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刺客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史记中的五大刺客:侠客青楼对着敲02(二)历史上的著名侠客与侠客文学1.史记中的五大刺侠司马迁笔下有五大刺客,有人认为他们不是侠客,否则干嘛不并入“游侠列传”呢?有人认为,他们是侠客,只是因为有着相同的背景——都是侠客中的刺客,所以才被司马迁单独开列进“刺客列传”。
而且,若按领导排名有先后的规矩,我们可以发现,“刺客列传”排名远远在前,“游侠列传”反而在后,前者是列传第二十六,后者是列传第六十四云云。
咱们这里,还是把他们当侠客吧。
他们不当侠客,就没人了。
是为刺侠。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崔奉源在《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中指出,曹沫乃是最早的侠。
史记也是从他开始说起。
曹沫,史料中也有称曹刿、曹子、曹翙的。
当然也有怀疑他们非一人的,事迹出入也很大。
咱这里只按《史记》来。
第一个,曹沫,鲁人。
据说以勇和力事鲁庄公。
但是作为鲁国的大将,光靠勇和力是不行的,和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于是鲁庄公献上遂邑的土地求和。
齐桓公答应了,并与庄公在柯地会盟。
谁知盟约订立后,曹沫突然翻脸了,拿出把小匕首劫住了齐桓公。
充分说明,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们太不注意安检了。
总之,齐桓公手下都傻眼了,不敢动,怕伤着他们的老大。
齐桓公不愧是小白,很淡定地问曹沫:子将何欲(也有人认为,桓公吓傻了,此句乃管仲代问)?曹沫曰:齐强鲁弱,你们欺负我们也够了。
如今鲁城坏即压齐境,你们国土都拓展到我们城墙下了,你说咋办?于是齐桓公答应,把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
曹沫一看他答应了,就扔掉小匕首,回到自己的原位。
桓公很气愤,想背约。
管仲劝他说:不可以。
贪小利图小乐,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以后还咋在道上混?不如把土地还给鲁国吧。
于是齐国尽还所占鲁国之地。
曹沫在战场上失去的,在盟会上收复了。
这里有一个疑问:盟会上的坐位是如何安排的?曹沫是如何从自己的位置窜到齐桓公眼前的?技术动作不好一气呵成啊。
还有一个感叹:齐桓公与管仲才更像大侠。
言必行,行必果。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特别钦敬“布衣之侠”,他们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将行侠仗义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融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
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
以《史记·刺客列传》为代表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史记;刺客;精神特征;历史局限性目录一、《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充满了杀气 (4)(一)《史记》中的刺客带有了蛮干、愚笨的外在特征 (4)(二)《史记》中的刺客有着强悍的力量与高超的武技 (4)(三)《史记》中的刺客行为中充满了暴力 (5)二、《史记》中刺客的内在特征分析 (5)(一)《史记》中刺客的悲剧特征分析 (5)(二)《史记》中刺客的心理特征分析 (6)(三)《史记》中刺客形象带有忠孝特征 (7)(四)酬知遇之恩 (8)三、《史记》刺客形象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9)(一)存在自杀轻生等的极端方式 (9)(二)存在不计后果的蛮干意识 (9)(三)刺客中存在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根源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重视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特立独行的群体。
战国时刺客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和好名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像传统儒家一样,仅仅把“义”局限于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如“士为知己者死”和出于义愤的反强暴;更多的包含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好名”,这正是司马迁“立名者,行之极也”的思想的反映,司马迁是把立名看作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作者:李紫欣概要:《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
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
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
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
史记中的刺客们史记中的刺客们一、曹沫:一切皆有可能曹沫是鲁国人,能打架,能杀人,很是好勇斗狠。
鲁国当时的老大鲁庄公喜欢强悍的人,所以宾主相见甚欢,感情十分好。
鲁庄公狠,可还有比他更狠的,比如齐桓公。
齐桓公那时候的专业就是把大大小小的国家全部兼并到自己旗下,把齐国搞成集团公司。
齐人来了,鲁庄公派曹沫为将,和齐军去打仗,很显然,体力好不如智商高,当时齐国的丞相,是大名鼎鼎的管仲。
打了三仗,曹沫输得一塌糊涂,幸亏老大鲁庄公还算讲义气,割地赔钱向齐国求和,居然还是让曹沫做大将。
光割地是不够滴,还得坐下来喝茶,谈谈今后的发展趋势,这一套好象一直延续到现代,随便拎出本描述黑社会生活的香港电影,都能看到这些镜头。
两位老大约好了时间地点,各自带着手下赴约,鲁庄公的随从里,自然有曹沫。
一坐下来,彼此问候了一下天气身体,一堂和气下,曹沫发飙了,竟然提着匕首在众目睽睽下劫持了齐桓公。
丢人啊,堂堂春秋集团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居然被一个败军之将提溜在手里,为了老大的生命安全计,齐人只好眼睁睁看着曹沫这个不上台面的小角色和齐桓公谈条件。
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现在鲁国还割了那么多土地给齐国,我怕以后鲁国的城墙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国境,这事可不大好办。
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没有什么事会不大好办。
齐桓公答应归还鲁国割让的土地,曹沫收起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谈笑风生喝酒吃肉。
时候齐桓公越想越憋屈,打算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是说鲁国国境小么?干脆就让鲁国消失。
幸亏还有总经理管仲,作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管仲比董事长先生更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管仲说:你都已经答应人家了,现在再反悔,会失信于天下,到时候大家都去帮鲁国,那可就是贪小失大了。
忍了吧,把答应都还给他们。
齐桓公只得把辛苦打了三仗弄来的土地还给鲁国,曹沫丢的,曹沫自己拿回来。
千军万马和一人之力谁更强大些?难说,因为曹沫,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二、专诸:杀人和烧菜并不矛盾自从伍子胥到了吴国,专诸的一生就被改变了,或者说,专诸以前的平静,只是因为在等待伍子胥的到来。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史记刺客列传故事中最主要描述的是荆轲的故事。
那你知道史记刺客列传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刺客列传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知音难求荆轲是卫国人,他游历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却没有任用他。
