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管理––气道温湿化管理[1]
- 格式:ppt
- 大小:668.51 KB
- 文档页数:7
人工气道的湿化管理发表时间:2012-12-24T14:48:46.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胡红艳[导读] 现将人工气道湿化治疗护理管理综述如下,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法。
胡红艳(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湖北通城 437400)人工气道的建立:当自然气道不再行使其正常功能时,利用人力的方法建立的气道主要用于呼吸道堵塞、梗阻等呼吸困难的患者,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地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措施。
临床上常见的人工气道有:口咽、鼻咽通气道,经鼻或口插管及气管切开后插管。
气道湿化的目的在于稀释分泌物以利呼吸或分泌物咳出,防止分泌物结痂引起的气道堵塞,是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1]。
现将人工气道湿化治疗护理管理综述如下,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湿化方法。
1、湿化液的温度气道湿化液的温度通常应保持在32℃-35℃[2],温度在60%-70%进入呼吸道后逐渐升至体温水平,可以保证肺纤毛的正常活动。
若需加强湿化,可以适当调高温度,但不应>40℃,如>40℃即使水蒸气饱和和纤毛活动也会消失,并且容易发生喉痉挛、发热、出汗、呼吸加快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发生呼吸道烧伤[1]。
温度<30℃纤毛活动也受到抑制,黏液量超过了黏膜纤毛的消除能力而淤积在气道内,达不到湿化效果。
所以临床在采取合适的湿化方法时还要有合适的温暖才能保证湿化效果[4]。
2、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选择2.1 雾化吸入: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以气雾状喷出,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呼吸道吸入,达到稀释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治疗呼吸道炎症等目的。
优点:用药具有奏效较快,药物用量较小,不良反应较轻的优点。
缺点:不宜长时间使用,一般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不能满足长期湿化的效果。
有报道说明较长时间的雾化可以使患者的血氧分压下降[2]。
2.2 气道内湿化:不推荐常规使用气道内滴注进行气道湿化,这样不能起到湿化作用,反而造成气道壁上细菌移位,增加VAP发生率,引起患者呛咳,SPO2下降,BP升高等。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其他方法建立的一种通向呼吸道的通道,用于维持或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是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一、人工气道的建立1.适应症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点:-无法自主维持通畅呼吸的患者,如大量痰液、严重气道狭窄或肿瘤等;-患有呼吸衰竭、昏迷、严重中毒或神经损伤导致呼吸肌无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2.建立方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放置导管:包括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和气管切开术(Tracheostomy)等;-使用支气管镜:可在导管指导下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其他特殊方法:如利用光导技术、经口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等。
二、人工气道的管理1.气道护理-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采用吸引、湿化和气道内雾化等方法,维持呼吸道通畅;-定期调整管道位置:确保导管在正确位置,并避免导管阻塞;-避免误吸:使用负压吸引器吸痰时避免吸入胃内容物;-保护口腔黏膜:定期擦拭口腔,避免口唇干燥和溃疡。
2.呼吸机管理-选择适当的呼吸机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如控制通气模式、辅助通气模式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等;-调整合适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气道压力和PEEP等;-定期检查导管和呼吸机:检查气囊的充气情况、导管的堵塞情况等,并确保呼吸机的运行正常。
3.并发症管理-肺炎预防:定期更换导管和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湿化器,避免交叉感染;-声带损伤预防:定期检查管道位置,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声带损伤;-气管狭窄防止:避免导管过长停留,定期进行气囊放气检查等;-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控制气道压力和持续时间,避免气道损伤;4.拔除人工气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判断是否符合拔管条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拔管,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拔管后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后续的康复护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是指将一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
