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荆轲刺秦王》
- 格式:ppt
- 大小:746.00 KB
- 文档页数:49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
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死。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战国时期故事中的一段著名事件,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文言文:
昔者秦穆公之时,诸侯争彊,秦弱无援,穆公不能亲征,乃招名士吴起为将帅,以成霸业。
吴起欲杀嵇康,畏惧而不敢。
嵇康曰:“起为秦将,常谓吾毙辱秦师,今终不行,不亦宜乎?”吴起乃死之。
自是之后,吴起用兵如神,所向无敌,秦王亲征,大破诸侯。
后秦国崛起,称王,东取韩、魏,西灭巴、蜀,北并赵、齐。
使诸侯为之用,四百余年,天下归秦。
秦王既霸,乃欲使天下称臣,北攻匈奴,南取百越,东破齐、韩,西灭巴、蜀,吞吴楚。
功业既成,欲修高祖之业,因发乾坤之际,东巡狩,游至沙丘。
荆轲闻之,欲因燕国之役,以行其刺秦之谋。
为燕使者,而身负刃,直前入秦中,见秦王,曰:“臣闻天高地厚,王者法则,不可久居。
夫秦王得天下而欲以一人之私,廢百姓之利,非其人也。
天下所誉爲英雄,爲王者者,昔者尧、舜、文、武、周公、召公、吕望,皆仁人君子也。
今臣聞秦王欲割地爲县,禁冤狱,大辟必闻,轻刑必见,天下咸知其不仁。
臣虽不肖,愿献上书,触龙首,一决雌雄。
”秦王大怒,起而握其刃,荆轲趁机直取秦王而刺之。
秦王不及自卫,仆地而死。
荆轲自刎而死。
秦二世即位,燕太子丹率燕、赵二国之兵,攻秦,秦灭燕,太子丹自刎,国亡天下定。
1/ 1。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这一战术。
然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
(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备课资料汇总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上一篇文章我们领教了烛之武的“唇枪舌剑退秦兵”,今天,我们来感受“刀兵相见刺秦王”。
来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会对他做出这种评价。
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战国策》】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被凌辱)”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或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杀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2009-09-22 22:05:07)
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分享到新浪微博。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