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绣——走出深闺
- 格式:pptx
- 大小:86.78 KB
- 文档页数:9
赣鄱文化的文章赣鄱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合了江西省赣州市和鄱阳湖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赣鄱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对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赣鄱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这种文化融合了江西省赣州市和鄱阳湖地区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了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赣鄱文化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如赣剧、赣绣、赣南古建筑等,展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赣鄱文化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赣南花灯、鄱阳船歌等,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赣鄱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包容性。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尊重传统,注重文化传承,同时也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赣鄱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有过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赣鄱地区的文化交流依然活跃,人们热衷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推动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赣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推动。
近年来,赣鄱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地方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赣鄱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赣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地方人民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赣鄱文化将会继续焕发出光彩,为地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湘绣”的发展对湖南地区的乡村振兴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1. 带动乡村就业湘绣作为湖南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独特的技艺和工艺。
随着湘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妇女有了就业机会。
她们可以在家门口进行湘绣刺绣,既照顾到家庭生活,又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就业方式不仅解决了乡村妇女的就业问题,还提升了家庭收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湖南素有“千湖之国”之称,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在湘绣的带动下,乡村地区开始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升级,通过将湘绣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比如,将湘绣纹样运用在茶叶包装盒上,使得茶叶外观更加华丽精美,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销效果明显。
二、传承湘绣文化,传播湖南文化1.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湘绣作为湖南传统手工艺之一,代表着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湘绣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还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了解湖南传统文化的机会。
通过湘绣的传承和发扬,湖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保护了湖南的传统文化。
2. 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随着湘绣的发展,湖南地区乡村也开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利用湘绣资源和相关文化元素,打造湘绣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并购买相关产品。
这为湖南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乡村文化繁荣1. 提升乡村形象湘绣作为湖南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湘绣的发展,湖南地区乡村形象得到了提升。
游客们往往因为湘绣而来到湖南的乡村,这不仅为乡村带来了人气,还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繁荣。
2.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湘绣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传统的农事生活之外,乡村居民也开始关注湘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组织湘绣培训班,举办湘绣展览等活动,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湘绣的发展对湖南地区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互联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赣发绣为例白宇琼陈子涵(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摘要:赣发绣以针为笔,以发作墨,经耐岁月,千年不腐。
在工业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冲击下,赣发绣在保护与传承中也遇到了困境,“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赣发绣有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文中透析赣发绣发展现状及瓶颈,找寻其影响因素,通过“互联网+”的概念来实现赣发绣传统与现代的嫁接转型。
从而实现赣发绣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保护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13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68一、前言赣发绣由赣绣(女红绣)演变而来,讲究精、细、雅、洁。
万千青丝为笔为墨,以针为工具将艺术绣于布帛上,发为血之余,用其绣制难度和艺术价值都高于刺绣,二十四道流程,六十二道工序,二十四套大针法,二十套小针法,绘绣主体更追求作者感受和寓意。
绘制作品通身剔透,正反两面皆精致美观。
2010年,赣发绣技艺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二、赣发绣的历史赣发绣萌芽于明代,传承至今近500年。
当初南昌宁王府娄妃用发线绣制字画,《江城旧事》还记载说,娄妃曾以秀发作笔,写下“屏翰”(《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后以“屏翰”比喻国家重臣)二字,勉励当时的江西官员肩负起为国为民的重担。
由此,娄妃成为赣发绣第一代传承人。
娄妃死后,其贴身丫环杏花回到安义县石鼻乡,用所收集娄妃发丝绣制了一幅娄妃画像,赣发绣开始走向民间。
截止到今天已经传至第17代并已经拥有77项专利。
三、赣发绣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由于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工业科技发展,快时代节奏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情逐渐消退。
机绣、线绣大量充斥市场替代手工艺制品,整个刺绣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厦门的工艺文化有哪些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工艺文化。
这些工艺文化既是厦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漆线雕,这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
漆线雕以精细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
工匠们需先将柔软的漆线盘绕在胎膜上,勾勒出各种图案和形象,然后再敷上金箔或彩漆,使之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到吉祥如意的花鸟鱼虫,漆线雕的题材丰富多样,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厦门珠绣,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珠绣起源于唐朝,在厦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它以珍珠、玻璃珠、宝石珠等为材料,通过巧妙的针法将珠子绣在织物上,形成精美的图案。
