视频中有我们认识的乐器吗?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短片中的这种艺术形式称为“十二木卡姆”。
《天山之音—青春舞曲和我的金色阿勒泰》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单元《天山之音》一、教材分析:单元《天山之音》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音乐文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歌舞之〞的美称。
新疆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多元化特点,因而在音乐文化上也就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受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等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继承并发扬了这些鲜明的民族风格而著称于世,本单元主要就是让生们对新疆地区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方案三课时完成,本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以维吾尔族《青春舞曲》和哈萨克族《我的金色阿勒泰》作为学唱和欣赏的主要歌曲。
《青春舞曲》是由作曲家王洛宾搜集编创的一首维吾尔族民间歌曲。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
它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有激人奋进的哲学思想,王洛宾在创编中运用了中国传统作曲“鱼咬尾〞的创作方式,使作品更能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为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我的金色阿勒泰》是哈萨克族的一首颂赞歌曲,表演形式属于“冬不拉弹唱〞。
歌曲歌颂了阿勒泰的群山及群山下的草原牧场,歌颂了阿勒秦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哈萨克人民热爱家的纯朴感情。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阶段的学习,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了一定了解,但是音乐根底理论知识还是较差,音的长短、节奏与节拍等在运用上还需要老师多引导。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新疆歌曲,学生在新疆特色节奏附点音和切分音拍打上会需要多加练习,学生在演唱歌曲时,音准和演唱技巧问题,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意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从体验不同民族歌曲的情绪中,感受到对民族音乐、祖国和家的热爱,也使学生能从作品中懂得青春易逝,珍惜光阴的道理。
我的金色阿勒泰教案教案标题:我的金色阿勒泰教学目标:1. 了解阿勒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
2. 提高学生对阿勒泰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和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教学重点:1. 了解阿勒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2. 了解阿勒泰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阿勒泰地区的独特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有关阿勒泰地区的资料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阿勒泰地区的位置和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介绍阿勒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包括阿勒泰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植被、动植物资源,以及哈萨克族、图瓦人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展示(10分钟)播放有关阿勒泰地区的视频,或展示阿勒泰地区的图片和文化产品,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更直观地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四、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阿勒泰地区的认识和感受,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阿勒泰地区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多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阿勒泰地区的作文或制作一份阿勒泰地区的文化展板,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阿勒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我的金色阿勒泰》教案
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冬不拉这一民族特色乐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我的金色阿勒泰》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特征,感悟到阿泰勒的魅力以及人民对他的热爱。
教具:
冬不拉,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㈠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㈡通过欣赏,了解阿勒泰及哈萨克民族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㈢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美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
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
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二)学唱歌曲:
①认识冬不拉。
②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
③教师弹唱。
④学生跟老师合唱。
⑤老师尝试教同学如何弹唱。
(三)拓展阶段:
①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哈萨克族方面?大家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②介绍歌曲的由来。
㈤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的金色阿勒泰》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西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更要爱我们的家乡,家乡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好来回报我们的家乡,等我们有能力了就回家乡来建设家乡,为家乡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