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然后分析了传承现状,提出了传承模式构想,探讨了社区参与和教育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给出了模式实施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社区参与、教育、实施建议、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和师傅传徒的方式,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承模式逐渐面临困难和挑战。
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传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分析和对传承模式的构想,可以为未来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为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深度,有助于确定研究方法和选取研究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的传承模式提供参考。
通过对社区参与和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探索如何将更多人融入到传承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扬大禹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628页-41干栏体系干栏在壮语中,干是竹木的意思,栏是屋舍的意思。
干栏合称为竹木结构的屋舍。
基本特征是屋分上下层,上层四周编以竹木制的墙壁围合成居住空间,下层架空,通过梯子将上下层贯通。
上层住人,下层以圈养家畜家禽或对方柴草杂物,建构程序:先于选好的地基上,根据大小需要栽立木桩柱,在桩柱上纵横两向捆绑搭建竹木梁架,然后铺上竹篾板或木板构成透空平整的居住层。
再于桩柱顶部建屋架,搭接椽檐,最后编制作围护和分割作用的墙壁,盖上预制的草排顶。
常在一天内完成。
傣族竹楼,干栏常临水边。
既能遮风挡雨,又防潮防兽。
版纳型平面接近于方形,自楼梯拾级而上先到前廊。
前廊有顶无墙,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视野。
与前廊纵向连接的展,供日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实用装饰性强。
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另列两间,左堂屋,右卧室。
堂屋中设火塘,器具会客或客人留宿处,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
卧室不加分隔,席地而卧,由长及幼,从里向外。
前廊、堂屋、卧室三者用门联系,构成纵向并列,空间商由开敞到封闭。
歇山式屋面,坡度较陡,重檐居多,屋面交错组合,外形轮廓丰富。
版纳孟连瑞丽金平景颇族矮脚竹楼傈僳族千脚落地德昂族佤族布朗84页-91气候干缩湿涨湿热气候—湿热地区特征雨量大、温度高、辐射强,日间和季节间变化少,需要最大遮阴和最小含热量。
厚重的结构和封闭的布置,阻碍通风。
要求开敞,低热含量和极大通风。
地形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山坡地。
平坝聚居材料就地取材—原始落后、经济水平低、交通运输困难。
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材料的物质性。
建筑材料所需数量多、所占造价比重大,竹濮竹,其高大粗直,直径一般由四五寸到八九寸不等,曾为古代濮人想皇帝进贡的贡品。
竹的使用,布依族丧葬仪式上锁吟唱的殡凡经中层记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人们没有住所,后来用竹作竹子发明了房屋。
”(周国茂:《论布依族稻作文化》,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杨璐源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09期摘要:云南省地域辽阔,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在此,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在云南省的文化事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文化自信,这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和公众都予以了一定的重视。
但是,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如何实现有效的法律保护更是研究的重点。
文章探究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文化传承和法律保护策略,旨在为传承珍贵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多样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生产劳作中形成并传承的珍贵文化,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的制作技术等,是独特文化空间内形成的产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人民的情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其中,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25个聚居的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400余万,拥有着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拥有105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4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基本特点云南省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少数民族文化在云南文化体系中占据绝对地位,由于其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广且呈现区域混杂的特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非常之广,受到社会各界的官方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节庆活动、民俗礼仪、制作技术都得到了保护,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为保护本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中国云南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探讨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地民众的影响。
云南高原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势崎岖,气候多样,拥有广袤的森林、壮丽的山脉、雄伟的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
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多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影响。
首先,在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多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耕文化。
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使得当地人以农耕为生。
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农耕传统,如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和水稻种植、彝族的天台田种植等。
这些传统的农耕方式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
其次,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也推动了当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发展。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为民众提供了制作木器、染料、陶瓷等手工艺品的原材料。
