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件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17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意义及本质(多维文化视野中的艺术观念)一、人类认识世界的几种主要途径哲学-真艺术-美伦理学-善宗教学-圣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ART”还是“艺”,在其词源学上,皆指与农业耕种活动相关的技术与技艺。
后来逐渐产生了分化,在中国,产生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西方,则于18世纪正式提出“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亦即后来“美术”一词的词源,因此今天所言“美术”,译自英文的Fine Arts。
德语的美术学院为die Kunstakademie。
2.艺术的表现有形象的和意象的。
形象表现的艺术靠直觉或直观的感受来欣赏,意象的表现要靠想象、联想和分析来鉴赏。
3.艺术品是知觉的客体,即能引起知觉活动的具体事物。
艺术品有静态而能同时并持续呈现的,如视觉艺术品;有动态随时间呈现与消失的,如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作品;也有动态而能持续呈现的,如视觉艺术中的机动艺术品和文学中的诗词等短篇作品。
4.艺术品的品质包含外在的感觉性质和内涵的意义,是艺术家学识修养和技法的结晶,也是鉴赏者的感受、了解与解释的结果。
因此,美感含有感觉、认知和判断的成分。
第二章艺术的分类艺术的种类繁多。
我们所常见的艺术类别,有的是依据艺术表现或艺术活动的分类,有的是依据时空发展的分类,有的则是依据文化特性的分类。
一、艺术的类别(一)依据艺术表现或艺术活动的分类一般人们较熟悉的艺术种类即所谓“八大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及电影。
其共同特质:“表现美的感情,并给人美的感受”。
(二)依据时空发展的分类1.西洋艺术方面(l)传统艺术:泛指写实或近似写实等依循传统的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
在绘画艺术方面还有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文学方面有颓废派、唯美派等。
( 2)前卫艺术:泛指各时代反传统的艺术风格。
例如:浪漫主义之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之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都是前卫艺术。
•第一章艺术的定义问题思考1、展览会为什么会不接受这件作品?展览会是依据什么标准来接纳和拒绝展品的?2、谁是艺术品的判断者?是艺术家、批评家还是收藏家?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标准和准则?3、一件作品是否既可以是艺术品又可以是实用的的物品?现成的物品和艺术品又没有区别?一件物品是否能成为艺术品,决定于我们去怎样看待它么?4、艺术品的标准和规范是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否存在这么一个普遍的永远不变的标准?传统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假定1、艺术必须是手工制作的。
2、艺术是独特的。
3、艺术看上去是美的。
4、艺术应该表达某种观点。
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和技术我们顺着这五条标准来审视上述我们所提的问题首先:艺术被看成一种手工劳作,与机械化流水线的工业品是不同的。
其次:艺术品因为是艺术家个人手工制作的,所以,艺术品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以及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
第三:艺术品应该具有足够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品,而且这种美的外观只为了人们的欣赏而存在。
第四: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这是我们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
最后,艺术是技艺的结晶,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是某种技能或技艺。
那么到了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呢?什么是艺术品呢?首先,艺术这个概念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今天我们讲的艺术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艺术概念《后汉书·成帝纪》卷二十六:“顺帝永和元年,又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订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后来李贤在作注释时说“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世说心语》有《术解》《巧艺》两篇《魏书》里面作者将“占侯、医卜、堪舆”与“篆、书、音、律一起列入了《艺人列传》。
隋炀帝杨广曾编纂《古今艺术图》,又叫做《古今艺术》,据《历代名画记》、《太平御览》《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中对这本《古今艺术》的注释,《古今艺术图》中的艺术所指的不止书画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游艺、园艺等。
《艺术学概论》讲义第一章艺术的本质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教学重点: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一、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的定义迄今已有上百种,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论”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活动出发来考查艺术问题。
“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第二,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第三,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第二节艺术的特征教学重点: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的联系教学过程: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课后复习题:1、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2、艺术的特征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教学重点:艺术起源的观点教学过程:一、艺术起源于模仿二、艺术起源于游戏三、艺术起源于表现四、艺术起源于巫术五、艺术起源于劳动第二节第二节人类实践和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艺术起源教学过程: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艺术概论》绪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1.《艺术概论》,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P1 A2.《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P33. 德国美学家康拉德·费德勒最早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分离的构想。
4. 艺术学包括: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史。
