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红河州石屏县花腰彝的歌舞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摘要:彝族的特色舞蹈――花腰彝舞蹈,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在动作上,花腰彝舞蹈欢快奔放,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本文在对花腰彝舞蹈的动作、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舞蹈动作的美学内涵、舞蹈蕴含的母题以及舞蹈产生的感官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
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
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 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
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
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
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
“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
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
“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
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
“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
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
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云南石屏花腰彝舞蹈动作的功能性作者:郭丽春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云南是个多民族的地方,云南的特殊地域性造就了民族的多样化,由于天气、地形、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舞蹈的动作。
彝族是个传统的民族,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云南石屏花腰彝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风格突出的动律特点具有较高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价值。
本文拟从地域文化、舞蹈形式、舞蹈的文化性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云南石屏地域文化对花腰彝舞蹈动作的影响。
关键词:石屏;地域文化;花腰彝;舞蹈动作石屏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
石屏是滇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其民族文化五彩斑斓,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石屏民族文化独特,彝族海菜腔音城宽广,高亢委婉,优美动听,位居滇南“四大腔”之冠;烟盒舞节奏明快,动作敏捷,情韵无穷;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倍受国内外艺术界关注,石屏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
一、花腰彝的文化性功能花腰彝的民间文化传承系统,往往携带有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交融契合的印记。
其民间文化传承事象就内含着对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适应、调适、筛选的文化阐释机制,这既是花腰彝民间文化能在世世代代的交接棒过程中传习、延续下去的内在根源。
花腰彝文化不但时常外化为人们的日常社会行为模式,而且还将之内化为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等潜隐性心理意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灵魂,文化的发展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花腰彝同样需要发展,发展必然就要求开放,但开放的结果必然带来自我文化个性的消解,所以,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难上加难。
花腰彝文化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受到的外界冲击日益激烈。
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花腰彝文化能否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
