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概念、定义与基本属性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单元主题一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分类一、基础知识1、旅游的定义(1)芙蓉镇对应的旅游景点是;红灯笼高高挂对应的是;大话西游对应的是(2)1942年由学者和合著的中推出了“艾斯特”定义。
(3)1811年英国的《牛津词典》中已经使用一词。
(4)中国的“旅游”一词最早建立于南朝梁国的一诗中:,。
(5)唐朝在《周易正义》中对“旅”做了阐述:。
(6)“观光”一词最早出现在时期。
(7)对旅游的认识,西方侧重于表达和的关系,东方人则侧重于表达和的关系。
(8)旅游最为突出的两个外部特征是和。
2、旅游的基本属性(1)旅游是人类是会发展的才出现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的社会现象。
(2)人类活动包括和两大领域。
(3)旅游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生产行为。
(4)旅游是一种超出人类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和。
(5)旅游活动已不再是以往的个人活动,而是的组织活动。
(6)实质上旅游与劳动在分享时间上是时期的。
(7)旅游需求是一定下的产物,是驱使的结果。
(8)旅游是的休闲活动。
3、旅游的特点(1)旅游活动的发生,必须以旅游者的为前提。
(2)这就是旅游活动的。
(3)旅游者对陌生地,陌生事物的向往,决定着旅游的特征。
(4)旅游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在异国他乡做的停留,发生在旅游者人生中的行为。
(5)旅游是一种的个人审美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
(6)对的追求是旅游者普遍的旅游动机之一。
4、旅游的地域划分(1)、旅游作为一种象,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
(2)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按照,的规律进行的。
(3)旅游是旅游的先导,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延伸,两者相互促进。
(4)国内旅游旅途相对,所需时间,费用及支出,同时不需要办理。
(5)国际旅游一般旅途,手续所需时间。
(6)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港、澳、台同胞赴内地旅游归入旅游,都统计为。
5、按旅游目的地划分—旅游的类型1、是自古以来国内外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旅游方式。
2、中国大多数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都属于。
3、旅游者在中获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审美享受,满足了积极休息和愉悦身心的需要。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学一、迁徙、旅行、旅游的区别。
二、旅游定义: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三、旅游的本质:追求审美愉悦,或者说追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四、旅游的基本属性: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会属性。
五、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
六、旅游的构成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
三要素: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
七、旅游的分类(一)按旅游目的划分1. 消遣旅游(休闲旅游):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包括观光旅游(最普遍)、度假旅游、生态旅游2. 事务旅游: 包括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等。
3.个人或家庭事务旅游:探亲旅游、修学旅游。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内,通可分为:国际旅游、国内旅游1.国际旅游: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包括国际出境旅游(出国旅游)和国际入境旅游。
出境旅游:①一般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②特殊情况:大陆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不属于居民地长住性外国人在所在国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亦属于国内旅游。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旅行活动指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近代旅行活动指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旅游活动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旅游发展时期。
二、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三、工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1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3 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4 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
四、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的贡献: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通过包租火车,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禁酒大会;2.1845年,托马斯·库克决定开办商业性的旅行社业务,并于当年夏天首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3.1855年,第一次包价出国游;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立,是当时英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旅游企业;5.1872年,组织了首次环球旅游。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1旅游概述1.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息、商务和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2.惯常环境既包括常住地,也包括常住地以外经常去的地方。
3.旅游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的文化活动。
4.旅游活动的属性: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会文化属性。
5.旅游的特征:空间上的异地性和时间上的暂时性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联系甚广的综合性。
6.综合性:a.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种需求活动b.各旅游企业为满足这些需求而从事的经营活动c.旅游地行政和其他部门为保障旅游活动有序运行而实施的协调、指导和管理。
