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近年来,随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使用逐渐增多,气道湿化护理成为了协助呼吸治疗的重要环节。
气道进行湿化能够维持气道的正常湿度和温度,保证气道上皮细胞的功能和防御机制,同时有效预防和治疗人工气道相关的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唾液分泌减少等等。
然而,传统的气道湿化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干燥、过度湿化、感染风险等等。
因此,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气道湿化存在的问题1.过度干燥。
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方式是通过简单的方法,比如喷雾、加热等,来提高气体湿度。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湿度控制难度大、时间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气道内空气过度干燥。
2.过度湿化。
反之,有些患者在氧疗等治疗过程中遇到过度湿化的情况。
过度湿化导致气道内分泌物增多,可能会导致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等并发症。
3.感染风险。
除此之外,传统的气道湿化护理存在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传统湿化方式很难完全避免气道感染的发生。
二、新进展新近的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主要集中在技术手段的改进、口腔护理的强化、抗菌行为的加强等几个方面。
1.技术手段的改进。
目前广泛应用的气道湿化技术是气体加温加湿,eFlow™系统和Aeroneb®唾液替代技术等是新兴的气道湿化技术。
前者是一种可穿戴的神经电刺激系统,可以直接作用于支气管上皮,提高卵磷脂表达和唾液生成等机能。
后者则是一种唾液替代技术,通过人工替代口腔中受损的唾液功能,维持口腔湿度,从而降低肺感染的发生风险。
2.口腔护理的强化。
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很重要的环节。
留置人工气道后,口腔内的病原菌常常会跑入人工气道,引起肺感染等。
因此,做好口腔护理非常必要。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一些洗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如0.1%的氯己定,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的缺点。
而最佳的口腔护理方法应该是采用利用口腔康复器械实现“拂拭-消毒-冲洗-去角质”四步骤,即利用麻醉钳对口腔进行拂拭,在口腔中使用100mg/L高渗氯genfil(口腔消毒用)消毒,再用含氯己定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使用丝羟基纤维素孕激素缩宫素去除口腔表面残留的细菌和坚硬的结石。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气道使用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气道湿化护理则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中,目的是维持呼吸道的湿润和温度。
然而,其护理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护理效果和减少并发症。
1. 电子气道湿化器的应用传统的气道湿化器一般采用蒸汽加热的方法,然而这种方式可能使得呼吸机管路内产生不必要的积水,并增加了呼吸机的故障率。
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气道湿化器被广泛应用于气道湿化护理中。
电子气道湿化器主要是通过超声振动或热雾喷射技术将水滴变成微小颗粒,以提高湿化效果。
此外,电子气道湿化器还具有一定的节能和自动化控制功能,大大提高了护理过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2. 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进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人工气道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20%以上。
其病因主要是因为气道湿化护理不当,导致呼吸机管路内细菌繁殖。
因此,如何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成为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多种方法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咽部抗菌喷雾、改善气道流动等。
此外,一些新型的气道湿化器也具有抗菌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3.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个体化管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人工气道患者对气道湿化护理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的湿化护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上已经出现一些新型的湿化护理方案,如高温高湿空气湿化、持续湿化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个体化管理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诊断手段进行精准护理。
人工气道患者的湿化护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护理过程,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工作。
综上所述,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不仅包括技术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在对护理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改善。
未来,随着临床工作的深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还将不断创新,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是指对于插管或造口人的气道进行湿化治疗,防止气道粘膜干燥、防止分泌物粘附和减少气道感染的发生。
在湿化护理中,利用湿化器将气体加湿,为气道提供湿度,维持气道滋润,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护理方法优化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常采用加湿器、输液瓶、温湿巾、水杯等方式进行湿化护理。
然而,这种方法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湿化效果不如预期。
为了优化护理方法,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改进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方法。
例如,一些最新的湿化器设计可在较大的范围内控制的气道温度和湿度,而使用微隔膜技术和气流动态效应可确保湿化气体的均匀分配。
这样,患者在吸入湿化气体时,可以更好的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湿化需求。
护理质量评估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质量评估是确保其有效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只有适当地评估其质量,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现有的评估方法包括体温、呼吸道炎症、咳嗽和分泌物清除等指标。
在此之上,一些新型的生物质学方法也被用于评估护理质量。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采用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如脂质过氧化物、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等)来评估患者的生化应激反应。
