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业务学习------人工气道管理及湿化新进展(叶根兰)
- 格式:ppt
- 大小:12.82 MB
- 文档页数:58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近年来,随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使用逐渐增多,气道湿化护理成为了协助呼吸治疗的重要环节。
气道进行湿化能够维持气道的正常湿度和温度,保证气道上皮细胞的功能和防御机制,同时有效预防和治疗人工气道相关的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唾液分泌减少等等。
然而,传统的气道湿化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干燥、过度湿化、感染风险等等。
因此,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气道湿化存在的问题1.过度干燥。
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方式是通过简单的方法,比如喷雾、加热等,来提高气体湿度。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湿度控制难度大、时间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气道内空气过度干燥。
2.过度湿化。
反之,有些患者在氧疗等治疗过程中遇到过度湿化的情况。
过度湿化导致气道内分泌物增多,可能会导致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等并发症。
3.感染风险。
除此之外,传统的气道湿化护理存在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传统湿化方式很难完全避免气道感染的发生。
二、新进展新近的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主要集中在技术手段的改进、口腔护理的强化、抗菌行为的加强等几个方面。
1.技术手段的改进。
目前广泛应用的气道湿化技术是气体加温加湿,eFlow™系统和Aeroneb®唾液替代技术等是新兴的气道湿化技术。
前者是一种可穿戴的神经电刺激系统,可以直接作用于支气管上皮,提高卵磷脂表达和唾液生成等机能。
后者则是一种唾液替代技术,通过人工替代口腔中受损的唾液功能,维持口腔湿度,从而降低肺感染的发生风险。
2.口腔护理的强化。
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很重要的环节。
留置人工气道后,口腔内的病原菌常常会跑入人工气道,引起肺感染等。
因此,做好口腔护理非常必要。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一些洗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如0.1%的氯己定,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的缺点。
而最佳的口腔护理方法应该是采用利用口腔康复器械实现“拂拭-消毒-冲洗-去角质”四步骤,即利用麻醉钳对口腔进行拂拭,在口腔中使用100mg/L高渗氯genfil(口腔消毒用)消毒,再用含氯己定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使用丝羟基纤维素孕激素缩宫素去除口腔表面残留的细菌和坚硬的结石。
人工气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正常时鼻腔呼吸道粘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当人工气道建立时,吸入气体的湿化和加温功能由气管、支气管粘膜来完成。
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起到稀释痰液,使痰液及时排出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湿润,消炎抗菌,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
人工气道湿化在危重病人的呼吸道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
1 湿化液的选择临床上常选用无菌蒸馏水或0.46%盐水。
因0.46%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使之接近等渗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2]。
湿化液用量成人为200~250mL/d,确切的湿化量必须视室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出入量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
湿化液的温度一般在20~40℃,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均可造成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诱发哮喘,过热有灼伤局部粘膜的可能[3]。
2 常用的湿化方法2.1 气管内滴注式湿化法2.1.1 间断注入法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5~20mL 后去掉针头向气管内滴入3~5mL,1~2h1次,由于用量大,速度不易控制,患者易出现刺激性咳嗽,将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4]。
如遇痰血痂不易咳出者,可注入1.25%碳酸氢钠液4~8m L,5~10min注入1次,重复2次或3次,可咳出或吸出较多较大的痰血痂,同时较大量的湿化液能达到支气管及肺部内,有利于深部痰液稀释排出[5]。
2.1.2 持续滴注湿化法 此法对气道刺激小,几乎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还能够满足因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大量丢失的湿化生理需要,保持呼吸通畅,减少了吸痰次数和时间,以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危险,减少了患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减少了护理的工作量。
2.1.3 微量注射泵注入法 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连接延长管,抽取湿化液后,延长管直接连接到气管导管(或套管)内壁5~8cm,并用胶布固定于外周,再将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注射泵上调节好推注速度。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气道使用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气道湿化护理则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中,目的是维持呼吸道的湿润和温度。
然而,其护理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护理效果和减少并发症。
1. 电子气道湿化器的应用传统的气道湿化器一般采用蒸汽加热的方法,然而这种方式可能使得呼吸机管路内产生不必要的积水,并增加了呼吸机的故障率。
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气道湿化器被广泛应用于气道湿化护理中。
电子气道湿化器主要是通过超声振动或热雾喷射技术将水滴变成微小颗粒,以提高湿化效果。
此外,电子气道湿化器还具有一定的节能和自动化控制功能,大大提高了护理过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2. 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进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人工气道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20%以上。
其病因主要是因为气道湿化护理不当,导致呼吸机管路内细菌繁殖。
