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管理与PICC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7.59 MB
- 文档页数:107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
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
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
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
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三篇篇一: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护人员的输液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2、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3、药物的安全使用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
3.2溶液查对检查溶液有无渗漏、瓶口有无松动,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现象。
3.3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
3.4配药: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5更换液体更换补液时查对相邻二组补液有无配伍禁忌,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补液不能相邻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4、输液观察4.1观察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凡是输液所需使用的药物,对于易过敏者都应在输液前做皮内敏感试验,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输液,按照相关预案进行处理。
4.2观察输液的速度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及输入液体的总量,输液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
4.3观察输液药物有无外渗,及时观察输液局部情况,如有外渗应及时对症处理。
5、操作方法正规,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合理选用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7、操作时动作轻稳,主动与患者交流,体现爱伤观念。
篇二: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该项技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之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
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也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
如不加强安全管理,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1药品器具的安全管理1.1输液用具临床上常见输液用具有:输液器、锁骨下静脉穿刺管、PICC管、头皮静脉留置针、头皮针、肝素帽、三通接头等。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为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输液治疗安全,依据国家《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WS/T 433—2023)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此管理制度,望全体医务人员严格遵照执行。
一、环境管理保持输液室干净、整洁、安静,室内不得存放与医疗工作无关的物品,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相关要求,做好环境(物品、空气、地面等)消毒,非工作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二、配药管理护士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规定,按规范执行手卫生,按要求穿戴工作衣帽口罩。
抗生素、营养液、生物制品等药物应现用现配;若配置的药液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执行时,应注明药名、配置时间,放置在治疗盘内,有效期不超过 2h。
三、操作管理[医师]1、医师应根据患者临床诊断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静脉给药指征,确定用药疗程,原则上一次门诊处方量不超过4天,每次静脉用药前应仔细诊查患者,掌握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日多次输液患者,每次输液前的检查评估及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反应等情况处理由首诊医师负责,首诊医师不在岗时由白班医师负责,必要时请求病区医师协助处理,并要求首诊医师与白班医师做好交接班,并在病历上载明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及特别注意事项。
2、首诊医师应告知患者“输液存在的风险”,输注抗菌素等药物疗程内禁止饮酒,输液时应有陪同人员,不得擅自离开输液室;确因特殊情况,如单身、孤寡老人无人陪同者,可由志愿者协助。
首诊医师应与每一位输液患者签署“静脉输液知情同意书”,如确因患者原因无法签署者,医师应在病历中记载“已落实输液风险告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护士]3、严格执行医嘱及“三查七对”制度,落实医嘱两人查对制度。
护士长对护士执行医嘱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质量监控。
4、输液前应再次评估患者病情,根据药物性质及患者血管状况,选择最有效的输液方式,若患者病情需要或药物刺激性大,可向首诊医生报告或申请 PICC 专科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
5、高危药物,如高浓度电解质、细胞毒性药物等应单独存放、标示醒目。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比较引言血液恶性肿瘤是一类较为常见的严重疾病,危害极大。
患者在接受化疗及输注营养药物时,需要静脉输液,以保持病情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使用PICC(穿刺插管)或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来输液。
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那么,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背景目前,静脉输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PICC,另一种则是通过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PICC主要适用于需要接受一定时间以上的化疗、营养药物治疗,以及需要经常换药的患者。
因为PICC插管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也比较容易维护,同时,在使用PBS(POSITIVE PRESSURE BLOOD SAMPLER,血肿患者正压引流采样器)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概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则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芯片的设备,其外形像一个硬币一样,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植入到病人的皮下。
在输液的时候,护士或者医生需要通过一个特殊的针头将输液管插入到静脉输液港的内部进行输液。
相比于PIC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使用寿命更长,同时,患者皮肤更加美观,使用更为方便。
然而,尽管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是两者间的优劣势还是没有被完全评估。
事实上,对于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一直没有经历过多次比较的临床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对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影响进行比较,旨在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静脉输液途径。
背景知识PICC(穿刺插管)PICC是以导管插入肘静脉或颈静脉内从而使化疗剂、营养药物顺利输送到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操作。
插管术简单、无创、无需切开,同时亦可与医疗器械配套使用(如POSITIVE PRESSURE BLOOD SAMPLER)以减少感染的概率。
PICC插管一般是在重度患者或者长时间接受营养药物的患者中使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能够长期使用的静脉输液途径,可以通过手术植入到病人的皮下。
静脉输液管理制度
