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0.39 KB
- 文档页数:24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的行星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呈现赤道膨胀、极圈扁压的形状•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6千米•经度和纬度是地球上表示位置的重要参考坐标系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不同性质的层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岩石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外核是地幔与内核之间的一层液态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内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固态金属铁和少量镍组成3. 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物质主要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地壳中主要含有氧、硅、铝等元素•地球内部主要含有铁、镍等金属元素4. 地球的层状结构与地理环境•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决定了地球的热力和物质环境•地球作为层状结构的系统,不同圈层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理环境第二节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的特点1. 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东经73°33′~135°05′,北纬3°51′~53°33′之间的东亚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我国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三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东亚的大国之一2. 我国的地势地貌•我国地势起伏较大,由东北地势较低逐渐升高向西南•我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平原、山地、高原和丘陵等•我国地势地貌的特点与我国地理位置、构造运动、气候和河流等因素有关3. 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多样,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社会发展等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第三节地理格局的产生与演变1. 地理格局和地理区域•地理格局是指地理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和分布关系的总体表现•地理区域是根据地理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的区域单位2. 地理格局的产生和演变•地理格局的产生和演变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地理格局的形成和演变3. 地理格局的特征和作用•地理格局的特征包括规则性、不规则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等•地理格局不仅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还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的概要介绍。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和自转运动等方面都没有特殊之处。
特殊性:存在生命。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
2. 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3)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气候;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
三、地球的历史1. 地层和化石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
2. 地球的演化历程(1)太古代:原始生命出现。
(2)元古代:藻类繁盛。
(3)古生代:早期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繁荣,中期鱼类大量繁衍,后期两栖类动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4)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称霸,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5)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人类出现。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理坐标与地球的地理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对第一章内容的详细概括: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异和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2. 地理学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时空性、实践性。
二、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的形状,地球两极比赤道略扁。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三、地球的层次结构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的中间层,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外围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四、地理坐标与地球的地理环境
1.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距离,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距离。
2.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环境包括人类的居住区、产业区、交通区和文化区等。
考前必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具备生命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6.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7.太阳活动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1)活动类型:太阳黑子(光球)、太阳耀斑和日珥(色球)、日冕物质抛射(日冕)。
(2)对地球的影响:①产生磁暴、极光现象;②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
8.地层的沉积规律: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9.生物演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10.各年代生物演化规律(1)植物:海生藻类(前寒武纪)→蕨类植物(古生代)→裸子植物(中生代)→被子植物(新生代)。
(2)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古生代早期)→脊椎动物(古生代晚期)→爬行动物(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
11.地震波分类(1)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2)横波:传播速度慢,仅能通过固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杂质。
2.大气各垂直分层气温分布特点(1)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2)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3)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后增。
3.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4.两类风的风向判断(1)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三类水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地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影响全球的气候与生态,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j其他行星系总星系L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 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一一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1. 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1 .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一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一一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第一章 重点内容2. 恒/行/卫星:恒星:能自身发光行星:自身不发光,绕着恒星转卫星:绕着行星转3. 太阳系:①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②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4. 地球为什么存在生命:①有液态水,②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影响温度③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影响大气条件外部条件: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 太阳的辐射形式:电磁波3. 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给地球提供光和热 ②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影响化石燃料的形成 ④提供太阳能 ⑤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育5.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6. 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7. 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的分层及对应的太阳活动:①光球层:肉眼可见。
有黑子②色球层:耀斑和日珥③日冕层:用特殊的的仪器观测,太阳风8.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黑子和耀斑影响短波通信, ②太阳风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③太阳风影响极光的形成, ④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 ⑤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自然灾害的形成。