因此,如何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成为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多种方法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咽部抗菌喷雾、改善气道流动等。
此外,一些新型的气道湿化器也具有抗菌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3.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个体化管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人工气道患者对气道湿化护理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的湿化护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上已经出现一些新型的湿化护理方案,如高温高湿空气湿化、持续湿化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个体化管理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诊断手段进行精准护理。
人工气道患者的湿化护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护理过程,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工作。
综上所述,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不仅包括技术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在对护理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改善。
未来,随着临床工作的深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还将不断创新,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给与特定温度和湿度的气体,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温暖,从而促进呼吸道的清晰和舒适。
在临床上,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已经成为重症医学和呼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或者存在呼吸道分泌物排除障碍的患者来说,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新一代湿化器的推广应用传统的气道湿化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够准确,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和损伤的问题。
而新一代湿化器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气流中的温度和湿度,并进行精确调节,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湿化需求,减少黏膜损伤的风险。
新一代湿化器还具有更高的湿化效率和更低的辐射热输出,能够更好地满足呼吸机患者的特殊需要。
二、新型湿化剂的研发与应用传统的湿化剂大多采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存在浪费、交叉感染和湿化效率低的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湿化剂被研发出来,并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这些新型湿化剂不仅湿化效果更好,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细菌和真菌的传播,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三、呼吸机湿化管理的个体化个体化的呼吸机湿化管理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统一湿化管理模式存在湿化水平和温度不够个性化的问题,而个体化的呼吸机湿化管理能够更好地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患者,可以调节呼吸机的湿化水平和温度,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减少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和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四、呼吸康复护理的结合呼吸康复护理是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领域,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通过呼吸康复护理的干预,患者的肺功能和气道通畅度得到改善,从而减少呼吸机的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处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
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这些人工气道常用于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和机械通气。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治疗的作用、常用的湿化设备和方法、护理要点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湿化治疗的作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和通畅,预防呼吸道分泌物的干燥和粘连,减少气道阻塞和感染的发生。
湿化治疗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的状态,减少呼吸道炎症和损伤,提高氧气的输送和二氧化碳的清除。
湿化治疗还能够减少气道对客观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适度,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常用的湿化设备和方法目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常用设备主要包括湿化器、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湿化器是指通过加热和湿化气流来提高气道湿度的设备,常见的有加热加湿器和袋装湿化器。
雾化器是将液体药物转化为雾状颗粒或气溶胶,通过人工气道进行吸入治疗的设备,常见的有压缩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还有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和方法,如喷雾湿化器、水气混合器、气泡塞湿化器等。
这些设备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
三、护理要点在进行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要点。
1.观察患者的气道情况,包括气道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和黏稠度,呼吸道症状的变化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气道堵塞、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化设备和方法,调整适当的湿化参数,确保湿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定期对湿化设备和管路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和气道垢积的发生,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清洁。