7.古代旅游和旅行的代表:古希腊:以著名的历史学家、旅行家希罗多德为代表。
阿拉伯:当地人善于经商,一些著名的旅行家,如苏莱曼、马苏等。
《苏莱曼东游记》是阿拉伯人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编年史》的“金色草原”卷中多次提到中国。
8.近代旅游●产业革命是旅游产生的基础。
●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用火车包租的形式组织了一次570人的从来斯特到洛赫伯勒的团体旅行,是近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发端,库克被认为是近代旅游的奠基人。
●1845年,托马斯库克正式开办旅游代理业务,即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的诞生。
●世界旅行代理业的三大公司: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英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
9.现代旅游:旅游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分不开:a.科技是交通运输条件改变,缩短了人们感知上的时空距离,使远距离出游成为可能。
b.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有了出游的可能。
C.科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加,增强了支付能力,从而带动了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d.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也使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强烈要求。
e.战后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F.战后世界出游人口不断增加,使旅游从此变成为大众化的活动。
10.中国古代旅游的发展史(代表人物)●西周时期的周穆王和秦始皇等帝王的巡游●官吏宦游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迁●文人墨客漫游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君子”、南朝的陶渊明、谢灵运。
《旅游的本质属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旅游的定义和本质属性。
2. 掌握旅游的特点和意义。
3. 分析旅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探讨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二、导学内容1. 旅游的定义和本质属性-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目标而离开平时生活环境,前去其他地方进行短期居留的活动。
- 旅游的本质属性包括情感体验、文化交流、自我实现、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2. 旅游的特点和意义- 旅游具有多样性、个性化、体验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 旅游对于增进经济发展、增进文化交流、增强人际干系、提升个人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旅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旅游可以增进个人身心健康、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
- 旅游可以增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4. 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旅游产品和效劳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 旅游业也面临环境破坏、文化冲突、安全风险等挑战,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旅游的定义和本质属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 观看视频:播放与旅游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意义和影响。
3.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旅游调研,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和旅游者需求。
4. 专题讲座:邀请旅游专家就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旅游产业。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旅游的定义、本质属性、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旅游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学生将更加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为增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页脚旅游的概念、定义与基本属性-----------------------作者:-----------------------日期:绪论1 旅游活动(现象)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和的结果。
2 流放活动现象在古代就已产生。
()第一节旅游与旅游业1 大众旅游时代的出现是在()A 一战前B 二战前C 一战后D 二战后2 旅游供给体系在近代才开始形成。
()3 自古至今的旅游都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4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9世纪40年代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
()5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平民百姓。
()6 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7 旅游发生在先,旅游业形成在后,但二者都是在战后才得到迅速发展的。
()8 旅游是人类各种活动形式中最具的一种活动。
9 自古至今的旅游活动都离不开。
到近代,由于和,导致的发生,这正标志者的形成。
10 世纪年代,英国人开创旅游业的先河。
页脚11 年,全世界的国际、国旅游总收入已超过老牌的石油、钢铁、汽车工业,一跃成为世界第大产业。
12 和、一起成为国际贸易的三大支柱。
13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旅游活动必须建立在之上。
14 大众性的旅游活动必须有强大的做后盾。
15 由于先进的和的不断更新,使跨国和洲际旅游成为可能。
16 带来的至今持久不衰的旅游热,说明人类的旅游活动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7 旅游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第二节旅游学与旅游概论1 旅游学2 由于旅游是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人们一直把旅游作为来研究。
3 旅游是一种的社会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旅游业必然是一项的产业。
4 旅游学的产生有其曲折的孕育过程,即对、、。
它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5 及同一种文化属下的各具特色的是最具吸引魅力的旅游资源。
