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养学5-6
- 格式:ppt
- 大小:469.50 KB
- 文档页数:56
中医营养学选择1、常见的传统食品有哪些品种:鲜汁、茶饮、露剂、速溶饮料、酒剂、蜜膏、糖果、米面食品、粥食、菜肴、羹汤。
2、饮食禁忌的主要内容:生冷、辛辣、粘滞、油腻、腥膻、发物。
3、春天宜选用哪些食物:香椿、豆豉、大葱、芫荽、韭菜、洋葱。
4、夏季宜选用哪些食物:西瓜、西红柿、莲藕、胡萝卜、苹果、牛奶、豆浆、山药、小米、绿豆、薏苡仁、扁豆、冬瓜、黄瓜、绿茶。
5、秋季宜选用哪些食物: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柚子、梨、花生、杏仁、西红柿、苹果、葡萄、大枣、草莓、甜菜、橘子、西瓜、牛奶、鸡蛋、稀粥、汤、羹、果汁、核桃、醋、乌梅、甘蔗、松子、银耳、山药。
6、冬季宜选用哪些食物:羊肉、鸡肉、甲鱼、龟肉、猪肉、鸭肉、银耳。
7、气虚质宜选用哪些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鸡蛋、兔肉、鹌鹑、鹌鹑蛋、土豆、莲藕、胡萝卜、大枣。
8、阳虚质宜选用哪些食物:核桃仁、韭菜、刀豆、羊肉、羊奶、狗肉、麻雀蛋、虾等。
9、阴虚质宜选用哪些食物: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鸭蛋、乌贼、猪皮、鸭肉、桑椹、银耳等。
10、血虚质宜选用哪些食物: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鸭蛋,乌贼,猪皮,鸭肉,桑椹,银耳等。
11、痰湿质宜选用哪些食物:海藻,海带,紫菜,萝卜,杏仁,扁豆,蚕豆,绿豆,茶叶等。
12、湿热质宜选用哪些食物:绿豆,赤小豆,马齿苋,苦瓜,蓟菜,豆腐,豌豆,茄子,荞麦,荸荠等。
13、气郁质宜选用哪些食物:橘皮,韭菜,佛手,刀豆,玫瑰花等。
14、淤血质宜选用哪些食物:山楂,茄子,酒,醋,黑木耳等。
15、哮喘患者应避免那些食物:忌生冷、肥腻、辛辣、海腥等物。
16、脂肪肝患者应尽量避免那些食物:尽量少摄入含脂肪较高的食物。
17、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哪些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之物、各种含有铅及其添加剂的食品;少吃含大量粗纤维的食品。
切忌不洁之物,忌食煎、炸、炒等法制作的坚硬、粗糙食物。
《中医饮食营养学》各章节练习题上篇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 营养2. 中医饮食营养学3. 中医饮食养生4. 中医饮食治疗5. 中医饮食节制二、填空题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包括四个方面,即―――、―――、―――和―――。
三、选择题1. 下列关于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食物进一步的加工品②泛指固态、流态、半流态的食物或食品③给人提供养分,满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种物质④介于药食之间的天然物质⑤以上都不是2. 中医饮食养生又叫①食养②食补③食疗④食节⑤食用3. 中医饮食营养学中,饮食禁忌内容包括:①因季节、体质、地域不同的禁忌②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③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④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⑤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4.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有:①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②调理阴阳营养观③食药一体营养观④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⑤以上都是四、问答题1. 谈谈你对调理阴阳营养观的理解。
2. 试述食疗与药疗的关系。
第二章一、填空题1.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其中的――――和―――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
3. 三国时著名神医华佗,用―――治疗严重蛔虫呕吐病例获愈,开了食疗用于―――的先例。
4. 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是――代,――所著―――中“食治”专篇。
5. 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是――代―――所著。
6. 宋陈直撰―――是一本―――治疗保健学著作。
二、选择题1. 火的应用使人类能吃熟食,熟食的益处:①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②扩大了食物的来源③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④消毒灭虫⑤促进骨骼发育2. ()时期,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
①夏朝②商朝③上古时代④周朝⑤秦朝3. 食药结合典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它编辑成书约在①清代②汉代③周代④先秦⑤唐代4. 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著是:①《救荒本草》②《食疗本草》③《食物本草》④《食鉴本草》⑤《野菜别录》5. 清代王孟英的()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
中医营养学识记领悟▲应用第一章1、中医营养学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
内容: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禁忌饮食制度饮食卫生食物本草2、中医营养学的基本观点:(1)整体观念A人与自然的整体观B人体自身的整体(2)平衡阴阳(3)药食同源第二章1、《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孙思邈.食治篇出自该书第26篇。
唐代文献贡献:论述了日常生活里所食用的果、蔬、谷、肉的形、味、药理作用、服食禁忌及治疗效果等,为现存医学书籍中最早的食疗专篇。
2、《食疗本草》的作者:孟冼唐代文献主要贡献: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二千余年所积累的食疗养生知识,内容丰富,药物多切合实用,凡可供食用且兼具医疗效果之物均予记录,收录了许多唐初本草未载的食物。
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的思想。
3、《养老奉亲书》的作者:北宋陈直。
宋代文献对老年保健的主要贡献:(1)饮食为重(2)食药同用(3)忌粘硬生冷饮食。