二、花腰彝的教育功能利用花腰彝的地域文化开展宣传工作,能增进区域内各族干部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云南花腰彝龙舞的审美特征作者:丁雁彬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摘要:云南花腰彝族是归属于彝族的支系,花腰彝龙舞是一种表现对龙崇拜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有着极具个性的民族风格,以及十分突出的舞蹈特点,将所要表达情感通过含蓄的舞蹈形式传达出来,本文根据花腰彝舞龙特别的艺术形式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花腰彝 ; ; 龙舞文化 ; ; ;审美作为彝族的支系,花腰彝族在全世界只有大概三万多人左右,主要聚集在云南石屏的龙武、龙朋和哨冲三个乡镇以及峨山县的小街镇,有着悠久以及灿烂的历史文化,花腰彝族的龙舞通过动律以及舞姿还有表演形式多方面,展现了该民族的独特的舞蹈魅力,具有鲜明审美特征。
一、花腰彝龙舞艺术形式介绍花腰彝族的人是极其崇拜龙的,其舞龙以及祭龙的活动是非常神秘并且充满了民族特色。
相传这一舞蹈主要是祭祀一位叫阿倮的,传说中的民族英雄,相传他是能够征服自然以及邪恶的龙人。
通过祭龙活动,可以保佑村民一年都会幸福安康,收成也会风调雨顺。
祭龙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在彝语中分别称为是“米夏好”另一种是“德佩好”,“米夏好”是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不同村寨举行时间也不一样,通常都是在正二三月左右举行祭祀活动,“德佩好”是要十二年才会举行一次,一定要在马年的马月以及马日,左北冲以及坡龙山脚还有水瓜冲上几个寨子一同联合举行。
[1]花腰彝族在舞龙过程中是有雄雌之分的,女子舞的是青龙也就是雌龙,男子舞的是黄龙也就是雄龙;两条龙一起舞蹈的时候,雌龙要先舞。
彝族人民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是有雌雄之分,雌雄相戏才会使得万物得以繁衍生息。
二、花腰彝龙舞的审美特征1.舞蹈本来就是一种用以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花腰彝龙舞过程中对情感性的表达就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
花腰彝龙舞是花腰彝人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舞龙过程中,通过奔放热情音乐的配合,以及自然姿态的变动,将深刻的民族崇拜情感在舞龙过程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同时花腰彝舞龙也是极具力量的一种民族表演形式,其表演过程中多变快速的节奏,是对奔放以及热情民族情感的传达方式。
花腰傣舞蹈简介1. 引言花腰傣舞蹈是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
它以婀娜多姿的舞姿、独特的服饰和热情洋溢的氛围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花腰傣舞蹈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对傣族文化的重要性。
2. 起源与发展花腰傣舞蹈源于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花腰傣舞蹈起源于古代傣族的宗教仪式,早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腰傣舞蹈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形式,成为傣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
3. 特点花腰傣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其舞姿婀娜多姿、动作优美,舞者常常会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歌曲的旋律展现出独特的韵律感。
以下是花腰傣舞蹈的一些特点:3.1 婀娜多姿花腰傣舞蹈的舞姿以柔美、流畅为特点,舞者们身躯轻盈灵动,舞动中展现出碧波荡漾的感觉,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3.2 独特的服饰花腰傣舞蹈的服饰非常特别,舞者们身穿传统的傣族服装,服饰上饰有独特的花纹和颜色,使整个舞蹈更加鲜艳夺目。
3.3 热情洋溢傣族人民热情开朗,花腰傣舞蹈中也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氛围。
舞者们通过欢快的舞姿、动感的音乐和饱满的表情,向观众传递出无尽的喜悦和快乐。
4. 表演形式花腰傣舞蹈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群体合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演形式:4.1 独舞独舞是花腰傣舞蹈中常见的表演形式之一。
舞者独自一人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姿,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情感。
4.2 对舞对舞是花腰傣舞蹈中的另一种表演形式。
通常由男女搭配进行表演,舞者们通过互动和配合来展现爱情、友情或其他情感。
4.3 群舞群舞是花腰傣舞蹈中最具规模和热闹的表演形式。
舞者们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舞蹈,形成整齐划一的队形,展现出傣族人民的团结和勇敢精神。
5. 对傣族文化的重要性花腰傣舞蹈作为傣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对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傣族人民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方式,更是傣族人民凝聚力和自豪感的象征。
浅析彝族花倮人舞蹈特色梁辰(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225)摘要:花倮人属于云南彝族一个细小的分支,世代久居滇东南深山之中,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传统习俗。