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也在吸入气体中加入微量元素并监测元素蒸发情况,从而评估气道的有效湿化程度。
这些量化评估方法为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提供了更多手段和可靠性。
护理药物的创新尽管气道湿化是和药物协同作用,但依然有很多药物凭借自身的保湿、抗菌、促进支气管扩张等药理作用而成为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新型海绵体、纳米粒子、微蜂窝等智能材料的应用,一些新型的护理药物和配方也被研究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一般具有温和、附着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结构性良好等特点,通常被广泛应用于气道湿化的预防和治疗中。
护理操作指南的制定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质量,许多机构和专家也开始关注护理操作指南的制定和实际应用。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给与特定温度和湿度的气体,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温暖,从而促进呼吸道的清晰和舒适。
在临床上,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已经成为重症医学和呼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或者存在呼吸道分泌物排除障碍的患者来说,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新一代湿化器的推广应用传统的气道湿化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够准确,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和损伤的问题。
而新一代湿化器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气流中的温度和湿度,并进行精确调节,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湿化需求,减少黏膜损伤的风险。
新一代湿化器还具有更高的湿化效率和更低的辐射热输出,能够更好地满足呼吸机患者的特殊需要。
二、新型湿化剂的研发与应用传统的湿化剂大多采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存在浪费、交叉感染和湿化效率低的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湿化剂被研发出来,并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这些新型湿化剂不仅湿化效果更好,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细菌和真菌的传播,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三、呼吸机湿化管理的个体化个体化的呼吸机湿化管理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统一湿化管理模式存在湿化水平和温度不够个性化的问题,而个体化的呼吸机湿化管理能够更好地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患者,可以调节呼吸机的湿化水平和温度,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减少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和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四、呼吸康复护理的结合呼吸康复护理是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领域,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通过呼吸康复护理的干预,患者的肺功能和气道通畅度得到改善,从而减少呼吸机的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处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
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这些人工气道常用于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和机械通气。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治疗的作用、常用的湿化设备和方法、护理要点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湿化治疗的作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和通畅,预防呼吸道分泌物的干燥和粘连,减少气道阻塞和感染的发生。
湿化治疗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的状态,减少呼吸道炎症和损伤,提高氧气的输送和二氧化碳的清除。
湿化治疗还能够减少气道对客观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适度,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常用的湿化设备和方法目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常用设备主要包括湿化器、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湿化器是指通过加热和湿化气流来提高气道湿度的设备,常见的有加热加湿器和袋装湿化器。
雾化器是将液体药物转化为雾状颗粒或气溶胶,通过人工气道进行吸入治疗的设备,常见的有压缩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还有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和方法,如喷雾湿化器、水气混合器、气泡塞湿化器等。
这些设备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
三、护理要点在进行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要点。
1.观察患者的气道情况,包括气道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和黏稠度,呼吸道症状的变化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气道堵塞、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化设备和方法,调整适当的湿化参数,确保湿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定期对湿化设备和管路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和气道垢积的发生,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清洁。
4.培训和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湿化设备和方法,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和监测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人工气道湿化及其护理方法研究进展人工气道的湿化处理关系到通气质量与治疗效果,其中对湿化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是关系到湿化效果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湿化方法、湿化液种类、温度、量及速度方面的最新护理进展进行分析,以为其临床应用和护理提供依据。
标签:人工气道;湿化处理;护理;进展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维持呼吸道湿化及维持正常的防御功能起重要的作用。
正常呼吸过程中,干燥、低温的空气流经上呼吸道后,逐步变得湿润温暖以利于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在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必须保持一定湿度,才能保证纤毛的正常运动和黏液分泌。
