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笔法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2.41 KB
- 文档页数:6
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介绍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介绍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耀州区关庄镇柳家塬村)人,享年88岁,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
他创立的“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柳体”书法艺术,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贡献。
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是“颜柳欧赵”四大家之一。
柳公权历经唐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累官右拾遗、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侍书学士、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郎等职,封河东郡公,赠太子太师。
独具风格的柳体书法,得以法度森严,内紧外拓,用笔斩截,骨力清劲久负盛誉,有“颜筋柳骨”之称。
他生性耿直,以笔为谏,“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成为柳公权“笔谏”的千年美谈。
柳公权书法的代表作有《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神策军碑》、《冯宿神道碑》、《淳化秘阁帖》、《金刚经》、《迥元观钟楼铭》等,柳体字今由国家教育部列为学生习字范本,已走进学生课堂。
柳公权的介绍世学书者的楷模:柳公权曾经利用为皇帝讲解书法的机会,向皇帝阐述做人的道理。
在他看来,写字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是统一的,只要为人正直,则笔下的书法也有清正刚廉的气息。
他们认为,书法不但使人身心愉悦,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
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柳公权的人生经历早期这一时期是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岁。
宋赵明诚《金石录》载:贞元十七年(801),柳公权二十四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原石在洛阳,已佚,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
柳体书法特点八个字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八个字: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柳公权书法特点:笔法多藏锋,沉稳大气。
柳体笔法多回锋逆入,引而不发,尽显沉稳大气。
字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
字体修长,与欧体近似,而与颜体肥硕、赵体宽扁的字体差异较大。
横竖之间粗细较颜体小,瘦硬挺拔,有英武之气。
结体中宫收紧,线条尾端伸展怒放。
柳字腰部纤细,呈现中宫收紧状;笔画尾端伸展怒放,与中宫形成鲜明对比。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柳公权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丹州刺史柳子温之子,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
初任校书郎,进入夏州李听幕府。
柳公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
先后历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
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玄秘塔碑书写风格
柳公权玄秘塔碑是唐代碑刻艺术中的佼佼者,其书法风格独特、精湛,被誉为“世上第一妙笔”。
柳公权玄秘塔碑的书写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韵超脱:柳公权玄秘塔碑的书法神韵超脱,没有丝毫拘束之感。
他的笔法自由自在,宛若灵魂在舞动,每一个笔画都是随心所欲的。
2. 线条清晰: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线条清晰、精细,笔画间有着严谨的排列和分布。
他的字体严谨而不失灵动,每一笔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文意。
3. 用笔精湛: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用笔精湛,具有极高的技巧性。
他的笔画长短相宜,墨色浓淡适度,墨迹淋漓,墨香扑鼻,使人身临其境。
4. 气韵生动:柳公权玄秘塔碑的气韵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字体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冲击力,使人感受到无穷的美和力量。
总之,柳公权玄秘塔碑的书写风格充分展现了唐代碑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
- 1 -。
柳体笔法解析
柳体笔法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常见字体,其笔画流畅、柔美,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
该字体的创始人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后世书法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柳体笔法。
柳体笔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优美:柳体笔画流畅圆润,横竖撇捺呈现出柔和的弧线特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2.结构稳健:柳体字形结构紧凑,构图合理,平衡感强,整体呈现匀称美。
3.运笔自然:柳体书法运笔自然,笔画间衔接紧密,不留痕迹,具有流畅的节奏感。
4.造型简约:柳体字形简洁,去繁就简,形似蒲公英般,寓意自由、轻盈。
以上是柳体笔法的主要特点,在学习柳体笔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心态平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书法创作非常重要。
2.注重基本功,柳体笔法的基本功是毛笔书法的基础,要注重笔画训练。