花倮人能歌善舞,民族特色浓郁,舞蹈文化古老而又独具特色。
花倮人在舞蹈时从头到脚呈S型扭动,故而形成独特的“S型舞蹈动律”。
而“葫芦笙舞”作为花倮人舞蹈文化特色的象征,充分地呈现出花倮人“S型动律”的独特。
通过对动律发展形态及动作创新的研究,系统地诠释花倮人“S型动律”在舞蹈作品编创中的运用。
弘扬花倮人舞蹈历史文化,以创新型的舞蹈形式推动花倮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关键词:特色;发展;S型动律一、彝族花倮人概述云南省西畴县属彝族支系的花倮人是一个人口少、居住地偏僻、文化习俗保留完整的少数民族。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考察花倮人传统舞蹈文化,了解并掌握花倮人S型动律的基本元素及动律来源。
从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入手,研究花倮人的舞蹈文化背景,考察本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历史传说。
分析花倮人S型动律的起源及原生态舞蹈的表演形式,了解并掌握基本动作组合及动作元素。
根据花倮人的传统习俗及生活劳作提炼基本的舞蹈形态,通过原生态的动作套路掌握S型动律的基本要领。
从基本的动作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基本动律的表现形式及动作发展规律。
从单一动作的要素及特点,再到动作组合的创新及发展,最后到舞蹈编创特色进行研究分析,掌握花倮人舞蹈作品编创中的运用手法及特色发展。
花倮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始习俗保留比较完整,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其民族文化特色强烈。
在生产生活中编创出了许多别具特色的舞蹈作品,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花倮人的舞蹈文化及动律特色,如此才能使更多的花倮题材的舞蹈作品推陈出新,展现在各大舞台上。
通过研究考察,深入了解花倮人S型动律的基本要素及发展创新。
通过研究动律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及发展,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创新性发展规律,使动律在编创中得以良好的发展及充分的运用。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
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
他们崇拜龙,其祭龙、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
彝族每年都要举行祭龙仪式,逢12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则要祭大龙,彝语叫“德培好”节。
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
祭龙进,先推选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王”,由龙王带瓴大家拜龙树、祭龙神。
祭龙是一项神圣的活动,龙王领着大家抬上香烛、活猪、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龙神。
在坡脚,有三排小栎树组成的一个通道,任何人都要过了通道才能上山,绝不许乱窜,不许走错,出来时也是如此,
资料共享平台
《多彩云南花腰舞龙别具特色》(https://www.)。
点燃香烛、献上供品、拜祭龙神,一般人只能在两个神坛前拜祭,第二个神坛以上就算禁区。
除了龙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论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会受到惩罚。
而龙王上到龙树跟前做些什么,也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了。
拜祭以后就把龙接回寨,要的龙便有了灵性,彝龙队举着巨龙进村走寨,为村民们驱除邪气,祈求平安,而最开心刺激的就莫过于舞龙了。
彝族尚黑,以黑为贵。
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
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花腰彝在岁末,曾于1999年年底到北京参加“中华喜迎新世纪彝龙大赛。
”获金奖;迎澳门回归时,又应邀在天安广场作表演;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过。
民族舞蹈云南云南民族舞蹈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民族舞蹈作为表达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云南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云南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魅力。
一、概述云南民族舞蹈是以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为基础,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而形成的。
云南民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表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
二、舞蹈风格1. 高亢热烈云南民族舞蹈的特点之一是热情高亢。
舞者动作矫健有力,舞蹈节奏快速,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无论是拗腿舞、腰鼓舞还是花鼓舞,都能感受到这种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
