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养学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10
《中医营养学学习指南》编辑:理想谭一、学习技巧1.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医营养学强调“药食同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饮食相结合。
尝试运用中医营养学的原理来选择食物,调理身体。
例如,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或者在季节变化时调整饮食。
- 可以亲自烹饪一些具有中医养生功效的菜肴,体验中医营养学的实际应用。
同时,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身体反应,加深对中医营养学的理解。
2. 理解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营养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的,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至关重要。
- 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参加中医讲座等方式,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3. 记忆食物的性味归经- 中医营养学中,食物的性味归经是重要的知识点。
要准确记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以便在饮食调理中正确选择食物。
可以采用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 制作食物性味归经表,将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整理,标注其性味归经和功效作用。
通过反复查阅和记忆,加深对食物特性的了解。
4. 学习中医食疗方剂- 中医食疗方剂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一些经典的食疗方剂,了解其组成、功效和适用范围。
可以尝试制作和食用这些食疗方剂,感受其养生效果。
- 分析食疗方剂的配伍原理,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进行方剂的加减变化。
同时,注意方剂的使用禁忌,避免因不当使用而产生不良反应。
二、重点内容1. 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掌握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
例如,寒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热病;热性食物则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或寒证。
- 熟悉食物的功效,如健脾益胃、滋阴润燥、补肾壮阳等。
能够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食物进行调理。
2. 体质与饮食调理- 了解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
中医营养学识记领悟▲应用第一章1、中医营养学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
内容: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禁忌饮食制度饮食卫生食物本草2、中医营养学的基本观点:(1)整体观念A人与自然的整体观B人体自身的整体(2)平衡阴阳(3)药食同源第二章1、《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孙思邈.食治篇出自该书第26篇。
唐代文献贡献:论述了日常生活里所食用的果、蔬、谷、肉的形、味、药理作用、服食禁忌及治疗效果等,为现存医学书籍中最早的食疗专篇。
2、《食疗本草》的作者:孟冼唐代文献主要贡献: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二千余年所积累的食疗养生知识,内容丰富,药物多切合实用,凡可供食用且兼具医疗效果之物均予记录,收录了许多唐初本草未载的食物。
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的思想。
3、《养老奉亲书》的作者:北宋陈直。
宋代文献对老年保健的主要贡献:(1)饮食为重(2)食药同用(3)忌粘硬生冷饮食。
4、《饮善正要》一书出自的朝代:元代.作者:忽思慧金元时期文献主要贡献:(1)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优良传统(2)治未病,重食忌干(3)主张饮食有节(4)重视妇幼饮食保健(5)补充食物本草不足5、《本草纲目》一书出自得朝代:明朝。
作者:李时珍明代文献对中医营养学的主要贡献:(1)明代以前食物本草的总结(2)食疗经验丰富(3)重视饮食禁忌6、《随园食单》出自的朝代:清朝。
作者:袁枚清代文献7、《随息居饮食谱》出自的朝代:清代咸丰时期作者:王士雄。
清代文献第三章1、进行原料处理的目的:(1)纯净原料(2)改变原料性能或功效(3)便于贮存和制剂(4)矫正异位,改善口感2、常见的传统食品品种:鲜汁、茶饮、露剂、速溶饮料、酒剂、蜜膏、糖果、米面食品、粥食、菜肴、羹汤等3、酒剂的特点:(1)气味芳香,风味独特(2)利于原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3)增强原料的功效作用制作方法:(1)冷侵法(2)热侵法(3)酿制法4、鲜汁的特点:(1)营养丰富(2)感官性好(3)生津止渴5、茶饮的选材:多选择质地轻薄,具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的原料,如植物的花、叶、果实、茎枝、细根等,尤以花、叶为多。