比如,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以木雕和纺织艺术为代表的手工艺发展相当繁荣。
这些手工艺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又是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此外,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这里的山川湖泊常常被视为神圣的地方,被认为与神灵和先祖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民族在山川湖泊周围建立了寺庙、神坛和祭祀场所,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
例如,在傣族的传统信仰中,他们视高山、大树和水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且与自然元素相联系。
这种信仰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冲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本生态平衡的山区和湖泊逐渐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
同时,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入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击。
年轻一代的民众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这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品制作技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工艺品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就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种类以及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对创意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揭示创意设计对于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出结论。
1.2 研究意义根据大纲指定的内容,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促进和保护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可以使这些工艺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
创意设计可以提升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意设计可以赋予工艺品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提高产品的美感和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和销售表现。
研究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也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艺品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意设计,可以为传统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方法来探讨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和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了解云南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品生产技艺,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特性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论文导读::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性。
民族体育文化呈现多样性色彩。
民族体育文化平等存在和多元性共存。
1.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性1.1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地缘性和多样性特征云南海拔高差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
伴水而居的傣族人们无论在生产劳动,还是衣食住行中,处处都能见到水的影子,竹的风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气候也造就了温和、少争的民族性格。
傣族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也以水上运动见长。
江南水乡一代盛行的龙舟竞渡同样在傣族地区广泛开展。
海南少数民族中常见的跳竹竿也存在于傣族地区人民生活中。
香格里拉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在高山草甸,农牧业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牛羊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
蒙古族的赛马、西藏地区藏族的赛牦牛、维吾尔族的骑射等在藏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中广泛地开展。
1.2跨界民族的异国风情化云南边境地区共有个州8﹙市﹚、25个县﹙市﹚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边境25个县﹙市﹚的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
47%人文历史论文,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省边境县﹙市﹚人口总数的59%。
国境线长,口岸、通道多长达4061公里的国境线约占中国陆地边界20%。
德昂、布朗、佤、独龙、布依、苗、傣、壮、瑶、哈尼、彝、景颇、傈僳、拉祜、怒、阿昌16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在国境线两侧相邻而居,占全国跨界民族的50%毕业论文格式。
1.3民族体育文化平等存在和多元性共存作为唯一建立过稳固政权的白族-南诏国、大理国从统治面积、管辖人口、政权影响力等远远不及历史上有过强大政权的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
正因为没有过于强势民族文化存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受某些民族影响的烙印不是很明显,各个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都根本上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自由的选择开展。
民族体育文化呈现多样性色彩。
另外从主体民族的角度上来讲,云南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达400多万人;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为白族、哈尼族、傣族;50-100万人的为苗族、傈僳族、回族;10-50万人的为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5-10万人的为布朗族;1-5万人的为布依族、普米族、怒放、阿昌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为水族、满族、独龙族、独龙族人口最少,仅5500多人。
云南傣族服饰文化研究云南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服饰文化在傣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傣族服饰独特而丰富,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边疆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本文将对云南傣族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并从服饰的样式、材质、图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傣族服饰的样式来看,傣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分为男女装和各个地方的特色民族服饰。