4、《饮善正要》一书出自的朝代:元代.作者:忽思慧金元时期文献主要贡献:(1)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优良传统(2)治未病,重食忌干(3)主张饮食有节(4)重视妇幼饮食保健(5)补充食物本草不足5、《本草纲目》一书出自得朝代:明朝。
作者:李时珍明代文献对中医营养学的主要贡献:(1)明代以前食物本草的总结(2)食疗经验丰富(3)重视饮食禁忌6、《随园食单》出自的朝代:清朝。
作者:袁枚清代文献7、《随息居饮食谱》出自的朝代:清代咸丰时期作者:王士雄。
清代文献第三章1、进行原料处理的目的:(1)纯净原料(2)改变原料性能或功效(3)便于贮存和制剂(4)矫正异位,改善口感2、常见的传统食品品种:鲜汁、茶饮、露剂、速溶饮料、酒剂、蜜膏、糖果、米面食品、粥食、菜肴、羹汤等3、酒剂的特点:(1)气味芳香,风味独特(2)利于原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3)增强原料的功效作用制作方法:(1)冷侵法(2)热侵法(3)酿制法4、鲜汁的特点:(1)营养丰富(2)感官性好(3)生津止渴5、茶饮的选材:多选择质地轻薄,具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的原料,如植物的花、叶、果实、茎枝、细根等,尤以花、叶为多。
中医营养五行图五色指的是青红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同时,五味(酸苦甜辣咸)也对应这个,它们排成一个五行阵,环环相扣,吃饭就应该按照这个规律。
比如黄瓜(青色)对肝好,胡萝卜(红色)对心好,苹果(黄色)对脾好,那么最好把这三样东西混在一起(皮要保留,林博士理论-大多数的蔬菜水果最营养的地方都在皮)放在搅拌器里合着矿泉水一起搅拌成汁,那可是个好东西。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搭配颜色要三个连在一起的(比如:青红黄,红黄白,白黑青),味道也是一样。
还有这里的黑色不是指黑色的食物,而是指深色。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五脏与五行、五味、五色是相生相克的关系(各种蔬菜、水果等的营养成分)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五脏与五行、五味、五色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不同颜色的食物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着阴阳调和的关系,合适地搭配饮食有助提高荷尔蒙的分泌。
与肾脏相对应的是黑色、带有自然咸味的食物,与脾相对应的是黄色、且有自然甜味的食物,而与肝相对应的是绿色、有酸味的食物。
●黄色食物健脾:黄色食物可以健脾,增强胃肠功能,恢复精力,补充元气,进而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
黄色食物对消化系统很有疗效,同时,也对记忆力衰退有帮助。
代表食物:豆腐、南瓜、夏橘、柠檬、玉米、香蕉和鹌鹑蛋等。
黄色的食物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在平时的一日三餐中,经常吃一些黄色的食物,可以增强胃肠功能,改变寒性体质,利于代谢功能的增强,保持女性荷尔蒙的分泌能力。
黄豆:帮助胃肠恢复动力,是天然植物性的雌性荷尔蒙,可以帮助女性荷尔蒙的调整。
也有助于缓解更年期和经期的症状,还可以预防与荷尔蒙有关的癌症。
南瓜:提高精力,补充元气,提高代谢。
夏橘:具有驱风、芳香、滋补的作用,并能缓和精神紧张症状。
柠檬: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延缓皮肤衰老。
玉米: 玉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它具有防癌作用;植物纤维素能加速致癌物质和其他毒物的排出;天然维生素E则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
中医营养学王红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五章常用食物第一节谷薯类1、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
①粳米锅巴200克(磨成粉),红糖100克,调服,治脾胃不调。
②粳米100克,薤白50克,煮粥,治脾虚泄泻和呕吐。
2、籼米:又叫南米、机米,味甘,性温,归心脾肺经。
功效: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
3、糯米:又叫元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
糯米加山药粉同煮,能健脾益气。
4、粟米:又叫小米、黄米。
味甘、咸,性凉。
归脾胃肾经。
功效:益气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益气(主要是用力过后补气,如妇女刚生完孩子);养血(主要是产后气血不足)。
小米150克,羊肉250克,熬汤,用于产后补气养血。
小米煮后上面漂浮的一层称为小米油,营养价值很高,非常适合婴儿服用。
5小麦:又叫淮小麦,味甘,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养心、健脾、益肾、除热、止渴心气不足会导致心烦意乱,可以用甘麦大枣汤:小麦15克,甘草9克,大枣5个,水煎服。
6、大麦:味甘,性凉,归脾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宽肠、利水。
大麦茶中含有尿囊素,对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口腔溃疡有治疗作用。
7、燕麦:又叫雀麦、野麦。
味甘,性平。
归脾肝大肠经功效:和脾益肝、滑肠、止汗、催产。
注意孕妇不能多吃,否则会导致流产8、荞麦:又叫乌麦,荞子。
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疗疮。
荞麦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降血脂、血压。
9、玉米:又叫苞米,包谷。
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调中开胃、利尿消肿。
玉米须煮水,能治疗水肿,小便不通。
玉米面、小米面、大豆粉等量混合做成食品,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注意:玉米不能长期单独服用,否则会营养不良。
10、高粱:又叫蜀秫。
味甘、涩,性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温脾止泻、化痰安神。
注意:正常人多吃能导致便秘。
11、青稞:别名油麦、青稞麦。
味咸、性平。
归脾肾经。
功效:补中益气。
一、1、冬瓜是暑天清暑佳品,冬瓜性寒,有清热、益脾、利尿、除湿之功效。
可切片煮汤或炒食,亦可清煮蘸调料食用。
2、绿豆:有清热、解暑、解毒、利尿的功效。
绿豆稀饭消暑效力较弱,单用绿豆熬汤效力较强。
3、薏米:性微寒,有健脾、去湿、利尿、开胃的功效。