2. 好动飘逸云南民族舞蹈中的动作多样而灵活,善于模仿自然中的物象,如舞龙、舞鸟、舞花等,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景观的描绘。
舞者的身姿曼妙飘逸,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3. 多样多彩云南民族舞蹈的变化形式丰富多样,不同民族舞蹈有着各自独特的舞步和动作。
云南主要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如彝族的马拉松舞、哈尼族的踢秧舞等,每个舞蹈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舞蹈表现形式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舞蹈作为云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云南积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保存和弘扬云南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2. 艺术交流与演出云南民族舞蹈是云南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云南定期举办各种民族舞蹈的艺术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此外,云南民族舞蹈也通过演出的形式展示给观众,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领略云南民俗文化的机会。
四、舞蹈魅力1. 丰富的情感表达云南民族舞蹈通过动作和音乐,充分展现了舞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舞步优美而生动,让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舞者的情感表达。
2. 深厚的文化底蕴云南民族舞蹈是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之一,融合了历史、宗教、传统节日等多个元素,代表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精髓。
当代音乐2018年第10期MODERN MUSIC浅析花腰彝民歌‘啊苏喂“的艺术价值李冠华 王美佳[摘 要]花腰彝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阿哩”是花腰彝族用来抒发情感的方式㊂本文通过对花腰彝民歌‘啊苏喂“的收集㊁整理㊁记录,分析其音乐形态㊁调式㊁旋律㊁演唱技法等特征,从石屏县彝族尼苏支系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探讨花腰彝民歌的艺术价值以及 阿哩”在花腰彝人的文化生活㊁生命环境中的作用㊂[关键词]花腰彝民歌;‘啊苏喂“;音乐特征;音乐形态;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0-0062-02[收稿日期]2018-06-19[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018年度楚雄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彝族专项)项目(15CD137;XJYB1719)㊂[作者简介]李冠华(1997 ),男,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本科学生;王美佳(1983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讲师㊂(玉溪 653100) 花腰彝,自称 尼苏泼”,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㊂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㊁精美大方,所以该支系被称为 花腰彝族”㊂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石屏县北部的哨冲㊁龙武㊁龙朋三个乡镇,人口3万人左右㊂云南省石屏县花腰彝居住区流传着一段谚语①,充分说明了花腰彝民歌在当地村寨里流传甚广,且种类繁多㊁风格多样㊂在众多花腰彝民歌当中,‘啊苏喂“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小调 阿哩”㊂本文将从音乐的角度来论述‘啊苏喂“的音乐形态㊁调式㊁旋律等特征,并将其与彝族尼苏支系丰厚的文化历史结合起来,归纳㊁分析其演唱技法和内涵,总结其艺术价值,探索 阿哩”在花腰彝人的文化生活㊁生命环境中的作用㊂一㊁花腰彝民歌‘啊苏喂“的音乐特征‘啊苏喂“是 一领众合(齐)”的单三部曲式,采用2/4与3/4混合拍,曲调为b A 大调的单一调性,其旋律优美,起伏变化较大,具有典型的旋律形态㊂谱例:第一乐段(1-11小节):由3+3+5非对称性的三个乐句组成,领句(1-3小节)采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附点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开头第一小节出现了歌曲的主导动机㊂合句(4-6小节),运用了自由延长音和滑音㊂领句(7-11小节)以自由延长的长音为主,第11小节由前八后十六和前八附点后十六的节奏类型组成的3/4拍,而滑音较多,力度逐渐减小,直到极弱㊂26①谚语: 阿哩书麻沙,噻哩贲麻哒㊂阿典若麻亭,阿莫黏麻亭㊂勒勒阿哩车,人人噻哩扇㊂”译成汉语为: 阿哩书未读,唱曲未拜师㊂阿爹不教儿,阿妈不教女㊂个个知阿哩,人人晓唱曲㊂”这里的 阿哩”,翻译成汉语就是花腰彝民歌㊁山歌㊁情歌㊁恋歌的总称㊂第二段(12-23小节):前两句重复主导动机,第三乐句(18-23小节)以十六分音符的形式,出现了一个介于sol与la之间的偏音,时值较短㊂其中re为全曲的最高音,它的出现将整首歌曲推向高潮㊂结尾(24-29小节):乐句开头再一次重复主导动机,这段的最后一拍无实际音高,属于叹气式的结束,寓意着完成劳作㊂总之,采用 