3.练习节奏感,柳体笔画间的节奏感是其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
4.形成自己的风格,柳体笔法的发展离不开各位书法家的创新和发展,要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之,柳体笔法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想写好柳体字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逐渐掌握。
柳公权的柳体字创作柳公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字体创作者之一。
他生活在唐朝中后期,以他创造的“柳体字”而闻名于世。
柳体字是一种楷书风格的字体,具有独特的笔画特点和美感。
下面我们来探寻一下柳公权创作柳体字的背后故事,以及他的贡献。
在唐朝时期,楷书是最主要的书写风格,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
柳公权以他独特的笔法和字形风格在当时脱颖而出。
他的作品兼具规范性和创新性,独具一格,引起了当时文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赞赏。
柳公权的柳体字在字形上十分高瘦,笔锋的运用深得其精髓。
他的字轮廓流畅而有力,每一笔都显得自然而不拖泥带水。
同时,他的字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受。
柳体字背后的技术含量与认真钻研的痕迹可见一斑,表现出柳公权对字体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柳公权的创作灵感多样,从自然景物到诗词歌赋,他都能将其中的美妙之处转化为笔端的艺术。
据史书记载,柳公权以鸥鹭飞翔的线条为基础,吸收了自然的造型美感,将之融入字体的设计之中。
他还曾常常穿越大自然,观察山水间的气势和动感,借助自然美景来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
除了自然景物,柳公权对古代文学作品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研究古代诗文,领悟其中的意境,将诗词歌赋的情感融入到字体之中。
他通过对文人诗句的理解和领悟,创造出了充满诗意的字体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也赋予了文字以更多的灵动与韵味,使柳体字在书写时更加灵活多变。
柳公权的柳体字创造不仅在当时,也对后世的字体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创新思维和独特技法开拓了字体设计的新领域,为后来的字书法大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柳体字的特点与柳公权的个人风格融为一体,代表了一种自由奔放、典雅含蓄的审美观。
因此,柳公权的柳体字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书法,也影响了其他艺术领域,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
总结起来,柳公权的柳体字是中国字体创作的一大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柳体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力量。
柳公权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不仅仅是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更是对创造力、创新和美的追逐。
唐代楷书四大家的特点
唐代楷书四大家包括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他们的特点分别如下:
1. 欧阳询的书法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稳固,无斜倾之感,寓险于正。
2. 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动,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且有锋芒。
横竖笔画的书写一波三折,有内在的张力。
结体宽博大度,字字严谨,颇具庙堂气,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3. 柳公权的书法与颜体不同,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道媚得体。
柳书与颜体被誉为“额筋柳骨”。
4. 赵孟頫的书法崇尚平和静穆,浅近易学,运笔周正。
结字俊美灵秀,用笔道劲挺健,笔圆带方。
其楷书风格外观温文尔雅,而内则愈刚劲。
以上是对四位书法家特点的大致描述,他们各自的特点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影响和地位。
柳公权书法的特点柳公权,是唐朝晚期有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下面将从字体、笔画、结构、篆书和草书五个方面,分别介绍柳公权书法的特点。
字体在字体方面,柳公权书法的特点是“飘逸流畅”。
他的书法注重神韵,力求遵循字形的轮廓和曲线,将书法与音、律、舞、画等进行交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艺术魅力的独特字体。
他的楷书笔法流畅自然,秀丽优雅,平直的横画与丰满的竖画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他逐渐将楷书的笔画崭露出来,融合了隶书、篆书和草书的笔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同时,他也注重善于把握文字的韵律,将笔画的粗细、长短、起伏、缠绕等因素适当调和,形成了具有舞蹈感的优美字体。
笔画在笔画方面,柳公权的书法基本特点是:“自然轻盈”。
“自然”指的是他在笔法运用上遵循自然的曲线,不拘泥于规矩,灵活生动。
他精准选用各种天然、圆润、柔美、有张力的曲线形式来表述字体,使字体具有非常优美的美感。
“轻盈”则针对着柳公权书法笔画的轻盈灵动感和笔法抖摆感讲述。
柳公权的笔画浑然天成,它以画线的扭转、起伏为主,同时有圆润婉转的特点。
他的书法笔画,流畅自由,轻盈灵动,不拘泥于题材和形式的束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结构柳公权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是:平衡协调。
“平衡”是指他书法构图要注重布局的均衡性,使得整个作品不显得空虚或拥挤。
他善于把握作品的重点和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不失整体的协调感。
在构图时,他注重结构形态的大小、角度、位置,以及相对的距离和邻近关系,在布局计划中有着明显的结构美感。
“协调”则表现为他对书法的“整体协调性”与“局部差异性”的控制。
他通常通过字形的弯曲、方向的调整、线和形的裁剪来达到协调,从而使书法的整体效果更为和谐。
篆书柳公权的书法风格里,着重称道的是篆书的表现。
在篆书方面,他的书法注重规整、朴素、古拙之美,符合书法艺术的“真、善、美”之道。