珠绣的作品常常用于装饰衣物、鞋面、钱包等,其色彩鲜艳、光泽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且,珠绣工艺不仅注重图案的美观,更讲究针法的细腻和均匀,需要绣工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技巧。
厦门的影雕技艺也是一绝。
影雕是在磨光的石材表面,用特制的合金钢针,依照图像的轮廓和明暗关系,进行打点凿刻,从而形成逼真的影像效果。
一幅优秀的影雕作品,不仅要求工匠对画面有精准的把握,还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和耐力,因为整个制作过程全凭手工完成,稍有差错便会前功尽弃。
影雕作品常被用于装饰墙壁、桌面等,成为家居和公共场所的一道亮丽风景。
厦门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
厦门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工匠们善于利用木材的天然纹理和形态,巧妙地进行构思和创作。
无论是人物雕像、动物造型还是山水景观,都能在木雕作品中展现得栩栩如生。
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运用各种刀具和技巧,精雕细琢,使作品的细节之处尽显精致。
厦门的剪纸艺术同样别具一格。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厦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图案。
从传统的吉祥图案到现代的创意设计,厦门剪纸不断创新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融入了时代的特色。
赣文化调研报告《赣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赣文化是指江西赣南、赣北及鄱阳湖地区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该地区因地处江淮平原与南岭山区的过渡带,地势复杂,气候湿润,造就了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赣文化的核心内涵,探讨赣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研内容1. 赣文化的历史渊源调研组对赣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赣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赣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2. 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对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进行调查后,调研组发现,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主要包括「龙舟文化」、「潮汕文化」、「庐陵文化」等。
这些符号反映了赣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
3. 赣文化的当代价值调研组认为,赣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调研结论通过对赣文化的调研,我们深刻理解到赣文化的历史渊源、代表性符号及当代价值。
赣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加强对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建议1. 加大对赣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升赣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 弘扬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促进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把赣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积极向世界展示赣文化的魅力与魄力。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在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之下,赣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赣发绣传承保护及其发展研究赣发绣作为一种具有古老传统赣鄱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手工绣法、工艺流程、文化内涵都值得传承。
本文在探寻南昌市东湖区赣发绣历史文化,研究赣发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赣发绣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了探究。
标签:赣发绣;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发扬价值。
赣发绣作为赣鄱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刺绣艺术,从赣绣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以发丝为线,将民众对未来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入一幅幅作品中。
作为江西财大一名学生,我们查阅许多关于刺绣、发绣的文章,专访了赣发绣第十七代传人,对赣发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探索赣发绣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赣发绣传承发展中的困境,引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责任感,让有关部门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紧迫性。
同时,给其他刺绣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范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机制;为现代美学提供新的可能性,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美。
赣发绣植根于浓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扬弃了传统赣绣的材质和技法,其生物本源性的艺术表达,具有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对民俗文化进行探究发扬,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吸引投资,有利于地方旅游业资源的开发。
开发赣发绣文化旅游,打造赣发绣文化产品,有利于推动江西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探索赣发绣的刺绣技艺,可以为其他种类刺绣的技术发展创新提供思路,赣发绣的素材纹样对研究赣鄱地域的历史有积极意义,这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设计素材又可以推动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此外,现代学生由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对传统美学的接触较少,研究赣发绣可以为现代的美术艺术教育注入传统的灵魂,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之美,可以营造更好的美学氛围,拓宽现代设计的道路。
二.赣发绣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如今,赣发绣的艺术传承人缺乏,发展赣发绣艺术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赣鄱文化观后感悟
哎哟喂,说起赣鄱文化,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暖洋洋,又带着点儿小激动呢!一踏进那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泛黄的老相册,每一页都透着浓浓的乡情和岁月的沉香。
赣鄱啊赣鄱,你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片区域,更是无数人心中的一抹乡愁。
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两旁的青砖黛瓦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过往,那些斑驳的痕迹,就像是时间的皱纹,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让人忍不住想,要是这些墙会说话,那得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往外冒啊!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那赣江水悠悠。
站在江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里头那个美呀,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江水不紧不慢地流淌,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静静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替。
偶尔有几艘小船悠悠划过,渔夫的歌声随风飘来,那叫一个悠扬,感觉整个人都跟着轻盈了起来。
还有那景德镇的瓷器,哎呀,简直是艺术品中的瑰宝!每一件都晶莹剔透,细腻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光是物质上的重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量。
想着这些瓷器从古时候一路走来,漂洋过海,成了多少国家的宫廷珍宝,心里头就充满了自豪。
说到吃,赣菜那也是一绝!辣得过瘾,香得醉人。