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妥善的人工气道管理是保证呼吸衰竭治疗成功的关键。
临床常用人工气道为气管插管(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气管切开套管。
一、气管插管(一)适应症:1、严重低氧或高碳酸血症。
2、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
3、上气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影响正常通气者。
4、因诊断或治疗需要,在短时间内需反复插入支气管镜者,为减轻患者痛苦,使操作方便,也可行气管插管。
(二)合并症1、机械损伤:牙齿折损、脱落、口腔黏膜、鼻腔、声带、食道损伤。
2、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缓脉、心跳停止。
3、浅麻醉的插管刺激:喉头痉挛、支气管痉挛、血压上升。
4、与插管导管有关的合并症:(1)气道阻塞(扭曲、分泌物、异物阻塞)。
(2)气囊过度充气,使插管前端压向气管壁。
(3)经鼻插管引起:鼻翼坏死、变形,副鼻窦炎。
(三)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优缺点的比较经口插管经鼻插管优点①易于插入,适于急救①易于耐受,留置时间较长②管腔大,易于吸痰②易于固定③便于口腔护理,患者可经口进食缺点①容易移位、脱出①管腔小,吸痰不方便②不宜长期使用②不适于急救③不便于口腔护理③易发生出血、鼻骨折④可引起牙齿、口腔出血④可合并鼻窦炎、中耳炎等(四)位置管理1、插管后立即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
2、拍胸片,插管位置应位于左右支气管分叉即隆突上1-2cm处。
3、在气管导管上做好深度标志,记录插管外露长度,严格交接班。
4、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黏膜的损伤。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躁动患者及时应用镇静剂并用约束带固定手脚。
避免气管导管随呼吸运动而损伤气管和鼻腔黏膜。
5、整体位。
将患者头部稍后仰,以减轻气管导管对咽部的压迫。
经常改变体位可减轻导管对局部的损伤并利于痰液引流。
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至关重要的护理技术。
它能够保持气道通畅,提供合适的湿化气体,预防并缩减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最佳实践指南。
本文将在不
综合目前的证据,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起首,选择合适的湿扮装置,如加湿器或湿化瓶,并依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其次,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调整湿扮装置的湿化水平宁气流温度,以保持气道湿化的稳定性;此外,定期检查湿扮装置的功能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作;最后,密切监测患者的湿化效果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准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
尽管目前缺乏统一的最佳实践指南,但以上措施可作为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参考,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效果和患者安全。
人工气道的管理作者:陈文云柴玉萍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开放,防止气道不通畅或被阻塞的主要措施,也是患者和呼吸机连接的唯一途径。
因此,合理、及时、有效地建立人工气道,并妥善地护理,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及研究的重点。
针对我科2010年1月—2014年3月人工气道病人在住院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和症状,对人工气道的护理做一介绍。
并重点对开放气道护理中吸痰操作及气道湿化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创造早日拔管的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吸痰;湿化【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3-02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鼻或口插入气管或切开气体通道,建立和使用人工气道是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在护理中如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抢救的成功率。
1、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ICU共有58例患者使用人工气道,男35例,女23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80岁;气管切开38例,气管插管20例。
病种为呼吸衰竭22例,脑出血27例,心肌梗死6例,食管癌术后3例。
最短时间为5天,最长时间为30天。
2、人工气道的种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口咽和鼻咽通气管等。
2.1 口腔插管:对于不需要长时间插管者,可选用口腔插管,但清醒者难以忍受和配合,又不利于口腔清洁护理。
2.2鼻腔插管:需较长时间呼吸机治疗者,鼻腔插管较适宜病人易接受,且固定牢固,有利于口腔护理。
但鼻插管在操作中易损伤鼻黏膜导致出血,长时间容易产生胀气。
2.3气管切开术:使用呼吸机治疗一周或无鼻气管的患者,则采用气管切开,如此能更好地处理气道分泌物和提供有效的辅助通气。
3、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通畅的呼吸道是一切氧疗的基础。
