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雅而不高”》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22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论“雅而不高”》教案设计高中语文《论“雅而不高”》教案设计【《论“雅而不高”》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3、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意。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步骤:一、字词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
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扭捏niǔnie作态(形容举止言谈不大方,装出某种姿态。
)剔tī牙捉襟jīn见肘zhǒu (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
这里指修养欠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丑陋滑稽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释题:“雅”为何意?“不高”为何意?题目为何意?——“雅”,高雅。
“不高”,不高雅,不文明,亦为低俗。
题意为:论“高雅而低俗”的现象。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就未必不跟“雅”搭界。
(三)文意释疑:“实证’——实际的证明。
“两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搞成对立的两方面。
“一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再统一起来。
课文反复提到的'“雅”、“高”、“俗”是一种什么关系?(练习一)——“雅”与“高”应是相应的关系;“雅”与“俗”应是对立的关系;“高”与“俗”也是对立的关系。
(四)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两方面论证它的存在(中心论点)。
1、硬件(物质条件)“高雅”,软件(精神文明)低俗。
2、外表“高雅”,言行低俗。
第三部分:论述如何解决“高雅而低俗”的问题。
(练习找中心句)1、要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2、将“物”(物质环境)与“习”(人的行为)搞成一张皮。
——本文思路: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现象即中心论点)—分析问题(第二部分:逐层论证它的存在)——解决问题(第三部分:从两方面着手)(五)中心思想:(学生概括)——本文对“高雅而低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意。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速读课文:1、将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罗列出来。
2.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3.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4.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
二、探讨课文1、作者写作此文时关注了哪些社会现象?明确:A、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B、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C、公寓楼内,大吼大叫;D、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E、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F、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G、雅兴高歌,却出粗口。
2、这些社会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明确:A—D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E—G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
3、这种社会问题的实质原因是什么?明确:A、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B、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
4、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方法在哪?明确;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其首要条件是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必须协调一致。
5、根据作者写作思路,请列出本文的内容提纲?明确:“高雅”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未必不跟“雅”搭界。
物质软件跟上了。
硬软两张皮精神软件跟不上。
摆出“实证”。
外表浮雅,肚里缺货。
表里两张皮缺乏学识而又自以为是。
重要性:“雅得太俗”与“俗中大雅’对比。
增强文化底蕴办法:让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
6、总结归纳本文主旨。
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
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3、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自主学习】写作背景: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
《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字词积累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
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扭捏niǔnie作态(形容举止言谈不大方,装出某种姿态。
)剔tī牙捉襟jīn见肘 zhǒu (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
这里指修养欠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吟诗(yín)破绽(zhàn)捉襟见肘(jìn)B.底蕴(wēn)匮乏(kuì)矫揉造作(jiāo)C.扭捏(niē)时髦(máo)相形见绌(zhuō)D.斑秃(tū)滑稽(jī)雅气四溢(yì)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肯定..不跟“雅”搭界。
B.看时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实则..“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
C.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都是..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
D.缺乏底蕴,即使..作态千般仍显得俗。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给国家带来了不堪入目....的恶果。
◆2论“雅而不高〞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
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
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微感言:1.不学礼,无以立也。
——《论语》2.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4.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一、作者视窗李景阳,《人民日报》著名记者。
主要作品有《勿为贪官摆好》、《对经典还是多些敬畏之心好》、《隆美尔“辉煌〞在哪里》等。
《论雅而不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雅而不高”的含义,认识到高雅行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高雅,做到言行一致,提升个人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雅而不高的定义与表现2. 高雅行为的标准与价值3. 培养高雅行为的方法与途径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高雅行为5. 校园高雅行为的具体要求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高雅行为的定义、标准与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高雅行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雅而不高”的含义,阐述高雅行为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身边的高雅行为与不高雅行为,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高雅行为,分享各自的感悟。
4. 实践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校园高雅行为的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行为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关于高雅行为的短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雅而不高”的含义,阐述高雅行为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高雅行为与不高雅行为,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高雅行为,分享各自的感悟。
5.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校园高雅行为的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行为素养。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在生活中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践行高雅行为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高雅行为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实践演练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高雅行为标准。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有关高雅行为与不高雅行为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引发学生思考。
3. 实践活动指导材料:准备实践演练的相关指导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高雅行为。
《论雅而不高》教案(粤教版必修四)教案:《论雅而不高》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粤教版必修四,主要内容是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南朝宋鲍照的《拟行路难》。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雅”与“高”的区别,领悟不同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雅而不高”的含义。
3. 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难点:领悟“雅而不高”的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粤教版必修四》。
2. 相关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东晋和南朝宋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引出课题《论雅而不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的“雅”与“高”的例子。
3. 课堂讲解: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悟“雅而不高”的含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出的“雅”与“高”的例子,互相交流观点,形成对“雅而不高”的深入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追求真实,回归自然2. 《拟行路难》雅:词采华丽,对仗工整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你认为的“雅而不高”的现象。
答案:例如,有些人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名牌豪车、高档餐厅,看似高雅,但实际上忽视了精神追求,缺乏内涵,这就是“雅而不高”。
2. 请分析陶渊明和鲍照的诗歌,谈谈你对“雅而不高”的理解。
答案:陶渊明的诗歌追求自然、真实,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是“雅而高”;鲍照的诗歌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但过分关注个人情感,忽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雅而不高”。
高二语文论雅而不高粤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论“雅而不高”》学习目的:1. 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2. 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3. 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 难点:理解文意。
学习步骤:1、写作背景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
《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重点字词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
