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宋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意的内涵。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翻译、分析、写作等。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提供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
5.2 多媒体: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5.3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的研究文章、诗人简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交流与沟通实验课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交流与沟通能力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尤为重要。
而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掌握相关技能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一节交流与沟通实验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评估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有效的交流技巧,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
2.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4.培养学生在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1.活动一:情景模拟交流a)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假设为一个特定场景,如商务会议、校园演讲等。
b)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研究并准备在这个场景中的交流内容。
c)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模拟交流,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和评价。
2.活动二:口头表达技巧训练a)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口头表达技巧,如演讲技巧、辩论技巧等。
b)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内的辩论或演讲。
c)将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提供改进意见。
3.活动三:书面交流的实践a)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合作研究报告,并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b)每个小组完成报告后,进行交流和展示,并接受同学提出的问题和评价。
c)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报告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交流与沟通技巧。
3.角色扮演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交流,提高实战能力。
4.讨论和评估法:通过讨论和评估的环节,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享经验,并提供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估1.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合作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估。
2.小组评估: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评估其他组员的表现,并给出理由和建议。
统编版《蝴蝶的家》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蝴蝶的家》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部分,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感悟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本课文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生物的关爱之情,同时提升他们对散文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喧嚷、震撼、轻盈”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蝴蝶的关爱之情。
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文中描写下雨时的场景:“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
”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通过对天气恶劣程度的细致描写,衬托出作者对蝴蝶无处安身的担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描写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净,一点水都不能玷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蝴蝶的弱小与风雨的猛烈之间的矛盾,从而体会作者的深切担忧,这是教学的难点。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3.3 邻里之间》(教案)一、课程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的要求,本课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区服务意识,同时深化他们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材分析《3.3 邻里之间》一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内涵和价值,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
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课将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邻里关系。
四、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2.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帮助他人。
3.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邻里关系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习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与邻居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1.教室布置: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准备与邻里关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教学材料:准备邻里关系案例、故事、角色扮演剧本等材料。
3.实践工具:准备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角色扮演道具等。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这段视频可以展示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激发他们对邻里关系的思考和兴趣。
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有你,真好》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有你,真好”这一主题的内涵,明确习作的要求,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 能够运用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 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内容具体。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典型事例,挖掘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 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断修改完善作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身边人的感恩之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紧扣“有你,真好”的主题,选取典型事例,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教材中的一些优秀习作范例里,作者往往会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的小事,如家人在自己生病时的悉心照料,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难时的鼓励支持等。
这些事例因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能够很好地体现主题。
- 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描写妈妈的温柔善良,可以从她的外貌“妈妈弯弯的眼睛总是带着笑意”,语言“宝贝,别怕,有妈妈在呢”,动作“妈妈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心理“妈妈心里一定在想,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等方面进行描写。
2.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叙述事例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避免情感的空洞表达。
在很多学生的习作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叙述事情,而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渗透其中。
例如,有的学生写朋友帮助自己解决数学难题,只是把解题过程写出来,却没有写出当时自己内心的感激、惊喜等情绪。
- 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事例和人物,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并做到描写的详略得当。
三项交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项交流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三项交流的概念和特点,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三项交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举例介绍三项交流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讲解三项交流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三项交流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三项交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讲解。
介绍三项交流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的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的基本技巧。
5.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案例演练。
给学生提供一些三项交流的案例,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演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手段。
1. PPT/黑板。
2. 实例分析。
3. 分组讨论。
4. 案例演练。
5. 总结反思。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作业表现。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时性,包括案例分析和计算题的解答等方面的评价。
3. 测试成绩。
