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我与社会》_25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4
努力就有改变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懂得努力就有改变的道理1、通过探究“梦想与现实”的几种观点,理解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2、通过莱特兄弟圆梦的故事,说明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梦想具有正能量,具有服务和奉献精神;2、培养学生为了实现梦想而具备一些优良品质。
如脚踏实地、意志坚强、乐观自信、从小事做起等。
二、教学重点1、有梦更要有行动2、准确理解努力的内涵三、教学难点1、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2、对努力的理解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讲述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歌词大意: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像我以前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著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
导入新课:新知探究1——对梦想的态度探究与分享:关于“梦想与现实”有以下几种观点,请你辨析与澄清:1、从小努力,经过长时间奋斗,梦想才能实现2、梦想与现实是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3、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领方向4、现实常常会把梦想打破5、总有一个梦想会在现实中开花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分组讨论,前五组每组一个问题,第六组小结师评价归纳:1、第一种观点说明了要实现梦想就要有实际行动,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见的桥梁;2、第二个观点只看到了梦想与现实的差别,们有理解到经过努力奋斗,付出艰苦的的劳动,梦想是能够实现的;3、第三种观点说明了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持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知识目标: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
1.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导入新课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活动二:探究实践1.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2.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1.向他人主动问好;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微笑、点头致意;赞美他人……2.废水、废气、白色污染等。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反思我与社会教学反思在起初备课时,介于本课知识点难度软低,因此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小组讨论环节,但在巡视指导的时僂我发现学生讨论问题有些粮据问题找誉案的习慣,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题目就暫傳了讨论,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完成,因此对“誉案”的理解不够,只流于衰面,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环节我提出了更加细致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并绘制了关系囹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粮据作业以及篁记情况这一问题也有商改善。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教学的时僂始终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
可能你的专业知识过硬,吃透了教材,课堂调控能力也非常出色。
但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粮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凭经验”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作为遭德与法治学科的新教师,我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反思与再学习,才能使教学更加完善,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师。
这堂课中我出现的问题以及我的浅豆感悟希望也能帮助到其他的走师。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反思《在社会中成长》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y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猪孩”王显凤的故事1983年4月的一个清晨,辽宁省台安县某农村的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儿。
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夹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把头拱在地上吃草,一会儿又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边抢吃猪奶……她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个“猪孩”啊!王老师惊呆了,他马上写信给中国医科大学报告了这一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立即组织了由9位心理学和儿科学的教授专家参加的“猪孩”考察小组,驱车200公里赶往这个偏僻的农村,从猪圈里把满身污垢,屎尿一裤,浑身散发难闻臭气的女孩儿拉了出来,女孩儿受到惊吓,两眼直直地盯着周围这一大群人。
这个女孩儿叫王显凤,1974年12月剖宫产出生,无任何异常情况。
其母5岁时因患大脑炎而导致重度智残,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女儿。
其父是继父,对王显凤漠不关心。
她家住在村子的最南端,四邻不靠,加上她的父母心理异常,村民很少与他们来往。
王显凤的家以养猪为业,土房前并排修了三个猪圈。
猪圈与住房无隔栏,猪可以随时进房上炕。
长期和猪生活在一起的王显凤就以猪为伴,吃猪奶,学猪爬,抢猪食,啃猪草,和猪挤在一起睡觉……她还学会了扒土做窝,在树干或墙角上蹭痒,像猪那样哼哼和甩头,随时随地便溺……但这个“猪孩”和狼孩、熊孩等不太一样,她虽然长期与猪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类似猪的动作行为和习性,但她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语言,因此,王显凤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猪的动物习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全册知识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一) 我与社会1.感受社会生活我们的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生活空间的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身份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血缘关系(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地缘关系(同乡、邻居)和业缘关系(同学、同事)。
二) 在社会中成长1.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课堂中我们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们的衣食住行、研究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和作用亲社会行为包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我们可以通过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来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一) 网络改变世界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同时,网络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网络还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一、我与社会(一)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或: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P3-4A.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B.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C.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D.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管理,更加关心国家发展。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P4-5A.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B.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P5A.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B.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C.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二、在社会中成长(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如何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或:如何理解社会对人的影响?)P7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A途径: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B表现: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C结果: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社会化:P7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补充,抄在P8空白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哪些?(或: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哪些?)P8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二、能力目标1.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三、知识目标1.理解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2.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难点:理解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讨论问题。
结合以上情境,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教师总结: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一课时《我与社会》,共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
【讲授新课】一、感受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活动一:1.阅读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
2.讨论问题:(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是通过哪些活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
4.教师归纳总结:走进农村,我们看到村村通道路越来越平坦,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了,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来到工厂,我们感受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伟大;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观看阅兵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二)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活动二:1.PPT展示教材P3~4探究与分享。
2.讨论问题:(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参与社会生活?3.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2017年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1我与社会单元第一单元时间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水平目标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注重社会、国家的变化和发展,并以己之力献
计献策。
知识目标知道复杂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人的身份的确定。
重点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教材内容,想想自己参与过哪些社会生活。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个案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鲁滨逊漂流记》和印度狼孩的故事吗?
(2)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28年有没有完全脱离人类社会?
(3)狼孩与我们常人有什么区别?
2.师导入:这二个特殊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分析自己的身份与社会关系。
(板书课题)
二、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2-P5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并且通过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通过哪些方式感受社会生活?
2.感受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3.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人的身份是怎样确定的?
6.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哪几种?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感受社会生活
1.有一个词叫“自给自足”,请思考:
(1)在现代社会,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吗?
(2)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3)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2.阅读第2页四个情境,回答:
(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
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实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自己需要提升与人交往沟通的水平;等等。
3.图片欣赏: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内容见幻灯片8—13)
得出结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4.阅读教材第3页探究与分享: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暑假里,哪些事给你的印象深刻,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说一说:从小到大,你参与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变化?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持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理解越来越深刻。
5.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
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6月5日开始,我市各中小学来到巴音花,实地参观,感知识延伸:讨论:注重社区治理,关心国
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也引导学生主动适合社会。
讨论:你认为研学旅行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呢?(即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6.欣赏几张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结论: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1、理解第4页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名言,得出结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出示几张图片,猜猜他们是什么关系?
你对这样的社会关系网是如何理解的?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3.阅读分析第5页探究与分享:
(1)你现在的身份有哪些?请你写出至少四个身份。
(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3)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
(4)同学之间分组、分角色扮演不同的身份分别作自我介绍,感受一下不同身份的不同社会关系!
得出结论: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4.知识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
5.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自己阅读教材5页相关链接理解
(2)练一练:判断下列社会关系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家发展,为此我们中学生需要做些什么?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我懂得了。
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