男子的传统服装主要有“五常”、“斗篷装”、“袍装”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五常”。
“五常”是指傣族男子的传统套装,由上衣、下衣、披肩、帽子和腰带组成。
上衣通常为黑色或蓝黑色的长袍,下衣为白色或大格子格子裤。
而斗篷装则是指傣族男子的冬季服装,通常由斗篷和白色长裤组成。
袍装则是指傣族男子的节日礼服,通常由长袍和蓝黑色的短裤组成。
傣族女子的传统服装主要有“六必”、“博罗”、“元山”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六必”。
六必是指傣族女子的传统套装,由上衣、下衣、披肩、裙子、帽子和腰带组成。
上衣通常为黑色或蓝黑色的紧身短袄,下衣为由白色或大格子格子裤组成的裙子。
博罗则是指傣族女子的婚嫁礼服,通常由长袍和银缎锦带组成。
元山则是指傣族女子的节日礼服,通常由长袍和丝绣花裙组成。
其次,傣族服饰的材质非常讲究,常用的材料有丝绸、棉布、皮草等。
丝绸是傣族服饰的主要材料之一,尤其在女子的服装中使用较为广泛。
傣族人善于丝绸的织造和染色,常常将织锦、滴金和刺绣等工艺与服饰相结合,增加服装的华丽程度。
棉布则是傣族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见材料,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能看到棉布的身影。
皮草则主要用于冬季服装,例如傣族男子的斗篷装。
最后,傣族服饰的图案是其独特之处。
傣族人善于雕刻和绘画,他们将这种技艺运用到服饰之中,以展示傣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傣族服饰的图案常常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鸟兽等,如莲花、牡丹、孔雀等,以及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传统,如傣家竹楼、傣族舞蹈等。
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而且富有象征意义,使傣族服饰更具独特的文化魅力。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毗连,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
云南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996年末云南省总人口达到4041万人。
数民族人口超过136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
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是彝族尼苏支系花腰彝的聚居区。
花腰彝服饰色彩鲜艳明丽,其服饰搭配之精美,穿着程序之繁复,制作工艺之精湛让人叹而观止。
花腰彝族的刺绣美轮美奂,其独特的图案寓意、配色构成及绣法技艺折射出花腰彝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风貌。
1.1.1、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花腰彝刺绣文化亦面临着失传或后继乏人严峻的现状,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不断开化融合,传统形态的生活背景不复存在,花腰彝刺绣这类扎根于生活、依托于劳作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步丧失其鲜活的生存背景。
并且花腰彝刺绣大多运用于服饰,而花腰彝服饰穿着繁复,制作成本高,不便于进行日常的生产劳作,花腰彝人只在节日才盛装出行,平日已较少穿着传统服饰,这就直接导致花腰彝人对刺绣的需求日益减少。
此外,花腰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成本高昂,除却选用的材料都比较昂贵外,制作工序也相当繁冗,一套花腰彝服饰一般为大小72件刺绣绣片组成,平均一套服饰的制作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制成品后一般不清洗或是质可较少清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工艺价值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另外一方面,随着知晓花腰彝民族文化的老一辈贝玛或者熟稔花腰彝刺绣的老人正日渐衰老,而且,一般从事花腰彝族刺绣的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宣传和继承刺绣技法,但是由于传承面太过狭窄而使得刺绣技艺逐步失传,刺绣文化不断淡化,且掌握花腰彝刺绣技法和愿意学习花腰彝刺绣的青年一代人数也不容乐观,多数人虽有技法却对传统花腰刺绣背后的文化知之甚少,也是造成花腰彝族刺绣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
花腰彝刺绣及其背后的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被简单化的严重威胁。
1.1.2、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研究意义
当我国设计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后,一些业内专家进行了专业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设计作品在国外,不能被一眼识别出来呢?是因为缺乏中华民族的独有元素和文化本质,大多都是在跟随国外设计界的脚步,缺少中国魂,缺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作品。
所以,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先后出台许多政策给予研究提供创造机会,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投入到对民族艺术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工作中来。
在设计业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各种民族图案、民族工艺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建筑、平面设计、旅游产品以及影视动漫行业,是一个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谈到保护和发展花腰彝刺绣文化时,不能简单将其归于小面积、本民族的自我传承保护,而是要扩展花腰彝刺绣的影响力和范围,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市场运作、政府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一条民族特色与现
代的艺术设计结合的新路,辐射到多个领域和行业,纵横交叉,充分挖掘其市场潜力和价值,开发新的设计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使传统的花腰彝刺绣更好的融入到当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代的发展,时尚文化的涌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民间的智慧结晶也在悄悄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或许若干年后再也无人记得这些优秀的东西,现今,我们正尝试用我们的方法保留和传承一些优秀的民间工艺,通过新的方式让它重新焕发光彩,再次为人类的文化、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多种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各民族都积淀出了具有自主特色的民族特色。
在劳动、生活中,人们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或直白、或委婉,刺绣成为人们一种共同的语言,而在云南红河境内的石屏哨冲又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民族——花腰彝,她们的刺绣热烈而娇艳、带有强烈而独特的民族审美花腰彝刺绣每一个图案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或反映着花腰彝人的生活状态,或记载着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或述说着迁徙的历史背景,其背后承载了花腰彝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底蕴。
因此,对花腰彝刺绣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保护和整理,尤其是对其背后承载的花腰彝历史的和民间文化、民间生活的进行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