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测试成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三项交流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设计的交流》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设计的观点和基本原则;2. 掌握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 理解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能够运用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内容:1. 设计的观点和基本原则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技巧,将想法转化为具体形式的过程。
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性、重复性、比照性、层次性、平衡性等。
2. 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观点设计、方案设计、细化设计、实施和评估等阶段。
设计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竞品分析、原型设计、用户测试等。
3. 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设计师需要与客户充分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要向客户诠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
4. 运用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设计师需要运用设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导学任务:1. 阅读《设计的交流》相关知识,理解设计的观点和基本原则;2. 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提出解决方案;3. 模拟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练习沟通和表达能力;4. 设计一个小作品,展示你的设计理念和技能。
四、导学方法:1.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相关知识;2.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进修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 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模拟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4. 创作作品、展示效果,锻炼设计能力。
五、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深入了解了设计的观点和基本原则,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了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运用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实践中,不息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交谈-语文版第三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交谈的意义及交谈的分类。
2.掌握交谈技巧,提高交谈能力。
3.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和倾听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交谈的技巧和方法。
2.掌握如何提问和倾听。
3.培养交往习惯和倾听能力。
三、教学难点1.倾听技巧和方法。
2.维持良好的话题和情绪。
四、课前准备1.按照课本内容预习备课,准备教案和教材。
2.准备相关PPT或其他教学工具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确保教室设备完整,准备好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交谈的意义和分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交谈对人们的意义,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人们需要交谈呢?”、“交谈有哪些分类?”等问题,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谈的主要形式和作用。
2. 交谈技巧和方法讲述交谈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发问、如何回答、如何维持话题、如何控制情绪等方面。
通过特定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来提高交谈能力。
3. 倾听技巧和方法讲述倾听的技巧和方法,包括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言语、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给对方关注和支持等。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倾听技巧,提高倾听能力。
4. 维持良好的话题和情绪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维持良好的话题和情绪,例如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问题。
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维持良好的话题和情绪的技巧。
5. 课堂练习结合相关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谈练习,通过使用交谈、倾听技巧等来掌握交谈和倾听的技能。
同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和评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交谈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练习安排,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交谈指导和支持。
同时,这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帮助教师不断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 3.3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地质版知识重点:1、构思方案的方法2、三视图尺寸标注3、三视图及电路图的识图与绘图一、技术语言的概念在技术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的工具,如图样、模型、图形、表格、声音、手势、符号标志等,我们统称为“技术语言”。
二、技术语言的特点①简单明确。
要让人“一看就明白”。
②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这主要是对交通标志和符号的要求。
③规范、统一。
在使用范围内,必须要统一和规范,不然就达不到交流、表达、沟通的目的三、制图标准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①图纸幅面及格式:图纸副面有5种(单位:mm),即A0,A1,A2,A3,A4。
A4最小210×297。
②字体汉字:长仿宋体字母、数字:斜体③比例注意:图样上标注的尺寸数字为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例无关④图线(见P69)⑤尺寸标注尺寸的三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包括箭头)、尺寸数字(包括必要的符号和字母)四、绘图工具及用品:五、透视图形成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不平行与画面的平行线组的透视必交于一点(即消失点)。
根据消失点的数目,可将透视图分为:一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室内设计效果图或表现物体正面形象的效果图)二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各类产品设计效果图)三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建筑物(尤其是高大建筑)的效果图)二点透视图的画法:(长方体两点透视图画法)步骤:设视平线,取消失点,向消失点连线,图形画在连线内。
六、三视图主视图——由前向后投影,在正面V上得到的视图。
主视图反映了上下、左右;俯视图——由上向下投影,在水下面H上得到的视图。
俯视图反映了左右、前后左视图——由左向右投影,在侧面W上得到的视图。
左视图反映了上下、前后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长度,且长对正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高度,且高平齐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宽度,且宽相等七、简单电路图的识读电气系统技术交流的基本语言(见P85)八、计算机辅助设计九、设计交流注意事项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 3.3设计的评价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第三节《设计的评价》,内容有: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2、对设计最终产品的评价;3、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
3.3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技术语言是设计人员与生产人员进行交流的语言,掌握图样、图表、模型、符号等常见的技术语言;
2、知道设计的交流主要依靠图纸;
3、了解制图标准的基本内容;
4、了解常用绘图工具的用法及常用的绘图用品;
5、知道进行设计交流的图通常用有透视图和三视图;
6、知道透视图的原理,种类及应用;
7、掌握简单立体透视图的画法。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透视图的原理,种类及应用;
2、掌握简单立体透视图的画法。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上节内容,引出具体设计的步骤和做法。
提问: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哪些内容?
学生:发现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原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写使用说明书。
上节我们分析了方案的构思和制定,有了方案后还要采取制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这节我们来学习设计的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内容。
展示课件:各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形式(形象的和抽象的)
学生总结技术语言的种类:图样、图表、模型、符号标志、手语旗语、网络语言等。
教师总结技术语言定义:技术语言是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
一、制图标准
(一)图纸幅面及格式(规定的图纸幅面有5种)
(二)字体
国家标准规定: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字母和数字写成斜体。
(三)比例(展示图样)
标准规定了优先采用的比例。
无论采用何种比例,所标注尺寸数字都应是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的比例无关。
(四)图线国标规定粗线的宽度b应按图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在0.5——2mm之间。
(五)尺寸标注
1.尺寸三要素
尺寸界线、尺寸线(包括箭头)、尺寸数字(包括必要的符号及字母)
注:当单位是毫米时,在图中不标单位,水平尺寸的尺寸数字字头朝上,垂直尺寸字头朝左。
倾斜尺寸字头有朝上的趋势。
2.常用的尺寸标注法
①标注角度尺寸时,尺寸界线沿径向引出,尺寸线是以角度顶点为圆心的圆弧。
②标注直径或半径尺寸时,应在尺寸数字前分别加注符号“φ”或“R”。
③标注球面的直径或半径尺寸时,应在符号“φ”或“R”前再加注符号“S”。
二、绘图工具及用品
(一)常用绘图工具及用法(学生看课本P71)
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分规、比例尺、曲线板、墨线笔等
(二)绘图用品(学生看课本P72)
绘图纸、绘图铅笔、胶带纸、擦图片、小刀、砂纸、绘图橡皮等
三、透视图
展示课件:家具装修透视图、工件制作绘制图等各种透视样图。
透视图:沿视平线做出过消失点的图。
种类: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
画透视图的步骤:设视平线、在视平线上取消失点、由基准棱边的端点向消失点连线图形的其余可见轮廓线都画在连线内。
练习:课本P74练习画透视图。
【课堂总结】
1.技术语言定义及种类;
2.制图标准;
3.制图工具及用品;
4.认识透视图及种类。
【课堂作业】
【课堂反思】。