对于篆书的笔画、结构、意境表达,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研究中投入大量精力,并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
柳体笔法结构特点分析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善于吸取和善于创造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继承了二王和初唐各家的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其字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柳体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和《神策军碑》两种。
《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而《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
这两本帖都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
要学柳字,必须了解和熟悉柳字的特征。
现以《玄秘塔》为例,将柳体的笔法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柳体楷书用笔的主要特点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举的。
“方笔”是指笔划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呈方形。
如下面“十”、“生”、“太”、“右”等字的横画起笔就是方笔。
而这几个字中的竖画和长撇,起笔是方圆结合,出现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出一个棱角,这样用笔,字的笔画显得厚重遒劲。
而圆笔写出的字,画点呈圆形,既无折锋痕迹。
用笔方法是:起笔后裹锋运行,不使笔锋分散开,写到尽处,一顿而收。
这样写出的字显得格外丰润而圆浑。
如例字“之”、“道”、“者”、“欤”中的笔画。
几种最有特点的笔划1、长横与短横长横为主笔,一般用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
如例字“书”、“喜”、“真”、“业”中的长横画。
它们一般都伸左取势,中段稍细,两端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
这样处理,避免字形瘦长,显得字体舒展,生动多姿。
“昼”、“奇”、“丘”、“异”字中的长横也是如此。
短横的形态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异。
如居于左偏旁中的短横为了避让,横的右端稍尖,称为“右尖横”。
例字中“横”、“荡”中的草头,“符”字中的竹子头,以及“裴”字中左上的三横等就是这样。
数画并施的,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
如“达”字的四横,形态各异,上两横长短、肥瘦、仰俯对比明显,下两横长短不一;又如“寿”字,上两横长短相近,但笔势不同,下面横折钩外张,而字中的长横行笔趋右上,线形不雷同;又如“诸”、“议”两字中众多的横画,其长短、粗细、形态都各不相同。
柳公权玄秘塔碑书法特点
哎呀,说起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那可真是书法界的一块瑰宝啊。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博物馆里看到这块碑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看到了一位老朋友,亲切又熟悉。
柳公权的字,那真是一绝,每个字都像是有生命一样,活灵活现的。
首先,咱们得聊聊柳公权的笔法。
他的笔法啊,那叫一个“刚劲有力”,每一笔都像是用尽全力,但又不显得生硬。
你看那横折,多有力度,就像是铁匠打铁一样,一锤定音。
竖笔呢,又直又稳,就像是一座高塔,屹立不倒。
这种笔法,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柳公权的字,别人模仿不来。
再说说结构,柳公权的字结构严谨,每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一样。
你看那“玄”字,上面的“玄”和下面的“秘”搭配得天衣无缝,既保持了字的平衡,又不失灵动。
这种结构,让人看了就觉得舒服,就像是看一位优雅的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还有啊,柳公权的字,那墨色变化也是一绝。
你看那碑上的字,有的地方墨色浓重,有的地方又显得淡一些,这种变化,让整个字都活了起来。
就像是一幅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让人看了就觉得有层次感。
最后,咱们得说说柳公权的字的气韵。
他的字,那真是气韵生动,每个字都像是有灵魂一样。
你看那“塔”字,上面的“土”和下面的“合”结合得恰到好处,整个字看起来就像是一座高塔,巍峨壮观。
这种气韵,让人看了就觉得有力量,有精神。
总之啊,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书法,那真是书法界的一块瑰宝。
每次看到这块碑,我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这可能就是书法的魅力吧,让人越看越爱,越看越觉得有味道。
柳公权笔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对我国字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柳公权的书法,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的书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正由于其作品具有独到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
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
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体。
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玄秘塔》碑贴是柳公权楷书中的代表作,用笔刚劲中含秀润,圆厚中见锋利,结体森严中见开阔,平稳中有生动,气象雍容,劲健清新。
笔画主动配合结体,字法空间分布严密,从而把楷书推向精整化的高峰。
本书对该碑帖的笔法、结构、技法加以归纳讲解,内容充实,通俗实用,是初学者入门的向导,书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
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
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柳公权书法特点
柳公权(公元778年-809年)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有以下特点:
1. 气势雄浑:柳公权的书法线条磅礴有力,笔力雄浑有力,给人以
震撼之感。
2. 構築简练:柳公权的构图简洁明快,注重整体的布局和组合,能