人工气道建立后,由于缺少上气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和加湿作用,易引起下呼吸道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从而易于形成痰栓,阻塞气道。
由于呼吸道纤毛摆动受损,黏液移动受限甚至气道黏膜上皮发生炎性反应改变,导致肺部感染发生;分泌物黏稠也可阻塞小气道,出现肺不张。
气道湿化可以起到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及时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湿润的作用。
所以,合理的人工气道湿化处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1]。
选择最佳的气道湿化方法是临床护理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般护理方法是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在60%~70%。
定时翻身拍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护士要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形状、量等,发现患者痰液呈Ⅲ度黏稠时,即采用适宜湿化方法稀释痰液[2]。
1 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人工气道湿化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模拟或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并且能够保证充足的液体供应。
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1.1 气道滴注湿化法主要包括间断气道内滴入和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方法。
间断气道内滴入一般是于吸痰前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直接快速注入。
间断推注湿化法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憋闷、心率增快、缺氧、血压升高等并发症。
陈建芬等[3]报道将0.9%氯化钠溶液直接泵入气道会导致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使某些细小支气管得不到充分湿化,同时患者咳嗽或吸痰操作时易脱出,不仅影响湿化效果,还增加感染机会。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在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呼吸机使用等)的护理过程中,对气道进行适当的湿化处理,以保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损伤、促进气体交换。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方法、技术进步和护理实践。
一、湿化方法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气道湿化和呼吸气湿化两种。
气道湿化是指通过气道内的设备向气道内应用液体湿化剂,直接对气道结膜进行湿化。
呼吸气湿化是通过呼吸机或呼吸气路装置向患者的吸气气流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蒸气或液体湿化剂,使患者的吸入气体含有适当的湿度。
常见的湿化剂包括生理盐水、蒸馏水和药物溶液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湿化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近年来兴起的超声雾化技术,通过超声波振动将液体雾化成微小颗粒,使得湿化效果更加均匀细致,能够有效提高吸入物质的沉积量,更符合个性化湿化护理的需求。
也有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比如高效湿化器、喷雾器等,能够实现快速湿化,减少湿化效果不均匀的情况。
二、技术进步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方面,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湿化设备上。
传统的湿化设备在湿化效果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湿化效果不均匀、操作复杂等。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湿化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湿化护理。
一方面,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湿化设备能够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智能控制,调节湿化剂的释放量,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
微型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湿化设备更加便携、轻便,可以随身携带,方便患者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湿化护理。
湿化设备的清洁消毒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过去,湿化设备的清洁消毒存在一些繁琐和不完善的情况,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而现在,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采用了自洁技术或者一次性使用的设计,大大减少了清洁消毒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湿化设备的安全性。
三、护理实践随着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不断发展,护理实践也在不断创新。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重症患者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迎来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基本概念、最新的护理技术和研究成果,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在人工气道患者中应用湿化气道的方法,以保持气道通畅和湿化黏膜,防止黏膜干燥及形成分泌物。
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所造口气道等。
在这些患者中,常常存在气道分泌物增多、气管黏膜干燥、黏膜脱落、呼吸道阻塞等情况,而采取湿化气道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目前,最常见的湿化治疗手段包括雾化吸入、高流量氧疗和气道湿化治疗。
雾化吸入是指将药物制成雾状,通过雾化器喷入气道以达到治疗目的。
高流量氧疗是指通过高流量氧供氧系统,连续提供高浓度湿化氧气以维持患者通气。
气道湿化治疗包括人工湿化和生理盐水雾化等方式,可以维持气道通畅、防止气道分泌物干燥和黏膜创伤。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随着新型湿化气道设备的不断推出和应用,人工气道湿化治疗在操作上更加简便、安全和有效。
一些新型的高流量氧疗系统可以提供更高浓度和更稳定的湿化氧气,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和湿化气道。
一些新型的雾化吸入设备也具有更好的附着性和更高的吸收率,可以减少药物的浪费和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新的湿化气道治疗药物也不断涌现,这些药物在分子结构、药效机制和治疗效果上都有新的突破。
一些新型的局部支气管舒张剂、抗感染药物和抗炎药物能够更好地扩张气道、抑制病原微生物和减轻气道炎症,对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一些新型的人工湿化液也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润滑性,可以更好地润滑气道黏膜、降低黏膜创伤和改善气道通畅度。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研究也逐渐深入,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