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各尽其用:都有各自的用途。
口无遮拦:说话毫无顾忌。
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
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
这里指修养欠缺。
捉襟,整理衣襟。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
见,同“现”,露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矫,把弯的变直。
揉,把直的变弯。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
匮乏:(物质或精神)缺乏。
<文脉梳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
全文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但这个论点句没有直接写进文中。
2、内容导读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
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论“雅而不高”-粤教版必修4教案粤教版必修4教案是广东省教育部门针对高中阶段粤语学科的一套教学方案。
以往,粤语的教学往往侧重于口语和方言,而忽略了书面语和正式语言的学习。
但随着广东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粤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粤教版必修4教案在保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了粤语书面语和正式语言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高雅粤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粤教版必修4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粤语表达能力:教学围绕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展开,着重培养学生的粤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粤语文化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增加对粤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3.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培养处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教学内容粤教版必修4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粤语基础知识:声韵母、声调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2.粤语听力和口语练习:以日常聊天、社交场合、商业谈判等场景为背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3.粤语阅读和写作:以名人传记、电影评论、小说摘要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粤语文化:介绍粤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传统舞蹈和戏曲等文化,增加学生对粤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粤教版必修4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现代化教学:根据学生自主思考的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方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3.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因式施教,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教学中获得进步和提高。
教学成果粤教版必修4教案的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粤语表达能力: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粤语,进行日常对话和商业谈判等场合的粤语表达。
2.粤语文化认识:学生对粤语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知道粤语不仅是方言,还与文化息息相关。
《论“雅而不高”》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①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②掌握并学会运用文章的论证方式。
③经过朗诵品尝雅俗并用、简短开朗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经过挑选概括理清文章的思路,经过议论沟通领会文章的论证方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关注社会、倡议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教课重难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掌握并学会运用文章的论证方式。
学习作者关注社会、倡议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教课时数:1课时☆教课手段:多媒体协助教课☆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下蓝色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A、剔牙tī漏洞zhàn左支右绌jnìB、底蕴wēn贫乏kuì装腔作势jiāoC、扭捏niē时兴máo黯然失色zhuōD、斑秃tū风趣jī雅气四溢yì二、讲解新课1.阅读课文,思虑问题①“雅而不高”中的“雅”、“高”指的是什么?在生活中“雅而不高”是如何表现的?②作者以为造成“雅而不高”的现象的原由是什么?③作者提出了如何的解决方法?2.排列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明确:A、自选商场,虽明示不准品尝偏下手抓;B、空调车上,吸烟或摆弄臭脚;C、公寓楼内,大吼大喊;D、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E、品位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F、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G、雅兴高歌,却出粗口。
3.这些社会现象反应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明确:A—D四种社会现象反应的是表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表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仍是落伍,也就是软硬“两张皮”;E—G三种社会现象反应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恶习仍旧裸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
概括起来,就是“雅而不高”,就是人们的涵养、素质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
4.“雅而不高”中的“雅”、“高”指的是什么?在生活中“雅而不高”是如何表现的?明确:雅而不高”中的“雅”指各样表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意为崇高、不庸俗。
《论雅而不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雅而不高”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文化、礼仪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雅而不高”的行为表现,并积极改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雅而不高”的含义及表现。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高雅行为。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雅而不高”的行为表现。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高雅行为,改进不雅之处。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以便进行分析讨论。
2. 准备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高雅行为的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雅而不高”的定义,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是否属于“雅而不高”的行为。
3. 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归纳“雅而不高”的表现。
5. 实践指导:给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高雅行为。
6. 课后作业: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高雅行为的实践。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礼仪,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高雅行为。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高雅行为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雅而不高”的理解。
2. 课后实践报告:收集学生的实践作业,评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高雅行为的实践情况。
八、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九、教学总结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高雅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高雅,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十、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高雅行为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高中语文《论“雅而不高”》教案设计
导读:【《论“雅而不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
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
扭捏niǔnie作态(形容举止言谈不大方,装出某种姿态。
)
剔tī牙捉襟jīn见肘zhǒu(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
这里指修养欠缺。
)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
丑陋滑稽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释题:“雅”为何意?“不高”为何意?题目为何
意?
--“雅”,高雅。
“不高”,不高雅,不文明,亦为低俗。
题意为:论“高雅而低俗”的现象。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就未必不跟“雅”搭界。
(三)文意释疑:
“实证’--实际的证明。
“两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搞成对立的两方面。
“一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再统一起来。
课文反复提到的“雅”、“高”、“俗”是一种什么关系?(练习一)
--“雅”与“高”应是相应的关系;“雅”与“俗”应是对立的关系;“高”与“俗”也是对立的关系。
(四)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两方面论证它的存在(中心论点)。
1、硬件(物质条件)“高雅”,软件(精神文明)低俗。
2、外表“高雅”,言行低俗。
第三部分:论述如何解决“高雅而低俗”的问题。
(练习找中心句)
1、要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2、将“物”(物质环境)与“习”(人的行为)搞成一张皮。
--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现象即中心论点)-分析问题(第二部分:逐层论证它的存在)--解决问题(第三部分:从两方面着手)
(五)中心思想:(学生概括)
--对“高雅而低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六)写作特点:
1、事例充分,对比论证。
找出文中的对比,体会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练习二)
--见第二、三部分。
作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语言雅俗并用,简洁活泼。
(练习三)
【教学总结】
课文选用这副对联来给这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
“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这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缺少文化底蕴却又自以为是的人。
这两点论述,思路是差不多的。
先是摆出现象,接着揭出实质,探究原因。
内容对举,语言简炼。
看到这一段的论述,我想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教学设计>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判“主观主义态度”的一段文字,写出
来和大家共同分析,在论述结构上与对比,看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⑤。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教学设计>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⑥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