一领众合(齐)”方式演唱的花腰彝民歌‘啊苏喂“,具有尼苏支系在红河南岸红河县一带的 尼苏母调式”①调式特色,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la㊁re㊁mi㊁fa㊁sol㊁xi(其中mi㊁xi较少出现)的自身特征㊂二㊁花腰彝民歌‘啊苏喂“的音乐形态(一)演唱技法‘啊苏喂“的演唱者均为女性,由一个领唱: 啊苏喂,噻哩苏哎,诸噻 ” 诸噻”为叹气式的结束,随后众人合唱,中间只有一个短促的换气㊂合唱: 啊哎噻”主要是一个无限延长音,其具体时长是由合唱和领唱自由发挥的,不受任何拘束,所以唱出来的声音比较高亢,音色优美㊁旋律柔和㊂紧接着,领唱再次唱起,最高音已经到了bA大调的高八度的re音,大跳式突换音区的形态㊂演唱方法采用了大小嗓(真假嗓)相配合,形成了音区㊁音色㊁力度的反差对比,同时也是选择独唱的原因,声音较为明亮,第10小节时演唱方式处理渐弱,到11小节最后几个音 叽哩则哎”的时候力度极弱,最后逐渐消失㊂第二乐段的第一小节 啊苏喂”将之前的领唱者独唱变成了众人的齐唱,而第二小节又变成了领唱,一直到齐唱部分 啊哎噻,咿哎”出来为止, 咿哎”之后又是领唱自己来㊂到第18小节是出现了大调音阶以外的一个偏音,介于bA大调的升sol和la之间音㊂最后一段是第二段的反复,演唱的方式也不变,只是到了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字 噻”没有调高,属于叹气似的结束㊂本首歌曲最大的特点除了一领众合(齐)和女性演唱的形式以外,歌曲本身的内容衬词和装饰音特别多,听起来比较绕,还有一个特点是出现了一个偏音㊂(二)衬词分析纵观花腰彝民歌,衬词的大量运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㊂这与 以曲度词”的原则有关:要将音节数不相同的歌词填入相同的曲调中去演唱,就需要以衬词作为 填充”的材料㊂有些衬词是为了更便于情感的抒发,进一步增添演唱的感染力㊂花腰彝民歌的唱词与其他民族的民歌一样,常见的衬词可分为:无实际意义的和有实际意义的两种㊂无实际意义的衬词多为助词㊁叹词㊁象声词,用得较多的有 啊” 哦” 依” 哎” 呀”等㊂有实际意义的衬词多为 唱吧”(意译)㊁ 快乐”(意译)㊁ 老天啊”(意译)等,或者是用人名㊁地名等作为衬词㊂也有第三种情况,无实际意义的衬词和有实际意义的衬词结合,因此也有了一定的意义㊂歌词中 啊苏喂”无实际意义,它一般在一个人领唱,众人来合时用㊂但彝语直译为 是谁啊”㊂(三)演绎形式因花腰彝在唱歌时,皆要围成圆圈,呈逆时针跳跃,所以这种演绎形式俗称 团乐”㊂而在演唱‘啊苏喂“时,并没有加入舞蹈,只是由演唱者围成一个半圆形,演唱的人数一般不固定,少则四到五个,多则十来个,看当时的具体情况㊂一般在演唱时,她们都是站立着,身子随着节奏一起做轻微的摇动㊂它的伴奏形式也比较简单,没有加入其他的乐器之类㊂由于是单声部旋律,所以也没有人声铺底之类的形式㊂‘啊苏喂“的演唱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领众合(齐)㊂三㊁花腰彝民歌‘啊苏喂“的艺术价值花腰彝多居住在北部高寒山区,交通不便利,信息较为闭塞,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小㊂也正因此,花腰彝族的民歌具有原始的遗风㊁悠久的历史文化㊂从艺术价值看,‘啊苏喂“涉及内容广博,篇目众多,形式各异,包括开天辟地㊁人类起源㊁英雄人物㊁祖先神话㊁万物传说㊁爱情故事等㊂因为内容贴近生活㊁曲调精练易学,所以能够广泛地在 花腰”人中流传㊂歌词可以根据当时的场景进行随意添加或编唱,即使它的篇幅再长,也便于学习和演唱㊂歌词内容也较为即兴,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为歌者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㊂演唱形式属于一领众合的 应-答”式,旋律 啊苏喂”贯穿全曲,属于动机式的发展㊂歌曲中,衬词和装饰音比较多,这和大多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相似,旋律较为迂回,唱腔比较高亢㊂歌词内容是相互联系并且对应的,如 回腔小调”,一方唱起,另一方一定要回应㊂这种演唱的互动有利于相互表心意,交流情感㊂因此,花腰彝民歌‘啊苏喂“也具有娱乐㊁教化㊁交流情感等方面的社会功能㊂结 语总之,‘啊苏喂“是具有代表性的花腰彝民歌,其艺术价值在于展现了花腰彝的原始遗风,给广大花腰彝群众带来娱乐㊁教化以及情感交流等作用㊂花腰彝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歌背景下得以传承㊂少数民族的民歌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㊂[参考文献][1]唐 瑞.花腰彝服饰文化内涵及其流变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2]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3]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5]张 莉.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8).[6]何婷婷.石屏彝族尼苏支系 花腰”音乐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9(06).(责任编辑:崔晓光)36李冠华 王美佳:浅析花腰彝民歌‘啊苏喂“的艺术价值① 尼苏母调式”的音组织为5b712b45,该调式被当地许多专家称为 尼苏母调式”,也称为 母调式”㊂。
浅析云南红河州石屏县花腰彝的歌舞特色
作者:严盟曹诗旋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
[摘要]笔者现场观摩“花腰”歌舞后被音乐形态的奇特多变、舞蹈动作的纷繁复杂的魅力所感染,本文试从风格特征、形态样式两方面对歌舞音乐进行简要分析,阐释花腰跳调、唱调两类歌舞类型的歌舞特色。
[關键词]花腰彝;歌舞特色;风格形态
云南红河北岸,建水、石屏、通海一带的彝族尼苏人自称“尼苏泼”,俗称“花腰”和“三道红”,石屏县哨冲镇、龙武镇世居的彝族多为“花腰”,龙朋镇主要为“三道红”,“花腰”因其丰富多彩的歌舞、鲜艳红火的服装而为人们所熟知。