在背景介绍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研究目的在于介绍最新的相关技术。
正文部分包括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湿化护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技术,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应用以及湿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结论部分探讨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未来发展,并进行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重要性、技术发展历程、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未来发展、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人工气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并预防并发症的一种护理措施。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在重症医学、急救护理、康复护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个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下,提高护理水平和效果,不仅可以提高病患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这一部分将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定义、重要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知识。
1.2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最新进展,总结和分析当前研究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技术发展历程、新技术应用、临床实践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促进医疗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旨在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促进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研究,可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人工气道湿化的进展【关键词】人工气道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
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必须全部由气管及其以下的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1],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造成①粘液纤毛系统损伤,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②引起呼吸道炎症,可使呼吸道粘膜糜烂、溃疡,导致细菌感染。
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
因此,人工气道的湿化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
气道充分有效湿化,可维持支气管粘膜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使支气管内分泌物向上移动,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对人工气道的湿化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就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湿化的方法人工气道的湿化包括机械通气时的湿化和非机械通气时的湿化。
在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情况下的具体湿化方法。
1.1 机械通气情况下的湿化1.1.1 加热“主流式”湿化器:加热湿化器是以物理的方法对干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可以达到需要的温度(35~37℃)以及100%的湿化,所谓“主流式”是指患者吸入的全部气体都是通过湿化器湿化的,是呼吸机使用的主要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为较理想的湿化方法。
加热湿化器分三类[1]:①回流式;②阶式蒸发器式;③回流管芯式。
三类装置均可提供加热的能互相接触的水-气界面。
使用时应注意,湿化罐的水及时添加,但不宜超过标记平面,导致加温加湿不充分,每日用水约为750~1000ml(部分冷凝以及在呼气相丢失)。
湿化水用输液器按输液的方法排好气,去掉针头部分,将其乳头部接到湿化罐的加水孔滴入。
湿化罐1次/周更换。
1.1.2 人工鼻:人工鼻是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制所制造的,患者呼气时,相当于体温和饱和湿度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内侧面凝结,同时释放以蒸汽状态保存的热量;吸气时,外部干燥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内得到湿化和加温,然后进入肺内,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利用呼气中的热度和湿度来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给患者提供湿化气体和液体,以维持呼吸道的湿润和温暖,从而预防气道干燥和损伤,促进痰液的排出和呼吸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器的类型和应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价值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湿化器的类型和应用目前,常用的湿化器分为袋式湿化器、加热湿化器和超声雾化器三种类型。
1.袋式湿化器袋式湿化器是最常见的湿化器之一,它通过向气体流入水汽来增加气道内的湿度。
袋式湿化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气道管理时的湿化处理。
袋式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需要定期更换水袋和消毒。
2.加热湿化器加热湿化器通过加热水汽产生高温高湿的气体,使得气道内的湿度和温度得到有效控制。
加热湿化器具有较好的湿化效果和稳定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或气道湿化治疗的患者,如重症监护室患者和气管切开患者。
3.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水分子振动成微小颗粒,形成雾状液滴,通过将雾状液滴混入气流来湿化气体。
超声雾化器湿化效果好,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雾化时间和雾化速度,避免过度湿化导致气道痰液过多。
