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2.3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6
平方千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20——2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单位间的换算,借用学生已有的平方米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学生1平方千米的量感。
2.通过理解和感悟,了解并知道一般表示很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积累”了解世界五大洋的面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平方千米是比较抽象的面积单位,从面积的计算入手,先从理论上感受1平方千米的概念,而单纯单位对于学生的感知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尝试站1平方米中可以站立的人数进行计算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平方千米”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22~2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2.会进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用面积单位进行梳理让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2.通过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华东六省的面积,结合中国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
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
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
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
辅导讲义38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200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9平方米=()平方厘米50平方米=()平方分米二.应用题:1、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18分米,宽是7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米?2、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3、学校安装教室玻璃,每块玻璃长40厘米,宽35厘米,每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平方分米4角钱,一块玻璃多少钱?巩固练习:一.在( )中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
2222km m dm cm 和、、 上海市总面积约6341( ) 书本封面约235( ) 手帕约4()游泳池占地120( ) 邮票约900( ) 房间面积约18( )二.单位换算。
7平方千米=( )平方米;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24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800000平方厘米=( )平方米;17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223003800cm cm 2dm ( )。
=+2264km km 2m 三.判断。
(1)1平方千米里有10个100000平方米。
( )(2)40平方米比40米大。
( )(3)一个长方形的长6分米,宽4厘米,面积是24平方分米。
( )(4)教室的面积是40平方分米。
( )四.计算下面地块的面积(单位:千米)。
6724464433334五.解答题。
(1)有一块2平方千米的麦田,如果一个收割队每天割50000平方米,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2)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从克到吨:例1、填空:8t=()kg=()g.例2、填空: 8127kg-4t=( )kg例3、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4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巩固练习:1、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克、千克和吨)。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小学一年级(一)一、 10 以内的数说一说分一分数一数几个与第几个比一比数射线二、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分与合加法讲讲算算(一)减法讲讲算算(二)加与减看数射线做加、减法10的游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三、 20 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11— 20 的数十几就是十和几20以内数的排列加减法(一)加减法(二)讲讲算算(三)加进来、减出去数墙四、识别图形物体的形状五、整理与提高分彩色图形片推算比较加倍与一半大家来做加法大家来做减法组算式数学游乐场一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计算游戏比一比二、 100 以内数的认识十个十个的数认识 100百以内数的表示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练习(一)认识人民币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认识钟表几时、几时半四、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小练习( 2)五、几何小实践左与右上、中、下、左、中、右长度比较度量线段六、整理与提高百数表两位数加减法复习交换各人眼中的20小练习(三)二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加与减巧算方框里填几二、乘法、除法(一)乘法引入看图写乘法算式倍10的乘法5的乘法2的乘法4的乘法8的乘法2、 4、 8 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分一分与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几倍被除数为0 的除法小练习(一)三、统计统计表初步条形统计图(一)四、乘法、除法(二)7的乘、除法3的乘、除法6的乘、除法9的乘、除法3、 6、 9 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九九”——乘法口诀表看图编乘、除法问题分拆为乘与加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小练习(二)五、几何小实践角与直角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六、整理与提高大家来做乘法乘除大游戏5 个 3 加 3 个 3 等于 8 个 35 个 3 减 3 个 3 等于 2 个 3乘与除数学广场——点图与数数学广场——幻方数学广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二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相差多少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数射线(千)位置图上的游戏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时、分、秒小练习( 1)四、三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三位数加法三位数减法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小练习( 2)五、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六、几何小实践东南西北角三角形与四边形三角形的分类(1)七、整理与提高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解决问题巧算( 2)数学广场——列表枚举数学广场——七巧板数学广场——流程图(1)三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连乘、连除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二、用一位数乘乘整十数、整百数看图列式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小练习( 1)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三)年、月、日平年与闰年制作年历小练习( 2)四、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两位数被一位数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除法的应用单价、数量、总价小练习( 3)五、几何小实践千米的认识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分类(2)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方米六、整理与提高乘乘除除解决问题图形的拼嵌它们有多大计算小胖家的面积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广场——流程图(2)三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乘除法计算括号先算树叶的面积面积单位面积计算二、乘与除谁跑得快用两位数乘用两位数除运动会上的小统计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整体与部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四、计算器从算筹到计算器算盘计算器使用计算器计算五、几何小实践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六、整理与提高乘与除分数应用周长与面积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数学广场——搭配四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用计算器计算节约用水分数二、数与量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比一比分数的加减计算小研究——“分数墙”四、整数的四则运算工作效率树状算图三步计算式题正推逆推文字计算题运算定律应用五、几何小实践圆的初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角的度量角的计算六、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分数几何小练习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四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四则运算整数的运算性质看谁算得巧愉快的寒假二、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你知道吗?