够以少数笔画表现出丰富的意境。
3. 造型流畅:柳公权的笔画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舒展开阔的视觉效果。
4. 丰富的变化:柳公权的笔法多变,能够灵活运用欧、颠、挑、掠、提、拇等各种笔势,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5. 破格创新:柳公权善于突破传统,不拘一格,创造性地运用字体
形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在线条、构图、笔法和创新方面都具有独
特的特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柳公权的书法有什么特点无论行书还是楷书,柳体都以刚劲著称,不愧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一起来看看柳公权的书法有什么特点,欢迎查阅!柳公权书法的特点柳公权书法特点是字体结构非常的遒劲,且每一个字都非常地严谨,给人一丝不苟地感觉,笔画非常地均匀,也不单调,反而有着很多的变化,中部比较紧收,让人感觉他的书法严谨中有着非常开朗、开阔地姿态。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最被人熟知的,就是楷书,刚开始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开始看唐代名家的书法,然后在自己的书法中吸收了颜真卿、欧阳询的长处,并加上自己的创新,就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柳体”。
柳公权的“柳体”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劲健,后世对于“柳体”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的书法完全可以跟颜真卿相媲美,所以人们也称他们为“颜柳”,同时,柳公权也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三位书法家合称为“楷书四大家”。
关于柳公权书法特点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
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
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公权的著作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
《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
柳公权简介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论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对比颜真卿与柳公权是唐代楷书大家,都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
他们的楷书风格各具特色,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风格。
首先我们来看颜真卿的楷书。
颜真卿是唐代楷书大家,他的楷书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崇高的感觉。
他的楷书笔画丰富多变,变化自如,有一种潇洒豪放之气。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中,笔画雄健有力,墨迹淋漓尽致,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颜真卿的楷书注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笔势刚猛有力,富有阳刚之美,具有浓烈的军人气质。
在颜真卿的楷书中,每一个笔画都显得非常精准,富有张力,整体给人以一种厚重感和稳重感。
而柳公权的楷书则追求雅致和俊逸。
柳公权的楷书书法造型严谨,线条流畅自然,用笔轻灵飘逸,有一种秀美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的楷书擅长运用勾、斜、平等不同笔法,给人以一种轻盈自如之感。
他的楷书作品中,笔画圆润流畅,布局谨严,富有秀美之气。
柳公权的楷书注重“浅墨轻彩”,在用笔上追求变化的层次和变化,使得整体给人以一种柔美和雅致之感。
对比这两位大家的楷书,我们可以看出颜真卿的楷书注重笔势的豪放有力,笔画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而柳公权的楷书则重在婉约俊逸,笔法轻灵,线条流畅,富有一种深邃的艺术韵味。
颜真卿的楷书更注重字体的端庄刚劲,具有一种严谨稳重的气质;而柳公权的楷书则更注重书法的优美和俊逸,具有一种柔美和秀美之感。
两位大家在笔法和形体等方面有所不同,却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的楷书风格以刚猛有力为主,柳公权的楷书风格则以优美俊逸为主。
两位大家的楷书虽有所不同,但在其背后都流露着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理解和积极探索,都是中国楷书艺术中的瑰宝。
柳公权的书法有什么特点柳公权有许多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它的书法字体对我国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柳公权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的书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楷书的特点柳公权字诚悬,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柳公权书法是在继承欧阳询、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唐代的一位楷书大家。
他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并有“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宋·周必大《平园集》)。
他的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体现在笔法方圆并用,道媚劲健,瘦不露骨,气象雍容。
在他的笔画间可以感受到欧体和颜体的逸韵,如他的横画总是以方笔起收,采用的是欧法;直画的起收则用笔浑圆,主要运用的是颜法。
柳公权传世作品很多,楷书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柳字的楷书用笔和结体特点一、点画采取方圆并用,“宝盖头”的点,以竖点的表现,点下后再作竖下,然后收笔,如“空”、“室”。
二,横画表现为长画瘦劲,短横粗壮,如“赤”、“平”。
其中短横总是略带上仰,以此增加横画的变化。
三、竖画较粗,也体现了颜字的遗韵,如“土”、“魚”。
四、撇、撩也与众不同,长撇表现为细而短,如“唐”、“虔”等字的长撇;短撇表现则较为粗重,如“德”、“相”。
捺笔也都粗重,有的还依稀能见到“蚕头燕尾”的形态,如“迷”、“趣”。
五、转折采用提笔圆转的方法.这也显示了与颜体运笔的相仿之址,如“固’’、“宫”。