除了以上常见的湿化器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湿化器,如袖珍式湿化器、喷雾式湿化器等,这些湿化器在结构和原理上有所不同,但都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气道湿化治疗。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对患者的呼吸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预防气道黏膜的干燥和损伤,还可以促进气道内痰液的排出,改善痰液的流动性和清除功能。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还可减少气道感染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等。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或长期气道管理的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更是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气道损伤。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阐述了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主要包括湿化液的选择,湿化方法,湿化液的温度、湿度,湿化液的量和湿化效果的判断,认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法和湿化液,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进展正常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颌窦和上呼吸道,只能从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而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其发生率高达30%~66%[1]。
人工气道湿化是以液态水或水蒸气的形式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粘膜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标准过程[2]。
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保持气道通畅和湿润,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近年来,护理同行对人工气道湿化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现将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湿化液的选择临床上常选用无菌蒸馏水或0.46%盐水。
因0.46%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使之接近等渗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
湿化液用量成人为200~250mL/d,确切的湿化量必须视室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出入量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
湿化液的温度一般在20~40℃,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均可造成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诱发哮喘,过热有灼伤局部粘膜的可能。
2湿化方式2.1气管内滴注式湿化法2.1.1间断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5~20mL后去掉针头向气管内滴入3~5mL,1~2h1次,由于用量大,速度不易控制,患者易出现刺激性咳嗽,将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
如遇痰血痂不易咳出者,可注入1.25%碳酸氢钠液4~8mL,5~10min注入1次,重复2次或3次,可咳出或吸出较多较大的痰血痂,同时较大量的湿化液能达到支气管及肺部内,有利于深部痰液稀释排出。
2.1.2持续滴注湿化法此法对气道刺激小,几乎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还能够满足因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大量丢失的湿化生理需要,保持呼吸通畅,减少了吸痰次数和时间,以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危险,减少了患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减少了护理的工作量。
人工气道湿化液研究进展人工气道的建立和使用, 使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建立人工气道改变了正常的气体通道。
当天然的呼吸道防御屏障作用损伤病人就会失去对吸入空气的加热加湿及对灰尘和微生物的过滤功能[1]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功能消失,损伤气道黏膜上皮细胞,影响黏膜黏液分泌和纤毛活动,气道自净能力降低或消失,防御功能减弱, 极易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连, 阻塞管腔,。
在护理工作中如果不注意人工气道的湿化,一旦形成痰栓堵塞气道,可导致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1人工气道湿化的观察指征和目标1.1 观察指征①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没有结痂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②湿化不足分泌物黏稠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加重③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分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患者烦躁不安发绀加重[2]。
1.2 目标科学选择并合理使用气道湿化液,使气道始终处于有效湿化的状态,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湿化液的选择对于呼吸道湿化液的选择,国内研究常常集中于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碳酸氢钠溶液,或者溶媒内加入黏液溶解剂。
2.1 生理盐水不同浓度氯化钠作为气道湿化液,目前国内研究报道不一。
有研究[3-4]表明,0. 9 % 生理盐水对稀释和溶解痰液无效, 其进入呼吸道后水分蒸发, 形成高渗溶液, 氯化钠沉积在气管壁上影响纤毛运动, 痰液变稠不易咳出, 甚至形成痰痂、痰栓, 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 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高渗氯化钠还可刺激呼吸道粘膜细胞, 从而引起支气管肺水肿, 不利于气体交换, 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
0.45%盐水为低渗液,水分蒸发后,留在呼吸道内的水分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不易形成痰痂,痰液稀薄,易于吸出,减少了重复吸引引起的气道损伤[5]。
2.2碳酸氢钠目前国内常用浓度选择有5%,2.5%,1.25%。
李纯[6]经过对比, 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对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梗阻,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对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就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
易使气管导管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黏膜干燥,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等。
因此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尤为重要,气道湿化的方法也逐渐的增多,本文就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
1.1简易气道湿化方法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浸泡过的纱布将人工气道口直接覆盖,然后通过中心供氧连接气泡式的流量表湿化瓶,再用鼻导管与人工气道相连进行吸氧。
1.2间断推注湿化法间断推注湿化法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湿化液,取下针头,每1~2 h向气管内滴注3~5 mL湿化液。
间断推注湿化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气道的干燥失水。
但不能满足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
由于刺激性的咳嗽把部分湿化液咳出,影响了湿化效果,使痰液变得黏稠甚至结痂,不易咳出,使吸痰次数增加,吸痰时间延长,容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
