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石灰吟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40
小学古诗石灰吟带拼音翻译石灰吟明代:于谦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fěn shēn suì gǔ hún bù pà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翻译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赏析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扩展阅读:于谦的经典古诗1.《岳忠武王祠》年代:明/作者:于谦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石灰吟古诗的意思翻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石灰吟古诗大概是讲述了于谦小时候就立下志向,长大后更加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个正直廉洁、刚强坚毅的忠臣。
石灰吟古诗作者介绍于谦(1398— 1449),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宣德五年进兵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所俘,郕王朱祁钰即位,石亨等诬陷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石灰吟古诗的意思翻译:我在无人问津的地方,独自守着一堆经历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们好像对我说:“别看你现在只是个破石头,没有什么用处,可将来你会成为珍贵的砚台或者是精美的工艺品啊!”我听了它们的鼓励,便毫不犹豫地把石块放到烈火中去煅烧,任凭它们在熊熊烈焰中烧得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
当我的肉体被烧成灰烬时,我的灵魂仍然像白玉一般纯洁,会一直保持自己的节操,绝不会象那些身居高位、不能保持自己节操的人,在人世间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这首诗赞颂了石灰坚贞不屈的品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为国尽忠的思想感情。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石灰吟》则是他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石灰吟》是宋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生平简介于谦(1398— 1449),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宣德五年进兵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所俘,郕王朱祁钰即位,擢兵部尚书。
石灰吟古诗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石灰吟》作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石灰吟作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及注释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小学古诗《春晚》小学古诗《石灰吟》原文译文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下面是分享的小学古诗《石灰吟》原文译文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全不怕)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石灰吟》全文带拼音shí huī yín朝辞白帝彩云间zhāo cí bái dì cǎi yún jiān千里江陵一日还qiān lǐ jiāng líng yī rì huán两岸猿声啼不住liǎng àn yuán shēng tí bù zhù轻舟已过万重山qīng zhōu yǐ guò wàn chóng shān解析:《石灰吟》是唐代文学家和书法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
该诗借描述文人游历山水之情,激发对历史久远、山水秀丽的忧思和无限遐想。
诗中通过描写白帝城为背景,表达了作者游历过程中的感慨和思考。
整首诗由四个七言绝句组成,每个句子都展示了充分的意境和画面感。
在韵脚上,前两句押韵aabb,后两句押韵abcd。
这种平仄韵脚的运用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艺术感。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旅行地点——白帝城,用彩云衬托出一个神秘、浪漫的氛围。
接下来的一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对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旅程中经过千里迢迢的江陵,却一日间返回,凸显了旅行的神奇和畅快。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描写了在游船上途中猿猴的啼叫不绝,意味着旅行的艰辛。
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对仗手法表达了诗人途中轻舟已经通过了万重山,即将到达目的地。
整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和抒发,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词才华,通过《石灰吟》这首作品,将诗人的游历及对历史、自然的思索与景物的描绘相结合,展示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致,以及人与山水之间的情感联系。
整首诗既是一篇山水田园诗,又是一篇哲理诗,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抱负。
借物抒情的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借物抒情所作的一首诗歌,借用了石灰石的制作过程,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的高尚思想情怀。
以下是《石灰吟》的译文和赏析:
译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首诗的译文是:“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
《石灰吟》以石灰为比喻,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正如人生要经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
然而,即使面对粉身碎骨的危险,石灰石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知道只有经过烈火的焚烧,才能炼成坚硬的石灰。
这正是人生要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石灰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清白的高尚思想情怀。
在诗中,“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正义事业献身,保持忠诚清白的精神追求。
这种高尚的思想情怀,也是作者在政治上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信仰。
总的来说,《石灰吟》是一首借物抒情的古诗,通过描绘石灰石的制作过程,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思想情怀。
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只有在经历磨难和挫折之后,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