六、钩笔总先作回锋顿挫,然后再将笔锋提起,沉着痛快地勾出,如“宗”、“初”。
柳公权的作品特色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楷书书法的特点是什么柳公权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那么柳公权楷书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柳公权楷书的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柳公权楷书的特点柳公权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在书法上有很高的名声,尤其以楷书最负盛名。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柳公权的字体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以此说明下笔的力度很足;除此之外,书法作品干净秀丽,一幅作品一气呵成,比较连贯流畅;以及书法作品的结构很严谨,字体之间充满整体性和力度美。
和颜真卿的颜体相比,柳公权的柳体均匀瘦硬,后人称俩人的作品特点为“颜筋柳骨”。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在六十四岁时候书写的楷书代表作,笔法苍劲而有力度。
在颜体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柳体和创新,字体紧密而富有力度,整个画面干净利落,富有美感。
《玄秘塔碑》被认为是书法大家柳公权的鼎峰代表作,字体美观,字体形式体现了柳体书法特点。
这部作品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除此之外,《金刚经碑》、《平西郡王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冯宿碑》、《羲阳郡王苻璘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刘沔碑》都是柳公权楷书经典作品。
柳公权的字的特点柳公权的字被称为柳体,有骨感之美。
早年间,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
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作品《蒙诏帖》是柳公权的行书代表作。
《蒙诏帖》写于公元821年,此时柳公权四十四岁,正是他创作书法的巅峰时期。
因为年少力强,在这幅作品中,柳公权用大体的行书一气呵成,充满了遒劲的力道之美。
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赵孟頫[赵体])书法特点:颜体端庄雄浑,气势开张,骨力遒劲,气概凛然。
唐朝:柳体活健苍劲,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欧体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元朝:赵体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
王羲之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草书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孙过庭①书法特点:笔法多劲力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
②代表作:《书谱》等。
张旭(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①代表作:《古诗四帖》(该著作是最负盛名的狂草书贴)②书法特点: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走动,“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怀素①代表作:《自叙帖》、《论书帖》、《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等。
柳公权的书风特点研究了这么久柳公权的书风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柳公权的字首先给我一种很峻峭的感觉。
就好比是一座山峰,陡峭地矗立在那,线条特别的挺拔。
你看他写的笔画啊,就像一根根坚硬的木棍直直地立着。
比如说他写的竖画,那真是笔直的,我感觉就像能撑起一片天似的,没有一点弯曲怯懦的样子。
他字的结构也很有特点。
感觉特别的紧凑,各个笔画之间的关系就像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互相支撑又互不干扰。
我曾经试着模仿他写字,但是老是把握不好这个度,要么就是写得太挤了,笔画像打架一样,要么就是松散得不行,完全没有他那种紧凑又和谐的美感。
就好比组装一个小盒子,每一片板子要严丝合缝才算好看,柳公权就做到了这一点。
还有啊,他的书法笔法很劲道。
拿做饭来比方,他的笔法就像是厨师在锅里用猛火炒菜,那笔锋就像是锅铲在锅里翻得很利落下菜的感觉。
每一笔都很有力量感,像是武林高手打出的拳头,干净利落有劲道。
有时候我就很疑惑,他怎么就能让每一笔都这么有力道呢。
他的书风还带着一种端庄。
看他写的字就像是看一个律己很严的人坐在那,规规矩矩的。
就像我见过那种很古老的门上的对联,字虽然透着古朴但又有一种庄重威严,让人看了就生敬意。
我以前以为他只是单纯写得有力气罢了,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这端庄也是他书风不可或缺的一点。
而且柳公权的字迹粗细对比经常让我觉得很神奇。
粗的笔画能看出那种厚重感,像一块大石头稳稳地放在那。
细的笔画就像风筝线一样纤细却又坚韧不断,这样粗细搭配起来,整个字就特别有韵味。
不过我还有不太理解的地方,柳公权在不同的作品里书风会有一些小变化,有的稍微圆润一点有的又更加刚硬些,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这还得我再好好琢磨琢磨。
反正柳公权的书风是又独特又值得人深入研究的。
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有什么区别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字体在我国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所书写的楷书都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那么,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有什么区别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有什么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区别颜真卿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
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
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体”。
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