走进中医饮食营养学一、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2、中医营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⑴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应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医家就认识到饮食对人的作用。
认为饮食是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按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
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益养生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志、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
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
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⑵饮食治疗:习称“食疗”“食治”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
孙思邈曾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如今,中医食疗不少成果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如:临床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血脂;应用红枣防治贫血;应用木耳防止眼底动脉出血;应用百合、苦瓜等防治病毒和细菌性感染等疾患。
⑶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泛指饮食的方法、方式,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中医食节内容极为丰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明和古代卫生学水平,如中医提倡的全面膳食而不偏食;不暴食暴饮,食量有限度;讲究食物卫生清洁,食前食后有良好卫生习惯,进茶进酒要适量等等。
⑷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
饮食的宜与忌实质上是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益,失当则为忌。
二、中医饮食营养的基本观点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下面,我们就在中医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中医饮食的基本观点。
㈠天人相应的整体营养观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⑴人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中医营养学一、药食同源例如:药物当作食用─枸杞、莲子、百合。
食物当作药用─姜、葱、蒜、米、麦等。
药食结合为药膳─如人蔘鸡、当归鸭、枸杞鳗、茯苓膏、天麻炖排骨等。
二、食物调养(或膳食疗养)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其义在于药即是毒,而药物治病有其作用,治疗疾病可去其六七八分,即使无毒之物也至九分而止,需以食物调理使之痊愈,以免伤了正气。
*中药理论亦适用于食物的性能的分类,因此食物的性能亦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沈、形质(营养素)及功能(或功效)等。
三、四气(四性)指寒、凉、温、热,及不冷不热之“平性”等气食物可分出寒凉与温热的程度,乃根据其在人体的作用,由经验累积所判定出来的。
目前并未有一具体的化学成分或物理因子可供作指标来标示。
但经验累积与人体实验的判定,也具有相当准确性与意义。
例如:黄豆─平性,滋脾养胃。
绿豆─凉性,消暑解毒。
两者皆含蛋白质、维生素与脂肪,却无法以定量方式分寒凉。
寒性食物:服用后降低身体温度(作用较强)的食物例如:苦瓜、西瓜、冬瓜、哈密瓜、绿豆、猪肉等。
凉性食物:服用后降低身体温度(作用较弱)的食物例如:柳橙、橘子、蜂蜜、小麦、豆芽菜、竹笋、鸭肉等。
平性食物:服用后作用平和的食物例如:黑豆、红豆、四季豆、木耳、百合、莲子、马铃薯、葡萄、金针菜、桃子、无花果、鲤鱼等。
温性食物:服用后提高身体温度(作用较弱)的食物例如:黄豆、糯米、扁豆、胡桃、羊乳、牛肉、鸡肉等。
热性食物:服用后提高身体温度(作用较强)的食物例如:狗肉、羊肉、葱、姜、蒜、胡椒、酒等。
*四气之作用在“气”的部分,气属阳。
而四气之中又分阴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之气对功能性奋亢与发炎性属火热者,有抑制的效果。
*温热之气对功能性低下,体力衰退或寒性疾病,有提升与温煦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认为:疗热以寒,疗寒以热。
中医营养学填空1、《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食治篇出自本书的第二十六卷。
2、《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唐显庆时期的孟诜。
3、《养老奉亲书》的作者是北宋泰川通化县(今属江苏)县令陈直撰。
4、《饮膳正要》一书出自元朝,作者是忽思慧。
5、《本草纲目》一书出自明代,作者是李时珍。
6、《随园食单》出自清代,作者是著名诗人袁枚。
7、《随息居饮食谱》出自清代,作者是王士雄。
8、山药面的组成是山药250g,面粉500g。
其功效是聪耳明目,延年益寿。
9、菊花延龄膏的组成是菊花250g,蜂蜜适量。
其功效是疏风、明目、平肝、延年。