荆轲曾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因言语不投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愤然离去,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找回来。
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睛瞪了他。
去试着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荆轲果然驾车离去。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戏谑地说:“他早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一定是害怕了,逃跑了。
”荆轲在邯郸时,鲁勾践曾跟荆轲赌博,二人发生争执,鲁勾践愤怒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再也没有和鲁勾践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与一个以宰狗为职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成好朋友。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屠夫及高渐离喝酒,喝得半醉半醒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就旁若无人地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取乐,不一会儿又相拥而泣。
荆轲虽然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心理素质极好。
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对他善待有加,极为器重。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荆轲受命太子丹对田光毕恭毕敬,田光推说自己年老力衰,向他推荐了荆轲。
太子丹于是让田光引见荆轲。
田光临走时,太子丹一再嘱咐他不要泄密。
田光见到荆轲后,将事情告诉了荆轲,荆轲答应去见太子丹。
田光为激励荆轲,就对他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不会泄露机密了。
”他接着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并转达了田光的话。
太子既愧疚又感动,他走向荆轲,跪拜于地,哭泣地说道:“秦王贪得无厌,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不会满足。
如今秦国已占领韩国,又出动军队南攻楚国,北逼赵国。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是指《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五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他们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
他们的刺杀行为都是出于对恩主的忠义,或为国家利益,或为个人报仇,或为理想信念,展现了一种不畏强暴、敢于牺牲、重情重义的英雄气概。
他们的刺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落魄失志:他们大多出身卑微,处于社会底层,有志难伸,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用,或者遭遇挫折和失败,心中怀有不平和愤慨。
勇猛无畏:他们在刺杀时都采用了直接面对目标的方式,不惜以身犯险,不畏死亡,不计后果,表现出了一种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情尚义:他们在刺杀前都受到了恩主的知遇和赏识,或者有着深厚的友情和亲情,因此他们都把报恩、报仇、报国、报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体现了一种忠诚、孝顺、友爱、正义的品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民族精神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和演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素材,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理想、奋发图强、勇于牺牲、不畏强暴。
史记中的刺客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PS:李老师给我上的史记课感觉很有意思,听着李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还有时不时的夹杂唱一首歌,感觉李老师不像年过花甲的老人,而是一位富有朝气的青年……所以史记别的没有读,只是把刺客列传看了好几遍,也颇有收获,心血来潮写下来,希望与老师分享。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醳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讎,而反委质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讎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讎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本人对豫让的一些看法:
豫让的代表作是什么呢?是刺杀了赵襄子吗?没有。
他只是象征性的刺了三下赵襄子的衣襟。
是他的名言吗?他的名言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曾从事过范氏、中行氏,不被重用,最后投奔智伯,受到了智伯的尊宠。
他要报答的难道就是智伯的尊宠?为知
己死,就应该想尽办法刺杀掉赵襄子,可是他没有接受朋友的建议,而是贸然行事,几次都事情败露,最终伏诛!他报答了知己了吗?没有!他只是做到了问心无愧!
豫让为什么没有成功刺杀赵襄子呢?他的第一次是遇巧赵襄子当时有点异感,也可以说赵襄子因为自己与智伯的仇恨和自己内心深处的警惕,使他避免了这次灾难。
而他很大度的释放了赵襄子,从而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留下了退路,也让更多智伯的“士”感动而退。
唯有赵襄子,坚持不懈,一心要报答知己,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对他要刺杀的对象心怀敬畏。
既想杀,又不愿杀。
杀是为了报答智伯的尊宠之恩,是为了尽忠;而不想杀,是为了报答赵襄子的不杀之感,是为了尽义。
当然,那个时候并没有严格的忠的概念,但义的观念在当时很重。
于智伯之义,是大义,于赵襄子之义,也许要次于智伯,是小义。
豫让也许经过了一番权衡,抱着的是能尽大义则尽大义,不能则尽小义。
于是,在他的第二次行动败露之后,他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只有尽小义而已。
但只尽小义,心里还是感到很惭愧,于是乎请求赵襄子成全他略尽大义。
赵襄子于是也乐得做了个顺水人情,于是,豫让得也安然而死。
并且在千秋之下,还受到人们的崇拜。
我也佩服豫让。
至少他没有狭隘的为单一目的而尽全力去刺杀了赵襄子,因为赵襄子对他也是有恩的。
就如同关于长义释华容道一样。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面,剑客无名不杀秦王政,恐怕也出于此心。
但如果作为一次任务,则他们是不尽职的。
他们并没有恪守特务的职责。
不是尽责,而只是尽心而已。
因此,我更佩服赵襄子的大度。
他深知豫让肩负复仇的特别任务,而第一次却轻易的饶恕了他。
即使有足以制服豫让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宽容,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因此,当他这次饶恕之后,豫让的刺杀就不再成为一项任务了,而是一种出自道义上的一种骑虎难下的行为了。
豫让不是死于任务,因为他内心深处已经放弃了这次任务。
豫让应是死于一种道义,一种他认为应该“为知己而死”的道义。
所以,他的失败不是来自刺杀对象,而是来自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