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则》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小故事,《司马光》和《王戎不取道旁李》。
这两个故事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某些内容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体会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光和王戎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难点:理解故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教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教育意义。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教师进行讲解,解释故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故事二则》说课稿及反思(一)(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一、说教材《故事二则》这篇略读课文由《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两则故事组成,每则故事情节生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扁鹊治病》原文见《韩非子·喻老》。
名医扁鹊几次拜见蔡桓侯,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侯坚信自己没有病,认为扁鹊在骗人,最终病重身亡。
整个故事以时间为序,以蔡桓侯病情发展为线索,讲述了扁鹊和蔡桓侯四次见面的情形,通过两人的不同神态、语言,刻画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尽职尽责,蔡桓侯的骄横自负、不听善言。
故事以蔡桓侯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
纪昌拜射箭能手飞卫为师,飞卫却让他先下功夫练眼力。
纪昌勤加练习,做到了看东西不眨眼睛,能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飞卫才开始教纪昌开弓放箭。
后来,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作者详细描写纪昌如何练眼力,只用一句话交代飞卫教纪昌学习开弓射箭,突出了纪昌的恒心和毅力。
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它的基本功入手。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看出名师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故事很有条理,有不少表示事情先后发展顺序的词句。
《扁鹊治病》中,“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五天之后”等词句,表明课文在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故事;“皮肤上有点儿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等词句,写出蔡桓侯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对左右的人说”“很不高兴,没有理睬”“非常不高兴”“觉得奇怪”“派人去请”等词句,写出蔡桓侯对扁鹊的话从不信到生气,再到相信的变化过程。
《纪昌学射》中,“开始练习”“两年以后”“练得相当到家”“再次去拜见”“又开始练习”“练到后来”等词句,提示了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
故事主要情节部分记叙顺序基本相同。
《扁鹊治病》中,扁鹊与蔡桓侯的前三次相见,都是按“指出病在何处—蔡桓侯的态度—扁鹊告退”的顺序来写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教案(3)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题。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学习故事•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事,并指导学生提炼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故事的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4. 合作展示•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展示他们的复述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故事中的含义和价值,让学生思考故事对自己的启示。
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故事中的内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故事内容,并写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故事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故事二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教育家李国文的《速算》和伊索的《寓言》,两个小故事组成。
这篇课文旨在教会学生懂得“遇事要沉着冷静,从多方面分析一下”的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故事所包含的哲理。
二、说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读懂两则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3. 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从多方面分析,不能只根据一次机会就下结论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故事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对两则故事所包含的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五、教学过程:1.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首先我以激趣入手,让学生猜一个谜语,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学生: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学新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课堂上我依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完后,我再让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并请学生复述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再读课文,理解感悟首先我出示小黑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即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两则故事的句子并画下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讨论做好准备。
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句子,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则故事的内容。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4. 深入探究,揭示道理这一环节我首先问学生:这两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一环节的讨论是为了深入探究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 作业布置针对本课特点,我布置了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在班级里搞一个故事会。
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拜、侯”等6个生字,会写“拜、肤”等9个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3. 能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感受名医扁鹊和蔡桓公、纪昌和飞卫的人物形象。
4. 懂得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等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 联系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感受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
- 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的读音、书写示范,以及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 同学们,你们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一般会怎么做呢?(找医生看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和医生有关的故事。
2. 板书课题:故事二则。
-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
(如:是哪两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拜见侯爷皮肤剂量骨髓目标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 指名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 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如“髓”读“suǐ”,“侯”与“候”的区别。
- 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3. 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 重点指导“拜、肤、剂”等字的书写。
- 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书写规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
3. 引导学生给两则故事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两个小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这两个故事都寓意深刻,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提炼中心思想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故事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角色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懂得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角色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故事二则》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角色特点。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品悟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寓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5.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角色扮演,感受故事情境,体会故事情感。
6.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寓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两个故事,分别是《小木偶的故事》和《小黄狗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充满了童趣,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角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诚信、勇敢、善良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两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中。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7.作业: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分享课文内容,培养家庭亲子关系。
故事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认识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刨根问底、既……也……、万不得已、寄人篱下”等词语的意思。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多做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读懂达瑞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难点:读懂故事,并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讲述两个孩子幼时无意中说出自己的梦想,多年后梦想成真的故事。
2.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 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两则故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则故事。
3. 完成填空,再齐读。
()的达瑞()的杰西()的爷爷()的冰激凌店)4. 学习字词。
交流并纠正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5. 分组读故事,一人一则,说说两则故事有哪些共同点?交流并完成填空。
小作者从别人的身上发现了()的大秘密。
这个大秘密就是()。
他从小就(),长大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6. 浏览课文,思考:两个梦想实现了吗?是怎么实现的?交流并板书主要内容。
7.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 默读课文,思考:达瑞和杰西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他们的成功有哪些秘诀?请在书上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2. 交流并板书重点句。
出示句子:他想到了自己的那个大秘密。
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帮助了(),()也能帮助()。
只要自己(),()也能变成()!交流并理解“既……也……”的意思。
并用“既……也……”造句。
指导朗读这句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 学习第三部分。
