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学疼痛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6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和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和病因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神经源性疼痛为“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而其中去除“短暂的脏器损伤”一条即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亚型。
2001年,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简化定义为“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
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严重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因神经系统受无伤害的或有伤害的刺激及许多疾病所诱发,包括:①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神经受压,截肢,碾碎伤及脊髓损伤;②带状疱疹感染后或有关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神经疼痛;③神经受压,如肿瘤压迫,腕管综合征;④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或尿毒症所致;⑤缺血,如血管梗死,脑卒中。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组病因和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混合形成。
表1-1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表1-2为常见的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些病症。
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何种神经损伤的患者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因此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何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却各有差异。
表1-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表1-2 常见的引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病症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不论病因和病灶局部解剖如何,许多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的特征有:①继续存在的自发性疼痛;②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③阈下(温柔)刺激引起疼痛;④呈高兴奋性,对超阈刺激反应增强;⑤可有牵涉痛和刺激停止后持久存在的疼痛;⑥常包含交感神经活动。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根据病因学诊断(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痛、创伤后神经痛)或神经病变的解剖学位置(中枢痛或外周神经痛)来分类。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一种由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的疼痛症状。
与其他类型的疼痛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是一种慢性的、持续存在的疼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疼痛通常由神经系统病变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如神经损伤、神经炎、神经传导障碍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多样,可出现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背部、脚部、手臂等。
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刺痛、电击样的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或针刺感。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导致疲劳和情绪低落。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常常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神经损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状疱疹、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病因可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纤维的过度兴奋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
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疼痛信号的异常增加和传递,从而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出现。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通常是基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和体征检查。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与其他类型的疼痛有较大差异,因此药物治疗往往不够有效。
常常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以评估患者神经系统的状况。
药物治疗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包括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局部麻醉药等。
镇痛药主要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如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消炎药等。
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则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来减轻疼痛感。
局部麻醉药常用于局部神经阻断治疗,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缓解疼痛。
除药物治疗外,物理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包括热疗、冷疗、电疗和物理康复等,可以通过改善神经血流和调节神经传导来缓解疼痛症状。
神经阻断治疗通过给予局部麻醉药或药物注射,以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
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来减轻疼痛,并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血清素与疼痛感知深入了解神经病理学血清素与疼痛感知:深入了解神经病理学疼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头痛、腹痛还是背痛,疼痛感受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疼痛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理和神经机制。
在神经病理学研究中,一种神经递质——血清素(Serotonin)被广泛关注,它在调控疼痛感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清素与疼痛感知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其在神经病理学中的意义。
一、血清素的生物学功能血清素是一种生物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中。
它由色氨酸转化而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参与调控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包括疼痛感知。
血清素通过与神经元的特定受体结合,调节疼痛信号的传导和处理。
二、血清素与疼痛感知的相互关系在疼痛感知的过程中,血清素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其中。
首先,血清素能够影响疼痛信号的传导。
它可以抑制或增强疼痛感觉传递的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调节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其次,血清素还能够调节疼痛感受区域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影响疼痛信号的处理和感知。
此外,血清素与其他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对疼痛感知产生影响。
三、血清素在神经病理学中的意义血清素在神经病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与许多疼痛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密切相关。
例如,慢性疼痛综合征、偏头痛和纤维肌痛等疾病均与血清素水平异常有关。
了解血清素与疼痛感知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神经病理学问题。
此外,血清素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还与情绪调控、睡眠和认知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这些都对疼痛感知产生影响。
四、血清素与疼痛感知相关研究的展望当前,关于血清素与疼痛感知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揭示血清素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与其他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血清素在疼痛相关疾病中的具体作用,发掘潜在的治疗靶点。
这些研究将为神经病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分类、诊断评估和管理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疼痛性神经病变、带状疱疹、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头部创伤或中风等。
定义和分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首次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由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或诱发的疼痛。
2008年被修改为:由影响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
2011年以来神经病理性疼痛被正式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
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现被称为第三种疼痛类型,包括纤维肌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和肠易激综合征。
2017年,IASP对慢性疼痛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现已纳入世卫组织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ICD-11)。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外周痛和中枢痛,包括9种情况,如神经原发性疼痛、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痛病变或脊髓损伤痛(图1)。
图1 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分类每种疾病都是更详细的内容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支持明确诊断的调查,包含疼痛严重程度、时间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代码。
这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与炎症有关)包括术后疼痛,急性坐骨神经痛,或急性带状疱疹,以及其他少见的情况,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COVID-19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在COVID-19大流行早期,除嗅觉和听力丧失外,还出现COVID-19相关的急性神经表现,包括癫痫、中风或脑炎。
尤其是在急性期,约70%的COVID-19感染者(包括轻度至中度病例)受到疼痛的影响,通常包括肌痛和头痛。
重症COVID-19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包括全身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通过神经侵犯造成的直接神经损伤,使人体缺失神经保护和神经免疫调节作用。
COVID-19的长期神经后遗症在非住院患者中也有提到,包括疼痛、偏头痛和认知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外周神经系统障碍、癫痫、锥体外系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