一、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静脉输液是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还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1. 质量要求
静脉输液必须由具备合格资质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输液液体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准备,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
2. 医疗机构的责任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输液操作规程,明确输液场所和设备的配置要求,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
3. 培训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静脉输液操作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保障输液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三、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1. 执行责任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静脉输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输液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监督检查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定期的静脉输液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对静脉输液操作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四、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估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静脉输液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统计输液操作中的相关数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改进管理制度,提高输液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总结
建立科学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培训和监督检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静脉输液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留置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制度一、医院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负责对全院静脉输液治疗工作进行培训、督查、指导、准入及新技术引进。
二、建立PICC标准化操作流程及护理常规,并随静疗发展不断进行修订。
三、PICC操作的培训:(一)专职护士的培训: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完成。
由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对护士进行PICC相关知识、实际操作、与病人沟通及行为特征等综合能力培训与考核,经培训合格的PICC专职护士方可进行PICC置管、导管的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等操作。
(二)病房护士培训:静疗小组成员对病房护士进行定期培训,如:进行专题讲座、操作示范等。
内容包括:相关解剖知识、基础静脉输液操作、PICC标准化操作流程;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及破损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通过培训使护士能正确进行PICC使用中的维护与管理。
四、PICC操作的准入:专职护士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静脉输液小组批准准入,方可进行PICC的置管、导管维护、并发症处理等操作。
五、PICC流程安全管理:(一)置管前履行签字制度:操作前由管床医生和操作护士共同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留置PICC导管的优点,置管过程,预期留置的时间,导管的维护,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在病人充分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
(二)由专职护士按操作流程及护理常规进行置管,专职护士和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PICC管道的维护。
(三)带管出院者,应做好导管的日常使用及维护工作,发放《长期护理手册》。
六、病人教育的管理:(一)置管前教育: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留置PICC导管的优点,方法和配合要点。
(二)置管后教育:向病人及家属讲解PICC的并发症预防、留置导管后自我护理。
(三)出院教育:出院前由PICC专职护士或经过培训的护士为病人讲解出院后留置PICC导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联系方式,使其出院后能对PICC导管进行连续性的维护,从而达到安全留置的目的。
静脉输液picc操作流程
静脉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通道将药物、营养液等输送到患者体
内的治疗方法。
而PICC(穿刺置管)是一种通过皮肤穿刺将导管插
入静脉内,以便输液的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操作流程。
首先,进行PICC操作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器械包
括穿刺针、导管、导管固定器、消毒液等。
药物则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而定,可以是抗生素、营养液等。
接着,进行PICC操作时需要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位置,通常是
仰卧位。
然后,医护人员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并戴上手套,以确保
操作的无菌环境。
接下来,医护人员会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通常是上臂的肘窝处。
然后用消毒液对该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然后,医护人员会使用穿刺针穿刺皮肤和静脉,将导管插入静
脉内。
在插入导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注意力度和速度,以避
免损伤血管或造成出血。
一旦导管插入静脉内,医护人员会通过导管向患者输液。
在输
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反应,以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最后,医护人员会使用导管固定器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
以防止导管脱落或移位。
同时,医护人员会对导管周围的皮肤进行定期观察和护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PICC操作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picc输液注意事项
picc输液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输液途径,通过插入一根管子将药
物或营养液输送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
由于这种方式是直接插入血管,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插入前需要做好皮肤消毒工作。
以及将插管部分消毒,尽量减少细菌的感染,确保手术的无菌操作。
其次,护士在插入管道时要注意操作的温和性和准确性,避免插错位置或对血管造成损伤。
然后,患者本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作度,遵守医护人员的指导动作,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尽量不要大幅度移动。
另外,检查插管后身体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发红及渗液等。
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或护士。
另外,插管后的部分需要及时固定好,避免管子脱落或移位,在输液过程中,药液的流速稳定,不要有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渗液、漏液的情况,如发生漏液要及时处理,避免药物溶液对周围皮肤造成刺激和损伤。
此外,注意质控,手术结束后要将管道和环境清洗干净,进行消毒工作。
最后,注射完成后,需要及时关闭保护帽,封闭报警,避免气泡或空气进入血管引起栓塞。
总之,picc输液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操作上需要护士严谨、细致地操作,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保持清洁卫生并及时反馈任何异常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picc输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