在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的年代,石屏县跟外来文化交流较少,
“花腰”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因此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尼苏歌舞音乐特征。
2016年10月16日,笔者一行采风结束后返昆,途经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慕善村,晚上在村活动中心,有幸观赏到十二名“花腰”歌舞艺人的表演,我们被极具特色的花腰歌舞所震撼,究其歌舞特色所在,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风格各异
花腰彝族歌舞音乐品种多样,风格各异,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跳调和唱调两类。
(一)跳调欢乐
跳调含歌、舞、乐三位一体,又分为杂调、大团乐、祭祀歌舞三类。
杂调与舞蹈联系较为密切,演唱时大家转圈而跳,边唱边跳,唱调的同时拍手,在拍手的基础上加入踩脚、勾脚、踢腿、踢跟、提膝、屈膝、体旋和相向转圈等舞蹈动作,气氛热烈欢快,唱腔旋律由两个乐句不断变化重复循环,歌词多为七言句,用彝语演唱。
杂调根据歌舞速度可分为慢调、快调。
慢调速度适中,节拍以6/8拍最为典型,音乐代表l生曲目有“比咕
哩”“摘个多依给你吃”“米杂莫格”等;快调速度较陕,节拍以2/4自为主,代表曲目为“快调”。
大团乐主要在“祭竜”“咪嘎好”“火把节”等节日,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围篝火唱跳,歌舞气氛欢快热烈,其演唱形式分为领唱、帮腔,代表曲目为:“则维来莫”“其其米杂拉”等。
丧葬歌舞一般在出殡头晚凌晨3-5点,在死者灵柩前唱跳,以“罗西扎得”较为典型,演唱形式为一唱一和,舞蹈由三段构成,分别由三组人模仿三种祭祀动作,其余人在旁边伴唱,并由树叶伴奏,唱腔风格哀伤。
不同场合的跳调呈现出不同的歌舞形态,整体来说,跳调舞蹈动作复杂多样,音乐风格大多欢快活泼,体现了当地人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二)唱调悠扬
唱调即只唱不跳的曲调,“花腰”唱调主要为情歌,情歌是彝族用于表现男女恋爱、婚姻的歌唱类型,他们称情歌为“阿哩”。
“阿哩”抒情性较强,曲调婉转悠扬,旋律起伏较小,歌词多为五言或七言句,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等。
代表曲目有“阿哩伯彻”“阿哩尔扯”“底夺黑底夺”“阿托撒莫尼”等。
“阿哩尔扯”为情歌对唱,主唱和伴唱配合紧密,旋律婉转跳跃,节拍呈现“3+2”黄金分割美学现象,“底夺黑底夺”又名“金雀银雀飞起来”,旋律曲折婉转、起伏较大,唱腔使用大量滑音。
“阿托撒莫尼”又名思念调,音乐表达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曲调婉转悠扬,是女声齐唱曲,旋律由上下句构成基本乐段,羽调式,唱时配有树叶伴奏,树叶吹奏的音调与曲调相同。
综上所述,唱调音乐以婉转悠扬见长,情绪表达含蓄、内敛,跳调音乐欢快活泼,情绪表达更为直接、奔放。
从风格特点与情绪表达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花腰”歌舞风格与他们热情大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形态纷繁
(一)旋律简短多变
旋律简短多变是“花腰”歌舞音乐的一个重要特性。
跳调旋律往往由一个短小核心乐汇不断变化发展为乐句,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乐段,乐段不断变奏循环反复,上下两乐句常有合尾现象出现,旋律起伏较小,偶尔大跳滑音出现,乐曲多为羽音调式;唱调旋律多以同一母体乐汇变化发展构成乐句,上下两乐句再次变化发展为乐段,乐段之间既有相同的乐汇母体,又存在不同的变化特性,呈现段与段相互对比呼应的旋律特征,以情歌《阿哩》最为典型。
(二)节拍多样独特
“花腰”歌舞节拍类型多样,除了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等,还有部分歌舞存在“口唱三拍、脚跳两拍、手击一拍”的复合型节拍。
跳调节奏规整,律动性较强,歌舞典型节奏型为前十六后八,慢调在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将速度放快数倍就变为快调。
唱调节拍相对自由,演唱者根据情绪表达需要对曲调的节拍时值处理不尽相同,但现在当地人多以合唱的形式演
唱,大大弱化了曲调节拍自由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情歌“阿哩尔扯”,节拍呈现“3+2”五拍子黄金分割美学现象,体现了“花腰”音乐节拍的独特之美。
(三)动作复杂多种
我们看到的“花腰”歌舞舞蹈形态复杂多种,杂调、大团乐歌舞大家转圈而跳,边唱边跳,唱调的同时拍手,在拍手的基础上加入踩脚、勾脚、踢腿、踢跟、提膝、屈膝、体旋和相向转圈等舞蹈动作,圈形跟随节奏律动不断阔缩,不同的舞蹈,动作组合也纷繁多变,丧葬歌舞“罗西扎得”,由三段模仿性舞蹈构成,分别模仿三种丧葬动作,第一种模仿人过世后,亲属背丧葬物品上山,第二种模仿踩尖刀草开路,第三种模仿拨开山路两旁的树枝,舞蹈在生活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夸张模仿,提升观赏价值。
三、结语
每个民族因其生存环境、生活习俗的差异,呈现的民族特性也各有不同,纷繁多彩的花腰歌舞是其乐观向上、粗狂豪迈性格的外在表征,欢快、活泼的歌舞风格是花腰彝民族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体现,通过对石屏“花腰”歌舞风格、形态分析,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其歌舞为何如此震撼,进一步了解花腰彝人的心理特征,与其和睦相处,为构建人类学所提倡的民族文化平等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