”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柳公权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以楷书著称,与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齐名。
柳公权书法最先学习王羲之,此后柳公权不断研究唐代历代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将颜真卿,欧阳询等人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取其所长,并不断创新,创出了自己的一个题词,取名柳体。
柳公权笔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正由于其作品具有独到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
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
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1、方圆兼施,刚中寓柔:柳字端雅、犀利、透骨、露筋,其笔画以瘦硬取胜,用笔多用方笔,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常用折笔折出棱角而呈方的形状,以彰显骨力。
同时又能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方起圆结,于刚劲中显出丰润。
如“相、宠、扶”。
2、中锋立骨,劲中含润:中锋是柳体楷书用笔的基本要求。
柳书用笔精致,柳书的骨体追求雄健与秀挺的结合,其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于线条之中,中锋骨法用笔使点画顾盼间秀气流露,撇捺挑踢如手足健朗,清劲挺拔,瘦硬通神。
如“友、羞、鸿”。
3、轻重提按,节奏分明:柳书提按较欧书对比明显,起、收处按笔较重,顿挫有力,轻重对比较强,转折棱角分明。
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甚至常常比竖画还粗重;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竖画一般比长横略粗壮,以为主笔,求其变化;柳字一般撇轻捺重,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
如“收、以、发”。
4、点画借用,灵活变通:“唐尚法”,唐楷历来以法度谨严著称,但在法度之中仍不乏灵动之笔,能于规矩中求变化。
其中尤以点和横、竖、撇等笔画的置换居多,点画因势而变,顾盼照应,气脉畅通;个别笔画偶用行书笔意,既避免重复又破板化活,增强变化。
柳公权笔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书法结体遒劲。
那么,关于柳公权的笔法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的笔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正由于其作品具有独到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
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
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体楷书用笔特征:1、方圆兼施,刚中寓柔:柳字端雅、犀利、透骨、露筋,其笔画以瘦硬取胜,用笔多用方笔,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常用折笔折出棱角而呈方的形状,以彰显骨力。
同时又能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方起圆结,于刚劲中显出丰润。
如“相、宠、扶”。
2、中锋立骨,劲中含润:中锋是柳体楷书用笔的基本要求。
柳书用笔精致,柳书的骨体追求雄健与秀挺的结合,其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于线条之中,中锋骨法用笔使点画顾盼间秀气流露,撇捺挑踢如手足健朗,清劲挺拔,瘦硬通神。
如“友、羞、鸿”。
柳公权书法特点作品鉴赏3、轻重提按,节奏分明:柳书提按较欧书对比明显,起、收处按笔较重,顿挫有力,轻重对比较强,转折棱角分明。
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甚至常常比竖画还粗重;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竖画一般比长横略粗壮,以为主笔,求其变化;柳字一般撇轻捺重,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
如“收、以、发”。
4、点画借用,灵活变通:“唐尚法”,唐楷历来以法度谨严著称,但在法度之中仍不乏灵动之笔,能于规矩中求变化。
其中尤以点和横、竖、撇等笔画的置换居多,点画因势而变,顾盼照应,气脉畅通;个别笔画偶用行书笔意,既避免重复又破板化活,增强变化。
故学习楷书,也要稳中寓活,若死守条框,字必神失,流于俗格。
如“滔、匡、赵”。
柳公权最出名书法作品是什么柳公权<玄秘塔碑>原碑今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拓本纵38厘米、横23厘米。
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为柳公权64岁所书。
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刚健,神韵清雄,传世碑刻十余件,皆为楷书,被称为楷书经典。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范影响深远,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中唐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元和初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
他平生致力经学,对《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及《庄子》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此外尚通音律。
柳公权在入仕之初,便被书法所累。
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
”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
这侍书学士的职务是很低的,为“至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
他在做官期间,仍然保持着正直的性格。
相传穆宗尝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致使皇上“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这就是所谓“笔谏”故事的来历。
柳公权的哥哥柳起之,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由于不满意他弟弟的职位,便写信给宰相说:“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