三.地球自转1. 自转周期:①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 ②地球自转的真正的周期:23小时56分4秒2.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3. 自转角速度:15°/小时,南北两极为零4. 自转线速度:①赤道最大,②南北两极为零,③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5.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既不透明也不发光,因此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为地球自转所以昼夜不断更替。
6. 晨昏线:①晨线:由夜入昼,晨线上地方时为早上6点②昏线:由昼入夜,昏线上地方时为下午18点③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零④晨昏线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是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⑤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如果出现极昼,则是夏至(6月22日前后),如果出现极夜,则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7. 地转偏向力南偏左北偏右,赤道不偏。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3.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略带扁球状。
-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12742公里,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公里。
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在自西向东的轴线上旋转,周期约为24小时。
-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呈椭圆轨道,延绕黄道平面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3. 地球的倾斜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地轴与地银道面夹角约为23.5°,称为地球的倾斜度。
- 地球的倾斜度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倾斜度越大的地方,季节变化越明显。
4. 地球的经纬度:-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东西180°,分为东经和西经。
- 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南北各90°。
5. 地球的分区:- 北半球、南半球:以赤道为分界线,北半球为赤道以北的区域,南半球为赤道以南的区域。
- 东半球、西半球:以本初子午线为分界线,东半球为本初子午线以东的区域,西半球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区域。
- 东、西、南、北方:以指北针的方向为准。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时间,全球按经线每15°度划分为24个时区。
6. 地球的地理格局:- 大洲与洋:地球上的陆地分布成大洲,水域分布成洋。
- 大陆板块:地球上的陆地表面分散着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是由地壳组成的大陆板块。
- 地壳结构:地壳由陆壳和海壳构成,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海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7. 地球上的地理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赤道附近,气温高,季节差异小,降水丰富。
- 温带气候带:赤道以外的中纬度地区,季节差异明显,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 寒带气候带:极地以及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少。
8.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呈现在平面上,以便人们观察和使用。
- 地图比例尺:反映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符号:用以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图形、颜色或字母等符号。
- 地图方向:用以表示地图上方位关系的指示箭头或指北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 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 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3)计算陡崖的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3、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1)河流流向的判断:①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结合地形特征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0C;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4、根据等高线判断区域人文地理特征:(1)选点:水库大坝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库区多选在“口袋型”的洼地或小盆地区;露营地应在等高线较稀疏的坡地或高地,避免靠近河流,避开谷地和陡崖,以避免洪水、泥石流和滑坡。
(2)选线:公路、铁路修建多沿等高线延伸,即与等高线平行,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之”字形道路是为了降低坡度。
引水线应尽可能从地势高处引向地势低处,使水自流。
(3)选面: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三、地形特征的表述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形区分布三方面表述。
满分术语:地形以__为主;主要分布在__;地势__高__低;地形崎岖或平坦;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广布等。
(地势高低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或根据河流流向判断)。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二、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角度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有利于发射和跟踪,如我国西北地区的酒泉发射基地。
2、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如海南文昌发射基地。
3、地势因素:地势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5、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6、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航天装备运输。
7、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三、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描述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1)全球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我国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包括纬度、昼长、地势和天气四大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②昼长因素:白昼越长,则日照时数越多,获得太阳辐射越多;③地势因素: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④天气因素:晴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扰动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地高空出现“极光”现象;影响气候(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0/小时。
②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纬度和海拔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南北纬300为1447km/h,南北纬600是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由此可判断高、中、低纬。
二、区时的计算1、地方时:(1)同经度同地方时,不同经度不同地方时。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差1小时,10差4分钟。
(2)光照图中已知地方时的确定: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区时的计算(1)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2)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3)世界时:即0(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0经线的地方时,又叫国际标准时。
3、地球上日期的变更找1800经线和0时经线,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为旧的一天。
三、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1、晨昏线的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
2、晨昏线的主要特征:(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3)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4)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与极圈相切,为夏至或冬至。
夏至(6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冬至(12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解题时知道晨昏线,一定要绘出夜半球。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即地转偏向力)(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
(北右南左)(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则右岸侵蚀严重,左岸堆积明显。
南半球反之。
河流向哪岸偏,则哪岸侵蚀。
第四讲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2、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1近快,7远慢)3、黄赤交角①大小: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大小为23.5°(23026,)。
②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③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N,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S,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