6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旅游业运营模式也具有高度的和的特征。
7 旅游是人类和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绪论1 旅游活动(现象)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和的结果。
2 流放活动现象在古代就已产生。
()第一节旅游与旅游业1 大众旅游时代的出现是在()A 一战前B 二战前C 一战后D 二战后2 旅游供给体系在近代才开始形成。
()3 自古至今的旅游都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4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9世纪40年代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
()5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平民百姓。
()6 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7 旅游发生在先,旅游业形成在后,但二者都是在战后才得到迅速发展的。
()8 旅游是人类各种活动形式中最具的一种活动。
9 自古至今的旅游活动都离不开。
到近代,由于和,导致的发生,这正标志者的形成。
10 世纪年代,英国人开创旅游业的先河。
11 年,全世界的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超过老牌的石油、钢铁、汽车工业,一跃成为世界第大产业。
12 和、一起成为国际贸易的三大支柱。
13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旅游活动必须建立在之上。
14 大众性的旅游活动必须有强大的做后盾。
15 由于先进的和的不断更新,使跨国和洲际旅游成为可能。
16 带来的至今持久不衰的旅游热,说明人类的旅游活动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7 旅游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第二节旅游学与旅游概论1 旅游学2 由于旅游是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人们一直把旅游作为来研究。
3 旅游是一种的社会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旅游业必然是一项的产业。
4 旅游学的产生有其曲折的孕育过程,即对、、。
它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5 及同一种文化属下的各具特色的是最具吸引魅力的旅游资源。
6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旅游业运营模式也具有高度的和的特征。
7 旅游是人类和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8 观察和研究旅游问题必须在上着眼。
9 旅游学定义中“”,旨在标志着旅游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10 旅游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学科,是整个旅游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11 旅游概论是旅游学的,并以为研究领域,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12 与是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前二者相比较作为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13 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客体,二者对立统一。
14 旅游的基本属性包括、、和。
15 和之间的矛盾,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6 当和普遍存在时,就自然地形成了,标志着旅游业的诞生。
17 旅游业的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整体质量。
18 在现代旅游业对旅游活动所提供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供给服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或。
19 实质上,旅游业的兴衰是由的消长决定的。
20 学习旅游概论既要重视,又要注意,既要善于吸收,又要重视。
21 人们将具备作为旅游主体条件的人称为,将具备作为旅游客体的、具体因素称作。
22 从旅游实践活动来讲,人人都可以成为旅游的主体。
()23 旅游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24 旅游业决定了旅游活动的一切。
()25 旅游者与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相比较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26 旅游学定义中的“全球性”、“综合性”有何含义?27简述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及其科学概念第一节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1 享乐旅行2 旅游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而日趋成熟的过程。
3 旅游是从中孕育又从中分离出来的。
4 旅行导源于的活动。
5 我们把处在采猎时期的人类称为。
6 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
7 开创了旅游的先河。
8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9 追溯历史,在我国文献中出现与旅游一词意义相通的“观光”一词是在时期;而直称“旅游”则是在时代;在国外,旅游一词直至年才在《牛津词典》上出现。
10 旅游的产生源于的发展,的提高和的成熟。
11 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12 是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
13 旅游是人类超出而具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
14 人类具有自觉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15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从中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从、和中分离。
16 早期人类主要依靠、、等集体劳动生产活动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
17 人类的逐渐转化为商品,也到了应运而生的历史阶段。
18 旅游自古有之,就是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19 旅游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
()20 人类在具备“旅游观念”后开始了“旅游”实践。
()21 旅游是超出生存需要具有享受性的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
()22 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自然行为。
()23 经商旅行或为其他功利目的的旅行已经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24 享乐旅行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所以也可直称为旅游。