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练习综合练习小数点移动小数加减法三、统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四、几何小实践垂直平行小练习你知道吗?五、整理与提高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小数与测量凑整垂直与平行数学广场——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数学广场——五舍六入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符号表示数小数二、小数乘除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循环小数用计算器计算积、商的凑整三、统计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四、简易方程(一)用字母表示数化简与求值方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五、几何小实践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六、整理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问题解决图形的面积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数学广场——编码五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数轴三、简易方程(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小总结四、几何小实践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组合体的体积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小练习体积与容积五、问题解决表面积的变化体积与重量可能性可能情况的个数可能性的大小六、总复习数与运算练习一方程与代数练习二图形与几何练习三统计初步练习四预初六年级(一)第一章数的整除1、整数和整除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1.2因数和倍数1.3能被2,5整除的数2、分解素因数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1分数与除法2.2分数的基本性质2.3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运算2.4 分数的加减法2.5 分数的乘法2.6 分数的除法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第三章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3.1 比的意义3.2 比的基本性质3.3 比例2、百分比3.4 百分比的意义3.5 百分比的应用3.6 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1、圆的周长和弧长4.1圆的周长4.2弧长2、圆和扇形的面积4.3圆的面积4.4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二)第五章有理数1、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5.2数轴5.3绝对值2、有理数的运算5.4有理数的加法5.5有理数的减法5.6有理数的乘法5.7有理数的除法5.8有理数的乘方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5.10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1、方程与方程的解6.1 列方程6.2 方程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5 不等式及其性质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一次方程组6.8 二元一次方程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1、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7.1 线段的大小比较7.2 画线段的和、差、倍2、角7.3 角的概念与表示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7.5 画角的和、差、倍7.6 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1、长方体的元素2、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初中七年级(一)第九章整式1、整式的概念9.1字母表示数9.2代数式9.3代数式的值9.4整式2、整式的加减9.5合并同类项9.6整式的加减3、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幂的乘方9.9积的乘方9.10整式的乘法4、乘法公式9.11平方差公式9.12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9.13提取公因式法9.14公式法9.15十字相乘法9.16分组分解法6、整式的除法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9.18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1、分式10.1分式的意义10.2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10.3 分式的乘除10.4 分式的加减10.5 可以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1、图形的平移11.1 平移2、图形的旋转11.2 旋转11.3 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11.4 中心对称3、图形的翻转11.5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11.6 轴对称七年级(二)第十二章实数1、实数的概念12.1实数的概念2、数的开方12.2平方根和开方根12.3立方根和开立方12.4几次方根3、实数的运算12.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12.6实数的运算4、分数指数幂12.7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1、相交线13.1 邻补角、对顶角13.2 垂线13.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13.4平行线的判定13.5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4.2三角形的内角和2、全等三角形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等腰三角形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4.7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15.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15.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八年级(一)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6.1 二次根式16.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正比例函数18.1 函数的概念18.2 正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18.3 反比例函数3函数的表示法18.4 函数的表示第十九章几何证明1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9.2 证明举例2线段的垂直与角的平分线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9.5 角的平分线19.6 轨迹3直角三角形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9.9 勾股定理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的概念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3一次函数的应用20.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1整式方程21.1 一次整式方程21.2 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无理方程21.4 无理方程4二元二次方程组21.5 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1.6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5列方程(组)解应用题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二章四边形1多边形22.1 多边形2平行四边形22.2 平行四边形2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梯形22.4 梯形22.5 等腰梯形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4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22.7 平面向量22.8 平面向量的加法22.9 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1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事件的概率23.3 事件的概率23.4 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一)第 24章相似三角形1相似形24.1 放缩与相似形2比例线段24.2 比例线段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3相似三角形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第 25 章锐角三角形1锐角的三角比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2解直角三角形25.3 解直角三角形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 26 章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的概念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2二次函数的图像26.2 特别二次函数的图像26.3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九年级(二)第 27 章圆与正多边形1圆的基本性质27.1 圆的确定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7.3 垂径定理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7.