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成人患者的ICU治疗也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化。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对于成人ICU患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防止呼吸道干燥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和黏液潴留,并且提高气体的热量和湿度,以保持大气流量对肺泡的洗涤和对气道壁的保护。
本文将对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
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1. 水分化常常被用于防止气道排异反应研究表明,水分化常常被用于防止气道排异反应、改善黏液清除,并且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在ICU中使用高流量水分化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及死亡率,并且减少气管切开管脱落的风险。
2. 手持式水分化峰值呼气流量测量仪可减少失能及死亡风险在ICU中使用手持式水分化峰值呼气流量测量仪,可及时检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并且可以辅助医生估计患者的呼吸力量和同时进行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气道阻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及长机械通气时间等副作用,从而减少成人患者失能及死亡风险。
3. 盛放盐水快速蒸发可唤起可注入氧气的流体在ICU中,放置大量的盐水在加热板上,可以促进流体的快速蒸发,并且可在气道中生成气雾。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成人ICU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湿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管切开管脱落和呼吸器阻力,从而减少死亡风险。
4. 同时使用加温换气液可以提高气路通畅度加温换气液被列为最佳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证据之一。
这种方案可以使患者呼出的空气中含有更高比例的水汽,从而减少黏液的堆积,并增加湿润的程度,同时还可以使气道通畅度提高。
5. 最佳呼气相末正压辅助液体喷雾对滴定诊断在ICU中,最佳呼气相末正压辅助液体喷雾(MDI)技术可用于喉痛和喉部刺激的暂时性治疗。
这种方法有助于加速分泌物的清除,减少机械通气支持时间,并且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实施及质量评价标准
一、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实施和质量评价标准。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是一种用于维持人工气道通畅和保持呼吸道湿润
的重要方法。
二、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实施要点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实施要点如下:
1. 水蒸气湿化:使用水蒸气通过呼吸机或湿化器提供湿气,保
持气道的湿润。
2. 气道管理:正确安装和维护人工气道,确保通畅且适合湿化
技术的应用。
3. 温度控制:保持湿化器提供的气体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过热或过冷对呼吸道造成不良影响。
三、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质量评价标准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湿化效果评估:评估湿化技术对人工气道湿润程度的影响,
通过测量湿润度指标来评估效果。
2. 安全性评估:评估湿化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对气道的刺激、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
3. 治疗效果评估:评估湿化技术对病情的治疗效果,包括气道通畅度、呼吸道症状等指标的变化评估。
4. 持续改进:建立质量评估体系,监测和改进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质量,优化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四、总结
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实施和质量评价标准对于保障患者的呼吸道健康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正确的湿化方法,控制温度,评估湿化效果及安全性,并持续进行改进,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人工气道的管理在救治危重患者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人工气道的建立能有效维持呼吸道通畅,方便清除分泌物,保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是抢救的重要手段,所以,有效、细致的气道维护保证了人工气道建立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是疾病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一、人工气道的概念及种类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口腔或鼻腔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机械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
人工气道的种类:㈠简易人工气道:口咽、鼻咽通气管;㈡喉罩;㈢经鼻气管内插管;㈣经口气管内插管;㈤气管切开置管。