4、苦瓜: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对中暑、痢疾、恶疮、消渴等病症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苦瓜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5、黄瓜:含水量为96%~98%,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
它含的纤维素非常娇嫩,这对促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胆固醇均有一定作用。
有清热、解渴、利尿的功效。
6、西瓜:富含水、糖和钾,还含有多种有机酸、番茄红素、酶类。
有消烦止渴、解暑热、利尿的作用。
7、猕猴桃:解热止渴,通淋。
主治少食不化、乳汁不足。
8、菠萝:菠萝多汁,味酸甜可口,香气浓郁,别有风味。
有清暑解渴、消食止泻的作用。
9、乌梅:味酸,同冰糖煎汤,又甜又酸,非常可口。
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炎夏饮用乌梅汤,有生津止渴、祛暑养阴的效果。
10、梨:味甘酸、性凉,归肺、胃经。
可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11、鸭:性偏凉,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
将鸭与冬瓜共炖食用,不但可补虚损,又能清暑滋阴,实为夏天的补益佳品。
如加配芡实30克,薏仁30克同煮,滋阴效果更佳,且能健脾化湿。
食疗方:1、猪瘦肉苦瓜汤(材料:瘦肉、苦瓜):苦瓜猪瘦肉汤,有消暑除热,明目解毒的功效。
民间常用以治疗感暑烦渴,暑疖,痱子过多,眼结膜炎等症。
苦瓜,性味苦、寒,入心、肺、胃经。
含苦瓜甙及多种氨基酸等。
功能清暑涤热,明目解毒。
猪瘦肉,性味甘咸、平,入脾、胃、肾经。
功能滋阴,润燥。
2、绿豆南瓜汤(材料:绿豆、南瓜):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3、苦瓜菊花粥(材料:苦瓜、菊花、粳米、冰糖):清利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痢疾等症。
4、冬瓜排骨汤(材料:冬瓜、排骨、姜):清淡而营养,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利尿之功效,是大暑时节适宜的清汤。
第一章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概念“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营养”古代又作“荣养”。
[例如]《晋书·赵至传》云:“至年十三,请师受业……至日,吾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
”至今,在日本仍沿用“荣养”一词。
营:经营,营造。
荣:荣盛,繁荣。
养:养护,补养。
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其中一门与营养学性质相近的学科(nutrition)被译为“营养学”,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中医饮食营养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成体系,渗透于中医各科之中。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泛指固态、流态、半流态的食物或食品。
食物:给人提供养分,满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种物质。
食品:食物进一步的加工品。
天然营养保健品:介于药食之间的天然物质,古称为“饵”。
食品的标准:色、香、味、形、器(器皿)、意(含义、意义)、质(营养成分、中医作用)、效(效果)、量,或营养成分、心理满足、饱腹感。
研究内容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
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
1简述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与饮食宜忌。
饮食养生,就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过程。
按历代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 常用的近百种食物具有补益养生的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固齿、强筋、益寿等功用。
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与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中药养生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治疗,就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
食疗的作用与药疗基本一致, 主要体现在祛邪与扶正。
饮食节制,泛指饮食的方法与方式,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食节的内容极为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与古代卫生学水平,包括全面膳食,而不偏食;食量有限,而不暴饮暴食;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
饮食宜忌又称食禁,实质就是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要“审因用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简述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理论深受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整体观与中庸等方面。
包括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调理阴阳营养观、食药一体营养观与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结合营养观。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与自然界相通相应, 同受阴阳法则之约束,同遵运动变化之规律。
自然界产物之味与机体脏腑有特定的联系与选择作用,有“所克”,所“制”,所“化”等功用。
可运用食物来补虚、泻实,调理阴阳。
调理阴阳营养观, 中医认为,机体失健或罹患疾病,乃阴阳失调之故。
或阴阳之偏盛,或阴阳之偏衰。
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就是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食药一体营养观, 中医认为,药物与食物同一来源,性能相通,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