4.培训和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湿化设备和方法,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和监测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在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呼吸机使用等)的护理过程中,对气道进行适当的湿化处理,以保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损伤、促进气体交换。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方法、技术进步和护理实践。
一、湿化方法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气道湿化和呼吸气湿化两种。
气道湿化是指通过气道内的设备向气道内应用液体湿化剂,直接对气道结膜进行湿化。
呼吸气湿化是通过呼吸机或呼吸气路装置向患者的吸气气流中,添加一定量的水蒸气或液体湿化剂,使患者的吸入气体含有适当的湿度。
常见的湿化剂包括生理盐水、蒸馏水和药物溶液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湿化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近年来兴起的超声雾化技术,通过超声波振动将液体雾化成微小颗粒,使得湿化效果更加均匀细致,能够有效提高吸入物质的沉积量,更符合个性化湿化护理的需求。
也有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比如高效湿化器、喷雾器等,能够实现快速湿化,减少湿化效果不均匀的情况。
二、技术进步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方面,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湿化设备上。
传统的湿化设备在湿化效果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湿化效果不均匀、操作复杂等。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湿化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湿化护理。
一方面,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湿化设备能够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智能控制,调节湿化剂的释放量,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
微型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湿化设备更加便携、轻便,可以随身携带,方便患者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湿化护理。
湿化设备的清洁消毒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过去,湿化设备的清洁消毒存在一些繁琐和不完善的情况,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而现在,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采用了自洁技术或者一次性使用的设计,大大减少了清洁消毒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湿化设备的安全性。
三、护理实践随着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不断发展,护理实践也在不断创新。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
在背景介绍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研究目的在于介绍最新的相关技术。
正文部分包括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湿化护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技术,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应用以及湿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结论部分探讨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未来发展,并进行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重要性、技术发展历程、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未来发展、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人工气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并预防并发症的一种护理措施。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在重症医学、急救护理、康复护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个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下,提高护理水平和效果,不仅可以提高病患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这一部分将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定义、重要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知识。
1.2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最新进展,总结和分析当前研究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技术发展历程、新技术应用、临床实践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促进医疗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旨在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促进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研究,可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治疗带来更大的益处。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综述了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主要包括湿化方式、湿化液的选择、湿化量及湿化速度、湿化效果的评价、湿化的研究前景等。
认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人工气道湿化临床发展动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法,从而有效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标签: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气道[1]。
人工气道的建立会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同时由于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组织发生病理学改变,引起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
气道湿化是指应用人工的方法将溶液或水分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的湿度,使气管和肺部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的一种物理疗法[2]。
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对人工气道湿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现对其综述如下。