目前常用的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二、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目的㈠保证呼吸道的通畅;㈡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㈢保护气道,预防误吸;㈣利于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㈤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效率;㈥利于气道雾化及气道内给药等。
三、人工气道的维护㈠环境的管理1、病房注意定时通风、消毒,净化空气;2、限制探视及陪护人数,减少病房流动人员;3、病房的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在55%~65%;4、病室内地面、桌椅、床头(尾)、床栏每天至少一次用消毒液擦拭,护理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洗手消毒。
㈡气管的有效固定气管插管:(详见附件1“人工气道有效固定操作指引”)1、对于经口插管者,完成插管后用湿纸巾擦净面部的油渍、汗渍,先用一条短胶布固定牙垫与气管插管,然后用两条长胶布“x”型固定,胶布要保持干净、粘贴结实,两端覆盖3㎝透明贴膜。
因贴膜与皮肤粘膜严密,且能防止胶布因面部油渍、汗液、口腔分泌物而致潮湿松脱,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经鼻气管插管的固定只用两条长胶布行“x”固定即可,余同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相同。
2、固定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动度是否一致。
每24小时更换牙垫,并将气管导管位置从口腔的一侧移至另一侧。
人工气道的温湿化管理(1)温、湿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加湿作用。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上呼吸道的生理温、湿化功能,病人只能吸入干、冷的气体。
结果必然会导致下呼吸道失水、粘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分泌物粘稠,形成痰栓,造成排痰不畅,导致气道阻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温、湿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替代上呼吸道的温、湿化功能。
(2)措施①环境要求:室温18~22℃,相对湿度50~70%②病情允许应保证充足的液体量③加热湿化器,保证近端吸入气体32~37℃,相对湿度应达到100%。
④雾化器:通过超声雾化器或呼吸机吸气管道中的射流雾化器,定期进行雾化吸入或持续雾化吸入。
并可根据情况加入药物⑤气道内直接滴注加湿法。
直接滴入的方式分为连续和间断两种,现建议采用间断滴入的方式。
不同的疾病、不同通气模式、不同的人工气道连接方式,对呼吸道水分的消耗和需求也不尽相同,采用间断气管或人工气道内直接滴入法,能酌情掌握液体滴入的数量,不至于因液体滴入过多而影响⑥人工鼻: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 ,HME)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装置,使用时一端与人工气道连接,另一端与呼吸机管路连接。
但不能额外增加水分(3)湿化效果的判定·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顺利通过吸痰管,没有痰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畅。
·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病人烦躁不安,紫绀加重。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有突然的呼吸困难,紫绀等。
对哮喘患者要注意,因患者呼吸快,出汗多,大量水分丢失,呼吸道干燥,痰液粘稠,会出现无痰的假象。
加大气管滴液量后,会吸出大量粘稠痰液或痰痂。
该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多见。
人工气道护理管理方案一、人工气道的固定。
1. 气管插管的固定。
就像给插管找个安稳的家一样,我们要用胶布或者专门的固定装置把气管插管固定好。
胶布得粘得牢牢的,但又不能太使劲儿,免得把病人的皮肤弄伤了。
一般来说,我们要把插管固定在病人的面部,就像给它搭个小架子似的,要保证插管不会随便乱动。
而且要经常检查这个固定情况,要是发现胶布松了或者固定装置有点歪了,就得赶紧重新固定。
就像检查房子的地基稳不稳一样,这可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基础呢。
2. 气管切开套管的固定。
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这个套管的固定也不能马虎。
我们可以用绳子或者特制的固定带把套管系在病人的脖子上。
这个绳子或者固定带的松紧度得刚刚好,能塞进一个小指头就差不多了。
太松了,套管可能会掉出来,那就麻烦大了;太紧了,病人会觉得不舒服,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呢。
二、气道的湿化。
1. 湿化的重要性。
你想啊,正常呼吸的时候,我们的呼吸道有自身的湿化系统。
但是人工气道的病人就像断了这个天然的“加湿器”,所以我们得人工给他们的气道加湿。
要是气道太干了,就像沙漠里的路一样,痰液就会变得又稠又黏,根本走不动,就容易堵在气道里,那病人就会喘不上气来。
2. 湿化方法。
可以用湿化器持续地给气道送湿化的气体。
这个湿化器就像一个小小的喷雾器,不断地喷出湿润的空气,让病人的气道保持湿润。
还可以间断地往气道里滴注生理盐水。
就像给气道里的花草浇水一样,但是这个“浇水”的量得控制好,每次滴个几毫升就可以了,滴太多了也不行,会让病人呛着。
三、吸痰护理。
1. 吸痰时机。
不是想吸痰就吸痰的,得看准时机。
如果听到病人的气道里有呼噜呼噜的声音,就像有小火车在里面跑似的,或者看到病人呼吸有点费劲,氧饱和度下降了,那可能就是痰液在捣乱了,这个时候就该吸痰了。
2. 吸痰操作。
吸痰的时候,动作要轻柔得像抚摸小猫咪一样。
先把吸痰管轻轻地插入气道,可不能硬捅,不然会伤到气道的黏膜。
插入到合适的深度后,再慢慢地转动着把痰液吸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