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结合营养观,包括浑素搭配, 全面膳食,讲究浑素食、主副食、正餐与零食、食与饮之间的合理搭配。
审因用膳,根据不同年龄、地域、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合理、合情饮食与辨证用膳3简述食物的性能与饮食的作用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食性”、“食气”、“食味”等,包括性(气)、味、升浮沉降及补泻等内容。
中医营养学的内容有哪些中医营养学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探讨饮食调养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以及食物药用价值的学科。
在中医理论中,食物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更是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中医营养学的研究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营养学强调“食疗”,即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养身体。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的性味归经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五谷杂粮具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的作用,适宜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食用;而寒凉性的食物则适宜于阳虚体质的人群食用,以起到温补作用。
因此,中医营养学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气候的不同,科学搭配饮食,使之符合中医“四时五脏”的营养调养原则。
其次,中医营养学注重“药食同源”,即强调食物与药物的相通性。
在中医药理论中,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
比如,枸杞具有明目、益肝的功效,红枣具有补血、益气的作用,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等。
因此,中医营养学倡导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选用食物,以达到药食同源的养生效果。
另外,中医营养学还强调“饮食起居调摄”,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作息,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而饮食起居是调节阴阳的重要手段。
比如,中医营养学认为,早餐应该吃得丰盛,午餐应该吃得适中,晚餐应该吃得清淡,以符合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
同时,还强调在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以及烹饪方法的选择,使之符合中医“和五味、调五脏”的养生原则。
总之,中医营养学作为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来维护人体健康,注重食物与药物的相通性,以及饮食起居的调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中医营养学的指导,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营养学学习指南》编辑:理想谭一、学习技巧1.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医营养学强调“药食同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饮食相结合。
尝试运用中医营养学的原理来选择食物,调理身体。
例如,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或者在季节变化时调整饮食。
- 可以亲自烹饪一些具有中医养生功效的菜肴,体验中医营养学的实际应用。
同时,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身体反应,加深对中医营养学的理解。
2. 理解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营养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的,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至关重要。
- 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参加中医讲座等方式,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3. 记忆食物的性味归经- 中医营养学中,食物的性味归经是重要的知识点。
要准确记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以便在饮食调理中正确选择食物。
可以采用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 制作食物性味归经表,将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整理,标注其性味归经和功效作用。
通过反复查阅和记忆,加深对食物特性的了解。
4. 学习中医食疗方剂- 中医食疗方剂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一些经典的食疗方剂,了解其组成、功效和适用范围。
可以尝试制作和食用这些食疗方剂,感受其养生效果。
- 分析食疗方剂的配伍原理,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进行方剂的加减变化。
同时,注意方剂的使用禁忌,避免因不当使用而产生不良反应。
二、重点内容1. 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掌握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
例如,寒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热病;热性食物则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或寒证。
- 熟悉食物的功效,如健脾益胃、滋阴润燥、补肾壮阳等。
能够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食物进行调理。
2. 体质与饮食调理- 了解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