1 气道湿化方式1.1充分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3],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内的水分也会因进入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1.2 空气的湿化气道湿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气的湿化和环境的温湿度?以室温20℃~22℃?湿度60%~70%为宜?若室温过高?湿度过低,痰液则干结不易咳出?湿度过低时,可使用加湿器加湿,湿化水一般每日300ml左右?地面经常采用拖地等方式以保证湿润?1.3 蒸汽加温湿化蒸汽加温湿化是呼吸机的重要功能,它可加温湿化空气,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逐渐升高至体温水平?它的湿化效果受到吸入气的量? 气水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水温等因素的影响?此方法可使吸入气体中的水蒸气达到1 0 0%的饱和,易于控制吸人气体的温度和湿化量,是现今最受推崇的一种湿化方法?1.4 雾化式湿化1.4.1 超声雾化吸人法超声雾化是利用超声声能作为动力,将湿化液撞击成直径0.5um以下的雾滴?因此雾滴有较高的穿透性,可随着患者的呼吸进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从而达到湿化和药物治疗的目的?传统采用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方法,每2~4h 雾化15min?1.4.2 氧气射流雾化法氧气射流雾化以氧气作为动力,利用氧流造成的负压直接将液滴变为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随着患者呼吸缓慢?均匀地进入气道深部?黄红玉等用0.45%生理盐5ml注入面罩雾化罐内,通过氧气射流进行间断的雾化,氧流量调节为6~10L/min,同时将面罩对准气管切开处,每2h1次,每次15~20min?1.5 气管内滴入湿化1.5.1 气管内间断滴入气管内间断滴入,是使用注射器抽取湿化液,直接注入气管套管内进行湿化?这种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气道的干燥失水,但并不能满足气道的持续湿化?而且由于一次性滴人量大,容易引起呛咳,影响了湿化效果?1.5.2 气管内持续滴入持续滴人湿化是将湿化液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静脉剪去针头端的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导管内5cm,以0.2~0.4ml/h速度输入,应>200ml/d ?此法能将湿化液稳定?缓慢而持续的注人气道,达到有效湿化气道的效果,并且克服了问断推注湿化的弊端,减少了对气道的刺激,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 气道湿化液的选择2.1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是最传统的基础气管湿化液,通常用于痰液较稀薄的患者?但生理盐水进入呼吸道后,随着呼吸时水分的蒸发,氯化钠的浓度会逐渐增高,使气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导致痰液脱水?粘稠?不易咳出,甚至形成痰痂?痰栓,增加肺部的感染率?2.20.45%氯化钠溶液0.45%氯化钠溶液为低渗溶液,水分蒸发以后留在气道内的水分其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可达到使痰液较稀,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使痰液不易形成痰痂?痰栓,从而减少肺部感染可能的目的?2.3 无菌蒸馏水无菌蒸馏水为低渗液体,具有易于渗透入细胞膜和进入细胞内的特点。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给患者提供湿化气体和液体,以维持呼吸道的湿润和温暖,从而预防气道干燥和损伤,促进痰液的排出和呼吸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器的类型和应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价值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湿化器的类型和应用目前,常用的湿化器分为袋式湿化器、加热湿化器和超声雾化器三种类型。
1.袋式湿化器袋式湿化器是最常见的湿化器之一,它通过向气体流入水汽来增加气道内的湿度。
袋式湿化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气道管理时的湿化处理。
袋式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需要定期更换水袋和消毒。
2.加热湿化器加热湿化器通过加热水汽产生高温高湿的气体,使得气道内的湿度和温度得到有效控制。
加热湿化器具有较好的湿化效果和稳定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或气道湿化治疗的患者,如重症监护室患者和气管切开患者。
3.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水分子振动成微小颗粒,形成雾状液滴,通过将雾状液滴混入气流来湿化气体。
超声雾化器湿化效果好,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雾化时间和雾化速度,避免过度湿化导致气道痰液过多。
除了以上常见的湿化器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湿化器,如袖珍式湿化器、喷雾式湿化器等,这些湿化器在结构和原理上有所不同,但都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气道湿化治疗。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对患者的呼吸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预防气道黏膜的干燥和损伤,还可以促进气道内痰液的排出,改善痰液的流动性和清除功能。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还可减少气道感染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等。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或长期气道管理的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更是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分泌物的黏稠度,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气道损伤。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新进展人工气道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通道,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生理功能有可能会部分丧失,如对吸入气体由呼吸道的加湿、加温过程及鼻粘膜对外来细菌的防御作用丧失[1].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插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并可损害粘膜的柱状上皮,使纤毛运动受阻。
同时分泌物储留在支气管中,可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下降,而诱发肺部感染【2】。
而湿化治疗是指通过专门的设备将溶液或者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中的湿度,达到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粘液纤毛正常运动和清理功能的一种物理方法【3】.当湿化充分时,即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能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从而保证有效的呼吸道引流,确保使用人工气道的病人气道通畅【4】.近年来,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先就建立人工气道湿化的问题作一综述。