5. 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P4 B6. 艺术回归社会的中介就是艺术接受。
P67.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
从创作活动的角度看,艺术又是艺术家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状态,二者具体地统一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之中。
P68.马克思曾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① P89. 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美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P810. 关于艺术的起源1. 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p13关于艺术起源,最早产生的是模仿说。
代表(西方):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莎士比亚、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中国):姚最、张璪、荆浩、袁宏道、王履等。
苏格拉底2. 表现说——认为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p10代表: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直觉说”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直觉即创造,即艺术。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直觉表现”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唯我论”3.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p191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德国(美学家)席勒:“艺术起源于游戏”英国(哲学家)斯宾塞4.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p193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第一讲艺术概论初讲一、艺术理论的重要性1、艺术是有生命的存在,内在思想是其灵魂,外在构造是其形态。
2、理论源于实践,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
艺术理论与创作,二者耦合并进,缺一不可。
3、艺术家与手艺人之别。
艺术家往往是有很强创造力的大师,而手艺人则是对自身作品的一种简单的拷贝、复制。
艺术大家的经典艺术理论郭熙:《林泉高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石涛:《画语录》“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从于心者也……。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张旭与草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中西艺术精神,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发展做出了贡献。
达·芬奇:镜子说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他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罗丹:《罗丹艺术论》对艺术创作一般性的见解,对雕塑创作的规律的经验总结,对美学家及艺术创作的述评,是反映其美学思想与艺术观的重要著作。
“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二、如何学习艺术理论1、在自然中培养真心、童心、爱心,增强对世界的感悟与感情。
2、学好艺术史,扩大阅读面,提升人文修养,向姊妹艺术学习。
(艺术触类旁通,书画一体,《夜莺》的空间思维)3、轻松地学习,培养对所学门类及对整体艺术的热爱,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自热、感悟、修养与艺术1、对于艺术家,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
宋代大画家米芾爱石成痴,对石头行跪拜礼,直呼“石兄”,瘦、漏、皱、透。
杨丽萍《雀之灵》对孔雀的生命灵动的惟妙惟肖的表现。
乐、舞、光、影、神、韵的多位统和,生成一个无限和谐优美的艺术世界。
2、人文修养与自然科学的探索极大地辅助了艺术境界的提升。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黄金分割,以“数”来概括世界的本质,认为在数的和谐。
中国古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多为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羲之《兰亭序》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嵇康有《广陵散》,亦为优秀诗人。
达芬奇将医学解剖只是用于绘画,创造出极其和谐的人物比例,成为一代大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才女林徽因不仅是诗人、作家,还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3、保持对所学专业的一份热爱,轻松地学习,有意识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能使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
米芾对石头的热爱。
石涛对兰花的热爱。
郑板桥对竹子的热爱。
贝多芬对音乐的痴迷。
杨丽萍对舞蹈的热爱。
等等。
三、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1、艺术本体艺术的起源: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艺术的本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和再现说、影子说等艺术的特征:主体性、审美性、形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结合、集中性、超越性、理想性、纯粹性等艺术的功能:社会功能、美育功能(车尔尼雪夫斯基)等2、艺术的分类实用艺术:建筑艺术与工艺品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影视艺术语言艺术:文学3、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艺术的理论基础哲学与科学(真):比例、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调合与对比宗教、道德(善):有一种崇高的壮美的情怀文化(美):社会的文化构成我们的审美氛围。
实践(益):艺术有很高的精神价值,也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日常生活(宜):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艺术化生存成为一种追求。
4、艺术创作及其规律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在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多样性,受个人成长环境、民族和时代的影响制约。
艺术流派:在中外艺术发展的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自发形成的艺术派别。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
艺术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定社会思潮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倾向与审美特色的艺术创作潮流。
存在主义文学、野兽派绘画、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新浪潮电影等等。