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思考:达瑞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交流并板书重点句。
出示句子:从那时起,达瑞开始将别人说的话、从小到大发生在他周围的事都记下来,并记在心里。
(是什么力量让达瑞有了这个习惯呢?你能联系前面的内容来谈谈吗?)讨论交流并板书重点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教案6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教案 1教材分析:《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述了纪昌拜飞卫学射箭,苦练基本功,最终成为射箭能手的过程,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寓言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对于纪昌、扁鹊这样的历史人物缺少深入了解,因此课前可以让有条件的同学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
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的指导有方分不开;再如,学生对蔡桓侯的评价,也应该见仁见智。
可以谴责蔡桓侯自以为是,可以给他讲病须及早医治,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还可以指出蔡桓侯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等。
教学建议:本文教学中可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
然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寓言中受到教育,明白一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难点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教案6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拜、桓、敷”等7个生字,正确理解“纪昌学射、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4.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难点学习两则寓言故事,体会寓意,懂得无论学什么都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具准备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聊两个跟寓言故事有关的话题,。
第一个话题跟名医有关。
知道什么叫名医吗?(医术高明的人叫名医。
)(有名气的医生叫名医。
)你能说出一两个你知道的名医吗?(李时珍、华佗和扁鹊。
)师:(出示古代四大名医图像,生齐读)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
(课件出示2)师:(出示扁鹊图像及简介)(课件出示3)读一读,从扁鹊的简介中你知道了什么?(扁鹊原名叫秦越人。
) 你知道中医的四大诊法吗?(望、闻、问、切。
)这四大诊法,被中医一直延用至今。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名医有关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空。
请同学们注意“扁”字下面只有一横,我用红笔标出。
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课文中有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呢?(师出示词语。
指名读词。
)(提示)“蔡桓侯”的“桓”字跟“恒”是有区别的。
(出示两字)“桓”是木字旁。
“恒”是竖心旁。
在文中读huán,第二声。
髓,读第三声suǐ,不要读成第二声。
拴,是翘舌音shuān,不要读成suān。
剂,读jì不要读成q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7《故事二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由两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这两个故事都是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深刻的道理。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背后的道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5.课堂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自己的寓言故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道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道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师,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故事二则》。
本课程将通过两个故事的讲述,让孩子们学会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渲染,并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阅读故事时,能理解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故事中所展现的情感情绪。
3.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解读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发掘故事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和演绎角色来感受故事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讲述两个小故事,故事内容分别如下:1.《小狗的真心话》小明的家里有一只小狗,叫做旺财。
小明和旺财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会一起玩耍。
有一天,小明拿出了一家电视台送的问答题,问旺财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小明以为是和他一起玩耍,结果旺财却说:最喜欢的事情是和小欣吃东西。
小明听了旺财的话,心里十分的生气和伤心,为什么旺财会对小欣说这样的话呢?经过一番介绍,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以下问题:1. 故事中小明最好的朋友是谁?2. 旺财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3. 小明听到旺财的话心里感觉怎么样?4. 你们认为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和启示?接着,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和解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明,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声音、关注他人的需求。
2.《小羊咩咩》小羊咩咩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她很善良而又聪明。
可是因为长相很丑,其他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和她成为朋友。
小羊咩咩很寂寞,每天都在转悠,可是没有人和她说话。
终有一天,小羊咩咩遇到了一头大象,大象问道:为什么你总是自己一个人呆着?小羊咩咩说出了自己的苦闷:因为自己长得太丑了,别的动物都不喜欢和自己玩,都嫌弃自己。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7《故事二则》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故事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两个故事,《司马光》和《守株待兔》。
这两个故事都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它们让学生了解到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守株待兔的愚蠢行为。
教材通过这两个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明白做事要动脑筋,不能死守教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司马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3.讲解:对文言文进行解释和翻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故事二则》司马光——聪明才智守株待兔——死守教条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拓展活动的参与度来进行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四上语文《故事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
《故事二则》包括两则寓言故事。
《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纪昌学射》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同时,感悟故事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课设计引导学生在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寓言的感悟及多元理解。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则不同,它通过讲述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最终成为射箭能手这个故事,揭示了如何有效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多重因素,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迪,其寓意是丰富而多元的。
对于像《纪昌学射》这样的寓言,限于学生寓言阅读经验的不足,刚一接触,会出现原有阅读认知图式与新材料之间的冲突——学生会按照以前阅读过的、寓意单一寓言的方式阅读这篇课文,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另外,因为阅读经验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缺失,这则寓言的一些启示也是学生自读领悟不到的,这也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来,这同样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
因此,《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能力发展,丰富寓言阅读经验的好素材,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怎么去阅读的好素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作品编号:GLK520321119875425963854145698357学校:黄莺读市仙鹤镇喜鹊小学*教师:悟性中*班级:凤翔2班*《故事二则》说课稿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
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
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
故事二则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
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
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
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
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
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点教学时不能忽略。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
”“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
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
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诫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流程
1.课前布置学生回顾一下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
2.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3.在熟读课文之后,可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梳理提出的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习眼力?
(2)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为什么对他的话不相信?
(3)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
(4)寓言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结合句子体会人物的想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扁鹊和蔡桓公的想法。
例如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去说?蔡桓公浑身疼痛后,派人去请扁鹊,他又是怎么想的?扁鹊没被请来,蔡桓公会怎么想?体会扁鹊和蔡桓公的想法,对理解寓意会大有帮助。
5.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形象。
比如纪昌练眼力时的动作,要读出寓言夸张的描写──“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比如扁鹊的机警──看到大王生气,他“连忙退了出来”,看到蔡桓公病重,“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知道蔡桓公会找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这些句子,只有读出来,人物形象才会鲜活起来。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6.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再如,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应见仁见智。
可以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可以给他讲病须及早医治,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防微杜渐的道理,还可以指出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等。
7.结合文本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