1.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1.1气道内滴注湿化法1.1.1间断湿化法:在每次吸痰前及吸痰过程中,用注射器抽吸0.45%盐水(0.9%N.S10ml+灭菌用水10ml)5ml向气管插管内分次滴入,然后根据痰液粘稠度增加或者减少湿化液量及滴入次数,注药时注意取下针头,防止发生意外。
1.1.2持续湿化法:指通过微量泵等仪器精确控制湿化液滴注速度和量的气道湿化方法。
间断湿化法由于一次性注入较大量的湿化液使气道湿化不均匀,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将部分滴入的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
而持续湿化法可减少对气道的刺激,使气道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有利于痰液稀释排出,避免痰痂形成,保持气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雾化吸入:根据病人病情、痰量、颜色及药敏结果决定雾化次数,加入相应的药物进行雾化【5】,可用高流量雾化,超声雾化,面罩雾化等方式,每间隔4-6小时雾化一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支气管痉挛的病人最好采用雾化吸入,避免水滴刺激加重病情。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设备不断创新。
传统的人工湿化设备主要是湿化瓶或湿化套装,通过加热和加湿使气道湿化。
这种方式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和湿度波动,且无法满足不同病情下的湿化需求。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人工湿化设备如主动式加湿器和电子湿化器等问世,能够根据患者的需要调整湿化温度和湿度,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湿化护理。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药物应用不断完善。
湿化护理中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黏液溶解剂、抗生素等。
以往的药物给药方式主要是经人工湿化装置输出给患者,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药物浪费、不均匀吸入等问题。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药物给药方式——蒸汽药物给药(steam inhalation)逐渐得到应用。
蒸汽药物给药是通过将药物溶解于湿化气体中,通过呼吸道吸入患者体内,能够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吸入效率,减少药物浪费。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监测方式不断丰富。
湿化护理的目的是维持呼吸道的正常湿润程度,防止黏膜干燥和粘液积聚。
传统的湿化护理监测方式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观察和患者的主观反馈来判断湿化效果。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监测设备如呼吸湿度计和呼吸阻力计等开始应用于湿化护理中,能够定量地测量呼吸湿度和气道阻力,提供更加客观的湿化效果评估。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
在湿化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湿化需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
以往的护理指南主要是基于经验和专家共识,缺乏科学性和实证支持。
近年来,一些新的护理指南如《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指南》等相继发布,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湿化护理中,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护理指导。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新型的设备、药物给药方式、监测设备和指导原则的不断创新,为人工气道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湿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设备的高昂价格、药物给药的标准化和监测指标的统一性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相信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新的进展和突破。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摘要】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
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
良好的气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年来,国内近年来有关气道湿化护理方面不断有新理论新方法出现,取得了众多新的进展。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进展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正常情况下,人的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湿化、过滤清洁和保水作用。
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1]。
从而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上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减低,易形成痰痂及呼吸道感染,导致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
因此有效的气道护理可使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引流,保持气道湿化,提高呼吸道防御功能,是确保气道通畅及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近年来有关气道湿化护理方面不断有新理论新方法出现。
现将其综述如下。
1 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1.1推注湿化法:使用注射器吸取3 m l~5m l湿化液,取下针头后将湿化液直接注入气管套管内,每隔30分钟对人工气道湿化一次。
滴注应在吸气时为宜[2]。
此时,湿化液易于吸入气管,利于痰液湿化。
但由于每次气管滴液量大(3~5m1),易发生刺激性呛咳,引起憋闷、SPO2 下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使病情加重,而且呛咳把部分滴入的湿化液咳出,气道深部得不到充分的湿化,影响湿化效果。
1.2经吸痰管滴注湿化法:先将无菌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10 c m或气管切开的套管内5cm,然后接注射器注入湿化液,每次2~5 ml。
湿化液直接由无菌吸痰管内注入气道,形成有效的湿化,管壁的痰液不会随湿化液冲入气管而增加肺部感染机会[3]。
1.3输液器持续湿化法:将输液管的针头剪去,把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后固定,以每分钟0.2 ml~0.4 ml 的速度持续滴注。
此方法可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使痰液粘稠度降低,利于痰液的吸出,避免了间歇给液法的湿化不均的特点,且使用持续气管内滴入,能节省时间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