每次尝到那熟悉的味道,就仿佛回到了儿时的饭桌旁,奶奶的手艺,妈妈的笑脸,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温馨。
吃的不只是菜,更是一份情怀,一份对家的深深眷恋。
总之啊,赣鄱文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老朋友一样,亲切、温暖又不失风趣。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展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每次提到它,心里头总是暖洋洋的,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心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湘绣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传承思路【摘要】湘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当今社会,湘绣面临着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产业挑战重重、传承困境难以破解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绣文化,探讨传承方法和制定创新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湘绣的发展方向应注重结合现代时尚元素,重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推动湘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湘绣才能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湘绣、发展现状、传承困境、创新发展、未来发展方向、文化传承、挑战、可持续发展、艺术特点、历史意义1. 引言1.1 湘绣的历史意义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更体现在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中。
自古以来,湘绣就一直是中国优秀的刺绣艺术代表之一,拥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技艺特色。
湘绣源于湖南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湘绣的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长河中,湘绣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绣艺传统和审美观念,凝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力量,在细腻的刺绣线条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美好向往的生活情感。
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湘绣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1.2 湘绣的艺术特点一、精湛的刺绣工艺。
湘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细的刺绣工艺而闻名于世。
刺绣师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掌握了各种刺绣技巧,能够将丝线绣成细密的花纹和图案,栩栩如生,色彩鲜明。
三、独特的风格特色。
湘绣在刺绣风格上秉承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
湘绣的线条流畅、线迹清晰,刺绣的花纹富有层次感,整体呈现出优雅华丽、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
赣绣调研报告赣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为了更好地了解赣绣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赣绣的历史和特点赣绣起源于明代,是江西赣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
赣绣采用丝线、金银线等材料进行刺绣,注重细腻和精致的表达。
赣绣的特点是造型逼真、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常用来绣制衣物、壁画等。
二、赣绣的发展状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赣绣曾经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但是,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赣绣技艺的传承,赣绣迎来了复苏。
现在的赣绣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青睐,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赣绣的市场需求赣绣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消费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并愿意购买赣绣作品作为装饰或收藏。
另一方面,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赣绣作为江西的代表性文化产品,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购买。
四、赣绣的竞争对手赣绣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其他地区的刺绣产品,如苏绣、湘绣等。
这些地区的刺绣也具有相当高的技艺和品质,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刺绣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五、赣绣的发展策略为了推动赣绣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对赣绣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赣绣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其次,加强赣绣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培养更多的赣绣师傅和设计师,创造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赣绣艺术品。
最后,与旅游产业和文创产业结合,设计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赣绣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六、结语通过对赣绣的调研,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赣绣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的信息。
赣绣是一门宝贵的传统手工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加大对赣绣的支持力度,推动赣绣的繁荣和发展。
江西探索非遗扶贫新路子作者:***来源:《江西画报》2020年第04期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一年多以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响应,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在实现的进程中,江西非遗扶贫将传统工艺与工坊无缝对接,明确以25个贫困县为重点支持地区,辐射引领全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带动贫困劳动力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增收。
深入惠民显本色,非遗扶贫新亮点修水县利用宁红茶、修水贡砚、双井绿、罗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分别建立了非遗扶贫合作社和非遗扶贫工坊,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12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6000元,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
俞旦华是宁红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下,俞旦华积极参与到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中来。
2019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51人,俞旦华为他们培训宁红茶鲜叶采摘技能,优先验收支付工资,人均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宁红村精准扶贫对象陈锦华和罗金花夫妇,山口镇精准扶贫对象何德军从2015年起作为公司正式职工,前者年均收入超过7万元,后者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在自己村上采茶获得了稳定收入,宁红茶扶贫就业工坊为他们的生活保障和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精雕、打磨、封蜡……在修水贡砚扶贫就业工坊,传承人王令正在指导贫困户制作贡砚。
修水贡砚扶贫就业工坊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3人,以师带徒的形式为他们进行带工资培训,并提供吃住保障,3人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贫困户戴祥中家中有4口人,他的妻子意外致残,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都靠他一人支撑。
从前在外务工,戴祥中每年收入有2万元,2019年他回到修水老家,加入贡砚扶贫工坊学习砚台切坯技艺,现在每年收入增长到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