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水的溶解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溶解是指固体物质通过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散开并与溶剂分子混合的一个过程。
在水的溶解实验中,水充当了溶剂的角色,固体溶质被水分子包围并散开。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因此能够与极性溶质分子以及带有部分正或负电荷的离子发生吸引作用,促使它们溶解在水中。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干净的玻璃容器、蒸馏水、各种实验所需的溶质物质(如食盐、砂糖、小苏打等);2. 在玻璃容器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作为溶剂;3. 将一小部分溶质物质取出并称量,记录其质量;4. 将溶质物质逐渐加入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完全溶解;5. 继续加入溶质物质,直至达到饱和状态,即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6. 记录最终加入的溶质物质的质量;7. 对于某些溶质物质,可以通过加热蒸馏水或者改变温度等条件来观察其溶解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可以选择不同溶质物质进行溶解实验,并观察其溶解过程和溶解度。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现象,如溶质加入后水的颜色变化、溶解的速度、溶液浓度的变化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结论:通过水的溶解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不仅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溶剂的性质以及实验条件有关。
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以溶解或者无法溶解。
溶解度的大小受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探究:除了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例如,可以尝试加热溶剂,观察溶质在高温下的溶解度是否增大。
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溶剂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溶剂对溶质溶解的影响等。
通过水的溶解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实验依据。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激趣:一天,一匹小马接受了妈妈交给它的一个光荣的任务——把一麻袋神秘物品送到河对岸。
小马开心的出发了,可是河水很深,连它背上的麻袋都被淹没了。
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小马觉得非常奇怪,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2.引导想象: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呢?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活动一:科学观察1.设置悬念,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认识高锰酸钾的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可是,它听说要与我们这么多的好朋友见面,它感到十分的害羞。
它说:“我相貌平平、肤色也与大家不一样、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于是,它就拜托我,在见面之前问问大家:你们想了解它的什么?生:师:那我们现在就隆重有请我们的新朋友吧!(拿出装有高锰酸钾的烧杯,提问:“咦,新朋友在里面,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有礼貌的请它出来呢?”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把杯中的东西请出来的?生:2.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师:对啦!因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位新朋友的脾气,我们还是对它礼貌些吧!(演示取出高锰酸钾)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3.分组实验,取出高锰酸钾并对其进行观察、描述(1)学生分组实验,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讲义一、溶解的概念当我们把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通常是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比如,盐能溶解在水里,酒精能溶解在水里,许多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也能溶解在水里。
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比如沙子、面粉放入水中,经过搅拌后,它们会沉淀下来,这种情况就不是溶解。
二、影响溶解的因素1、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和溶解量都会增加。
例如,在泡糖水时,用热水比用冷水能更快地让糖溶解,而且能溶解更多的糖。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氢氧化钙,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搅拌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通过搅拌,能使溶质和溶剂充分接触,从而加速溶解过程。
3、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像氯化钠(食盐)在水中容易溶解,而碳酸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在水中几乎不溶解。
同样,不同的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也不一样。
例如,碘在酒精中比在水中更容易溶解。
三、溶解的过程物质在水中溶解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克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向水中扩散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二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当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时,溶解过程表现为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解过程表现为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如果溶质不再溶解,说明溶液已经饱和;如果溶质继续溶解,说明溶液不饱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糖那样,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就叫(溶解)。
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颗粒)。
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留下紫色的痕迹,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食盐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搅拌后(不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现,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
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面粉和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搅拌后还(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沉淀),用过滤的方法(能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洗发液和胶水在水中先下沉,然后慢慢扩散,搅拌后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溶液。
(醋、酒精)等液体也能(溶解)于水中,进入水中后由上到下快速扩散。
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汽油、柴油等也不能溶解于水。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开启汽水时,汽水中会冒出气泡。
气水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用手指封住管口后往外拉活塞,发现汽水中会析出很多气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教学内容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烧杯4个,空烧杯1个,高锰酸钾1小份,小药勺2个,面粉、沙、食盐各1份,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铁架台1个,玻璃棒1根教师准备:滤纸若干张,盛水烧杯1个,高锰酸钾1小份教学过程:一、魔术表演,引入新课1、教师做水变色的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食盐的溶解引入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并板书。
二、第一环节:科学观察园(观察高锰酸钾的特点)1、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高锰酸钾。
2、小组内观察,然后分小组汇报。
三、第二环节:溶解实验室(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1、出示实验方法,指名读,并想一想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2、交流:实验时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教师加以强调。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表。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四、第三环节:分离实验室(做高锰酸钾的分离实验)1、猜想:高锰酸钾能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2、对照实验装置,明确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做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教师在小组内指导。
4、交流过滤后的结果。
五、第四环节:科学操作站(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1、材料员领面粉、沙、食盐2、出示记录表,讲解实验要求。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不同与相同,并填写记录表。
4、分小组汇报交流: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的结果。
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六、第五环节:收获交流台(能够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有哪些特点?)1、教师引导提出问题。
科学复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三)、溶解度:1.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3.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曲线陡(2)影响不大曲线平缓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四)、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A%=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一定要会计算:(1)知道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知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能求溶解度(3)能解稀释问题m质1= m质2m液1A1%= m液2 A2%ρ液1V液1A1%=ρ液2V液2A2%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用天平和量筒称取或量取)C、溶解三、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一)、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二)、晶体的形成: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2.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得到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类物质)四、水的利用和保护(一)、水资源含义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1.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国是世界“缺水”国之一2.从时间分配角度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北方较突出。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的相关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溶解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逐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溶解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溶解的相关概念。
2.教学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溶解度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的兴趣,导入新课。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溶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同时在旁边标注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练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内容】: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
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交流并熟记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