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与圆27.6 正多边形与圆第 28 章统计初步1统计的意义28.1 数据整理与表示28.2 统计的意义2基本的统计量28.3 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8.5 表示一组数据发布的量28.6 统计实习高中高一(一)第一章集合和命题1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2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6 子集与推出关系第二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关系的建立3.3 函数的运算3.4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 1幂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图像与性质2指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借助计数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高一 (二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 3对数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4反函数4.5 反函数的概念5对数函数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7 简单的指数方程4.8 简单的对数方程第五章三角比1任意角的三角比5.1 任意角及其度量5.2 任意角的三角比2三角恒等比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3解斜三角形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第六章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性质6.2 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6.3 函数y=Asin(wx+ ψ )的图像、性质2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6.4 反三角函数6.5 最简三角方程高二 (一 )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数列7.1 数列7.1 等差数列7.3 等比数列2数学归纳法7.4 数学归纳法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6 归纳——猜想——论证3数列的极限7.7 数列的极限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 向量的数量积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 向量的应用第九章矩形和行列式初步1矩形9.1 矩形的概念9.2 矩形的运算2行列式9.3 二阶行列式9.4 三阶行列式第十章算法初步10.1 算法的概念10.2 程序框图*10.3 计算机话语和算法程序高二(二)第 11 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 直线的方程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 12 章圆锥曲线12.1 曲线和方程12.2 圆的方程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12.4 椭圆的性质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 双曲线的性质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 抛物线的性质第 13 章复数13.1 复数的概念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13.3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高三(一)第 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 15 章 1 多面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 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 2 旋转体15.3 旋转体的概念3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面距离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5 球面的距离第 16 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1 计数定理 1——乘法定理 16.2 排列16.3 计数定理 2——加法定理 16.4 组合 16.5 二项式定理概率论初步古典概率频率概率基本统计方法18.1 总体和样本18.2 抽样技术18.3 统计估计18.4 实例分析18.5 概率统计实验高三(拓展 & 理科)专题一三角恒等变换17.2第 18 章17.1 高三(二)第 17章。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一、单元分析:本章包括“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六个小内容。
“大数的认识”是在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
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较好的切入点,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大数的认识”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
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四舍五入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相邻的整十(百、千)数”和“邻近的整十(百、千)数”的基础上,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对大数进行近似处理;“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以及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新的重量单位——吨以及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单位——毫升和升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
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单位换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2)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将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3)会正确计算含有小数单位换算的数量运算。
【过程、能力与方法】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条理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数据的换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单位换算的方法。
3千米=()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3千克=()克 80角=()元单名数互换: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2.比较大小。
38分米○4米 5升○4350毫升生:不能直接比较,应化作相同计量单位的数后再做比较。
二、新授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小朋友,F1比赛看过吗?上海嘉定有一条F1比赛赛道,全长5.451千米,英国的银石F1赛道全长5151米,哪一条赛道比较长?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2)尝试比较,教师巡视。
(3)反馈比较方法。
方法一:将单位统一到米进行比较5.451 ×1000 5451(km)(m)生:将5.451km的单位km化成m,单位km前的数字要乘1000,把5.451km化成以m作单位的数需要把5.451乘上1000,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可以得出。
因为5451m>5141m,所以5.451km>5141m。
方法二:将单位统一到千米进行比较5141 ÷1000 5.141(m)(km)生:1000m=1km,因此要把5141m化成以km作单位的数需要5141÷1000。
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因为5.451km>5.141km,所以5.451km>5141m。
【课题】平方千米【单元】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平方千米》是“数与量”中“面积”的内容,小学阶段对于量的认识一般是这样三个流程: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实际应用,面积的学习也是如此。
在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的概念,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是概念层面的学习;然后教学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这三个容易直观感知的常见面积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这是计量单位层面的学习。