1.3一次性输液器持续湿化法龚俊等[2]将一次性输液器按输液法排气,剪掉针头,在远端打一个结形成盲端,然后在盲端处用5号针头扎一个孔,将输液器盲端插入气管套管内壁5~8 cm处。
调节滴速2~3滴/min,持续滴入湿化液。
1.4微量泵持续湿化法张洪霞[3]将装有湿化液的50 mL注射器、微量泵、一次性延长管、一次性头皮针。
按常规静脉注射方法连接好,剪去头皮针的针头,将头皮针的细管置于气管套管内3~5 cm,24 h不间断地均匀地向气管套管内滴人湿化液。
武淑萍等[4]将60例老年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最后通过连续观察后证实,试验组形成痰痂和发生刺激性咳嗽及气道出血的例数、次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
1.5氧气雾化湿化法林惠华等[5]将167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氧气雾化湿化组和超声雾化湿化组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显示:氧气雾化湿化组在减少日均痰吸出量及日均吸痰次数等方面疗效优于超声雾化吸人组。
氧气雾化比较柔和持久,刺激性小,舒适度好,患者容易接受。
2持续被动湿化法
人工鼻湿化法:钟艳[6]通过对40例呼吸衰竭后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脱机锻炼的患者,进行常规气道湿化法和人工鼻(美国:泰利福)气道湿化法,
分组研究后得知:使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气道湿化满意,能协助患者顺利进行脱机锻炼,使顺利拔管的人数明显增加。
黎梅芳等[7]认为使用人工鼻能够显著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减少了相应的护理时数。
患者需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肺泡灌洗的次数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患者就人工气道管理所承受的费用显著减少。
因此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持续主动加温湿化法
3.1加温气道湿化法机械性通气的患者可通过呼吸机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对于建立了人工气道而又不需要机械性通气的患者。
直接吸人低温的空气,可使气道自身湿化作用减弱。
张素兰等[8]通过研究后认为:在人工气道中应用机械性加温加湿器。
将温度按钮控制在35℃~37℃,可使患者感觉温和舒适。
并可使痰液变得稀薄。
易于咳出或被吸出,值得临床应用。
3.2带加热导丝的加温湿化法采用由加温湿化器(美国Fisher&Paykel公司)、自动注水式湿化罐、带加热导丝的呼吸管路、氧气流量计、文丘里装置、氧疗装置组成的加温湿化氧气治疗系统,操作步骤如下:①连接加温湿化器和自动注水式水罐,将500 mL灭菌注射用水连接输液器并排气,去掉针头部分,将其输液管乳头处连接到水罐的加水孔;②连接供氧系统,用氧气管连接氧气流量计与文丘里装置,根据患者所需吸氧浓度进行调节,然后将文丘里装置连接到湿化罐;③连接呼吸管路和加热导丝电源,开启湿化器电源,根据龚绍荣等[9]的痰液粘稠度决定气道湿化的时机和量,来调节湿化器温度的大小;④打开氧气流量计开关至文丘里装置标明的浓度所对应的流量进行调节,然后把呼吸管路与患者的氧疗装置(如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的气切面罩)连接起来即可。
4讨论
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中以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为例,护士虽然可以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微量泵的泵人速度,但对于湿化程度很难控制,容易导致湿化不足或过度,如果增加每小时的湿化量。
患者容易出现痰液过于稀薄.痰液增多,增加了吸痰次数,患者氧疗中断次数增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控制感染的难度加大。
如果降低每小时湿化量,会使患者痰液更黏稠。
人工鼻湿化法是将人工鼻(模拟人体解剖制造的气道替代装置)连接在气管切开套管开口处.患者呼气时,相当于人体体温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的内侧面凝结,同时释放以蒸汽状态保存的热量:吸气时,外部干燥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内得到湿化和温热,然后进入肺部,如此往返循环,不断利用呼气中的热度和湿度来温热和湿化吸人的气体,操作较简便。
但由于人工鼻的出气孔和入气孔都较小,所以对于分泌物黏稠的患者,人工鼻的使用受限。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10],运用人工鼻,特别是对一些呼吸道粘膜条件好或有自主排痰能力的患者,它与加热湿化法在对痰液的形成、粘稠度等的影响是相同的。
而且它简单,安全(没有电和热的危险)、轻便,与标准加热型湿化器
比较也廉价得多。
但是因为人工鼻只是利用患者呼出气体来温热和湿化吸入气体,并不额外提供热量和水气,因此对于那些原来就存在脱水、低温或肺疾患引起的分泌物滞留者,人工鼻并不是理想的湿化装置。
Hess和Kacmarek提出一些禁忌证:①大量分泌物的患者;②非常小或非常大潮气量的患者;③呼吸频率≤10 BPM时,应慎用人工鼻;等等。
持续主动加温湿化法更适用于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能够提供最接近最佳湿度要求的气体,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痰痂和肺不张的形成和发生,促进气道引流通畅,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带加热导丝的加温湿化系统湿化法采用主动加热湿化的方式,对湿化器和呼吸回路均有加热作用,使湿化器出口处气体温度更容易控制,该气体经过吸气管路时会因冷凝产生一定的冷凝水,回路内的加热丝会对冷凝水加热,使其蒸发,补充到气体当中,解决了传统单加温易产生冷凝水的问题,护士不必倾倒冷凝水和频繁更换一次性耗材,减少了气道护理的工作量。
总之,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性地为患者进行气道湿化,保证分泌物引流通畅,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以达到最佳的湿化疗效,维护呼吸道正常的功能,从而使患者早日恢复康复,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英.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2004,(4):2-3.
[2]龚俊,桂红玲,王荣,等.改制一次性输液器行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9(10):54.
[3]张红霞.气管切开后2种气道湿化效果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6):90-91.
[4]武淑萍.陈京立.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93-195
[5]林惠华,陈逸娜,占瑞珊.氧气雾化及超声雾化吸入对开胸术后排痰效果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32-l33.
[6]钟艳.机械通气患者在脱机锻炼中使用人工鼻湿化的护理4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13-14.
[7]黎梅芳,彭婉仪,林雪霞等.人工鼻在机械通气病人中应用的性价比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1-2.
[8]张素兰,向明芳,张萱,等.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护理,2006,12(25):2427-2428.
[9]龚绍荣,蔡红军,彭海燕,等.人工气道按需湿化及吸痰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1028.
[10]Nakagawa NK,Macchion M,Petrolino HM.Effects of a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and a heated humidifier on respiratory mucu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rit Care Med,2000,28(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