艺术创作主体:创造者、社会生活、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创作过程:体验、构思与传达艺术创作心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意识与无意识5、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层次性:语言、形象、意蕴艺术作品的典型与意境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道(原范畴)、气(生命性)、心(主体性)、悟(直觉性)、舞(乐舞性)、和(辩证性)6、艺术接受、鉴赏与批评艺术接受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与审美心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艺术接受、鉴赏与批评的过程: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四:艺术内部的生态活动艺术家艺术品世界读者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创造艺术研究第二讲艺术的本体研究(一)——艺术及其相关范畴——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一、艺术及其相关的范畴⏹1、艺术:用丰富的感性形式反映深刻的理念与内容,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
⏹2、艺术学:以人类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以揭示艺术内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等。
⏹3、艺术概论: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科。
二、艺术的起源1、模仿说:艺术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合理性:原始艺术具有模仿的成分。
⏹片面性:模仿并非艺术本质,只是一种实现手段。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
2、巫术说:艺术具有某种实用倾向或实际目的的行为。
⏹合理性:原始思维,万物有灵。
能力有限,寄托巫术。
⏹片面性:艺术离不开物质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弗雷泽《金枝》、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3、游戏说:艺术出自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过剩精力的释放。
合理性:揭示了人类思想深处的原始的艺术冲动,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
片面性:忽视了人类艺术创造的实践性。
代表人物: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美育书简》认为艺术是人类过剩精力的释放;谷鲁斯认为艺术隐含内在的实用目的性,艺术活动是“内模仿”的心理活动。
4、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艺术。
合理性:指出了艺术活动的社会实践根本特性,是史前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
片面性: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却并非社会生活的全部。
代表人物: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起源于文化起源的地方),鲁迅笔下的“杭育杭育派”。
⏹鲁迅先生说:“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可惜没人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5、表现说: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
合理性:艺术具有表现情感的实际功能。
片面性:艺术起源并非出于表现,而是有其发展过程。
代表人物:克罗齐“直觉即表现”;托尔斯泰“情感表现说”,苏珊·朗格“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6、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由多元决定的。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现象,因此,艺术的起源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关联。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归根结底,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7、艺术的发生的三个条件艺术发生的人类学根源(1)个体生存的需求,(2)个体在社会中发展的需求,(3)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审美的需求。
艺术发生的主体条件艺术潜能:艺术冲动(动力因);形式共相(形式因)艺术的现实生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始终相伴。
三、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影子说”,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古典文论“文以载道说”。
2、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认为艺术是纯粹的天才创造物,是“自由的艺术”;尼采《悲剧的诞生》,日神精神的“梦”和酒神精神的“醉”。
3 模仿说和再现说: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的模仿与再现,其真实性甚至可以高于生活。
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不仅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更有内在本质与规律。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认为艺术完全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
4 情感表现说:艺术是用外在的材料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5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实践论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并改进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式,并且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特殊的规律与独立的价值。
“艺术不是一种赏玩之物,而是一种生活的必须。
它的存在形式在本质上不是为装饰消遣之用的,而是一个盛满生命之泉的巨大容器,以供人类饮用。
”——韦斯特(美)第三讲艺术的本体研究(二)——艺术的特征——艺术的功能一、艺术的特征• 1 、形象性•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二、艺术的功能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2.审美教育作用。
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4、艺术疗法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舒展和解压,使艺术在科学层面上真正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无限的舒适、宜人的感觉。
5、艺术与经济效益艺术从高远的神殿走下来,进入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不仅给我们带来真的浸润,美的享受,善的震撼,而且使我们在艺术与经济的效益上做出了合理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