对于之前学习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三个面积单位都有生活原型,学生可以通过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直接感知其大小,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但是平方千米的单位太大,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抽象的。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平方千米的量感,本课采用想象、体验、推理,通过丰富的材料,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通过具体操作初步具有了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量感,已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对于平方千米这种比较抽象的面积单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
【教学设计】
1、填上合适的单位或者数量,并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
金都校区面积约为16000()上海市面积约为6341()
2、揭题:如果要表示更大的面积,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
通过对常见面的大小的估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为本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另外,通过面的直观感受,引发矛盾,激发学习需求。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案: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换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难点:将所学的面积单位换算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面积单位换算的动画和实例;2. 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3. 计算器:用于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会给大家展示一幅地图,地图上标注了一个公园和一个操场。
我会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公园的面积,应该如何测量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我将引导他们思考面积的测量和单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三、例题讲解(10分钟)我会给大家讲解一道例题:“一个花园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请问这个花园的面积用平方千米表示是多少?”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换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关键步骤和思考方法。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我会给大家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这些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个别辅导。
六、板书设计(课堂板书)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关键步骤。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七、作业设计(课后作业)1. 一个房间的面积是20平方米,请问这个房间的面积用平方厘米表示是多少?2. 一个农田的面积是3000平方米,请问这个农田的面积用平方千米表示是多少?作业答案:1. 20平方米 = 20 10000平方厘米 = 200000平方厘米2. 3000平方米 = 3000 / 1000000平方千米 = 0.003平方千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思考)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我们将在面积的学习中学到许多不同的单位。
面积是一个物体表面覆盖的大小。
在现代世界中,我们使用了许多不同的面积单位来度量表面的大小。
在我们开始本节课程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
以便我们后面对这些面积单位有更深入的理解。
1.平方厘米(cm2):一个平方厘米是指一个面积,它的边长为1厘米。
2.平方毫米(mm2):一个平方毫米是指一个面积,它的边长为1毫米。
3.平方米(m2):一个平方米是指一个面积,它的边长为1米。
4.公顷(hm2):一个公顷是指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5.平方千米(km2):一个平方千米是指一个面积,它的边长为1千米。
6.亩(mu):亩是中国的特有面积单位。
1亩等于1/15公顷,约合666.7平方米。
7.英亩(acre):英亩常用于英美国家,1英亩等于4046.86平方米。
以上面积单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经常会用到的。
在学习时不仅要掌握它们的缩写与大小关系,也需要学会换算。
在学习面积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应该能够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
当我们得到一个较复杂的图形时,通常需要将它分解为更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面积。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初学时,我们通常会用面积公式S=长×宽来计算一个矩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但是,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计算面积。
例如,使用网格纸来计算面积。
或者在实践中使用多边形面积公式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简单的应用。
例如,使用面积来计算油漆需要的量。
或者在商业中,应用面积单位来计算建筑物的总面积,以及地皮的面积。
总结: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面积相关的常用单位。
我们掌握了计算面积的方法。
还了解了许多与面积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好面积相关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世界,并且在计算和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平方千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20——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位间的换算,借用学生已有的平方米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学生1
平方千米的量感。
2.通过理解和感悟,了解并知道一般表示很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
米作单位。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积累”了解世界五大洋的面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
平方千米是比较抽象的面积单位,从面积的计算入手,先从理论上感受1平方千米的概念,而单纯单位对于学生的感知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尝试站1平方米中可以站立的人数进行计算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重点:
知道“平方千米”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上海的介绍。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1平方千米
⑴提问:上海的面积有多大?
⑵什么是平方千米?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平方千米的知识。
〈新知探究阶段〉
一、学习并认识平方千米。
1.请学生看书上P20上海世博园的“一轴四馆”的航拍图片。
2.介绍:上海世博园的“一轴四馆”
3.提问:这张照片拍摄的区域的面积有多大?
〈新知探究阶段〉课程调整部分4.计算这个区域的面积。
1 × 1 = 1 (平方千米)
1000 × 1000=1000000(平方米)
5.提问:你知道中国面积有多大?
6.小结:
表示大面积时,就要用到平方千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
×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
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
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二、探究1平方千米的大小。
1.提问: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2.举例说明:
我校的校园占地面积是3687平方米。
1平方千米大约
有300个学校这么大。
3.提问: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17人,1平方千米可以站多少
人?
(可以站17000000个人)
4.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上海市的人口有大约1700万,也就是
说1平方千米可以容纳整个上海市的人口。
1平方
千米大不大?
5.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22~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2.会进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用面积单位进行梳理让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2.通过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
位。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华东六省的面积,结合中国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
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
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
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
教学重点:
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会进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