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之道讲解01
- 格式:pptx
- 大小:5.35 MB
- 文档页数:28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
致知在格物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1.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2.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大学之道一、什么是“大学之道”《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是由学者朱熹整理而成,主要讲述了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其中,“大学之道”即为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指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个人的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路。
二、大学之道的内涵大学之道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面分别解释:1. 格物“格物”是指用事物的具体事例来发现事物背后的道理和原则。
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践,才能全面地理解世界、事物的本质。
2. 致知“致知”强调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3. 诚意“诚意”是指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必须坦诚、真实,不做虚伪和欺骗的行为。
4. 正心“正心”是修正自己的内心,使其接触到善的动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5. 修身“修身”即修养个人品德,提高自身素质。
它包括修行、修德、修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6. 齐家“齐家”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和谐。
在家庭中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克己奉公,维护家庭的和睦。
7. 治国“治国”是指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这需要有高尚的品质、明智的决策和公正的行政能力。
8. 平天下“平天下”是指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宇宙的共融。
只有摒弃私心、树立大公无私的精神,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大学之道的意义大学之道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之道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使人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2.建立和谐社会:大学之道强调治国平天下,倡导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推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培养领导才能:大学之道注重培养智慧和创新能力,提倡以德为先的领导方式,使人具备有效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4.传承中华文化:大学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之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第二章【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wù)自欺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大学》的起源、作者及核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经典指导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起源、作者及核心思想。
2. 大学之道的基本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概念。
2. 将大学之道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学之道”?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二)新课讲解1. 《大学》的起源、作者及核心思想- 介绍《大学》的起源:摘自《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
- 介绍作者:曾子,孔子的弟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 介绍核心思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 大学之道的基本内涵- “明明德”:显明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
- “亲民”:关爱民众,为人民谋福祉。
- “止于至善”:追求至善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3. 结合现实生活讲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 以身边的例子,如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勤奋学习等,让学生体会大学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之道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大学》的作者、时代背景等。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之道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学之道。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分享的国学经典:《⼤学》第⼀章原⽂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
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
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国学经典课程《大学》第一讲——何为大学之道(文章来源于汇贤雅国学苏兴老师)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想要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就要走《大学》建构的“大学之路”。
何为《大学》之道阳明先生在教学生的时候,也经常先讲《大学》的章节。
所以,对于初学者先定其心意,以授其《大学》之章节(大学问)。
那么《大学》里面,它相对的是小学的学问。
什么是小学呢,小学讲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一个小孩子如何接人待物,如何把自己的身心,把自己的一些基本的小事情做好,做好小事的基础打好了,我们可以做大的事情了,做大的学问了,有大的心态,大的心量做“大人”了——所以开始学《大学》。
《大学》里面内涵非常的深,有一位大儒就说了一句话,说《大学》的第一段,把一切做人的学问全讲透了,把一切‘人道’讲通了,所以说《大学》里面的内涵非常的深刻,我们先解解这个经题,什么是‘大学’。
第一个字是‘大’,‘大’有多重的解释。
有古德解为‘大人之学’,像宋儒朱熹朱夫子解成‘大人之学’;也有学者解成‘大道之学’。
是你从‘小道’通于‘大道’的学问,实际上道没有大小,是指从做小事,做一个小的基本的修身到治国平天下,这么一个大道之学。
那么这个‘大’,按照有的佛家的大德解释,是通体心量之大。
因为我们的心是能涵包太虚的,心能容万法,心能含万物,所以这个大是指大的心量,大的心态,大的心胸,而这个大,我们这三种解释,有矛盾吗?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
当你有一个大的心态的时候,有一个大的心胸,大的格局的时候,你方能成‘大人’,这个‘大人’指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胸打开之后,按照我们古德的解释,什么是大人呢?按照《易经》里说,‘大仁者,与天地合其德’,他的心胸格局像天地一样;按照阳明先生讲,大人者,他能与天下万物通为一体,即:通体之大仁。
我和他人,我和每一个事物,我能体会他,能理解他,我的心能包容他,我的心能体会他,通体之大仁。
当一个人有这么一个涵养的时候,当一个人有这么一个心态的时候,他方能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