()25 旅游孕育于功利性的旅行之中,但必须脱胎于功利性的旅行之外。
()26 从迁徙到旅行直到旅游的演变发展过程,其核心就是人类意识和精神需求的发展与经济条件的成熟。
()27 人们的任何活动或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条件,在这些历史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条件。
()28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29 迁徙与旅行、旅游有何联系与区别?第二节旅游的概念及定义1 旅游(“艾斯特”定义)2 旅游3 西方语言中,“旅游”一词的英语原文是,即有的意思。
4 工业革命后,西方语言中普遍使用的旅游一词是,最早见于年英国出版的《牛津词典》,其词义是。
5 在我国的古代,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词汇除了一词外,更多作用的是具有各自独立概念的“”字和“”字。
6 “”可认为是我国最早关于“旅游”的定义。
7 “游”字的本字为“”,作解,其古老的含义与有关。
8 “旅游”一词,中国最早见于朝梁代诗人的一诗。
9 西方最具权威性的对旅游的定义首推的和在他们合著的《》中所下的定义。
10 艾斯特定义的优点在于指出了旅游的某些基本特性,如、、、。
11 艾斯特定义的缺点在于把和排除在外,而且难于把一般的和具有消遣性的加以区别。
12 “旅游”就是,这是2002年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作的解释。
13 是旅游所凭借的手段或前提,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
14 中国古代诸多有关“游”的词汇中,隐含了中国古人注重和的价值取向。
15 旅游是一个概念,是属于全人类的。
16 中外对旅游概念表述的不同倾向反映了东西方的差异。
西方倾向于表达的关系;而中国更倾向于表达的关系。
1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提出的近游的旅游观。
18 既可以常住地进行,也可以在异地开展。
19 旅游的定义必须具有、、、以及活动的等内涵的规定性。
20 旅游活动之所以局限在少数权贵和富闲人士之中,主要在于古人普遍缺少追求个性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
()21 在中国古代就开始形成对旅行,游览,旅游这三者的不同概念。
()22 既然有“商务旅游”之称,那么,凡是外出经商活动都属于商务旅游的范畴。
()23 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血统的人士仍有“游子”之感,正体现了重视血缘亲情的中国人文特征。
()24 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在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北京故宫参观的行为属于旅游。
()25连线:巡游帝王及其宫妃出游游幸帝王出游游宦僧人出游游方游玩宴乐过度游燕以谋求官职而出游游学为修学而进行旅行26 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7 旅游的定义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28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根据的标准是什么?第二章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第一节旅游需要与旅游本质1 旅游需要2 是人们的旅游行为和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 与之间的矛盾正是旅游需要产生的前提。
4 旅游者所要满足的是选择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的主要依据。
5 人类的,是人类旅游需要产生的前提,而追求是旅游需要产生的基本条件,这就是产生的原理。
6 旅游的和为人们的不同需要的满足提供了条件。
7 旅游拓展了人们的,产生了与日常生活的。
前者指,后者指。
8 旅游是以为主,集、、、、、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9 旅游的综合功能丰富了旅游者的内容和形式。
10 反映了旅游的特殊品质和最高价值;是旅游最高价值的标志。
11 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和——身心愉快感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12 旅游本质作为旅游最高价值的标志,对于所有旅游者来说是“人人平等”的。
()13 获得自由感、解放感,就获得人生中的完美感。
()14 人的不自由和渴望自由之间的矛盾也是旅游的基本矛盾发生的依据。
()15 现代的旅游者更重视的已不是吃的“形式”,而是吃的“内容”了。
()16 为什么旅游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17 何为旅游需要产生的原理?18 旅游的本质是如何规定的?为什么说自由感、解放感和满足感反映了旅游的最高价值?第二节旅游的基本属性1 旅游的基本属性是、、、。
2 现代旅游在旅游动机、目的和方式上越来越趋于、和。
3 一个完整旅游活动的运作过程,既是的过程,又是的过程,即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可见,是旅游的灵魂。
4 旅游行为是,而非。
5 旅游是一种超出的高级。
6 根据人类的需要分为、和三个方面的理论,说明旅游是人类生活需要层次提高的表现。
7 所谓高级消费,主要是就和而言。
8 一般来说,旅游消费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等的实物结构;另一类是,主要指、以及在旅游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具胡无形效用的劳务性消费价值结构。
9 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首先要有和;其次是,必须有外出旅游的。
前者是,后者是。
10 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文化背景包括,也包括。
11 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包括和两大类型。
12 人类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归结起来,不外是有关和两大类型。
13 “文以地生辉,山以文益秀”,说明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14 旅游者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指的就是旅游者本人的文化意识。
()15 经济因素对旅游的制约作用将以主导地位降为从属地位。
()16 自然旅游资源是纯自然的,不具有文化内涵。
()17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也具有异族文化的特色。
()1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19 为什么说旅游拥有社会属性?20 为什么说旅游拥有文化属性?21 简述旅游的经济属性?22简述旅游的消费属性?第三节旅游的特征及类型1 异地性2 季节性3 国内旅游4 地方性旅游5 区域性旅游6 全国性旅游7 国际旅游8 观光旅游9 公务旅游10 宗教旅游11 特种旅游12 农业旅游13 通常把旅游的特点概括为、、、、和。
其中,、、是旅游的本质特征。
14 从旅游美学的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的活动。
现代旅游就是的事业。
15 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的。
其中,是基本特征。
16 旅游中的“静”指的是,实质上旅游就是一种和或者说是和相结合的活动。
17 现代旅游一般可以按和来划分。
18 旅游活动按旅游区域划分,可分为和两个基本类型,是的先导,而是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