”后来,朝廷便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在唐文宗时,柳公权虽然做了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但仍侍书宫中;直至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致仕。
卒年八十八岁。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
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却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足”,并“命题于殿壁”。
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但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着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
”立即迁他为少师。
又有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29字,令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
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字,以致一时形成了“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局面,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柳公权的诗也做得好,并有过一段以诗救宫嫔的佳话。
武德时,皇上曾迁努一宫嫔。
后来皇上对柳公权说:“我责怪这个宫嫔,但如果能得到你的一首诗,我就放了她。
”说时把视线移往案头的几十幅蜀产笺纸,以示让他作诗。
这时,史见柳公权提起笔来,略加思索,顷刻之间便作成七绝一首道: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皇上看后心中大悦,当即赐柳公权“锦由于柳公权生前已享盛名,所以,虽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他的碑版却依然流传较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家都知道的《玄秘塔碑》了。
《玄秘塔碑》书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为楷书,总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原碑下半截每行磨灭二字,即使是旧拓也不能窥见原豹,其余诸字则都完好无损。
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
碑今存西安碑林。
除《玄秘塔碑》享有盛名外,其楷书之最精者当首推《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书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崔铉撰文。
因为此碑记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书刻后又立在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椎拓,因此流传极少。
再从柳公权的行书帖刻来看,其流传有绪而能见到的很少,一般以《兰亭诗》为最出名。
今观《兰亭诗》字迹虽较丰肥浓艳,但却骨力清劲,没有半点俗气,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柳公权的行书帖刻《蒙诏帖》也很有名气。
《蒙诏帖》全文只七行,仅“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数字而已。
又因帖中写有“翰林”字样,故此帖又称(翰林帖》。
按柳公权《蒙诏帖》作于长庆元年(821),其书字体气势超迈,意态雄健,当时柳公权44岁,正值雄姿英发之际,故其书自是如此。
后人认为此帖不仅是柳公权行书的杰构,亦且代表了中唐一代书法的风格,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柳公权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
宋朝范仲淹在《诔石曼卿文》中称“延年(石延年,字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了天下。
《玄秘塔碑》,陈列在西安碑林第二室东侧第二排南数第二的位置。
此碑螭首方座,高386厘米,宽120厘米.刻于唐武家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二月。
碑文记叙大达法师在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蒙受朝廷恩宠的情形。
柳公权人品、书品皆为群臣世人敬仰,加之晚唐帝王们崇佛信教,但由柳公权以清俊劲挺、开阔疏朗的“柳体”楷书书写碑文。
《玄秘塔碑》书法用笔果断,求平稳尚筋骨,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
此碑为国宝级文物,是柳公权墨迹中的精品,也是临摹习书者的范本佳作。
<<金刚经>>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唐拓孤本”。
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
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
<<神策军碑>>《神策军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
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
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
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
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
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
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
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
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
原石毁于宋代。
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
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
3、《玄秘塔碑》:楷书。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
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