10、养生酒的组成是桂圆肉250g,枸杞子250g,当归30g,菊花30g,白酒1000ml。
其功效是补血益精,养生健体。
11、红颜酒的组成是核桃肉100g,甜杏仁30g,红枣50g,蜂蜜适量,白酒1000ml。
其功效是补益脏腑,悦泽容颜。
12、琼玉膏的组成是人参50g,茯苓200g,生地200g,蜂蜜适量。
其功效是益气养阴,驻颜益寿。
13、芝麻枣糕的组成是黑芝麻500g,大枣500g。
其功效是补肝肾,健脾胃,乌发养发。
14、猪肝绿豆粥的组成是猪肝50g,绿豆50g,粳米100g。
其功效是补肝,清肝,明目。
15、青葙子速溶饮的组成是青葙子300g,白糖适量。
其功效是清肝明目。
16、枸圆膏的组成是枸杞子500g,桂圆肉(即龙眼肉)500g,蜂蜜适量。
其功效是滋阴养血,益智安神。
17、莲肉糕的组成是莲肉120g,茯苓60g,粳米150g,白糖适量。
其功效是益脾和胃,安神长智。
18、大枣粥的组成是大枣5枚,茯神10g,粟米100g。
其功效是健脾养心,安神益智。
19、避免吃辛辣、油腻之物有利于润喉清音。
20、青龙白虎汤的组成是鲜橄榄3个,鲜萝卜100g。
其功效是清肺化痰,解毒利咽。
21、罗汉果饮的组成是罗汉果一个。
其功效是清肺,润喉,止咳。
22、凉拌三皮的组成是西瓜皮200g,黄瓜皮200g,冬瓜皮50g。
中医营养学中医营养学第一章概述1.1 中医营养学的定义1.2 中医营养学的研究对象1.3 中医营养学的研究意义1.4 中医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2.1 中医基本理论2.1.1 五行学说2.1.2 阴阳学说2.2 中医脏腑学说与营养2.3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与营养2.4 中医辨证施治与营养调理2.4.1 中医体质理论与营养2.4.2 中医药膳与营养调理2.4.3 中医针灸与营养调理第三章中医营养评估3.1 中医体质辨识3.1.1 中医体质分类和特征3.1.2 中医体质辨识方法3.2 中医脏腑功能评估3.3 中医舌诊与营养评估3.4 中医脉诊与营养评估第四章中医调养饮食4.1 中医膳食原则4.2 中医调理食材4.2.1 中医药食同源食材4.2.2 中医常用食材及其功效4.3 中医调理饮食方法4.3.1 中医适应症饮食4.3.2 中医禁忌症饮食4.3.3 中医药膳烹调方法4.4 中医烹调技巧与菜谱第五章中医养生运动5.1 中医养生运动概述5.2 中医养生运动分类与特点5.3 中医养生运动原则与方法第六章中医膳食保健品6.1 中医膳食保健品的定义6.2 中医膳食保健品的分类6.2.1 中医药膳品6.2.2 中医食疗品6.2.3 中医保健食品6.3 中医膳食保健品的功能与应用第七章中医营养与常见疾病7.1 中医营养与心脑血管疾病7.2 中医营养与消化系统疾病7.3 中医营养与代谢性疾病7.4 中医营养与免疫系统疾病7.5 中医营养与妇科疾病7.6 中医营养与男科疾病第八章中医营养与生活阶段8.1 中医营养与婴幼儿期8.2 中医营养与儿童期8.3 中医营养与青春期8.4 中医营养与孕产期8.5 中医营养与更年期8.6 中医营养与老年期附件:附件1:中医膳食保健品推荐表附件2:常见中医药食同源食材表附件3:中医体质辨识问卷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广告法:医疗广告法是指用于推广医疗及相关商品的广告活动所遵循的法规。
一、1、冬瓜是暑天清暑佳品,冬瓜性寒,有清热、益脾、利尿、除湿之功效。
可切片煮汤或炒食,亦可清煮蘸调料食用。
2、绿豆:有清热、解暑、解毒、利尿的功效。
绿豆稀饭消暑效力较弱,单用绿豆熬汤效力较强。
3、薏米:性微寒,有健脾、去湿、利尿、开胃的功效。
4、苦瓜: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对中暑、痢疾、恶疮、消渴等病症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苦瓜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5、黄瓜:含水量为96%~98%,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
它含的纤维素非常娇嫩,这对促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胆固醇均有一定作用。
有清热、解渴、利尿的功效。
6、西瓜:富含水、糖和钾,还含有多种有机酸、番茄红素、酶类。
有消烦止渴、解暑热、利尿的作用。
7、猕猴桃:解热止渴,通淋。
主治少食不化、乳汁不足。
8、菠萝:菠萝多汁,味酸甜可口,香气浓郁,别有风味。
有清暑解渴、消食止泻的作用。
9、乌梅:味酸,同冰糖煎汤,又甜又酸,非常可口。
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炎夏饮用乌梅汤,有生津止渴、祛暑养阴的效果。
10、梨:味甘酸、性凉,归肺、胃经。
可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11、鸭:性偏凉,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
将鸭与冬瓜共炖食用,不但可补虚损,又能清暑滋阴,实为夏天的补益佳品。
如加配芡实30克,薏仁30克同煮,滋阴效果更佳,且能健脾化湿。
食疗方:1、猪瘦肉苦瓜汤(材料:瘦肉、苦瓜):苦瓜猪瘦肉汤,有消暑除热,明目解毒的功效。
民间常用以治疗感暑烦渴,暑疖,痱子过多,眼结膜炎等症。
苦瓜,性味苦、寒,入心、肺、胃经。
含苦瓜甙及多种氨基酸等。
功能清暑涤热,明目解毒。
猪瘦肉,性味甘咸、平,入脾、胃、肾经。
功能滋阴,润燥。
2、绿豆南瓜汤(材料:绿豆、南瓜):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3、苦瓜菊花粥(材料:苦瓜、菊花、粳米、冰糖):清利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痢疾等症。
4、冬瓜排骨汤(材料:冬瓜、排骨、姜):清淡而营养,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利尿之功效,是大暑时节适宜的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